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走过的路

 犹时未晚 2013-07-28

我走过的路(代序)

年过去,回顾走过的路,崎岖,不乏甘甜。个中滋味,成长经历,值得回味。

如果说这一年来,我取得了点滴进步,我想主要经历了“读书学习”、“每天写一点”、“坚持不懈”、“抓住点滴空闲时间”、“只要开始就不晚”、“认真对待,尽力就好”、“心态平和”、“外界影响”等过程。

一、读书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读书和学习,这是亘古不变的。

大师、名师的成长经历,无不是经过大量读书累积,以致厚积而薄发。

由此看出,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

十多年前,为了学历提升,自学安师大小学教育专业大学专科,共计17科,用了三年时间顺利毕业。此次自学,系统地学习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教育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报刊杂志,应该成为每个教师案头、枕边书,因为报刊杂志能让我们及时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动态。从教后,一直订阅相关的报刊杂志,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陪伴着我,获益匪浅。

网上学习,不可小觑。几年前,网络成就了无数草根老师,最终他们都加入名师行列。网络信息容量大,速度快,网络文章大都是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经验和切身体会。贴近实际,容易上手,便于操作,适合现学现用。

文学作品的阅读能丰厚底蕴,涵养精神,提升品位。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文学类书不得不读。

如果说网络学习是“快餐”、“速成”,那么,教育教学专著,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不可忽缺的。有些书要研读,有些书浏览即可。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性地阅读。

接手一年级之初,为了提高班级管理水平,规范学生行为,保持和家长的经常性沟通,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等等,这一年是我读书最多的一年,二十几本教育教学专著,本文学著作陪伴我走过。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开学初给我大的帮助,并进行了一些尝试,结合学生实际在班级进行了诵读经典与儿歌相结合的办法,较好地突破了识字关,解决识字量,为尽早读书奠定了基础。而《班主任工作漫谈》、《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今天怎样管学生》、《纪律教育》等书,让我的班级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水平。《名师备课建议》、《课文细读》、《名师教你写日记》、《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等专业书籍,我一看就放不下,扔不掉常常是晨读暮看。渐渐地,课堂有了些许变化,从教教材用教材;从占鳌头到语用教学。教学理论、名师的经验,使我备课更加严谨,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语言运用,记录孩子们说的话“孩子写自己想说的,从读书经典诵读真正受益的是学生,正在向一切为了学生而努力。《教室阅读地图》、《阅读的力量》、《朗读手册》等书的阅读,使我更加爱上读书,悟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

目前,我处在成长之初,属于“吃什么补什么”阶段,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读下去,朝着自己的理想读下去。

二、每天写一点

每天生活、工作、教育教学活动无不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快乐的,成功的,不开心的,失败的,我都会记下来。一年来,要求自己每天写一点,记一点,至少一篇,有时两三篇,多的千字以上,少的几百字,不知不觉写了二百多篇日记,十七八万字。还把上学期的教育教学随笔自印了一本小书,取名《我的一年级》。下学期的日记正在整理,不久也将印刷成书本,作为永久的纪念。

回顾一年来走过的路,经历“信心满满——遭遇困境——重拾信心”的艰苦过程。

开始写日记是受网友的影响,一时新鲜,就写了起来。当时那豪情壮志,每天下班回家,打开电脑,记录教育教学中点滴体会。虽然写起来并流畅,但每天都有东西可写。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同事热嘲冷讽,有时觉得没什么可写,特别是上网时间长了,眼睛提出了“抗议”,患上了“青睫综合症”。对于一个奔五的老教师来说,想做一件事时谈何容易,做成一件事就更加困难。面对重重困难,是前进,还是退缩?最终,我选择了前者。我曾思前想后,不停地问自己,这是你喜欢的吗?如果喜欢就不要退缩,一如既往地做下去,不求回报,但求自娱自乐,心安理得,打发时间。于是,我又拿起笔写起来。

