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肺痈 前言 本资料是我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摘录笔记归纳,共摘录了七十八个病症和全部辩证的对症方剂 .由朱永库老人编辑.整理.本人喜欢电脑网.酷爱中医.自学中医20多年,积累了很多中医资料.但 从不给外人看病。自己和家里人有病.我才自己找药方治疗。我今年75岁,45岁后从没去医院 看过病,没打过针,没住过院.有病自己用中药调理就好了。发表本资料目的是为了行善积德 ,供有缘人共享。 分证论治 1.初期 证候恶寒或寒战,发热,咳嗽,胸痛,咳则痛甚,胸闷气短,痰白而粘,痰量日渐增多,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证候分析风热初客,卫表不和,故见恶寒或寒战发热;邪热蕴肺,清肃不行,络脉痹阻,故见咳嗽胸痛,咳则痛甚,胸闷气短;热蒸津液为痰,则见痰白而粘,痰量日渐增多;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为风热表证之象。 治法 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牛蒡子、桔梗、杏仁、生甘草、竹叶、芦根。 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君;臣以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荆芥助君药解表散邪;佐以桔梗、杏仁宣肺利咽化痰,竹叶、芦根清热生津除烦;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热势较甚者,加鱼腥草、黄芩清热解毒;头痛者,可加菊花清利头目;咳甚痰多者,加瓜蒌仁、浙贝母化痰止咳;胸痛甚者,加郁金、桃仁化瘀通络。 (3)临证参考本证应注意宣畅肺气及清热解毒。银花、连翘用量宜大,银花可用30~50g,连翘可用15~30g。若初期仅见身热不重、微恶风寒、咳嗽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等表热轻证,可用桑菊饮治疗。若气分热甚,高热大汗,大烦渴,咯黄稠脓痰,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可用白虎汤加蒲公英、鱼腥草、金荞麦根、芦根、冬瓜仁、薏苡仁以清热解毒,顿挫病势。 一、初期 【主症】恶寒发热,咯吐白色粘痰,胸痛,咳时加重。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滑数。 【治法】清肺散邪。 【常用方】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花、连翘各30g,桔梗、薄荷各18g,竹叶12g,生甘草15g,荆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共为细末,每服18g,鲜芦根汤煎服,每日1剂。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如恶寒较甚,表证重者重用豆豉、薄荷,加桑叶以疏表散邪。 2.如内热转甚,身热,恶寒不显,口渴者,去荆芥、薄荷、豆豉之辛散,加石膏、黄芩、鱼腥草等清肺泄热。 3.如咳甚痰多色黄,为痰热较甚,加浙贝母、桑白皮、黄芩、鱼腥草、冬瓜仁等以清热化痰。 【按语】 1.方中银花、桔梗可重用,以增强清肺化痰之力。 2.根据本病特点,可在方中加重清热解毒之力,如加金养麦、鱼腥草、芦根等。 (一)初期(表证期) 症状及分析. 起病常多突然恶寒或寒战,发热,午后为剧一一风热初客,卫表不和, 咳嗽,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一一邪热蕴肺,清肃不行,络脉痹阻, 咯粘沫痰,色白,痰量由少渐多一一热蒸津液为痰, 口干鼻燥一一风热上犯, 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一一风热表证之象。 治法:清肺散邪。 如能早期及时解散,可不致成痈。 方药:银翘散加减。 (1)方解:本方疏散风热,轻宣肺气,用于初起恶寒,发热,呼吸不利,咳而痰粘等症。银花、连翘,竹叶、芦根疏风清肺,荆芥、薄荷、豆豉辛散表邪,牛蒡、桔梗,甘草轻宣化痰. . (2)加减:内热转甚,身热,恶寒不显,咯痰稠黄,口渴,去荆芥,薄荷、豆豉之辛散,加石膏、黄芩、鱼腥草以清肺泄热,痰热蕴肺,咳甚痰多,配杏仁、浙贝、桑皮,冬瓜子、枇把叶肃肺化痰,肺气不利,胸痛,呼吸不畅,配瓜萎皮,郁金宽胸理气。 1.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江西牌,江西国药厂;中州牌,郑州市中药制药厂;郯南牌,山东郯南制药厂):每次99,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痈初期。 (2)感冒退热冲剂(灵芝牌、黄浦牌,上海中药制药厂):每次1~2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壮热、咳嗽咽痛等。 (3)鱼腥草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4ml,每日4~6ml,肌内注射;或每次2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等症。 (4)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每次2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高热以及热病神昏、中风等。 2.单验方 对成痈、溃脓期肺痈患者可选用: (1)鲜薏苡仁根适量,捣汁,炖热。每日3次,每次30~50ml,以祛痰排脓。 (2)金荞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g,加清水或黄酒1250ml,罐口用竹篾密封,隔水文火蒸煮3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ml,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一4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如发热、臭痰排而不畅,经久不愈,可采用酒剂。亦可用该药60g煎服,每日1~2次。 (3)鲜鱼腥草lOOg,捣烂取汁,用热豆浆冲服,每日2次。 (4)丝瓜藤尖(rg夏秋间正在生长的),折去--d'段,以小瓶在断处接汁,一夜得汁若干,饮服。 (5)白菜30g,生蛤壳45g,怀山药30g,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5g,开水送下,常服。 (6)白及末120g,浙贝母末30g,百合30g,共研细末,早晚各服6g。 (7)荷叶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 (8)陈荞菜卤,每服半杯或数匙,每日2"-'3次,炖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 (9)活鲤鱼1尾,去肠,入贝母末9g,扎好另用童便半碗,将鱼浸入,隔水炖熟,和汁服之,日1次。 (10)鱼腥草30g,蒲公英30g,水煎服。 3.针灸 壮热不退者,可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太冲等穴,用泻法以透邪泄热。 . 2.成痈期 证候壮热不退,咳嗽气急,咯吐黄稠脓痰且气味腥臭,胸胁疼痛而难以转侧,烦躁不安,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证候分析邪热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故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热毒壅肺,肺气膹郁,肺络不和,则咳嗽气急,胸胁疼痛而难以转侧;痰浊瘀热,郁蒸成痈,故咯吐黄稠脓痰且气味腥臭;内热壅盛,津液耗伤,则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象。 治法 化瘀散结,清热解毒。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意金黄散加减。药用苇茎、冬瓜仁、薏苡仁、桃仁、桔梗、黄连、黄芩。 方中苇茎性甘寒轻浮,善清肺热,其茎中空专利肺窍,善治肺痈,为君药;臣以冬瓜仁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撤下,肃降肺气;佐以薏苡仁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膀胱而渗湿,桔梗宣肺祛痰,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桃仁祛瘀散结。 (2)加减热毒内盛者,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鹿衔草等以清热解毒;痰热郁肺,咯痰黄稠,可加桑白皮、山栀子等以清热化痰;热毒瘀结,痰味异臭者,可加服西黄丸,每日2次,每次3~69吞服,以解毒化瘀;肺伤络痹胸痛者,配乳香、没药、赤芍、郁金以通瘀和络;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荡涤积热。 (3)临证参考本期必须用攻其壅塞、清肺消痈之品,剂量宜大,苇茎用量为60~90g,冬瓜仁为30~60g。不宜补益,以免助邪留寇。 二、成痈期 【主症】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渴,咳嗽气急,咯痰黄浊,胸满痛,转侧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法】清肺化瘀消痈。 【常用方】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苇茎30g,薏苡仁15g,冬瓜子24g,桃仁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银花、连翘、桔梗、鱼腥草、黄芩、黄连,或以如金解毒散加减,以助清热解毒,消痈化痰。 2.如痰多气急,咯痰黄稠,为痰热内盛,酌配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加强清化痰热之效。 3.如咯吐脓浊痰,腥臭味多重,可再加牛黄上清丸或合犀角丸以解毒化瘀。 4.如壮热烦渴,为肺胃气分郁热较盛,可加石膏、知母清气泄热。 5.如咳而喘满,咯痰脓浊量多,不得平卧,为痰浊阻肺,可加桑白皮、葶苈子泻肺泄浊。 【按语】 1.此型属肺痈成痈期,若脓未成,可加清热解毒药,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若脓已成,可加开肺排脓之品,以利气道通畅。 2.据报道:用苇茎汤加减治疗肺脓疡16例。结果:治愈1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3.75%,治愈率为81.2%。 【参用方】 1.如金解毒散(《景岳全书》):桔梗3g,甘草4.5g,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2.1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解毒降火。主治:肺痈发热烦渴,脉洪大者。 2.牛黄上清丸(《中国药典》1995年):黄连、白芷、桔梗、川芎、赤芍、荆芥穗各24g,生石膏、大黄各120g,黄芩、栀子、连翘各75g,薄荷45g,莲子心、菊花各60g,当归75g,黄柏、冰片、甘草各15g,朱砂、雄黄各18g,牛黄3g。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服1丸,每日2次。功用:清热散风,泻热通便。主治:头痛眩晕,口舌生疮,牙疼,耳鸣,大便秘结属实热火盛者。 3.犀角丸(《外科证治全生集》):犀角lg,麝香5g,乳香、没药各15g,黄米饭15g。 研末为丸,每日3次,每服9g。功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祛瘀。主治:乳癌,瘰疬,痰核。流注等。 (二)成痈期 症状及分析: 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一一邪热入哩,热毒内盛,正邪交争, 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一一热毒壅肺,肺气膹郁,肺络不和, 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一一痰浊瘀热,郁蒸成痈, 口干咽燥一一内热壅盛,津液耗伤(如渴不多饮,为热入血分), 舌苔黄腻,脉滑数一一痰热内盛. 治法:清肺消痈。 热毒蕴肺一一清肺。 血瘀成痈一一消痈(活血、散结)。 以大剂清热解毒为主,并佐以活血、散结,化痰以消痈,争取痈疡消散或减轻病情。 方药。《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 O)方解; 《千金》苇茎汤。清热泄浊、通瘀排脓,用于痈脓已成及巳溃,咳吐腥臭浊痰,胸中烦满,身热者。苇茎、冬瓜仁、苡仁清肺泄浊排脓,桃仁通瘀散结。 如金解毒散。降火解毒,用于热毒壅肺,发热甚,烦躁,口渴,脉洪大者。黄芩,黄连、黄柏、山栀泻火解毒,桔梗、甘草宣肺排脓。 两方比较,前者偏于泄浊通瘀,后者长于清肺泻火,多配合使用,并可加入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解毒消痈,且用量宜重,15--30克。古用苇茎,今用芦根。 阅加减。 肺热壅盛,壮热,心烦口渴,汗多,尿赤,脉洪数有力,苔黄腻,配石膏、知母以清热,肺伤络痹,胸痛,配乳香,没药、赤芍、广郁金,以通瘀和络,痰热郁肺,咯痰黄稠,配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以清化痰热,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咯痰脓浊量多,不得平卧,配葶苈子、大黄以泻肺通腑泄浊,热毒瘀结,咯脓浊痰,有腥臭味,合用犀黄丸,空腹服3-5克,日2次,以解毒化瘀。 