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 68 讲 治燥剂

 湘韵斋 2014-07-05

麦门冬汤

上次讨论到治燥剂里,治疗内燥的方,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的临床运用,后面我们要接着上次讲的,辨证要点,随证加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这方里面人参在临床使用的时候,现在很多人喜欢把它换成西洋参,因为西洋参偏重于气阴双补,偏一点微寒,所以对这个证候更为适合。

使用注意

肺痿有虚寒、虚热不同的证型,对虚寒肺痿,本质上阳气不足,导致津液不化,不布,张仲景用甘草干姜汤这类治疗,不能用麦门冬汤。所以遇到虚寒肺痿是不适宜的。

养阴清肺汤 三类方

分类按照方剂常用情况来区分的,养阴清肺汤过去是二类方,我们现在做个重点提示,以便临床运用时也可选用。在我们教材285页,养阴清肺汤。这方过去是治疗白喉的一个主方,也是它的特长。白喉是烈性的甲级传染病,现在在中国大陆基本已经控制了。

白喉的症状,也就是养阴清肺汤的主治,喉间起白如腐,咽喉肿痛,鼻干唇燥,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细数或数而无力。

病因病机

白喉的形成,病因和它的内外因素有关。素体阴虚,也就是这类患者本身内燥,有阴虚阴液不足的基础,又感受外来的燥气疫毒,燥气疫毒就是外来的传染因素。再内外合邪造成了疫毒阻滞在咽喉,喉间起白如腐。既有燥热疫毒,又有阴虚的基础,咽喉肿痛。从症状反映出肺系的燥热。燥热疫毒表现。

功用

养阴清肺,利咽解毒。

也就是说,养阴清肺治其本,它可以利咽散结化痰,同时解毒。能够消除疫厉之气。

方解

八味药。体现了邪正兼顾。

生地

增液汤,滋阴清热

玄参

麦冬

丹皮

清热凉血散瘀

芍药

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贝母

清化热痰,散结

薄荷

散邪

甘草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养阴清肺汤的组成为主体的,有一个相当于后世把它叫增液汤。我们前面讲的基础方,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在这个方里,增液汤起到滋阴清热的作用,而其中的玄参还能散结解毒。方里的丹皮、芍药、贝母、薄荷,也是起到协助的辅助作用。丹皮能清热凉血散瘀,有助于散结。芍药益阴养血,增加增液汤滋养阴液的作用。同时芍药、甘草也能缓急止痛。贝母长于化痰,清化热痰,贝母也能散结,有助于消肿,消除咽喉肿痛。薄荷能散邪。在这里针对对燥热疫毒之气,增加玄参的解毒作用。凡是外来的疫毒有这种薄荷的发散,有助于祛邪。甘草调和药性,也能酸甘化阴。又能缓急止痛。这是它一个方剂配伍的一个大致情况。

配伍特点

邪正兼顾

现在白喉这个病很少见了。但这个方,由于它功能清肺养阴,利咽解毒,所以在临床上作为异病同治,针对病机,我们常用于像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属于这种热毒较重的,又有阴血亏虚这个基础,阴虚热毒型。用养阴清肺汤为基础可以治疗,急性咽喉炎,在报导里也可以用养阴清肺汤。急性咽喉炎属于阴虚而有热毒的。鼻咽癌这类疾病,它是阴虚热毒型还是比较多。特别是一些放疗、化疗以后,人体往往气阴不足,特别是阴伤,放疗、化疗以后也感有邪毒的特点,所以用这个养阴清热解毒。养阴清热解毒对放化疗后的辅助治疗和支持疗法,有一定的意义。这是养阴清肺汤。我们作为三类方中有一部分方要作重点提示。

这是治燥剂。后面还有一个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汤 一类方 《周慎斋遗书》

百合固金汤是一类方,

主证分析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很有名的一张重点方剂。

肺和肾在生理方面有个金水相生的关系。有就是说肾脏的阴液要靠肺,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降布散津液的功能正常,能够源源不断地供给给肾脏,而肾脏内含元阴元阳,肾阴对五脏之阴来说,五脏之阴非此不能化,非此不能滋。非肾阴不能滋,肾阴又要作为肺阴的一个基础,一个接济的来源。这两脏在阴虚方面,在阴液的补充方面往往相互影响,因此如果肺阴不足,不能够滋养肾阴,也会导致肾阴亏损,如果肾阴不足,不能上养接济肺阴,也会导致肺阴不足。不管是哪种情况,最终都会导致肺肾同病,肺肾阴虚的证候。这是它的生理基础。我们把这个相互关系叫作金水相生。相互影响最终都会导致两脏同病。