领导、同事的关心、鼓励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社会的人,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单位。同事的鼓励,领导的关心,做起来就顺心多了。平时经常和有相同志趣和追求的同事讨论交流,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和智慧,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有时一个观点看法,都能使你走更顺,更好。比如:我从王老师那儿学到了做一件自己愿意做的事就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再难也要做下去;刘老师给了我很多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帮助。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获取了前行的动力。

有时也会没东西可写。这时绝不能放松要求,要和自己较劲。当你打开电脑,若有所思,似乎有很多东西要写,但真正动笔了,又不知写什么。这时,一定要强逼自己回忆一天所做所说,多少写一点,哪怕只言片语,哪怕只是个开头,哪怕不通不顺。总之,要记要写。不然,就会遗忘,就想不起来了等到晚上或第二天思路顺了再进行修改完善。

坚持每天写一点,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诸如通过写反思,提高自己专业水平;通过记录案例,更好地转变“学困生”;通过“致家长的信”,加强家校联络,共同教育孩子。著名特教于永正多次提到,一个只写教案的老师是不可能成为专家的,而只有坚持写几年教学反思的老师,才可能成为教育专家。再看看诸多名师成长过程,大多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因此,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该拿起笔,记录自己教育教学得失,不但反思、总结、提炼,反过来指导实践,逐渐走向专业化。

三、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耐力。具备坚持不懈的人往往走向成功。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紧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坚持’二字,就像‘时间’一样。我们说,如果没有时间,我们便什么也没有了;我们同样可以说,如果没有坚持,我们也什么都没有了。”

因此,坚持对每个人十分重要,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回头看看,因为缺乏坚持,虚度很多时间。生活平平淡淡,工作平平庸庸。而去年一年,因为坚持,这一年过得充实,繁忙,快乐。

如果说,当你喜爱一件事时,无论多忙多累,你都不觉得。究其原因,就是你喜爱,你乐意。回望一年来走过的路,每天很早上班,中午从不午休,晚上很晚才休息,忙得连轴转。但一觉醒来,又精力充沛地投入新的一天,感到很充实。

说到繁忙,带过一年级的老师大都深有体会。刚入学的孩子对学校一无所知,不知“天高地厚”,随性率真,无所畏惧。这就给老师带来无尽繁杂忙碌的事务。习惯要抓,大事小情要处理,哪一样不要班主任老师亲自动手就不行。一开始,很多家长表示担忧,一个男教师怎么能带好这么一大帮顽皮的小家伙们,有这个耐心吗?但一两个月下来,家长的想法变了,开始另眼相看。网友看了我的日记,读了我的教育心得,无不惊讶地说,没有想到如此细心和耐心的老师竟是一名男老师!这说明,越是事务繁杂忙碌,老师越要坚持,越要有耐心和细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七八岁的孩子,有的甚至连你说的话都听不明白,如果急躁,孩子就不知如何是好了;有的孩子顽皮,对这些家伙,必须进行引导教育,否则,他们才不卖你的账。

面对孩子的无知,面对孩子的一切,需要坚持,而自身发展一样需要坚持。一年来,如果不是坚持,就不可能每天写一点,一写就写了十几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如果不是坚持,就不可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如果不是坚持,就不可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如果不是坚持,课堂就不可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坚持的过程是痛苦的,无助的,因此,坚持需要毅力,需要耐力。当你“坚持”之后,换来就是成功的喜悦,收获的快乐。

坚持是可以“传染”。因为我的坚持,不少家长受到影响,也开始“坚持”了。如:亲子读书活动,很多家长自觉加入进来,每天坚持读书给孩子听。对所谓“学困生”家长影响更大,在他们要失去信心时,是我让他们改变认识,重拾信心,我们共同努力。

四、抓住点滴空闲时间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如“白驹过隙”等等。

作为老师的我们,有没有珍惜时间,是否抓住空闲时间。我想大家都很珍惜工作时间,但,未必做到“抓住空闲时间”。

我们的职业特点决定我们必然忙忙碌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等。很早来到学校,很晚下班回家。加之会议、培训、计划等等事务要处理。可以说,总有干不完的事。一般回到家,已经十分疲劳。