1.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江西牌,江西国药厂;中州牌,郑州市中药制药厂;郯南牌,山东郯南制药厂):每次99,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痈初期。 (2)感冒退热冲剂(灵芝牌、黄浦牌,上海中药制药厂):每次1~2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壮热、咳嗽咽痛等。 (3)鱼腥草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4ml,每日4~6ml,肌内注射;或每次2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等症。 (4)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每次2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高热以及热病神昏、中风等。 2.单验方 对成痈、溃脓期肺痈患者可选用: (1)鲜薏苡仁根适量,捣汁,炖热。每日3次,每次30~50ml,以祛痰排脓。 (2)金荞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g,加清水或黄酒1250ml,罐口用竹篾密封,隔水文火蒸煮3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ml,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一4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如发热、臭痰排而不畅,经久不愈,可采用酒剂。亦可用该药60g煎服,每日1~2次。 (3)鲜鱼腥草lOOg,捣烂取汁,用热豆浆冲服,每日2次。 (4)丝瓜藤尖(rg夏秋间正在生长的),折去--d'段,以小瓶在断处接汁,一夜得汁若干,饮服。 (5)白菜30g,生蛤壳45g,怀山药30g,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5g,开水送下,常服。 (6)白及末120g,浙贝母末30g,百合30g,共研细末,早晚各服6g。 (7)荷叶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 (8)陈荞菜卤,每服半杯或数匙,每日2"-'3次,炖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 (9)活鲤鱼1尾,去肠,入贝母末9g,扎好另用童便半碗,将鱼浸入,隔水炖熟,和汁服之,日1次。 (10)鱼腥草30g,蒲公英30g,水煎服。 3.针灸 壮热不退者,可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太冲等穴,用泻法以透邪泄热。 . 五,其他治法 治疗本病的单验方甚多,兹简介数则,可在成痈、溃脓期选用之。 1.陈乔菜卤 每服半茶杯,一日2--3次,炖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 2.鲜薏苡根 适量,捣汁,炖热服,日3次,或加红枣煨服,能下臭痰浊脓. 3.鲜构树根皮(桑科植物构树)洗净,切碎.用量500克,加水2000克,煎至1000克,一日3次分服,连服1—2周。愈后忌辛臭食品百日。 4.荷叶 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 5.金鲤鱼汤 活鲤鱼一尾,去肠,入贝母末9克,扎好另用童便半碗,将鱼浸入,隔水炖熟,和汁服之,日1次。 6.金芥麦根茎 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克,加清水或黄酒1250毫升,罐口用竹箬密封,隔水文火蒸煮三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毫升(25%),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N40毫升,一日3次,儿童酌减。一般病人用水剂,如发热,臭痰排不出或排不尽,经久不愈,采用酒剂,亦可用60克煎服,日一剂,但效果较差。或以金荞麦粉乙醇提取物制成浸膏片,每片含生药1.5克,成人每次5片,日3次。 金荞麦,苦平。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痈,宣肺排脓。据药理学研究,金荞麦及其制剂是一种没有明显直接抗菌作用的新抗感染药,具有抗炎、解毒,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双聚原矢车菊甙元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临床试用证明金荞麦制剂可使急性肺脓肿患者排痰畅通,中毒症状缓解,脓腔闭合,副反应小。据统计,治疗肺脓肿629例,其中急性及亚急性肺脓肿608例,治愈率73。2%,慢性肺脓肿21例,治愈率53.3%,总治愈率72。7%。其中汤剂、浸膏片,双聚原矢车菊甙元片三者的疗效无显著差异。(摘自《金荞麦研究鉴定书》) 3.溃脓期 证候咯吐脓痰,或如米粥,或脓血相兼,量多,腥臭异常,胸中烦闷而痛,伴有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血败肉腐,痈脓内溃外泄,故咯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腥臭;热毒瘀结,肺络损伤,故有时咯血,或脓血相兼;脓毒蕴肺,肺气不利,故胸中烦闷而痛;热毒内蒸,则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脓毒内蕴,热瘀营血,则见舌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排脓。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加味桔梗汤。药用桔梗、金银花、生甘草、贝母、橘红、薏苡仁、葶苈子、白及。 方中桔梗为君药,用量宜大,可消痈排脓;辅以金银花、生甘草清热解毒;佐以贝母、薏苡仁、橘红、葶苈子清肺化痰;白及敛肺止血;甘草又可和药调中而为使药。 (2)加减脓出不畅者,加皂角以透脓,亦可口服竹沥;气虚无力排脓者,加生黄芪以扶正托脓;咯血者,加白茅根、藕节、丹皮、生地黄、侧柏叶以凉血止血,同时还可以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以增强清热解毒排脓之功;便秘者,可加大黄,以泄热通腑;津伤口渴甚者,加麦冬、沙参、百合以养阴生津。 (3)临证参考 此期治疗除应继续清热解毒之外,排脓是否得当,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不论中西医都十分强调“有脓必排”的原则。由于此期正虚而病情重笃,应注意按脓肿部位,采取适当的体位引流,多做侧身动作,并可轻拍背部,以帮助脓液的排出。若脓毒壅盛,脉症俱实,咯吐腥臭脓痰,胸部胀满难忍,喘不得卧,大便秘结不通,脉滑数有力,此时宜峻下排脓,用桔梗白散(巴豆霜、桔梗、浙贝母),剂量应严格按1:3:3掌握,散剂每服0.6g。药后其脓可吐下而出,中病即止。如果过用下利不止,饮冷水一大杯即可。汤剂用两粒巴豆,去内外壳,纱布裹,置入100ml冷开水中揉汁成乳白色,去渣,桔梗、浙贝母各10g,煎水与巴豆汁混和,分2~3次口服,如作直肠点滴给药,更为稳妥。本方药性峻烈。体弱者当禁。 三、溃脓期 【主症】 咳吐脓血,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满,心烦懊侬。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解毒。 【常用方】加味桔梗汤(《医学心悟》)。 桔梗、白及、化橘红、葶苈子各2.4g,甘草、贝母各4.5g,薏苡仁、银花各15g。 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方中桔梗为排脓的主药,用量宜大,一般用6~15g,以增强排脓泄壅之力。 2.方中可酌加鱼腥草、黄芩、金荞麦根等,以增强清肺化痰,排脓解毒之力。 3.如心烦口干,舌红而干,为阴津受损,可加麦冬、南北沙参以养阴生津。 4.如见咯血,或痰中带血,为热伤血络,可加藕节、丹皮、白茅根以清热凉血止血。 5.如见短气,自汗,脓出不爽,为气虚不能排脓,可加生黄芪以补气托毒。 6.如脓液量少难出,为痈脓溃泄不畅,可加穿山甲、皂角刺解毒溃坚,但咯血者禁用。 7.如咯吐腥臭脓痰,胸部胀满,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者,可改用桔梗白散以峻下逐脓。 【参用方】 1.桔梗白散(《金匮要略》):桔梗、贝母各22.5g,巴豆7.5g。共为细末,每服1.5g,米汤和服。功用:峻下逐脓散结。主治:寒实结胸证。孕妇及体弱者慎用或忌用。 2.肺脓疡合剂(《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一号方:黄芩、虎杖、桔梗各12g,金银花、半枝莲各15g,鱼腥草15~30g。二号方以一号方加桃仁9g,薏苡仁18g。三号方以一号方加黄精、白及各15g。均为水煎服,每日1剂。一号方用于发热期,二号方用于溃脓期,三号方用于恢复期。 (三)溃脓期 症状及分析, 陡然痰量增多,咳吐大量脓血,或如米粥,腥臭异常一一血败肉腐,痈脓内溃外泄, 有时咯血一一热毒瘀结,肺损络伤, 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一一脓毒蕴肺,肺气不利, 身热面赤,烦渴喜饮一一热毒内蒸, 舌苔黄腻,质红或绛,脉滑数或数实一一脓毒内盛,热瘀营血。 . 治法:排脓解毒。 脓已成,故应以排脓为要务,本期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脓液能否畅利排出。由于热毒尚盛,仍当同时注意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 (1)方解, 本方清肺化痰、排脓去壅,用于咳嗽气急胸部闷痛,吐痰脓浊腥臭。桔梗、甘草,苡仁、贝母、橘红、葶苈清肺化痰、.排脓泄壅。桔梗为仲景疗肺痈桔梗汤主药,排脓力强,原方桔梗量为甘草之半,实践证明用量宜大,约10"-'15克,银花清肺解毒,白芨补肺敛肺。 本方用于溃脓之初,需去白芨之敛补,并可加入黄芩、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芦根等以清肺解毒排脓。鱼腥草,金荞麦根为治疗本病有效药物,一般用30克。鱼腥草含挥发油,不宜久煎,可用鲜草60"-'90克捣汁冲服。 (2)加减, 络伤血溢,咯血,配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另服三七,白芨粉以凉血止血,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配花粉、知母以清热化痰,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配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气虚不能化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爽,配生黄芪以益气托毒排脓,痈脓溃泄不畅,脓液量少难出,配甲片、皂刺以溃痈排脓,咯血者禁用。 (附)脓毒瘤盛证 形症俱实,咳吐腥臭脓痰,胸部胀满,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者,当峻下逐脓,予桔梗白散,此即《医门法律》所谓。“分杀其势于大肠,令秽浊脓血曰渐下移为妙。”每服0.6克,药后其脓可吐下而出,如下不止,饮冷水一杯。因本方药性猛烈,不宜轻用,体弱者禁用。 1.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江西牌,江西国药厂;中州牌,郑州市中药制药厂;郯南牌,山东郯南制药厂):每次99,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痈初期。 (2)感冒退热冲剂(灵芝牌、黄浦牌,上海中药制药厂):每次1~2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壮热、咳嗽咽痛等。 (3)鱼腥草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4ml,每日4~6ml,肌内注射;或每次2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等症。 (4)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每次2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高热以及热病神昏、中风等。 2.单验方 对成痈、溃脓期肺痈患者可选用: (1)鲜薏苡仁根适量,捣汁,炖热。每日3次,每次30~50ml,以祛痰排脓。 (2)金荞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g,加清水或黄酒1250ml,罐口用竹篾密封,隔水文火蒸煮3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ml,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一4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如发热、臭痰排而不畅,经久不愈,可采用酒剂。亦可用该药60g煎服,每日1~2次。 (3)鲜鱼腥草lOOg,捣烂取汁,用热豆浆冲服,每日2次。 (4)丝瓜藤尖(rg夏秋间正在生长的),折去--d'段,以小瓶在断处接汁,一夜得汁若干,饮服。 (5)白菜30g,生蛤壳45g,怀山药30g,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5g,开水送下,常服。 (6)白及末120g,浙贝母末30g,百合30g,共研细末,早晚各服6g。 (7)荷叶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 (8)陈荞菜卤,每服半杯或数匙,每日2"-'3次,炖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 (9)活鲤鱼1尾,去肠,入贝母末9g,扎好另用童便半碗,将鱼浸入,隔水炖熟,和汁服之,日1次。 (10)鱼腥草30g,蒲公英30g,水煎服。 3.针灸 壮热不退者,可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太冲等穴,用泻法以透邪泄热。 . 五,其他治法 治疗本病的单验方甚多,兹简介数则,可在成痈、溃脓期选用之。 1.陈乔菜卤 每服半茶杯,一日2--3次,炖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 2.鲜薏苡根 适量,捣汁,炖热服,日3次,或加红枣煨服,能下臭痰浊脓. 3.鲜构树根皮(桑科植物构树)洗净,切碎.用量500克,加水2000克,煎至1000克,一日3次分服,连服1—2周。愈后忌辛臭食品百日。 4.荷叶 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 5.金鲤鱼汤 活鲤鱼一尾,去肠,入贝母末9克,扎好另用童便半碗,将鱼浸入,隔水炖熟,和汁服之,日1次。 6.金芥麦根茎 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克,加清水或黄酒1250毫升,罐口用竹箬密封,隔水文火蒸煮三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毫升(25%),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N40毫升,一日3次,儿童酌减。一般病人用水剂,如发热,臭痰排不出或排不尽,经久不愈,采用酒剂,亦可用60克煎服,日一剂,但效果较差。或以金荞麦粉乙醇提取物制成浸膏片,每片含生药1.5克,成人每次5片,日3次。 金荞麦,苦平。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痈,宣肺排脓。据药理学研究,金荞麦及其制剂是一种没有明显直接抗菌作用的新抗感染药,具有抗炎、解毒,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双聚原矢车菊甙元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临床试用证明金荞麦制剂可使急性肺脓肿患者排痰畅通,中毒症状缓解,脓腔闭合,副反应小。据统计,治疗肺脓肿629例,其中急性及亚急性肺脓肿608例,治愈率73。2%,慢性肺脓肿21例,治愈率53.3%,总治愈率72。7%。其中汤剂、浸膏片,双聚原矢车菊甙元片三者的疗效无显著差异。(摘自《金荞麦研究鉴定书》) 4.恢复期 证候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渐减少,或有胸胁隐痛,气短,自汗盗汗,心烦,口燥咽干,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脓毒渐净,故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渐减少;肺络受伤,溃处未敛,则胸胁隐痛;肺气耗伤,故见自汗、气短;阴虚内热,则见盗汗、低热、心烦、口燥咽干;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无力,为气阴两伤之象。 治法 养阴补肺,兼清余热。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沙参清肺汤加减。药用沙参、黄芪、白及、生甘草、桔梗、薏苡仁、冬瓜子。 方中黄芪、沙参益气养阴,托脓生肌为君药;白及敛肺生肌,桔梗、薏苡仁、冬瓜子、生甘草清余热而祛痰排脓,共为佐药,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使药之功。全方扶正祛邪,共奏养阴补肺,清热消痈等功。 (2)加减气虚甚者,加太子参,重用黄芪以补气生肌;血虚者,加当归养血和络;阴虚重者,加麦冬、玉竹养阴生津;溃处不敛者,可加阿胶、白蔹以敛补疮口;脾虚食少,便溏者,可配白术、山药、茯苓以健脾;若邪恋正虚,脓毒不尽,咳唾脓血迁延不已,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者,仍应重视脓毒的消除,可配伍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桔梗等解毒排脓之品,以扶正祛邪。 (3)临证参考 患者正虚邪衰,治疗当以养阴益气为主,但应用时不忘清除余邪,以防热毒复萌。对迁延日久,病程在百日以上的慢性患者,经中西医内科治疗,脓腔仍不缩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脓腔壁已上皮化或支气管扩张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四、恢复期 【主症】热退咳减,脓血痰减少,胸胁隐痛,气短神疲,自汗盗汗,低热。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补肺。 【常用方】沙参清肺汤(《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8):480) 沙参15g、黄芪25g、太子参30g、合欢皮30g、白及12g、生甘草3g、桔梗lOg、生薏苡仁25g、冬瓜子20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如有低热,午后较甚,为阴虚内热,可酌配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等清虚热。 2.如食纳不振,便溏,为脾气亦虚,健运失司,酌配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3.如咯痰腥臭脓浊,反复迁延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为脓毒未尽,阴伤气耗,可酌加鱼腥草、野荞麦、败酱草以清热解毒,或用桔梗、杏仁煎养肺滋阴,清热排脓。 【参用方】 1.桔梗杏仁煎(《景岳全书》):桔梗、杏仁、甘草各3g,阿胶、金银花、麦冬、百合、夏枯草、连翘各6g,贝母9g,枳壳4.5g,红藤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养阴清肺,解毒排脓。主治:咳嗽吐脓痰,痰中带血,或胸膈隐痛将成肺痈者。 2.黄芪汤(《江苏中医杂志》1982,3(3):22):生黄芪15g,鱼腥草30g,赤芍9g,丹皮6g,桔梗6g,瓜蒌9g,生大黄9g(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排脓, 益气托毒。主治:肺脓疡。 (四)恢复期 、 1。阴伤气耗证 症状及分析。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一一脓毒渐净; 精神食纳均见好转一一正气渐复, 胸胁隐痛,难以久卧一一肺络受伤,溃处未敛, 气短,自汗一一肺气耗伤, 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一一阴虚内热, 。 面色不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一一正虚之象, 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一一气、阴两伤。 治法,养阴补肺。 治以养肺阴,益肺气,补肺体为主,佐以清肺排脓以清余邪。 方药。沙参清肺汤加减。 (1)方解。本方益气养阴,清肺化痰,用于溃后脓血少而未净,咳而气短,易汗,口干,神疲,形瘦者。北沙参,白芨养阴补肺,生黄芪,太子参益气生肌,桔梗,甘草,苡仁,冬瓜子,合欢皮化痰泄浊排脓消痈。 ㈤加减;阴伤,口干,舌红,少苔,配麦冬、百合、玉竹滋阴润肺,阴虚发热,低烧不退,配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以清虚热,脾虚,食纳不振,便溏,配白术,山药、茯苓,以培土生金,肺络损伤,咳吐血痰.配阿胶、藕节,以补肺止血。 2.邪恋正虚证 症状及分析. 咳嗽.咯吐脓血浊痰虽减,然日久不净,胸痛不除,身热缠绵一一脓毒不净,痈脓未消 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一一热毒复萌,转为慢性, 面色不华,形瘦神萎,气短,自汗,盗汗,心烦口渴一一气阴亏耗, 舌红,苔少或黄,脉细数或虚数一一热毒伤阴。 治法.益气养阴,排脓解毒。 邪恋正虚,应以扶正祛邪为治,孰主孰次,当分辨标本缓急处理,一般而论,应祛邪以安正,既不可单纯敛补留邪,亦不可纯泻其毒而伤正。《辨证录.肺痈门》曾说。“今痈巳破矣,多吐脓血,则肺气尤虚,虽毒尚存,不可纯泻其毒,于补气之中,而行其攻散之方,而行其攻散之法,则毒易化,而正气无伤”。 方药。桔梗杏仁煎加减. (1)方解。本方养肺滋阴,排脓解毒,用于咳吐脓血浊痰不净,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脉细滑数者。百合、麦冬,阿胶养肺滋阴,桔梗、甘草,杏仁,贝母、枳壳排脓化痰,银花、红藤、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散结。 o)加减。气虚,神疲,肢倦,气短,自汗,加黄芪益气托毒,脓毒不净,咳吐腥臭脓痰量多,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虎杖,漏芦,清热解毒,排脓消痈,热毒较盛,身热较著,心烦,口干口苦,苔黄,配黄芩、知母,清热泻火,疮溃不敛,咳吐脓血不净,配川槿皮、白蔹、合欢皮,白芨。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江西牌,江西国药厂;中州牌,郑州市中药制药厂;郯南牌,山东郯南制药厂):每次99,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痈初期。 (2)感冒退热冲剂(灵芝牌、黄浦牌,上海中药制药厂):每次1~2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壮热、咳嗽咽痛等。 (3)鱼腥草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4ml,每日4~6ml,肌内注射;或每次2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等症。 (4)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每次2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高热以及热病神昏、中风等。 2.单验方 对成痈、溃脓期肺痈患者可选用: (1)鲜薏苡仁根适量,捣汁,炖热。每日3次,每次30~50ml,以祛痰排脓。 (2)金荞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g,加清水或黄酒1250ml,罐口用竹篾密封,隔水文火蒸煮3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ml,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一4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如发热、臭痰排而不畅,经久不愈,可采用酒剂。亦可用该药60g煎服,每日1~2次。 (3)鲜鱼腥草lOOg,捣烂取汁,用热豆浆冲服,每日2次。 (4)丝瓜藤尖(rg夏秋间正在生长的),折去--d'段,以小瓶在断处接汁,一夜得汁若干,饮服。 (5)白菜30g,生蛤壳45g,怀山药30g,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5g,开水送下,常服。 (6)白及末120g,浙贝母末30g,百合30g,共研细末,早晚各服6g。 (7)荷叶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 (8)陈荞菜卤,每服半杯或数匙,每日2"-'3次,炖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 (9)活鲤鱼1尾,去肠,入贝母末9g,扎好另用童便半碗,将鱼浸入,隔水炖熟,和汁服之,日1次 (10)鱼腥草30g,蒲公英30g,水煎服。 3.针灸 壮热不退者,可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太冲等穴,用泻法以透邪泄热。 . 肺痈 【定义】 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以发热、胸痛、咯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 【范围】 西医学中肺脓肿、化脓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肺坏疽(已少见)等伴化脓感染而表现为肺痈者,均可参考本篇辩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或痰热素盛,痰热壅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热与瘀血内郁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 一、病因 1.感受外邪主要感受风热、风寒之邪。风热病邪,自El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风寒袭肺,蕴结不解,郁而化热,肺受邪热熏灼所致。 2.饮食劳倦所伤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炙焯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若劳倦过度,肺卫薄弱,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内侵,或内伏之痰热蕴蒸致病,成痈化脓。 