肺肾阴虚

虚火上炎:肺火宜降、咳、喘

灼伤阴络:咽喉燥痛,午后潮热,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对百合固金汤,这个主治,它的证候是肺肾阴虚,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虚热,虚热以上炎的形式出现就叫虚火。虚火上炎造成肺失宣降,则表伤了。肺失宣降以后就会产生咳喘,肺气上逆的咳喘。虚火上炎是要伤经络、灼津液,灼伤肺中络脉,就会导致咽喉的燥痛。虚火上炎,虚热反映出比如潮热,盗汗,一组基本的虚热表现,虚火的灼伤肺络可以咳嗽,痰中带血,至于舌红少苔、脉细数,这是虚热的一般舌脉表现。所以从百合固金汤的病机,是肺肾阴虚,虚火灼津伤络,有就是说伤津液,灼伤血络。这是它的最基本的病机。

功用

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根据金水相生的理论,滋养肺肾,同时止咳化痰。

方解

百合

入心肺经,清心润肺

生地

清热凉血养阴

熟地

滋补肾阴

麦冬

补肺胃之阴

玄参

滋阴,又能清热泻火散结

佐1

当归

益阴养血

白芍

益阴养血

佐2

贝母

清肺润肺,化痰散结

桔梗

宣肺止咳化痰

佐使

甘草

调和药性,和桔梗相配,清利咽喉

君药用百合、生地、熟地联合作君。百合入心肺经。这三味药组合,体现了肺肾同治,滋养肺肾的基本结构。

臣药是麦冬、玄参,麦冬擅长于补养肺胃之阴,玄参能滋阴,又能清热泻火散结,这是在滋养肺肾基础上,针对虚火上炎,可以降虚火,增加养阴力量。

佐药当归、芍药,增加益阴养血;贝母是清肺润肺,化痰散结常用药,桔梗能够宣肺止咳,也能化痰。

佐使药甘草用来调和药性,和桔梗相配,还能清利咽喉。

整个百合固金汤它是标本兼顾的,也就是说既考虑到滋养肺肾治其本,又考虑到虚火上炎灼津成痰,因此灼津成痰,灼伤肺络。所以用它要降虚火。滋阴基础上降虚火,化痰散结。

配伍特点

1.     滋肾保肺,金水并调,润肺止咳为主。

2.     滋养之中,兼以凉血止血,宣肺化痰,标本兼顾,但以治本为主。

运用

辨证要点

咳嗽气喘、咽喉燥痛,舌红少苔,脉细数。(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病位重点在肺,舌红少苔,脉细数示阴虚的基本舌脉)

随证加减

痰多色黄,加胆星、黄芩、瓜蒌皮;(热痰,常有,包括咳血都可以痰中带血,增加清化痰热,方中虽有贝母,清热化痰力量并不强,它是以滋阴为主的)
咳喘甚,加杏仁、五味子、款冬花;(杏仁降肺气,五味子歛肺气,冬花是比较平和的止咳化痰的药。
)
咳血多,去桔梗,加白及、白茅根、仙鹤草、(藕节,阿胶)(桔梗开宣对出血不利,加凉血止血的药物)

临床使用百合固金汤的情况下,也可以跟其他基础方配合使用。我在临床遇到像这类,肺结核阴虚虚火上炎这个类型,咳血量多,色红。这个可以和朱丹溪的咳血方,前面理血剂止血这一节里边讨论过。和咳血方同用,用个方的同时,病人可以含化咳血方,(咳血方是个丸剂,它是口里含化的方法)。也可以把这个药结合配伍在百合固金汤里边。这两个结合使用效果更好一些。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祛湿剂在我们教材里,是很大的一个章节。因为湿病在人体是很重要的一类疾病。我们说水湿为病,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人体呢,一个成年人,也基本百分之七十是水,这是自然界中的特点。而疾病呢,很大一部分,都跟津液的一个化生、运行、代谢,这个有关。所以水湿病变,在很多疾病当中,都可以为主发生,或者兼挟发生。