如果不善于利用点滴时间,不会抓住空闲时间,想读点书,写点东西;想发展自己,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想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就必须学会利用业余时间。余映潮告诫大家:“成功的机会在八小时之外。”

这一点,我觉得十分中肯。八小时内,大家都做着同样的工作,但八小时之外就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就看你怎么对待了。

我想聪明的,就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每天下班后、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其实,这么一看,可利用的时间还真不算少,比其它行业要多的多。

余老师还说:“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是延长生命的一种方法。”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

我针对自己的实际,中午没有午睡的习惯,相对较安静。于是,我利用这一两个小时,把教育教学中做法、想法、感受、体会,在这一时间写下来。我的教育教学随笔大都在中午写的。晚上时间,我大都用来学习,浏览网友文章,回复网友、家长的评论、留言等;早晨却是我读书时间。一般晨练后,倒上一杯水,或坐在沙发上,或坐在阳台上,多则读上个把小时,少则十几二十分钟,总之,每天读,使之成为习惯。而双休日、节假日等大块时间,除了处理必要事务外,我也是在读书、电脑上度过的。

零星时间,我一般用来思考。在下班途中、烧饭、吃饭时,回忆工作中的得失、成败,思考应该写些什么,饭后打开电脑,一鼓作气地记下来。

五、只要开始就不晚

“只要开始就不晚”。

这句话,我和一些志趣相同的年轻同事聊天时经常说起。每每说起,十分感慨,十分佩服。我羡慕他们年轻,有很长的时间去读书,做研究,他们反倒佩服我执着的精神,是他们的榜样,愧不敢当。

我时常感叹:要是时光能倒流个二十年该多好。殊不知,这二十年不就是大大方方地从我身边走过的吗?为什么我不曾感觉,现在嗟叹乎,又有何用?

还记得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三字经》时,其中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让我特别感动。当时苏洵(号大泉),他小时候不爱读书,到了二十七岁后才开始下决心努力读书,后来成了大学问家,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如果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还算年轻,而宋朝的梁灏更是让人惊叹:“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他八十二岁时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的提问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相对于梁灏的八十二岁,我依然年轻,何不从今开始,再不能“老大徒伤悲”。

这是对自己的告诫。

人生几十年,来到世上走一遭,总得留下点什么。

年轻的,要趁着年轻实实在在地苦干一番;中年的,不要以为自己过了“风光”的年龄,就甘于平庸。

先贤的事例摆在我们的面前,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斗志,只要开始就不晚。

一年来,我读百万字的书,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记录了十几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就是很好的说明。我这样一个底子薄,缺少系统学习的人都能有所获,何况大家呢

六、认真对待,尽力就好

目前,人们都挺羡慕教师的,认为是个不错的职业,虽然工资不高,但假期挺多。各种赞美之词,我们姑且不论,上面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夏天高温,我们在家歇暑;天寒地冻,我们在家防寒。

我个人觉得教师职业挺崇高的,能受到学生、家长的尊重,一声声“老师好”,是其它行业所没有的。尽管社会对教师职业有些误解,我们不妨阿Q些,赞美也罢,批评也好,不必在意,不放心上。只求认真对待这份职业,对得起孩子,尽力就好。

认真对待,尽力就好。首先表现在对职业认可,只有认为当教师是值得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做好它。反之,没有热爱,没有认同,就不可能做好工作。

不仅对职业认同,而且要喜爱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能像待自己孩子一样待学生,试问你能不认真吗?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具备爱心,认真负责,最起码八小时以内,要认真对待学生,认真对待工作,无愧你的那份工资。

有时我们抱怨,抱怨环境不好,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抱怨家长不配合。其实,这就是心态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对待了,只要我们尽力了,学校、家长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不要在意太多得和失,少抱怨。抱怨了,不仅不能改变心境,反而更加影响心情,弄得自己不愉快,身心俱疲,自然不能认真工作,也不会尽心尽力。