3.原有宿痰肺脏宿有痰热,或它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千于肺,成痈化脓;若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邪侵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 二、病机 1.发病 本病一般发病较急,突然恶寒壮热,咯痰,痰色渐见黄稠。部分患者发病亦可较缓慢。 2.病位病位在肺。 3.病性属实热证。温热蕴肺为本病之特点,并贯穿于病程的始终。但热邪亦可耗伤气阴,出现邪实正虚或正虚邪恋之证。 4.病势'总的趋势是初期病在肺卫,逐渐邪热由表入里,壅积于肺,邪实日盛。后期多正虚邪衰,逐渐向愈,亦可正虚邪恋,迁延难愈。如溃后脓毒不净,邪恋正虚,阴伤气耗,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若溃后大量咯血,则可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之危候;若脓溃后流入胸腔,则可形成“脓胸”之恶候,预后较差。 5.病机转化 肺痈之病理演变过程有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及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1)初期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本期以风热熏肺,肺失清肃为特点。 (2)成痈期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本期以热毒壅肺,血瘀成痈为特点。 (3)溃脓期 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本期以血败肉腐,化为痈脓为特点。 (4)恢复期 脓疡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合。本期以正虚邪衰、阴伤气耗为特点。 肺痈病因病机见图1—6。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发病急骤,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气味腥臭。 2.局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性罗音。 3.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痰培养有致病菌,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见液平面。 二、鉴别诊断 1.痰饮 痰饮咳嗽患者,虽然亦有咳嗽、咳逆倚息、咯痰量多等症,易与肺痈相混。但痰饮咳嗽起病较缓,痰量虽多,每为白色泡沫样,并无腥臭脓痰,亦非痰血相兼,如有发热者,热势不如肺痈者亢盛,且痰饮咳嗽多有反复发作史,结合X线检查不难判别。 2.肺痿肺痿是以肺脏萎弱为主要病变的慢性疾患。起病缓,病程长,患者形体虚弱,多继发于其它疾病,并以虚热、咯吐浊唾涎沫为其特征。肺痈多为实热,结合临床表现可作出鉴别。 3.肺痨肺痨系感染痨虫所致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症状,以肺阴亏损为主要病机。而肺痈则表现为热毒为患,不难鉴别。必要时结合X线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肺痈的初起及成痈阶段,证见恶寒高热,咳嗽气急、咯痰粘稠量多,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属于热证、实证;溃脓后,大量腥臭脓痰排出,身热随之渐退,咳嗽亦减轻,但常伴有胸胁隐痛,短气自汗,面色不华,消瘦乏力,脉细或细数无力,属于虚实夹杂之证。 2.辨痰浊发热、胸痛、咳嗽气急、咯出浊痰等症,为一般外感咳嗽所共有,辨其是否属于肺痈,除着重从起病急骤、热势亢盛、咯痰量多、气味腥臭等辨证为肺痈外,尚可结合对痰浊的观察,“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现今观察,肺脓肿患者的痰,留置后可分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清淡液体,下层为坏死组织,与前人所见基本一致。此外,肺痈患者如验口味:初起疑似未真,可以生大豆绞汁饮之,不觉腥味,或用黄豆1粒予病人口嚼,不觉豆之气味,即是肺痈。 3.特异性病征 舌下生细粒《外科全生集·肺痈肺疽》载:“舌下生一粒如细豆者……且此一粒,患未成脓,定然色淡,患愈亦消,患笃其色紫黑。” 爪甲紫而带弯肺痈溃后迁延之慢性病变,可见“指甲紫而带弯”,指端形如鼓槌(发绀、杵状指)。 验指螺 近有验指螺法。肺痈者指螺部分膨胀,称为蛾腹指,与杵状指不同。其程度随病情而消长,可供诊断及预后之参考。 二、治疗原则 肺痈为实热证,宗“热者寒之”、“实者攻之”的治疗原则,确立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其基本治疗大法,但病变后期则以扶正为主,或标本兼治。 1.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法适用于肺痈之全过程,可根据不同阶段及证候表现,分别配合解表、化瘀、排脓及益气养阴等法。 2.化瘀排脓所谓化瘀,是针对肺痈成痈期及溃脓期瘀血征象明显,而化瘀法是作为辅助治法,促进血流通畅和脓液排出,但对出血量多者,化瘀一法不宜用。所谓排脓, 是针对成痈、溃脓阶段而设,有透脓、清脓和托脓三法。透脓方法用于脓毒壅盛,而排脓不畅者;清脓方法即清除脓液;托脓方法主要用于溃脓期,气虚而无力排脓外出者。清代余听鸿《外科医案汇编》强调:“治痈之法,如始萌之时,将一通字著力,通则壅去,壅去可消,肺叶虽坏无几,元气未伤,愈之亦速,故仲戒后学,即速通之”。今人张伯臾指出:“肺痈是热毒,演变常迅速,关键在排脓,痊愈亦较速。” 3.扶正即扶助正气,用于恢复期或病情迁延,邪恋正虚阶段,一般多以补气、补血和养阴为主。但也有用阳和汤之类温阳散寒法取效的,其辨证着眼点,除了阳虚证候外,其脓血痰由臭变腥,由稠变稀,由红紫变暗淡为关键。 三、分证论治 1.初期 证候恶寒或寒战,发热,咳嗽,胸痛,咳则痛甚,胸闷气短,痰白而粘,痰量日渐增多,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证候分析风热初客,卫表不和,故见恶寒或寒战发热;邪热蕴肺,清肃不行,络脉痹阻,故见咳嗽胸痛,咳则痛甚,胸闷气短;热蒸津液为痰,则见痰白而粘,痰量日渐增多;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为风热表证之象。 治法 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牛蒡子、桔梗、杏仁、生甘草、竹叶、芦根。 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君;臣以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荆芥助君药解表散邪;佐以桔梗、杏仁宣肺利咽化痰,竹叶、芦根清热生津除烦;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热势较甚者,加鱼腥草、黄芩清热解毒;头痛者,可加菊花清利头目;咳甚痰多者,加瓜蒌仁、浙贝母化痰止咳;胸痛甚者,加郁金、桃仁化瘀通络。 (3)临证参考本证应注意宣畅肺气及清热解毒。银花、连翘用量宜大,银花可用30~50g,连翘可用15~30g。若初期仅见身热不重、微恶风寒、咳嗽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等表热轻证,可用桑菊饮治疗。若气分热甚,高热大汗,大烦渴,咯黄稠脓痰,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可用白虎汤加蒲公英、鱼腥草、金荞麦根、芦根、冬瓜仁、薏苡仁以清热解毒,顿挫病势。 2.成痈期 证候壮热不退,咳嗽气急,咯吐黄稠脓痰且气味腥臭,胸胁疼痛而难以转侧,烦躁不安,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证候分析邪热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故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热毒壅肺,肺气膹郁,肺络不和,则咳嗽气急,胸胁疼痛而难以转侧;痰浊瘀热,郁蒸成痈,故咯吐黄稠脓痰且气味腥臭;内热壅盛,津液耗伤,则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象。 治法 化瘀散结,清热解毒。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意金黄散加减。药用苇茎、冬瓜仁、薏苡仁、桃仁、桔梗、黄连、黄芩。 方中苇茎性甘寒轻浮,善清肺热,其茎中空专利肺窍,善治肺痈,为君药;臣以冬瓜仁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撤下,肃降肺气;佐以薏苡仁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膀胱而渗湿,桔梗宣肺祛痰,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桃仁祛瘀散结。 (2)加减热毒内盛者,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鹿衔草等以清热解毒;痰热郁肺,咯痰黄稠,可加桑白皮、山栀子等以清热化痰;热毒瘀结,痰味异臭者,可加服西黄丸,每日2次,每次3~69吞服,以解毒化瘀;肺伤络痹胸痛者,配乳香、没药、赤芍、郁金以通瘀和络;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荡涤积热。 (3)临证参考本期必须用攻其壅塞、清肺消痈之品,剂量宜大,苇茎用量为60~90g,冬瓜仁为30~60g。不宜补益,以免助邪留寇。 3.溃脓期 证候咯吐脓痰,或如米粥,或脓血相兼,量多,腥臭异常,胸中烦闷而痛,伴有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血败肉腐,痈脓内溃外泄,故咯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腥臭;热毒瘀结,肺络损伤,故有时咯血,或脓血相兼;脓毒蕴肺,肺气不利,故胸中烦闷而痛;热毒内蒸,则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脓毒内蕴,热瘀营血,则见舌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排脓。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加味桔梗汤。药用桔梗、金银花、生甘草、贝母、橘红、薏苡仁、葶苈子、白及。 方中桔梗为君药,用量宜大,可消痈排脓;辅以金银花、生甘草清热解毒;佐以贝母、薏苡仁、橘红、葶苈子清肺化痰;白及敛肺止血;甘草又可和药调中而为使药。 (2)加减脓出不畅者,加皂角以透脓,亦可口服竹沥;气虚无力排脓者,加生黄芪以扶正托脓;咯血者,加白茅根、藕节、丹皮、生地黄、侧柏叶以凉血止血,同时还可以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以增强清热解毒排脓之功;便秘者,可加大黄,以泄热通腑;津伤口渴甚者,加麦冬、沙参、百合以养阴生津。 (3)临证参考 此期治疗除应继续清热解毒之外,排脓是否得当,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不论中西医都十分强调“有脓必排”的原则。由于此期正虚而病情重笃,应注意按脓肿部位,采取适当的体位引流,多做侧身动作,并可轻拍背部,以帮助脓液的排出。若脓毒壅盛,脉症俱实,咯吐腥臭脓痰,胸部胀满难忍,喘不得卧,大便秘结不通,脉滑数有力,此时宜峻下排脓,用桔梗白散(巴豆霜、桔梗、浙贝母),剂量应严格按1:3:3掌握,散剂每服0.6g。药后其脓可吐下而出,中病即止。如果过用下利不止,饮冷水一大杯即可。汤剂用两粒巴豆,去内外壳,纱布裹,置入100ml冷开水中揉汁成乳白色,去渣,桔梗、浙贝母各10g,煎水与巴豆汁混和,分2~3次口服,如作直肠点滴给药,更为稳妥。本方药性峻烈。体弱者当禁。 4.恢复期 证候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渐减少,或有胸胁隐痛,气短,自汗盗汗,心烦,口燥咽干,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脓毒渐净,故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渐减少;肺络受伤,溃处未敛,则胸胁隐痛;肺气耗伤,故见自汗、气短;阴虚内热,则见盗汗、低热、心烦、口燥咽干;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无力,为气阴两伤之象。 治法 养阴补肺,兼清余热。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沙参清肺汤加减。药用沙参、黄芪、白及、生甘草、桔梗、薏苡仁、冬瓜子。 方中黄芪、沙参益气养阴,托脓生肌为君药;白及敛肺生肌,桔梗、薏苡仁、冬瓜子、生甘草清余热而祛痰排脓,共为佐药,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使药之功。全方扶正祛邪,共奏养阴补肺,清热消痈等功。 (2)加减气虚甚者,加太子参,重用黄芪以补气生肌;血虚者,加当归养血和络;阴虚重者,加麦冬、玉竹养阴生津;溃处不敛者,可加阿胶、白蔹以敛补疮口;脾虚食少,便溏者,可配白术、山药、茯苓以健脾;若邪恋正虚,脓毒不尽,咳唾脓血迁延不已,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者,仍应重视脓毒的消除,可配伍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桔梗等解毒排脓之品,以扶正祛邪。 (3)临证参考 患者正虚邪衰,治疗当以养阴益气为主,但应用时不忘清除余邪,以防热毒复萌。对迁延日久,病程在百日以上的慢性患者,经中西医内科治疗,脓腔仍不缩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脓腔壁已上皮化或支气管扩张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江西牌,江西国药厂;中州牌,郑州市中药制药厂;郯南牌,山东郯南制药厂):每次99,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痈初期。 (2)感冒退热冲剂(灵芝牌、黄浦牌,上海中药制药厂):每次1~2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壮热、咳嗽咽痛等。 (3)鱼腥草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4ml,每日4~6ml,肌内注射;或每次2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等症。 (4)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每次2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高热以及热病神昏、中风等。 2.单验方 对成痈、溃脓期肺痈患者可选用: (1)鲜薏苡仁根适量,捣汁,炖热。每日3次,每次30~50ml,以祛痰排脓。 (2)金荞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g,加清水或黄酒1250ml,罐口用竹篾密封,隔水文火蒸煮3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ml,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一4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如发热、臭痰排而不畅,经久不愈,可采用酒剂。亦可用该药60g煎服,每日1~2次。 (3)鲜鱼腥草lOOg,捣烂取汁,用热豆浆冲服,每日2次。 (4)丝瓜藤尖(rg夏秋间正在生长的),折去--d'段,以小瓶在断处接汁,一夜得汁若干,饮服。 (5)白菜30g,生蛤壳45g,怀山药30g,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5g,开水送下,常服。 (6)白及末120g,浙贝母末30g,百合30g,共研细末,早晚各服6g。 (7)荷叶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 (8)陈荞菜卤,每服半杯或数匙,每日2"-'3次,炖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 (9)活鲤鱼1尾,去肠,入贝母末9g,扎好另用童便半碗,将鱼浸入,隔水炖熟,和汁服之,日1次。 (10)鱼腥草30g,蒲公英30g,水煎服。 3.针灸 壮热不退者,可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太冲等穴,用泻法以透邪泄热。 . 【转归与预后】 本病为实热证,病情演变迅速。如能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发展不致成痈,或在成痈期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病程亦较短。当痈成溃破后,多数患者随着脓痰的排出,病情渐趋好转,逐渐恢复直至痊愈,预后良好。但在恢复期亦可出现热毒复萌,转为正虚邪恋之证,病情往往迁延难愈。 在溃脓期,如热毒炽盛,脓痰排出不畅,病情亦可逐渐恶化,预后多不良。因此把握好溃脓期治疗是掌握住病情顺逆的转折点。若痈脓溃后,声音清朗,脓痰大量排出,脓血逐渐减少而转为稀薄,臭味变淡,壮热渐退,胃纳增加,脉象平缓,则为顺证;若痈脓溃后,音嗄无力,排脓腥臭不畅,壮热不退,气喘胸痛,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或见爪甲青紫带弯,脉象弦急等,则为逆证。 极少数患者,由于痈脓溃破后大量脓血一时难以排出,阻塞气道,或体虚无力排痰,脓痰窒塞气道,可导致突然窒息,病情险恶。或溃后流入胸腔,持续壮热,形成脓胸,如不及时抢救,预后亦多凶险;或溃后脓毒栓子随血脉入脑,出现高热持续,呼吸困难,气促胸痛,面色苍白或青紫,甚则神志昏迷,脉细数,预后较差。 【护理与调摄】 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及有润肺生津化痰作用的水果,如橘子、生梨、枇杷、萝卜等。忌油腻厚味及一切辛辣刺激海腥之物,如辣椒、韭菜、海虾等,并戒烟酒。壮热者,可予半流质饮食。 、 对壮热不退者,可以物理法降温,头部可放置冰袋,或予酒精擦浴。每天观察并记录体温、脉象及咯痰的色、质、量、味。痈脓溃后,应予体位引流,将痈肿部位处于高位,多作侧身动作,同时在患处的背部轻拍,每日2~3次,以防脓痰阻塞气道。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平素体质虚弱或有慢性疾病患者,易感受外邪,应特别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时。肺有蕴热或平素肺虚者,应避免食用辛辣炙煿食物,严禁烟酒,以免燥热伤肺。根治口腔、上呼吸道疾病;口腔手术和腹腔部手术做好术前术后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引流顺利;及时取出吸入支气管的异物,防止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皮肤疖痈等肺外化脓性病灶,不对疖痈挤压,可以防止肺痈的发生。 二、康复 1.药物康复 本病患者康复阶段多表现为气阴两虚,应辨证选用益气养阴之剂,如沙参麦冬汤、生脉散等。胃纳不佳者,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香砂枳术丸等。 2.食疗康复 (1)薏苡仁粥:以薏苡仁50g,糯米适量,煮粥食用。 (2)沙参麦冬粥:以南北沙参各15g,麦门冬15g,加糯米若干,煮粥食用。 (3)百合粥:以百合50~lOOg,加少量糯米煮粥食用。 【医论提要】 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列“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专篇始,后世医家大抵沿用“肺痈”之病名,唯有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论诊候肺痈肺痿法》曾以“肺疮”名“肺痈”。 对肺痈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匮要略》主要从外因立论,而后世则进一步认识到内因的重要作用。《金匮要略》认为其发病原因是“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津,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畜结痈脓”。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痈疽病诸候下·肺痈候》则强调正虚感邪的致病原因,认为“肺痈者,由风寒伤于肺,其气结聚所成也。肺主气,候皮毛,劳伤血气,腠理则开而受风寒;其气虚者,寒乘虚伤肺,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热又加之,积热不散,血败为脓。”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气门下·肺痈》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盖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肺中,蕴发为热,成夹湿热痰涎垢腻,蒸淫肺窍,皆能致此”,概括了风热、痰热两方面的原因。肺痈之发病机理,诚如清代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咳喘门》所云:“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明确了“瘀热”是肺痈病机之关键。 对肺痈病的诊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用验痰法者,如明代李梃《医学入门·痈疽点论》:“肺痈……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王绍隆《医灯续焰·肺痈脉证》也日:“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有用试验口味法以协助诊断的,如《张氏医通·诸气门下·肺痈》“肺痈初起,疑似未真,以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味,便是真候”,明代龚居中《红炉点雪·肺痿肺痈》亦有“口啖生豆不腥”的记载。这些方法,简便易行,足资临床借鉴。 历代医家对于肺痈一病的辨证论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金匮要略》认为肺痈的治疗“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强调早期治疗,以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于脓尚未成,肺气壅塞,咳嗽喘逆者;以桔梗汤治疗脓已成,浊唾腥臭,吐脓如米粥者,创立了成脓者排脓,未成者泻肺的治疗原则。唐代出现了一批治疗肺痈的方剂,尤以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肺痈》之“苇茎汤”和王焘《外台秘要·卷十》“肺痈方九首”之“桔梗汤”为代表。前者用以清热排脓,后者“疗肺痈经时不瘥”,当今临床,仍多采用。到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分初起、已成、溃后三阶段,初期、成脓期、溃脓期、恢复期四期辨证论治肺痈,提出肺痈初起宜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继则滋阴养肺,或降火抑阴,脓成则平肺排脓,最后以补肺健脾收功。至此,肺痈辨证论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清代诸多医家,结合临床心得,多方面充实了本病的辨证论治。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痈》认为··肺痈皆缘土虚金弱,不能生水,阴火炼金之败症。故补脾亦是要着。而其调治之法,……勿论已成未成,总当清热涤痰,使无留壅,自然易愈”,倡“补脾”、“清热 涤痰,,之原则。喻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认为“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据此,喻氏倡议治疗肺痈以“清肺热,救肺气”为要着,并强调“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汪蕴谷《杂症会心录》亦认为“诚以清肺之热,救肺之气,则肺不致焦腐,其生乃全”,并进一步指出:“盖清一分肺热,则存一分肺气,而清热必须散其火结,涤其壅遏,以分散其势于大肠,令脓血浊沫日渐下移,因势利导,乃为不易之良法也。”汪氏还从肺的生理和肺脾肾的相互关系出发,认为“夫肺为娇脏,属太阴而体燥,必被火热之毒内攻,致脏伤而脓血外泄。医者不知益肺之虚,救肺之燥,生肺之液,反恣胆妄投燥热之药,其能堪此虚虚之祸?……脾土亏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肾水,故始成则可救,脓成则多死,苟能补脾肺,滋肾水,庶有生者,若专攻其疮,则脾胃益虚,鲜有不误者矣”,接着又提出了“升提补元”的治法,“夫火热为害,肺气壅塞,须用升提之品,俾清虚之脏,毋致瘀滞而不通,或气血暴丧,辛金受困;更宜补元之法,俾坚刚之体,全赖血液而润枯。……肺痈之症,初起难于辨别,既成拘于清热解毒,千人一类。用升提补元,可为万世之良法”,确实别开生面。《折肱漫录》记载,用陈年腌芥菜卤治肺痈有神效,认为“芥辛温,得盐水久害之气变为辛寒,辛寒能散痰热,芥菜主通肺气,所以治肺痈有神效也”,现代名中医夏少农在介绍肺痈治疗经验时,亦提及每年用芥菜卤贮存在大缸中备用。 民国以降,特别在建国以后,对西医学的肺脓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在单味药治疗方面,南通市中医院将民间验方金荞麦制成肺痈药水,疗效卓著。陶志达治疗肺痈及大热大毒之证,认为不可套用一般的清热解毒常法处理,必须趁正气未衰之机,速战速决,用势专力猛之药,攻下泻热,使邪有出路,病可速愈,故常在清热解毒方剂基础上加用大承气之类,或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白散,攻逐痰热,起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作用,即使大便不干硬,也可借用。攻下应“衰其大半而止”,继之以大剂清热解毒,对于正气虚弱之人,采取间歇应用法,与其它治法交替运用。陶氏亦认为,瘀热郁结血脉为本病病机之重要环节,故在处方中多加用桃仁、赤芍、三棱、莪术、王不留行、大黄等祛瘀散结之品,疗效颇佳。夏少农对于肺痈的诊断和治疗颇有见地。夏氏在临床中,以指螺是否形成“蛾腹指”来诊断肺痈及病情的进退。蛾腹指是指每个手指螺部胖实(螺纹全部消失)。形如蚕蛾之腹,见此形态之指螺,再结合l临床症状,则可诊断为肺痈,如指螺螺纹重见则肺痈痊愈,蛾腹指越高实则肺痈病情越重,反之则减轻。蛾腹指与杵状指不同,后者是指头肿大,常见于肺胀,且不可消退。在肺痈的治疗中,分初、中、后三期并注意肺痈大吐血和外肺痈。初期清肺为主,清解为辅,中期润肺化痰、清热解毒为主,后期扶正退虚热为主。肺痈后期出现大吐血,须用大剂量独参汤以救亡补脱。