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最美的成长之路

 江山携手 2015-01-14

阅读:最美的成长之路(转)
阅读,最美的成长之路

 吴奇

 如果不读书,我不知道早晨起来该干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而且,我越来越发现,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可怜。越觉得自己可怜,就越要读书。”退休之后,吴非的视力严重受损,但他依然坚持每天看书,就像以前坚持每天备课一样。

 在《读书成就名师》一书中,类似的读书细节比比皆是。细细品味书中12位名师的读书故事,与其说是在讲述他们与众不同的读书经历和字字珠玑的读书经验,不如说是在描绘一种臻于理想的阅读方式,一种充实而快乐的读书生活。透过这些故事,我越发感觉到,作为教师,阅读是自身成长的不二法门,正所谓“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教师要“始终葆有读书之心”,无论是在物质贫瘠、缺少书籍的年代,还是在信息爆炸的网络年代,读书始终是平静心灵、修身养性的唯一路径。

 当下,校园阅读难以推动,恐怕是由于教师丢失了读书之心,没有了经久不息的动力,没有了对知识的饥饿感。如果教师能找回读书之心并把阅读变成习惯和生活态度,那么,知识的丰实与内心的充盈就会水到渠成。如果教师意识到阅读能够帮助自己获得乐趣和成就感,不再担心被说成是“功利”,就会从阅读中获得经久不息的动力,会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感。

 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得好:“学会建立读书与教书的联系。虽然书中有黄金屋、千钟粟,但死读书的结果就是读死书。语文教师在读书时,心里要有一根弦,那就是书中的内容是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关,凡是好的素材要注意积累,说不上什么时候的偶然得之,就会为你增光添彩。”如此看来,教师读书,就像非洲大地上的尖毛草,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获得肥沃的土壤,进而使种子茁壮成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读书如登山,攀登越高才能望得越远。作者在自序中也坦言,成长最快的路径就是多与名家对话,在聆听他们的成长经历、感受他们的修养学识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短板,找到前行的方向。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出身贫穷,上中学、大学时零星地读了点书,直到40岁才开始有计划地读书、写作。《思维教学》是我有计划阅读的第一本书,它让我明白“最适合的教学策略才是最佳的”。在《自主学习》中,我明白了教师要创造能够保障学生情绪安全感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本来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在帕尔默《教学勇气》中,我找到了教学的激情。在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中,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弗莱雷的“教育三部曲”中,我找到教育的秘诀:对话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也是避免把学生“物化”和“工具化”的利器。

 不久前,读了《美国中学是这样的》,这让我更加确定,中学教育应为学生提供探索世界的平台。把学生捆绑在分数的战车上,既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地引导学生追求理想、锻炼能力,而毕业后的学生反馈我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逐渐走向成功的喜悦。

 阅读这条路注定是漫长的,但阅读效果的呈现又是潜滋暗长的,它需要“用心一也”的精神,且要坚持。其实,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在于一辈子都在阅读、实践、反思。名师们走过的路就是一条由经典书籍铺就的路,他们之所以成名成家,原因之一就在于阅读形成的深厚积淀。

 在麦黄杏熟的季节,捧着这本飘着墨香的新书,慢慢地欣赏12幅风格各异的风景画,自己仿佛进入一个任心灵自由遨游的世界。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说:阅读几乎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当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真正成为专业成长之路,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课堂乃至我们眼中的学生该是另外一番动人的情景,彼时我们的教育也许洋溢着更多的火花,将成为孩子向往的快乐天堂。

  (作者单位系天津市天津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