茧 唇 茧唇是发生于唇部的岩肿,因其外形似蚕茧而得名。本病多发生于下唇,为无痛性 局限性硬结,或如乳头及覃状突起,溃烂后翻花如杨梅。茧唇是常见的口腔恶性肿瘤,其 发病率占所有口腔肿瘤的第3位。 早在16世纪,祖国医学对于唇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就有较为详细的论述。窦汉卿 《疮疡经验全书》有一段关于茧唇的症状和治疗的论述。“茧唇者,此症生于嘴唇也,其 形似蚕茧故名之。”《内经》云:“脾气开于口。”又云:“脾之荣在唇。但燥则干,热则裂, 风则困,寒则揭,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定名曰茧唇也。”这是说明本病的命名依据。 对本病的基本形态本书有这样的论述,“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 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并认为本病的 病因病理的演变过程是:“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心思太过,忧虑过深,则心火焦炽, 传授脾经,或食酿酒厚味,积热伤脾,而肾水枯竭以致之。。从而应用脏腑生理病理观点, 说明了唇部恶性病变与脾、心、肾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应用脏腑辨证的观点辨治本病 症的法则。这一基本原则是“补肾水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矣.” 以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疡医>>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认为茧唇与脾肾 亏损有关,而且还提出了肝火、胃热、风热、气虚等病因病机和治则方药。陈实功《外 科正宗》进一步强调了本病与饮食的关系。并创造了艾灸法和贴蟾酥饼膏等外治疗法。清 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将本病分为津伤、气实、虚火三种类型,分别应用生 津润燥、泄热通便、滋水养阴等疗法。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同时也体现了当代 的独特见解。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而长期的唇部不 良刺激,也是不容忽视的发病因素。 1 心脾火毒湿浊 因思虑太过,致使心火焦炽,移热于脾经,挟脾之郁结湿浊,循 经上升结于唇部,致使唇部气血瘀滞,火毒湿浊与瘀血互结而成唇茧. 2 脾胃湿热痰浊 因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及辛辣炙博之味,久之使中焦脾胃内蕴湿热 火毒,火毒可灼津为热痰,痰随火行,循脾经上升至唇部,湿热痰浊之邪瘀结于唇部而 成本病。 3 肝肾阴虚火旺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相互转化。肝肾精血受损,或脾胃气血 化生障碍,久之可造成肝肾阴虚,阴虚则不能潜阳,阴虚火旺,炼液成痰,痰火久结而 成痰毒,虚火痰毒循经留结于唇部发生本病。 4 唇部不良刺激 长期的局部慢性刺激,如长期吸烟,特别是使用烟斗者则刺激性 更大;此外局部使用化妆品不良刺激,阳光曝晒,唇炎,唇部湿疹,口唇白斑等均可诱 发本病。 总之本病的发生根本是由于脾胃正气亏损一则不能御邪抗邪,另外也严重影响其本 身的生理功能,导致邪毒内生或易外感病邪。其病机是火毒痰浊之邪及其局部的气血瘀 滞。辨证施治本病时必须全面考虑。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年轻患者较少见.好发年龄为51—70岁。绝大 多数为男性,少数为女性。本病病程较长,多为半年至4年。病变多发于下唇的中、外 1/3交结处的唇红缘部,发生于口角及上唇者较少见。多在良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如长 期不愈的角化增生,.白斑、皲裂或乳头状瘤等。