外肺痈是肺内上吐脓血,外向胸肋膜穿孔,脓血由穿孔部流出,成为外肺痈,与《冯氏绵囊》中“胸膺间一窍,口中所吐脓血与窍相通而出”之义同。夏氏认为脓血向胸肋穿孔外出,容易排脓,加速愈合,是好的现象。王文鼎认为,对西医学的肺脓肿,不能一概视为肺痈,属肺疽者间亦有之。肺脓肿在治疗上不充分或者支气管引流不畅,坏死组织留在脓腔内,炎症持续存在,转为慢性,此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似中医肺疽。肺痈多表现为阳热之证,肺疽多表现为阴寒之证,临证治病,必须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 历代医家在肺痈病情顺逆的判别和预后方面,认识亦颇为深刻,尤以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气门下·肺痈》为代表。张氏认为:“……若溃后大热不止,时时恶寒,胸中隐痛,而喘汗面赤,坐卧不安,饮食无味,脓痰腥秽不已者,难治,若喘鸣不休,唇反,咯吐脓血,色如败卤,滃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坐不得卧,饮食难进,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面艳颧红,声哑鼻煽者,不治”,从脉象而言,“肺痈初起,脉不宜数大,溃后最忌短涩,脉缓滑面白者生,脉弦急面赤者死”,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张氏还指出,肺痈排脓之后,病邪仍有反复之可能:“肺痈溃后,脓痰渐稀,气息渐减,忽然臭痰变甚,此余毒未尽,内气复发,必然之理,不可归咎于调理服食失宜也。但虽屡发,而势渐轻可,可许收功;若屡发而痰秽转甚,脉形转疾者,终成不起也。” 【医案选粹】 案一 张右,40岁。 主诉:咳吐脓痰,其味臭秽,且带血液,精神萎疲,动则气急,入暮升火颧红。 诊查:舌苔薄白,脉濡数。 辨证:良由肺气虚弱,津液亦损,痰热壅蕴化脓,症属肺痈。 治法:益气润肺,清热排脓法。 处方: 太子参12克天将壳12克桑白皮9克南、北沙参各12克丹皮9克败酱草12克赤苓12克杏、米仁各12克冬瓜子15克生甘草5克藕节9克 白茅根30克 黛蛤散12克(包) 二诊:服药之后,脓痰减少,精神略振,咳嗽减而未除,痰红亦止。苔薄纳少,脉象濡而有力。邪热尚盛,素体肺虚,还守原法加减。原方去太子参、桑白皮、黛蛤散,加党参15克、仙鹤草30克、功劳叶15克。 (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 案二 程其相兄令誊,咳嗽二旬。先医作伤风治不效,又医作肺寒,以桂枝、干姜、细辛治之,益甚,又一医作痰火治颇安。最后延余,诊其脉三部皆涩,不浮弦,非风也;不细紧,非寒也;不滑数,非火也;每日寒热汗出,鼻有清涕,咳暾不能卧,右身不能着席,痰涎甚多,又非虚损。初诊未得病情,即前医痰火颇安之药,姑以应之。及出门后,追思前症,应属肺痈。令人取回前药,问所吐痰涎,气味腥甜否,彼令侄追至黄师古兄宅中,答以腥甜。余日:“几误矣!此肺痈将溃也。”易用苡仁、贝母、甘桔、桑、杏、麦冬、白及、银花、防风。服后臭脓大出,间吐鲜血,脉方现数。因前痈未溃,肺胀大,脉反涩而不出,故不数也。病人素阴虚,臭脓去后,便有发热、盗汗等症,易用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紫菀,兼补肾阴,时当酷月,少加人参、五味、合欢皮以救肺金,迨秋气清凉,方获1:3完咳止。隔年因多食椒姜,其痈复溃,亦如前法治之而愈。 (选自《素圃医案》) 案三 某,肾水久亏,肝阳上扰,肺金受克,呛咳痰腥,已成肺痈。宜壮水柔肝,清养肺气为治。 天麦冬(去心)各一钱半鲜百部三钱橘红一钱女贞子二钱生石决打六钱南沙参四钱合欢花三钱生苡仁四钱象贝母三钱甜杏仁(去皮尖)三钱瓜蒌皮三钱川郁金二钱炙桑皮三钱金丝荷叶(去背上白毛)兰张 复诊:肝火犯肺,致成肺痈重症。拟壮水柔肝,清养肺气。 原方加牡蛎、淮药、北沙参、川贝、蜜炙百部、怀牛膝、梨、莲子、旱莲。 (选自《费伯雄医案》) 案四 ' 辛未七月中旬,余治一陈姓疾。初发时,咳嗽,胸中隐隐作痛,痛连缺盆。其所吐者,浊痰腥臭,与悬饮内痈之吐涎沫,固自不同,决为肺痈之始萌。遂以桔梗汤,乘其未集而先排之。进五剂,痛稍止,诸证依然,脉滑实。因思是证确为肺痈之正病,必其肺脏壅阻不通而腐,腐久乃吐脓,所谓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治以桔梗汤。今当壅塞之时,不去其壅,反排其腐,何怪其不效也。《淮南子》云:葶苈愈胀,胀者,壅极不通之谓。 《金.匮》日:肺痈,喘而不得眠,即胀也。《千金》重申其义曰:肺痈胸满胀,故知葶苈泻肺汤非泻肺也,泻肺中壅胀。今有此证,必用此方,乃以葶苈子五钱大黑枣十二枚 凡五进,痛渐止,咳亦爽。其腥臭夹有米粥状之痰,即腐脓也。后乃以《千金》苇茎汤。并以大小蓟、海藻、桔梗、甘草、杜赤豆出入加减成方。至八月朔日,先后凡十五日有奇,用药凡十余剂,始告金瘥。九月底其人偶受寒凉,宿恙又发,乃嘱兼服犀黄醒消丸,以一两五钱分作五服。服后,腥臭全去。但尚有绿色之痰,复制一料服之,乃愈,而不复来诊矣。 (选自《经方实验录》) 【现代研究】 中医药治疗肺痈的研究在逐步深化。近年来的报道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肯定的疗效。有优势,现综述如下: 一、治法的研究 朱良春认为治肺脓疡,必须侧重清热解毒,化瘀排脓(当代名医证治汇粹,1990,48)。洪广祥提出肺痈的治法,要突出清热、排脓、化瘀、扶正的治法,其中清热法要贯穿治疗的全过程。认为清热是治肺痈的基本治法,可分为清宣和清泻。清宣,即清热宣肺,主要用于肺痈初期,相当于化脓性肺炎阶段。此期用药不宜过于寒凉,以防肺气郁遏,邪热伏闭,迁延不解。清泻,即清泻肺热,主要用于成脓期及溃脓期的热毒壅盛阶段。在用药上要选效大力专泻热消痈之品,以有利于炎症控制和痈脓的消散。并从治疗失败的病例分析,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清热不得法、不彻底,以致失去控制病势发展的主动权(中医杂志,1987,(7>:15~16)。陶凯指出肺脓疡是大热大毒之证,不能套用一般清热解毒的常法处理。必须趁正气未衰之机,速战速决,用势专力猛之药,攻下泻热,俾邪有出路,使病可速愈。并认为瘀热郁结血脉,是本病病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加用祛瘀散结之品,可有助于恢复(当代名医证治汇粹,1990,53)。贝叔英强调本病不宜补之过早,必须在热退、咳减、痰少的情况下,且有虚象时,才可用补,以防余热留连,延长病期(中医杂志,1987,<7>:12~13)。 总之,肺痈的治法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一是清热解毒,药如鱼腥草、黄芩、银花、 连翘、蒲公英、金荞麦等;二是祛痰排脓,药如桔梗、冬瓜仁、瓜蒌、贝母、苡仁等;三是活血化瘀,药如桃仁、赤芍、丹皮、乳香、没药、三七等;四是益气养阴,药如生黄芪、太子参、沙参、麦冬等。 二、专方专药的研究 刘远坝对肺脓肿急性期,用金银花、蒲公英、天花粉、桔梗、浙贝母、赤芍、归尾、乳香、没药、炮山甲、皂刺、防风、白芷;同时加用抗生素。后期热毒症状已消除,用生黄芪、苡仁、太子参、天花粉、金银花、茯苓、桔梗、瓜蒌仁、川I贝母、当归、生甘草;停用抗生素或改为间断使用抗生素。结果20例中临床痊愈19例,退热时间平均为5.8天,疼痛消失时间平均4.2天,X线检查透光区或液平面消失时间平均16天(广西中医药,1990,<2):10)。陈裔自拟消痈汤(鱼腥草、桔梗、浙贝母、杏仁、黄芩、甘草)为基础,并随症加减,治疗84例,总有效率94%(福建中医药,1987,<5>:23~24)。马云用野荞麦根、鱼腥草、芦根、红藤、黄芩、丹参、桃仁、桔梗、银花,治疗20例,其退热、咳嗽消失时间,以及X线示炎症吸收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5>:18~19)。李有文对本病的急性期选用苇茎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芦根、桃仁、冬瓜仁、苡仁、黄连、黄芩、栀子、大黄、瓜蒌、桔梗、连翘;恢复期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味:沙参、麦冬、扁豆、玉竹、天花粉、百合、黄精、蒲公英、川贝、甘草。共治26例,其中痊愈24例,显效1例,无效1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2):16)。魏长春根据有脓必排的原则,应用加味桔梗苇茎汤。该方由桔梗汤、千金苇茎汤加紫菀、白前而成。认为如灵活化裁,可适用于肺痈各期(中医杂志,1987,(7):1l~12)。周风林以银苓参茜桔甘汤(银花、蒲公英、黄芩、党参、玄参、天花粉、茜草、甘草、桔梗)为基础,并随症加减,治疗肺脓肿76例,痊愈73例,总有效率为98.65%(中国民间疗法,1996,(1):36)。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法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本病的疗效很有裨益。如杨畔农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桔梗、冬瓜仁、车前子、半枝莲、蒲公英、紫花地丁为基本方,共治11例,结果治愈10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7>:19~20)。石学波用三仁化瘀汤(桃仁、金银花、连翘、杏仁、黄芩、川贝、甘草、薏苡仁、鱼腥草、白茅根、桔梗、丹皮),随症加减,治疗经用抗生素无效的8例慢性肺脓肿,服药14~42剂,全部获愈(山东中医杂志,1993,(4>:27~28)。 南通市中医院采用成方龙氏家传治肺痈之金荞麦,经临床验证达千余例,疗效满意。金养麦即蓼科植物之野荞麦。传统制服法是:金荞麦250g,用瓦罐密封,隔水蒸煮为棕色液体约1000ml,每服40ml,1日3次。剧者加黄酒一半,与水共煎煮,可增药效。后由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提取其主要成分——黄烷醇,制成片剂,1日3次;同时还制成全成分的浸膏片,每片含生药相当于1.59,每服5片,1日3次,两者效果大致相同。患者在服药后每见咳痰增多,由于脓痰大量排出,热挫纳增,空洞也随之缩小,液平消失,病灶逐步吸收而痊愈(中医杂志,1987,<7>:11---.12)。据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对金荞麦根的分析研究表明,认为本品系一种新抗感染药,有抗炎、解热、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作用。它虽然不直接杀菌,但可通过调节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再生和修复过程,从而达到痊愈的目的。 [定义] 一、概念 肺痈是指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疾病,属内痈之一。 病名释义; 《释名》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说文》s痈,。肿也。。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癀也。” 肺叶生疮:《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卫中之风,得荣中之热,留恋固结?肺叶之间,乃致血为凝滞,以渐结为痈脓。。 . 内痈;痈发于脏腑或胸、腹腔内统称为内痈,按部位不同而命名,如旰痈、肠痈,胃脘痈等。肺痈属内痈之一。 二、临床特征 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脓血浊痰。 [历史沿革] 、 汉.张仲景首创。肺痈。病名,所著《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对本病论述甚为精要,认为病因是;“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3<出’甲伤皮毛,热伤血脉……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提示病起于风热伤肺,成痈机理在于热壅血瘀。临床表现,。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未成脓时治以泻肺去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已成脓者,治以排脓解毒,用桔梗汤。并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预后判断,强调早期诊治的重要性。 汉代以后,对肺痈的认识续有发展。隋《诸病源候论。肺痈候》说;“肺痈者……寒乘虚伤肺,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热又加之,积热不散,血败为脓”,认为风寒伤肺化热亦可成痈,并强调正虚是发病的重要内因。唐《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热排脓、活血消痈,成为后世治疗本病之要方。《外台秘要》列肺痈方凡九首,寓有清热解毒、活血消痈、泻肺排脓、益气托毒、补肺养阴诸法,其中如桔梗白散峻逐排脓,用之得当确有效验。 迄至明清,对本病的认识更趋深入、全面。明《医学纲目。卷十九》有。肺痈者,由食啖辛热炙傅,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的记载,认为饮食不节为病因之一。李梃《医学入门.卷五》载验痰之法,如“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为肺痈,对诊断本病颇有帮助。据病机演变分阶段论治见于《外科正宗。肺痈论》,初起“宜解散风邪”,继则“降火抑阴”,而后。平肺排脓。,终用“补肺健脾,。对后世分期论治影响甚大。在预后顺逆的判断方面,论述亦精,认为凡“呼吸调匀者顺”、“形色鲜明,语声清朗者吉”、“饮食知味者顺”,而“已成咯吐脓痰,气味发臭,黄痰如胶粘固,唇反终亡。咯吐再兼白血,气急多烦,指甲紫而带弯,终归冥路,手掌反如枯树,面艳颧红,咽痛,音如鸭声,鼻掀终死。”