作为水湿的病变,我们分类来讲,一般都用痰、饮、水、湿四类来归纳它,最基础的是湿。湿一般分类,都有湿热、寒湿,这类性质的不同。治法上要考虑到上中下三焦,要三焦分消。湿聚可以成痰成饮,饮邪泛滥可以成水,水气病。饮呢,一般的分类,各类的古代医学著作不完全一样,但很多遵循张仲景分为四类。也就是说,把它分为悬饮、溢饮、支饮、痰饮这四类。饮邪是指湿聚成饮停留在某一个局部,有些方呢,比如前面讲的十枣汤治疗悬饮,小青龙汤是表里同治。对内来说,它也可以治疗寒饮内停。所以前面涉及到一些。这一章痰饮水湿,水饮方面的病,治疗的方剂相对多一点。

除了湿和饮之外,痰一般分为五类。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后面有祛痰剂。专门讨论这五类痰。分为五节,那是在后面讲。所以这个祛湿剂,主要讨论的湿邪为病,以及一部分治疗痰饮的方。以及治疗水肿病、水气病的方。

水一般分为阴水、阳水两类。我们祛湿剂里治水,都是往往以治阴水为主。特别在温化寒湿这一节里边。

前面我们谈到了这个水湿为病,大体的一些种类,和我们相关章节安排的情况。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这是一个笼统的一个提法。因为治疗水湿的病变,一般来说都考虑三焦分消,多给水湿以出路。治法方面,上焦宜开宣,开宣肺气,气行则湿行,气行则湿化。中焦一般用苦燥或芳化,苦燥就是指的苦温燥湿,或苦寒也有燥湿作用。苦温针对偏于寒湿,苦寒针对湿热,清热燥湿,中焦苦燥,芳香可以化湿。也有用像白蔻、藿香、菖蒲,带有芳香特点的,芳香化湿。下焦一般排出水湿,有淡渗利湿,利水的作用。因此上焦开宣、中焦芳化以及燥湿,下焦淡渗,就构成了三焦分消治疗水湿的,从大的角度的基本治法,我们对祛湿方法先要有大体的一个概念。

·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挟等因素。

·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对于湿邪为病,在辨证当中,要首先分清外湿、内湿。因为湿的产生它内外有两种因素,一类比如说人久处湿地,环境潮湿,或者涉水淋雨,过河涉水,淋雨感受外湿,这类都是属于湿从外来的范围;内湿呢,由于湿邪是要靠脾胃的运化,不是说人体吃下去的水,那就是有用的津液,是要靠脾胃的运化,才能转化为津液输布全身。如果脾胃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脾失健运,那水液就会转化,就会形成水湿,所以水湿的形成有外湿,内湿两种;治湿的方法,内外湿是不同的。外湿,外邪药散,内湿要消。也就是说既要通过芳化苦燥,淡渗祛除水湿,更重要的要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所以治湿的方法,还要结合具体的部位,具体的脏腑,以及根据它兼挟的因素来具体决定。湿邪我们在学《中医基础理论》时,谈到湿邪最容易阻滞人体气机,所以在配伍用药时,多配理气之品。理气之品使气行,气机通畅,气行则湿化,有助于祛湿,使用祛湿剂的时候,要考虑祛湿剂,有很多是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容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阴虚体质,或病后体虚虚人,孕妇这些,使用祛湿剂都应慎用。或者两相兼顾,比如阴虚挟湿,这个类型还是比较多的。所以两方面,既要照顾到阴液,又要考虑到消除水湿病邪。这两者兼顾。所以整个湿病治法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这一章祛湿剂,也是全书当中,分量较多,重点方比较集中的章节。

第一节 燥湿和胃

适用病证

湿浊内阻,脾胃不和证。

配伍药物

苦燥、芳化之品配行气,健脾以及解表药。

这节安排在第一节是考虑脾胃和水湿的关系。湿气归脾,同时脾要运化水湿,燥湿和胃剂这一节的方剂主要适应病证是湿浊内阻,脾胃不和证。有就是以内湿为主。湿浊阻滞在中焦,造成脾胃不和,影响升降失常,所以配伍的药物以苦燥芳化之品为主。前面讲到了结合行气健脾,而且由于湿虽然来源于内外两类,外湿、内湿,往往内外之湿相互影响,有内湿的病人,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产生内湿,内湿往往可以招致外湿,这类病人外面气温稍有变化,往往内外合邪,可以出现周身酸楚疼痛,这些外湿的表现,外湿侵犯人体,也可以影响到内在的运化水湿功能,也可以引起内湿。比如说感受外湿之后,头昏、头痛、头重、肢体酸楚,这种情况往往脾胃运化功能受影响,可以产生不想吃东西、纳呆、苔腻、胀闷、内外相互影响。所以我们配伍行气来帮助化湿。健脾来运湿的同时,要考虑如果兼有表湿,还要及时配合解表药。