起初为局限性硬结,状如豆粒、渐渐增 大,以至唇上皮皱裂,肿块坚硬,起初无痛,以后逐渐疼痛。进而溃破如翻花或如杨梅、 菜花状。表面覆有痂皮,时流血水,张口进食困难。多数患者颌下及颏下淋巴结肿大,常 为癌肿转移之征象。 2 诊断要点 2.1 多发于下唇部中、外1/3交结处唇红缘部。 2。2 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患者。 2.3 初为下唇部局限性硬结,无痛而坚硬;增大可致皮肤粘膜皱裂,逐渐发生疼痛; 溃破后状如翻花或杨梅及菜花状。 2.4 可有颏下、颌下淋巴结肿大。 3 鉴别诊断 3。1 盘状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亦可发生于下唇的唇红部,开始表现为充血性红 斑和角质性脱屑,久之病变可呈萎缩性白色疤痕,自觉唇部病变发干、发紧,风吹日晒 后可加重而成皲裂、出血、疼痛,或糜烂,经久不愈。本病局部或全身应用激素治疗有 一定效果。 3.2 角化棘皮瘤 为良性自愈性病变,常发生于颊、鼻和手背皮肤;很少发生于粘 膜;偶可发于唇部。多为老年男性患者,肿块开始生长较快,达到直径lcm左右即缓慢 不再生长,病变圆形,边缘高起,中心凹陷如脐,数月后常可自行消散。 3.3 慢性唇炎(唇风) 下唇常见,初起发痒,色红伴肿,但肿不高突,表面干燥, 有时有细小的纵裂,易出血,因皮裂而疼痛较剧烈。基底部不坚硬,无溃烂翻花之症状。 (辨证} 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本病可分为心脾火炽证、脾胃实热证和阴虚火旺证等三 证型。 1 心脾火炽证 下唇部肿胀坚硬,结多层痂皮形如茧唇。或溃烂状如翻花或杨梅和 菜花,渗流单纯血水,疼痛较为剧烈,张口进食困难。常可因情绪变化而症状加重或缓 减。伴口渴,尿黄,面红,心烦,失眠。舌质红,苔黄,脉数或细数. 2 脾胃实热证 唇红缘肿块突起或曾有小肿物而突然增大,口唇红肿,燥裂,灼热, 疼痛。或肿物突然增大伴口唇红肿,肿物溃破,渗流血,下颌部可同时作肿痛。伴口渴, ,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张口困难,不思饮食,口臭,舌苔黄,脉滑数。 3 阴虚火旺证 肿块溃烂呈凹坑状或挟有赘生突起之菜花状物,疮色紫暗不鲜,时 流血水,痛如火燎,伴乏力、肢软、倦怠、低热、颧红、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无苔,脉 细数。症状有日轻暮重的特点.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心脾火炽证 治宜清火解毒,养阴生津。方用清凉甘露饮加减。可酌加栀子、 土茯苓、僵蚕、蜂房、山豆根、半枝莲等。 1.1.2 脾胃实热证 治宜通腑泄热,解毒化痰。方用凉膈散合清胃散加减。可酌加 射干、山豆根、蜂房、七叶一枝花、牛蒡子、川I贝母、夏枯草等. 1。1。3 阴虚火旺证 治宜滋阴降火解毒。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可酌加石斛、花粉、 十大功劳、鹿含草、紫草等。 . 1。2 成药、验方 1.2。1 犀黄丸,每次服3—6g,每日服2次。 l。2。2 小金丸,每次服1丸,1日2次。 1.2。3 新癀片,每次服4片,1日3次。 1.2.4 蜈蚣l条,僵蚕lOg,全蝎3g,栀子lOg,甘草lOg,防风lOg,藿香lOg, 生石膏15g。共研细末。每次服3g,每日服3次。 1。3 西药治疗 抗癌药物治疗:争光霉素15~30mg,每日或隔日静脉或肌肉注射。 总量为300~450mg为1疗程。多数在用药后可见肿瘤缩小,有的可以完全消失,亦可经 动脉插管灌注化学药物治疗。 2 外治法 药物疗法 2.1 皮癌净外敷,每日或隔日1次。 2.2 蟾酥丸外敷,醋研磨后外敷患部。 2.3 红灵丹油膏或青吹口散油调外敷,每日工一2次。 3 放射疗法 局部可用X线放射疗法,早期或晚期病例均可选用,每日100—200 拉德,总量6000~7000拉德空气总量,可收到较好效果。 4 激光疗法 局部病变可用激光烧灼,直至肿瘤消失。 5 手术疗法 尤其用于早期,可行局部楔形切除术。有转移之肿大淋巴结时,可做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预防与护理} 1 注意口腔卫生,忌吸烟. 2 积极治疗唇部口腔白斑、结节、疣赘、裂口、皮炎湿疹等病变,以防恶变。 