《景岳全书》载如金解毒散,倡用。降火解毒”之剂,于热盛成痈时用之甚为合拍。《本草经疏.卷二.肺实》有治疗六忌√乙宜,曰:“忌敛涩、补气、升、燥热、酸、咸”,“宜清热、消痰、降火、解毒、散结、甘寒、苦寒、辛寒”,临床上应用可资为法。清代医家,亦多有见地。《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认为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于肺”,认识到他脏及肺的发病机理。治疗上主张以“清肺热,救肺气。为要著。《张氏医通.肺痈》强调。肺痈危证,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庶可救疗。。《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论治本病;“初用疏瘀散邪泻热 ……继用通络托脓……再用排脓泄热解毒……终用清养补肺,”切合临床实际。 解放以后,中医药治疗肺痈取得了新经验,多数主张按病和演变分期论治,在有效古方的基础上,加强清热解毒消痈之力,研求专方专药,使疗效有所提高。 (范围] 本篇主要是讨论因热毒之邪蕴肺,而致血败肉腐形成痈疡的病变。 据其病理演变及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肺脓肿基本相同。他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疽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候者,亦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感受风热 风热病邪,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风寒袭肺,蕴结不解,郁而化热,肺受邪热薰灼所致,如《类证治裁。肺痿肺痈》:。肺痈者,咽干吐脓,因风热客肺,蕴毒成痈”。《张氏医通.。肺痈》;“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 西医学所称吸入性肺脓肿多属此类因素. (二)痰热素盛 因饮食不节或原有宿痰而致痰热蕴结,蒸灼于肺,形成痈商。 1.饮食不节 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炙熔厚味,酿湿蒸痰化热,薰灼于肺。《医学纲目.卷十九》即指出;“肺痈者,由食啖辛热炙熔,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治之宜早.” 2.原有宿痰 肺脏宿有痰热,或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如《张氏医通。肺痈》说。“或夹湿热痰涎垢腻,蒸淫肺窍,皆能致此。。《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明确指出。。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于肺,肺受火热薰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 西医学所称继发性、血源性肺脓肿多属此类病因。 . (三)内外因的相互关系 ’ 内外合邪。如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邪侵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正如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痈》所说:“此症系肺脏蕴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正虚邪乘;如疲劳过度,肺卫薄弱,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内侵,或内伏之痰热郁蒸致病,成痈化脓。如《寿世保元。肺痈》说:“盖因调理失宜,劳伤血气,风寒得以乘之,寒生热,风亦生热,壅积不散,遂成肺痈”。《辨证录。肺痈门》又说。“盖肺之所以生痈者,因肺火不散也,然肺火来因肺气虚也,肺虚而火留于肺,火盛而后结为痈。” 西医学认为,约有23~29.3%的肺脓肿患者无明显诱因,可能在受寒、极度疲劳等因素影响下,由于全身免疫状态与呼吸道防御机能低落,在深睡时吸入口中的污染分泌物所致。 二、病机 (一)病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属实,属热(痰热、瘀血郁结,血败肉腐,或痈化脓) 本病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郁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生热,血败肉腐而成脓。正如《灵枢。痈疽篇》.所说:“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亦谓;。肺痈属在有形之血。,《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明确指出“瘀热”的病理概念,“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 (二)病理演变过程有初期、成痈、溃脓及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初期(表证期) 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不和之候。与西医学所指. 炎症期,病灶部位发生炎性浸润、充血肿胀的病理变化相一致。 成痈期 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的证候,进入肺组织坏死形成脓肿阶段。 溃脓期 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此期坏死组织液化,脓腔破溃,脓液通过气道排出。 恢复期 脓疡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合。此期坏死组织逐渐排净,脓腔消失,健全肺组织膨胀填补缺损。 (三)溃后迁延,可见邪恋正虚之候(脓毒不净,阴伤气耗) 溃后如脓毒不净,邪恋正虚,阴伤气耗,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此时脓疡部位仍有炎症存在,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腔壁增厚,难于愈合。《张氏医通。肺痈》曾说;。肺痈溃后,脓疾渐稀,气息渐减,忽然臭痰复甚。 此余邪未尽,内气复发,……但虽屡发,而势渐轻,可许收功,若屡发而痰秽转甚,脉形转疾者,终成不起也。。 ┏━━┳━━━━━━━┓ ┃ ┃阴伤 ┃ ┃ ┃ 一恢复<. ┃ ┃ ┃气耗 个 ┃ ┃腐 ┃ ┃ ┃ ┃正虚 : ┃ ┃ ┃ 一慢性 ┃ ┃ ┃、邪恋 ┃ ┃ ┃ ┃ ┗━━┻━━━━━━━┛ 三、预后 本病预后与热毒的轻重、病人体质、诊治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凡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发展不致成痈,或在成痈期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疗程较短。老人,儿童,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因正气虚弱或肺有郁热,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证。多数患者经初期、成痈期而进入溃脓期,此期为病情顺逆的转折点,其关键在于脓液能否通畅排出。凡脓得畅泄,症状减轻者顺,脓臭异常,经久不净,症状加重者逆,若络损血溢、脓溃入胸等又可发生它变。 (一)顺证 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泽而渐少,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胸肋少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象缓增。如《外科正宗.肺痈论》说。。初起脉浮虚细,身体不热,咳嗽有痰,呼吸调匀者顺,巳成脉浮微数,咳吐脓痰,形色鲜明,语声清朗者吉,溃后咯吐脓痰,间吐鲜血,时发时止,饮食知味者顺。。 (二)逆证 溃后音嗄无力,脓血如败卤,泼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提示转归慢性肺痈,或肺坏疽。如《张氏医通。肺痈》即曾指出:“若喘鸣不休,唇反,咳吐脓血,色如败卤,浅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坐不得卧,饮食难进,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面艳颧红,声哑鼻煽者不治”、“肺痈初起,脉不宜数大,溃后最忌短涩,脉缓滑面白者生,脉弦急面赤者死。” (三)险证 1.溃后大量咯血,可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汗出肢冷,脉微细数的危象. 2.脓溃后流入胸腔,形成“脓胸”恶候,高热持续,咳嗽困难.气促胸痛,面色咣白,脉细而数者,预后较差。 (类证鉴别) 肺痈须与以下病证鉴别 一、痰热蕴肺证 肺系其他疾患表现痰热蕴肺,热伤血络证候时,亦可见发热,咳嗽,胸痛、咯痰带血等症状,但一般痰热证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较轻,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在病理表现上有血热与血瘀的区别,临床特征亦有不同,前者咳吐黄稠脓痰、量多,夹有血色,肺痈则咯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若痰热蕴肺迁延失治,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也可发展形成肺痈。 二、风温 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经正确及时治疗,一般邪在气分即解,多在一周内身热下降,病情向愈。如病经一周,身热不退或更盛,或退而复升,咯吐浊痰,喉中腥味明显,应进一步考虑有肺痈之可能。 三、肺瘘 肺痿、肺痈同属肺病,临床表现亦有相似之处,故在《金匮要略》中同列一篇加以讨论,但二者一虚一实显然不同,兹比较区别如下。 , ┏━━━━━┳━━━━━━━━━━━━━┳━━━━━━━━━━━━━━━┓ ┃ ┃ 肺 痈 ┃ 肺 痿 ┃ ┣━━━━━╋━━━━━━━━━━━━━╋━━━━━━━━━━━━━━━┫ ┃成因 ┃热壅血瘀,肺叶生疮 ┃虚热内灼或肺气虚冷,肺叶萎弱 ┃ ┃ ┃ ┃不用 ┃ ┣━━━━━╋━━━━━━━━━━━━━╋━━━━━━━━━━━━━━━┫ ┃病程 ┃短,发病急 ┃长,发病缓 ┃ ┣━━━━━╋━━━━━━━━━━━━━╋━━━━━━━━━━━━━━━┫ ┃症状 ┃形体多实,咳吐脓血、腥臭 ┃形体多虚,咳唾涎沫,或见脓血 ┃ ┃ ┃ ┃而不腥臭 ┃ ┣━━━━━╋━━━━━━━━━━━━━╋━━━━━━━━━━━━━━━┫ ┃脉象 ┃数实 ┃脉数虚 ┃ ┣━━━━━╋━━━━━━━━━━━━━╋━━━━━━━━━━━━━━━┫ ┃病理属性 ┃实热 ┃虚热(寒) ┃ ┗━━━━━┻━━━━━━━━━━━━━┻━━━━━━━━━━━━━━━┛ 另一方面,若肺痈久延不愈,痰热蕴结,薰灼阴津,肺枯叶焦,亦可.由实转虚,由浅入深,形成肺痿,《外科正宗。肺痈论》即言。。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瘀脓,声哑,咽痛,其候转为肺痿”。 (辨证论治) 一、一般症状 本病发病多急,常突然出现恶寒或寒战、高热、午后热甚,咳嗽胸痛,咯吐粘浊痰,经过旬日左右,咳痰增多,咯痰如脓,有腥臭味,或脓血相兼,甚则咯血量多,随着脓血的大量排出,身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有所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烧,出汗,形体消瘦者,则为转入慢性病程。 二、辨证要点 (一)总属实热证候 由于本病为热毒痰瘀蕴肺,成痈酿脓,属于邪盛的实热证候,故发病急,病程短,根据病程的先后不同阶段;辨证分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二)验痰法 。 咳唾腥臭脓血浊痰,置水中则沉。《医学入门.卷五》云。。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即沉。,《医灯续焰。卷十四.肺痈脉证》谓:“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 现今观察,肺脓肿患者的痰,留置后可分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清淡液体,下层为坏死组织,与前人所见基本一致。 此外,试验口味可见啖生豆或豆汁不腥。《寿世保元。肺痈》曾说:。用黄豆一粒,予病人口嚼,不觉豆之气味,是肺痈也。”《张氏医通。肺痈》又说。。肺痈初起,疑似未真,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味,便为真候。。 (三)特异性病征 舌下生细粒:《外科全生集。肺痈肺疽》曾载:“舌下生一粒如细豆者……且此一粒,患未成脓,定然色淡,患愈亦消,.患笃其色紫黑。” 爪甲紫而带弯;溃后迁延之慢性病变,可见“指甲紫而带弯”,指端形如鼓槌(发绀、杵状指)。 验指螺。近有验指螺法,肺痈指螺部分膨胀,称为蛾腹指,与杵状指不同。其程度随病情而消长,可供诊断及预后之参考(中医杂志1958.2)。 三,治疗原则 (一)治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主之法。清热解毒。热毒为本病之因,整个病程都在重视清热解毒。 、 化瘀消痈 血瘀为成痈的病理基础,化瘀有助于痈疡的消散,成痈期尤当留意。