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是校园文化的根基

 江山携手 2015-01-14

阅读是校园文化的根基(转)
阅读是校园文化的根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2171b40101fz5t.html

赵广宇

我始终认为,以“生”为本的前提是以“师”为本。只有老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内心通达、清明,怀着丰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学生才能真正的受到好的影响和好的教育。成功的商家并不是赢在了“顾客至上”的宣传和理念上,而是赢在了内部管理者和员工自身的素质上。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高了,从内心深处认识和懂得“顾客至上”的理念,才能更好地,智慧的落实好这一理念。

对于学校而言,不发展教师,就去谈如何去发展学生是不现实的。不关注教师的健康,就去谈学生的健康也是不科学的。一个学校的好坏,标准不在于硬件环境,而在于教师水平。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谈不上高水平的学校。“宁选一个好老师不选一个好学校”的说法不无道理。

改变学校,先从改变教师开始。因为,任何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再好的理念,再好的规划和设计,都要管理者带着老师去实践和落实。教师的思想观念不变,专业素养得不到提升,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方法与策略都是苍白无力的。

要想转变教师,先得转变观念。要想转变观念,先从学习抓起。要想抓学习,先从抓阅读开始。要抓阅读,先从阅读方式抓起。

阅读方式很多,但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我这里说的有效,指的是能保证每个教师都在实实在在的阅读,且能保证阅读的质量。因为,现在的教师很少有人能真正的静心阅读,即使学校采取强硬的措施要求教师阅读,那结果也只能是以敷衍的态度和方式交个差而已。

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保证教师的阅读,且能保证教师的阅读质量呢?我想,阅读与展示相结合恐怕是一个较好的途径。谈到展示,其实,就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创造一个展示自我水平的机会。让其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得到公众的认可和赞誉,从而获得自我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教师阅读展示的方式很多,读书交流会是我们常采用的一种,但结果往往会流于形式。我们不妨采取主题报告的形式也许更为有效。在学校开设“百家讲坛”。安排专门的时间、地点,让老师把自己的阅读思考、体验、感悟、启迪和想法制作成PPT,然后报告、展示给大家。这个过程,主讲老师必然要花费一番心思,查阅大量的资料,揉进自己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一个阅读、内化和提升的过程。再加之,给别人展示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内化、提升的过程。每一期安排2-3人为宜,每个人交流的时间控制在40分钟内为好。交流展示后,除了主讲教师以外,要求其余教师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或者评论。心得体会、评论不在乎有多长,有多少字,贵在真诚,贵在精,贵在实。学校根据教师撰写的情况进行汇总,优秀的作品要及时表扬,并在全体教师中分享、学习。

第二种展示的方式为学科组内展示。组织形式与第一种大致相同。只不过,要更加注重于学科教学、专业技能方面的探讨与交流。学科组内的交流也贵在务实,要防止走形式。

第三种展示方式为QQ群展示。学校建立专门的读书交流群。把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进行合理安排。每一个人占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作为主持人。在这个时间段内,主持人必须先在交流群内发主贴。主贴的内容为自己的读书心得、思考和感悟。主贴的字数一般不少于500字,其余教师根据主贴的内容进行跟帖。跟帖点评的字数不少于100字,不能说空话、假话和套话,更不能说与之无关的话,要着重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交流结束后,由本期的主持人将主贴和评论进行统计和整理,统计结果提交给学校。学校将其纳入到教师教科研考核之中。优秀的帖子要及时的进行传阅,进行表扬、表彰和积极的向外推荐。

第四种方式是开通教师博客。要求科任教师开通个人博客,全校教师进行相互连接。教师博客是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空间,大家可以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的执教经历,生活感悟,读书思考,成长进步,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等。全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共同提高。每学期,学校要组织人员公开评选一次优秀博客,并给与奖励。

以上几种交流展示方式,实质上是体现了由强迫教师阅读到引导教师阅读的逐步过渡,体现了由应付交差到讲求实效的逐步转变。

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目前薄弱学校教师的阅读和学习,学校必须要有强硬的考评机制来保障。每一次交流展示后,学校的主要领导都要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每一阶段结束后,学校都要组织总结、评比和交流,并给优秀者以奖励。以奖代罚来不断促进教师阅读的自觉性。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学校要及时的把好的读书交流材料、心得体会和评论集结成册出版推广,并将其作为老师教科研成果的积累,使教师能切实在读书中获得看得见的收益。

用强硬的考评机制促使教师积极阅读,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无奈之举。但就目前的教师阅读的状况而言,如果没有强硬的机制保障,仅仅依靠宣传、倡导、带动、引领,恐怕只能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了。

李镇西老师在他们的学校从不强迫教师阅读,也不用制度来规范,可学校有很多老师能跟着来。但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和李老师不能比。一是作为管理者,我们自身没有李老师勤奋,没有李老师读的书多,没有李老师写的字多,更重要的是没有李老师的影响力。二是在李老师的学校,不读书,不进步,是绝对不行的。因为,那一方土壤中没有庸俗、懒惰滋生的空气。

对于农村薄弱学校来说,我们必须要清楚,氛围比什么都显得重要。但氛围的营造一定程度上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机制来保障的,仅仅指靠人的自觉性是不现实的。阅读是促使教师自我丰富,自我提升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阅读与思考期间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从本质上与那些劳财伤命,弄虚作假的虚工作是有区别的。教师若是懂得了这一点,阅读与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就会大大的增强。所以,学校管理者的任务就是:一方面,积极带领着教师阅读、思考、写作。另一面,引导教师慢慢体味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内心变化和专业进步,并切实的把教师所承担的虚工作的量减下来,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去阅读。

前面,我说的是教师阅读展示的基本形式。下面,我再谈一下此项工程推进的几个步骤和规范。

第一,先给与教师指定一个阅读范围,帮助教师列出一些书目。当然,指定书目只是参考,阅读原则上是不限定范围的。选定数目后,采取学校统一订购和教师自愿购买相结合方式,先把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这些载体问题解决了。

第二、制定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学科组长职责。分配相关任务,并赋予一定的职权,使其能在组织教师阅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开展读书展示、交流活动。(上面已谈到几种方式,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第四,集结读书成果,分享交流成果。

第五、开展读书征文、演讲等竞赛等系列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六,学校主要领导每个月做一次读书感悟主题报告,在读书活动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引领教师阅读。

通过这些途径来逐步改变教师的阅读现状,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使之能更有效的促进老师阅读。让阅读和学习成为校园文化最牢靠的根基。

另外,要补充说明的是,一位朋友问我:“学校以阅读为基础,以习惯为重点,以能力为核心的文化建设该如何去积淀和形成?”

我个人认为:一个学校的学习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校条件可以不好,但是不能没有书。一个学校可以不要繁琐的条款、制度,但不能没有阅读的要求。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了阅读,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任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和专业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和实践。所以,我个人认为,阅读、学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如果这个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他问题都会相应解决。至于说,学生习惯的问题,我想,习惯就是对行为的矫正、固化的过程,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不断矫正和指导,重复多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而能力,则是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形成的。没有学习的过程,就很难有工作的创新,就很难有新的发现,自身得不到历练,能力就很难提高。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和形成。本文实际上就是对朋友的回答,只不过我把重点放在谈阅读和学习上了。一孔之见,请朋友和网友多提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