3 放疗时宜常服滋阴润燥之品,如苹果、甘蔗、菠萝、龟、鳖等。 4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可选练气功。 [古籍选粹] 《证治准绳。唇部所属》 唇属足太阴脾经,又属足阳明胃经,又属手少阴心经,又 属手太阴肺经,侠口统属冲任二脉,上唇侠口属手阳明大肠经,下唇侠口属足阳明胃经。 《证治准绳.诸证治法》:燥则干,热则裂,风则瞤,寒则揭。若唇肿起白,皮皱裂 如蚕茧,名曰茧唇。有唇肿重出如茧者,有未细末大如茧如瘤者,或因七情动火伤血,或 因心火传受脾经,或因厚味积热伤脾。大要审本证,察兼证,补脾气生脾血,则燥自润 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热消毒之药,或用药线结去,反 为翻花败证矣。 肾虚唇茧,时出血水,内热口干,吐痰体瘦,宜济阴地黄丸。肝经怒火,风热传脾, 唇肿裂,或患唇茧,宜柴胡清肝散。胃火血燥,唇裂为茧,或牙龈溃烂作痛,宜清胃散, 或加芍、芎、柴胡,可治脾胃肝胆经热。风热传脾,唇口瞤皱,或头目眩,或四肢浮肿 如风状,宜羌活散。风热客于脾经,唇裂无色,宜泻黄饮子。中气伤损,唇口生疮,恶 寒发热,肢体倦怠,宜补中益气汤。思虑伤脾,血耗唇皱,宜归脾汤。思虑过度,蕴热 于脾,沈裂无色,唇燥口干生疮,年久不愈,内服五福化毒丹,外用橄榄烧灰末,猪脂 调涂,或用核中仁研末傅之。 (现代研究) 1 病理学研究 唇癌为皮肤癌的一种,在病理形态上多为鳞状上皮细胞癌,很少为 基底细胞癌或腺癌。依其形态可分为乳头状和溃疡型两种,前者为乳头状突起,基底较 硬,因常被唾液浸泡而呈肉芽状,边缘不清,表面也可以发生溃疡,但向深处浸润较少。 溃疡型者早期出现粘膜组织的圆形溃疡,周围有较硬的浸润块,边缘外翻,底部不洁,有 深褐色的痂覆盖,痂皮脱落后容易出血,不久又出现新痂。溃疡型容易向周围组织及深 部扩散和浸润。 2 临床研究 原发性唇癌可用五虎膏外治,其制作及用法是:药物有番木鳖240g, 川蜈蚣30条,天花粉lOg,北细辛lOg,生蒲黄3g,紫草1。5g,穿山甲工。5g,雄黄1.5g, 白芷3g。将番木鳖水煎刮去皮毛,切片,晒干,先用纯麻油300g,入蜈蚣以下八味药, 煎熬至枯黑,去渣,再入番木鳖,炸松黄色,不令焦黑,用罗筛去渣,余油趋热入白蜡 30~60g和匀,候冷,即成五虎膏。用法:先将唇癌疮面用甘草水洗净,拭干用五虎膏涂 敷0.3cm厚,1日2—3次。 方①鱼腥草研粉500g,蜂蜜适量,做成蜜丸。每次服10g,每日服2次,14日为1 疗程。此方治口唇白斑周围发红、毒热明显者.方②土茯苓120g,蒲公英60g,生地榆 60g,珍珠母60g。每日1剂,水煎之后含于口内,1日含多次,每次10分钟,用于毒热 挟湿者。方⑧生地10g,麦冬15g,玄参lOg,生甘草lOg,白芍6g,天花粉15g。每曰 1剂煎服。用于阴虚口渴,白斑厚而干,粘膜有瘀斑者。治疗口腔、口唇白斑共工O例,痊 愈5例,显效3例,好转2例. 方药:党参、土茯苓各30g,麦冬、连翘、银花、苡仁、茯神、泽泻、赤白芍各lOg, 五味子、甘草各6g。水煎服。治一59岁女性患者,口唇变白5年,反复发作,角化增厚。 于上方治疗半年而愈。 [述评] 茧唇是发生于唇部的恶性癌肿,现代医学多采用放疗、化疗及手术疗法。采用中西 医结合治疗方法,比单纯放、化疗及手术疗法效果好。但本病毕竟是难治之症。 辨证施治时不要局限于西医的诊断,不要被恶性肿瘤的诊断束缚手脚。而着重应用 脏象理论为指导来研究。作者临床上治疗非肿瘤性唇部疾病,如唇炎、湿疹、良性结节 以及一些唇部有肿块但未确诊的病例,在病机上多抓住脾胃湿热痰毒,既考虑脾胃湿热, 又注意气滞血瘀;既考虑内生邪毒的一面,又兼及外感风热痰毒的一面。采用清胃散合 平胃散加僵蚕、猫爪草、川贝母、天竺黄、半枝莲等煎服,获得很好疗效,即使是唇部 肿块也能达到消散的目的。 在古籍选粹中,《证治准绳》所论足可看出古医家对茧唇及唇病辨证的细微和高精之 处,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发掘,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加以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