因此,我们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心中装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自然就会认真、尽力了。

七、心态平和

我之所以读、之所以写,都源于喜爱,别无他求。因此,我的心态比较平和。

一开始,有人不理解,冷言冷语,这么大岁数了,还想往上爬啊?我听后付之一笑,没当一回事。因为,我知道我所做的是我喜爱的。这样一来,人们议论也渐渐少了,我呢,也就心安理得做着,不求怎么样,每天照样上班,照样教育教学,照样读书,照样写随笔。因此,我学会了坦然处之。

心态平和不等于不和自己较劲。我之所以坚持读书、思考、实践、写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以此来锻炼自己,挑战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能否坚持下去,能否有所收获。因为,人毕竟是社会的人,要生存,要获得社会认可。因此,这就是一次自我挑战,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机会,现在开始“犹时未晚”。

心态平和就是要荣辱不惊。别人说三道四,你“左耳进,右耳出”,你做你的,随别人说去。但,当你取得成绩时,不要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这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你不过是刚刚起步,初尝甘味而已。这时人们可能又会用不同的话语来说道你。有的是真心赞美,祝贺的同时,鼓励你继续做下去,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像我的领导兼同事王老师和刘老师等,他们是真心实意,在我成长的路上给我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使我少走弯路,他们属于良师益友。而有的却是热嘲冷讽,表面上赞美你,实际上讥讽你,嫉妒你,打击你。这时候,你要判断是非,保持心态平和,夸奖也好,批评也罢,统统不管它,任由他去。你要做的,只是按你的想法,一如既往地坚持做下去。

心态平和,就是埋头做事,心无旁骛。对待教育教学认认真真,对待学生诚心诚意,对待同事诚诚恳恳,对待生活真真实实,相信该来的总是要来的,不该来的,想也得不到。

八、外界影响

外界影响,一般指社会、集体等环境的影响。

这里我要说的是:虽然也有上述环境的影响,但主要是网友和家长对我的帮助和促进。

首先,说说集体给我的影响。我很庆幸遇到了一个不错的集体,特别是语文组,老师积极上进,爱学习,善钻研。无论是校本培训,还是平时聊天,说得最多的就是教育教学。有时围绕一个题目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顺心,收获很多。

走上这条路,可以说,网友起了很大作用。几年前,我一直羡慕网络,每天上网打开电脑,浏览一些网站,开始只是娱乐、玩游戏。后来,在刘老师的影响下,注册博客,看到形形色色的文章,渐渐地,我被一些老师和他们文章、成长经历打动了。这时,大多是转载一些对自己、对学生、对家长有帮助的文章。这段时间的网络学习,或多或少地增长了见识。

送走上届弟子,主动要求带一年级,注册新博客。从一年级开始,我也要像网友那样,拿起笔,记录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记录工作中喜与悲,记录生活中甘与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开始,打开电脑word文档,双手放在键盘上,一个字也敲不出来。一个中午,艰难地写完一份五六百字的“讲话稿”。正是这份艰涩的发言稿,使我顺利地开了局。至今记忆犹新,开学第一天家长会的情形,家长们一个个睁大着眼睛看着我,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一年级的旅程”。一路走,我坚持了下来。遇到困难,读着网友羡慕的文字,鼓励的话语,我又重拾信心,上路了。

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缺少家长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一年来,我和家长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我们彼此相通。一次次“飞信”,把作业传递给家长,家长回复:谢谢。一个个电话,家长无不心存感激。正是这一声声真诚道谢,使我充满力量,信心倍增。我没有理由停下来,因为我有六十个孩子的期待,有一百二位家长的需要,我没有退路,惟有前进。我不能写一半就停下来,我的博客是家长每天要去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我们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在这里解答疑问。于是,再难再苦,我也要坚持,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传递。我的坚持,传递给家长,家长的坚持,又传递给学生。这样接力传递,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受益的是学生。正是家长的需要,在我困惑时,我挺了过来,没有放弃,坚持信念,坚持读书,坚持写作,坚持实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