平胃散 一类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代表方,平胃散又是一个基础方。出处一般历代说它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方。但近年来大家比较确定,它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前,在《简要济众方》里,就有平胃散这个组成。但由于《和剂局方》的影响较大,很多教材,很多资料就没有改过来。因为《和剂局方》是宋代相当于政府颁布的一个成药典。当然这个方宋代就有了。

主证分析

湿滞脾胃证

·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 升降失常:吐、利、嗳气、吞酸。

· 湿阻气机:脘腹胀满。

· 湿困清阳: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 舌脉:苔白腻而厚,脉缓。

湿滞脾胃的脾胃,和水湿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里我们先要从生理上了解一下。脾和水湿的关系。我们看这个方的名称,为什么叫平胃散?对这个起名来说,历来有各种看法,提法也很多,平胃说明胃不平,怎么不平呢?这里要注意,这里所说的胃,第一个理解的难点,这里所说的胃,我认为它是以胃概脾,也就是包括了脾胃,特别还指的是脾。因为中医历来运用名词,有一词多义,也广义、狭义的不同,比如,有时候用这胃,说胃失和降,胃主受纳,就是指的我们吃东西以后,腐熟水谷,受纳腐熟水谷这个具体的胃,那是最狭义的一个胃。如说胃痛,比如临床症状,那就是具体这个胃。但有些情况下,中医又用来概括脾胃,比如说病人消化很正常,说你胃气不错,这时候的胃气不光光是指装东西这个胃,包括了脾,包括整个消化功能的概括。这也常有。这个时候,比如有以胃可以概脾,以脾也可以概胃。我们经常讲中医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这个时候的脾,包括运化的脾,和受纳的胃。甚至于包括消化道。都概括在脾这个大系统里面。胃也是这样,比较广义的,它是概括了消化系统,而这个最广义的,有的时候胃,还可以把它来反应人体的生机活力,比如说看脉,脉来从容和缓,我们说这是有胃气,这时候胃气不是指的你的消化系统,也不是指的你的这个位置,而是指的整个有生机活力。又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面色明润含蓄,有胃气。如果真脏色出来了,就是没有胃气。这时候的胃,是一种极广义的,一种概括人体生机活力的一种概念。

这里平胃散的胃,实际上是整个消化系统的意思。消化系统脾胃要恢复平衡。平胃,说明不平,怎么不平呢?古人举例子,把脾胃比喻为土,土生万物,高的地方叫敦富,就是胃,低的地方叫卑贱,就是脾。现在平胃散是说它脾不平,不平是高了低了。实际上是脾低了,那相对胃高了。水往低处流,意思水湿,脾运化功能差了,水湿就容易困脾。所以平胃散的名称,实际上是用来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来消除水湿,因为消除水湿有助于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提高脾的运化能力又有助于消除水湿,这相互影响的。脾主运湿,湿气归脾,湿邪又能困脾,所以在平胃散里,以这个基础方,体现出除湿而运脾的相互结合。

湿滞脾胃证主要是脾失健运,或者湿困这个脾,脾健运作用减弱,或者脾失健运以后产生湿邪,从脾失健运就可以不想吃东西,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脾失健运,水湿阻滞在脾胃以后,首先引起中焦气机升降的失常,胃气不降,就呕吐,胃气上逆,脾不升清呢,就会泄泻,嗳气、吞酸,这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湿邪阻滞气机,又可以导致脘腹胀满。但是水湿容易伤阳气,湿邪阻滞清阳,可以反映出人没有精神,怠惰嗜卧,肢体有沉重感。这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里学到的湿邪为病的一些主要症状。舌像脉像: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白腻反映出有寒湿的特点,有脾不运化,产生湿的特点。脉缓是反应脾的运化乏力。这是平胃散的助主治证候分析。根据主治证候来确定治法,关于治法和方义分析,我们下堂课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