排脓 脓已酿成则为热毒盘踞之根,脓净则毒去,在溃脓期须遵“有脓必排”的 原则,着意排脓以去邪毒,《红炉点雪.肺痿肺痈》说。“法当君以排脓凉血”。 (二)审病程,分阶段施治 初期。风热侵犯肺卫一一清肺散邪。 , 成痈期。热壅血瘀一一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溃脓期。血败肉腐一一排脓祛毒。 阴伤气耗一一养阴益气。 恢复期 邪恋正虚一一扶正祛邪。 四,证治分类 (一)初期(表证期) 症状及分析. 起病常多突然恶寒或寒战,发热,午后为剧一一风热初客,卫表不和, 咳嗽,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一一邪热蕴肺,清肃不行,络脉痹阻, 咯粘沫痰,色白,痰量由少渐多一一热蒸津液为痰, 口干鼻燥一一风热上犯, 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一一风热表证之象。 治法:清肺散邪。 如能早期及时解散,可不致成痈。 方药:银翘散加减。 (1)方解:本方疏散风热,轻宣肺气,用于初起恶寒,发热,呼吸不利,咳而痰粘等症。银花、连翘,竹叶、芦根疏风清肺,荆芥、薄荷、豆豉辛散表邪,牛蒡、桔梗,甘草轻宣化痰. . (2)加减:内热转甚,身热,恶寒不显,咯痰稠黄,口渴,去荆芥,薄荷、豆豉之辛散,加石膏、黄芩、鱼腥草以清肺泄热,痰热蕴肺,咳甚痰多,配杏仁、浙贝、桑皮,冬瓜子、枇把叶肃肺化痰,肺气不利,胸痛,呼吸不畅,配瓜萎皮,郁金宽胸理气。 (二)成痈期 症状及分析: 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一一邪热入哩,热毒内盛,正邪交争, 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一一热毒壅肺,肺气膹郁,肺络不和, 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一一痰浊瘀热,郁蒸成痈, 口干咽燥一一内热壅盛,津液耗伤(如渴不多饮,为热入血分), 舌苔黄腻,脉滑数一一痰热内盛. 治法:清肺消痈。 热毒蕴肺一一清肺。 血瘀成痈一一消痈(活血、散结)。 以大剂清热解毒为主,并佐以活血、散结,化痰以消痈,争取痈疡消散或减轻病情。 方药。《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 O)方解; 《千金》苇茎汤。清热泄浊、通瘀排脓,用于痈脓已成及巳溃,咳吐腥臭浊痰,胸中烦满,身热者。苇茎、冬瓜仁、苡仁清肺泄浊排脓,桃仁通瘀散结。 如金解毒散。降火解毒,用于热毒壅肺,发热甚,烦躁,口渴,脉洪大者。黄芩,黄连、黄柏、山栀泻火解毒,桔梗、甘草宣肺排脓。 两方比较,前者偏于泄浊通瘀,后者长于清肺泻火,多配合使用,并可加入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解毒消痈,且用量宜重,15--30克。古用苇茎,今用芦根。 阅加减。 肺热壅盛,壮热,心烦口渴,汗多,尿赤,脉洪数有力,苔黄腻,配石膏、知母以清热,肺伤络痹,胸痛,配乳香,没药、赤芍、广郁金,以通瘀和络,痰热郁肺,咯痰黄稠,配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以清化痰热,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咯痰脓浊量多,不得平卧,配葶苈子、大黄以泻肺通腑泄浊,热毒瘀结,咯脓浊痰,有腥臭味,合用犀黄丸,空腹服3-5克,日2次,以解毒化瘀。 (三)溃脓期 症状及分析, 陡然痰量增多,咳吐大量脓血,或如米粥,腥臭异常一一血败肉腐,痈脓内溃外泄, 有时咯血一一热毒瘀结,肺损络伤, 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一一脓毒蕴肺,肺气不利, 身热面赤,烦渴喜饮一一热毒内蒸, 舌苔黄腻,质红或绛,脉滑数或数实一一脓毒内盛,热瘀营血。 . 治法:排脓解毒。 脓已成,故应以排脓为要务,本期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脓液能否畅利排出。由于热毒尚盛,仍当同时注意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 (1)方解, 本方清肺化痰、排脓去壅,用于咳嗽气急胸部闷痛,吐痰脓浊腥臭。桔梗、甘草,苡仁、贝母、橘红、葶苈清肺化痰、.排脓泄壅。桔梗为仲景疗肺痈桔梗汤主药,排脓力强,原方桔梗量为甘草之半,实践证明用量宜大,约10"-'15克,银花清肺解毒,白芨补肺敛肺。 本方用于溃脓之初,需去白芨之敛补,并可加入黄芩、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芦根等以清肺解毒排脓。鱼腥草,金荞麦根为治疗本病有效药物,一般用30克。鱼腥草含挥发油,不宜久煎,可用鲜草60"-'90克捣汁冲服。 (2)加减, 络伤血溢,咯血,配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另服三七,白芨粉以凉血止血,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配花粉、知母以清热化痰,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配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气虚不能化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爽,配生黄芪以益气托毒排脓,痈脓溃泄不畅,脓液量少难出,配甲片、皂刺以溃痈排脓,咯血者禁用。 (附)脓毒瘤盛证 形症俱实,咳吐腥臭脓痰,胸部胀满,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者,当峻下逐脓,予桔梗白散,此即《医门法律》所谓。“分杀其势于大肠,令秽浊脓血曰渐下移为妙。”每服0.6克,药后其脓可吐下而出,如下不止,饮冷水一杯。因本方药性猛烈,不宜轻用,体弱者禁用。 (四)恢复期 、 1。阴伤气耗证 症状及分析。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一一脓毒渐净; 精神食纳均见好转一一正气渐复, 胸胁隐痛,难以久卧一一肺络受伤,溃处未敛, 气短,自汗一一肺气耗伤, 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一一阴虚内热, 。 面色不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一一正虚之象, 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一一气、阴两伤。 治法,养阴补肺。 治以养肺阴,益肺气,补肺体为主,佐以清肺排脓以清余邪。 方药。沙参清肺汤加减。 (1)方解。本方益气养阴,清肺化痰,用于溃后脓血少而未净,咳而气短,易汗,口干,神疲,形瘦者。北沙参,白芨养阴补肺,生黄芪,太子参益气生肌,桔梗,甘草,苡仁,冬瓜子,合欢皮化痰泄浊排脓消痈。 ㈤加减;阴伤,口干,舌红,少苔,配麦冬、百合、玉竹滋阴润肺,阴虚发热,低烧不退,配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以清虚热,脾虚,食纳不振,便溏,配白术,山药、茯苓,以培土生金,肺络损伤,咳吐血痰.配阿胶、藕节,以补肺止血。 2.邪恋正虚证 症状及分析. 咳嗽.咯吐脓血浊痰虽减,然日久不净,胸痛不除,身热缠绵一一脓毒不净,痈脓未消 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一一热毒复萌,转为慢性, 面色不华,形瘦神萎,气短,自汗,盗汗,心烦口渴一一气阴亏耗, 舌红,苔少或黄,脉细数或虚数一一热毒伤阴。 治法.益气养阴,排脓解毒。 邪恋正虚,应以扶正祛邪为治,孰主孰次,当分辨标本缓急处理,一般而论,应祛邪以安正,既不可单纯敛补留邪,亦不可纯泻其毒而伤正。《辨证录.肺痈门》曾说。“今痈巳破矣,多吐脓血,则肺气尤虚,虽毒尚存,不可纯泻其毒,于补气之中,而行其攻散之方,而行其攻散之法,则毒易化,而正气无伤”。 方药。桔梗杏仁煎加减. (1)方解。本方养肺滋阴,排脓解毒,用于咳吐脓血浊痰不净,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脉细滑数者。百合、麦冬,阿胶养肺滋阴,桔梗、甘草,杏仁,贝母、枳壳排脓化痰,银花、红藤、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散结。 o)加减。气虚,神疲,肢倦,气短,自汗,加黄芪益气托毒,脓毒不净,咳吐腥臭脓痰量多,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虎杖,漏芦,清热解毒,排脓消痈,热毒较盛,身热较著,心烦,口干口苦,苔黄,配黄芩、知母,清热泻火,疮溃不敛,咳吐脓血不净,配川槿皮、白蔹、合欢皮,白芨。 五,其他治法 治疗本病的单验方甚多,兹简介数则,可在成痈、溃脓期选用之。 1.陈乔菜卤 每服半茶杯,一日2--3次,炖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 2.鲜薏苡根 适量,捣汁,炖热服,日3次,或加红枣煨服,能下臭痰浊脓. 3.鲜构树根皮(桑科植物构树)洗净,切碎.用量500克,加水2000克,煎至1000克,一日3次分服,连服1—2周。愈后忌辛臭食品百日。 4.荷叶 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 5.金鲤鱼汤 活鲤鱼一尾,去肠,入贝母末9克,扎好另用童便半碗,将鱼浸入,隔水炖熟,和汁服之,日1次。 6.金芥麦根茎 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克,加清水或黄酒1250毫升,罐口用竹箬密封,隔水文火蒸煮三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毫升(25%),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N40毫升,一日3次,儿童酌减。一般病人用水剂,如发 ┏━━━━━━┳━━━━━━━━┳━━━━━━━━┳━━━━━━━━┳━━━━━━━━━━━━━━━━┓ ┃ 分期 ┃ 初期 ┃ 成痈期 ┃ 溃脓期 ┃ 恢复期 ┃ ┣━━━━━━╋━━━━━━━━╋━━━━━━━━╋━━━━━━━━╋━━━━━━━━┳━━━━━━━┫ ┃ ┃ 风热袭表肺失 ┃ 热毒蕴肺血瘀 ┃ 血败肉腐痈脓 ┃ 阴伤气耗 ┃正虚邪恋 ┃ ┃ 病机 ┃ ┃ 成痈 ┃ 溃破 ┃ ┃ ┃ ┃ ┃ 宣肃 . ┃ ┃ ┃ ┃ ┃ ┣━━┳━━━╋━━━━━━━━╋━━━━━━━━╋━━━━━━━━╋━━━━━━━━╋━━━━━━━┫ ┃ ┃ ┃咳嗽,咯白色 ┃咳嗽气急,咳吐 ┃咳吐多量脓 ┃咳少,痰转 ┃咳嗽,咯吐 ┃ ┃ ┃咳 ┃粘浓痰,由少 ┃黄脓痰有腥味 ┃血,或如米粥, ┃清稀臭味亦 ┃脓血浊痰虽 ┃ ┃ ┃痰 ┃渐多 ┃ ┃腥臭异常 ┃淡 ┃减,然日久 ┃ ┃ ┃ ┃ ┃ ┃ ┃ ┃不净 ┃ ┃ ┣━━━╋━━━━━━━━╋━━━━━━━━╋━━━━━━━━╋━━━━━━━━╋━━━━━━━┫ ┃辨 ┃ 胸 ┃ 胸痛,呼吸不 ┃ 胸满痛,转侧 ┃ 胸中烦满,甚 ┃ 胸胁隐痛 ┃胸痛不除 ┃ ┃ ┃ 痛 ┃ 利 ┃ 加剧 ┃ 则喘不能卧 ┃ ┃ ┃ ┃ ┣━━━╋━━━━━━━━╋━━━━━━━━╋━━━━━━━━╋━━━━━━━━╋━━━━━━━┫ ┃ ┃ 寒 ┃ 恶寒发热 ┃ 发热振寒有汗 ┃ 身热 ┃ 低热 ┃身热缠绵 ┃ ┃ ┃ 热 ┃ ┃ ┃ ┃ ┃ ┃ ┃ ┣━━━╋━━━━━━━━╋━━━━━━━━╋━━━━━━━━╋━━━━━━━━╋━━━━━━━┫ ┃ ┃ ┃ ┃ 烦躁,口干咽 ┃ 面赤,烦渴喜 ┃ 气短,自汗, ┃面色欠华, ┃ ┃ ┃ 其 ┃ ┃ 燥 ┃ 饮 ┃ 盗汗,心烦, ┃形瘦神萎, ┃ ┃ ┃ ┃ ┃ ┃ ┃ 口干咽燥, ┃气短.自汗,┃ ┃ ┃ 它 ┃ ┃ ┃ ┃ 形体消瘦, ┃盗汗等 ┃ ┃ ┃. ┃ ┃ ┃ ┃ 精神萎靡 ┃ ┃ ┃ ┣━━━╋━━━━━━━━╋━━━━━━━━╋━━━━━━━━╋━━━━━━━━╋━━━━━━━┫ ┃证 ┃ ┃ ┃ ┃ ┃ ┃ ┃ ┃ ┃ 舌 ┃ 苔薄黄 ┃ 苔黄腻,质红 ┃ 苔黄腻,质红 ┃ 苔薄,舌红 ┃舌红苔少或 ┃ ┃ ┃ 苔 ┃ ┃ ┃ ┃ ┃黄 ┃ ┃ ┣━━━╋━━━━━━━━╋━━━━━━━━╋━━━━━━━━╋━━━━━━━━╋━━━━━━━┫ ┃ ┃ 脉 ┃ 浮滑数 ┃ 滑数或洪数 ┃ 滑数 ┃ 细或细数无 ┃ 细数或虚数 ┃ ┃ ┃ 象 ┃ ┃ ┃ ┃ 力 ┃ ┃ ┣━━┻━━━╋━━━━━━━━╋━━━━━━━━╋━━━━━━━━╋━━━━━━━━╋━━━━━━━┫ ┃ ┃ 清肺散邪 ┃ 清肺消痈 ┃ 排脓解毒 ┃ 养阴补肺 ┃ 益气养阴排 ┃ ┃ 治法 ┃ ┃ ┃ ┃ ┃ 脓解毒 ' ┃ ┣━━━━━━╋━━━━━━━━╋━━━━━━━━╋━━━━━━━━╋━━━━━━━━╋━━━━━━━┫ ┃ ┃.银翘散 ┃《千金》苇茎汤 ┃加味桔梗汤 ┃沙参清肺汤 ┃桔梗杏仁煎 ┃ ┃ 主方 ┃ ┃如金解毒散 ┃ ┃ ┃ ┃ ┗━━━━━━┻━━━━━━━━┻━━━━━━━━┻━━━━━━━━┻━━━━━━━━┻━━━━━━━┛ 热,臭痰排不出或排不尽,经久不愈,采用酒剂,亦可用60克煎服,日一剂,但效果较差。或以金荞麦粉乙醇提取物制成浸膏片,每片含生药1.5克,成人每次5片,日 3次。 金荞麦,苦平。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痈,宣肺排脓。据药理学研究,金荞麦及其制剂是一种没有明显直接抗菌作用的新抗感染药,具有抗炎、解毒,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双聚原矢车菊甙元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临床试用证明金荞麦制剂可使急性肺脓肿患者排痰畅通,中毒症状缓解,脓腔闭合,副反应小。据统计,治疗肺脓肿629例,其中急性及亚急性肺脓肿608例,治愈率73。2%,慢性肺脓肿21例,治愈率53.3%,总治愈率72。7%。其中汤剂、浸膏片,双聚原矢车菊甙元片三者的疗效无显著差异。(摘自《金荞麦研究鉴定书》)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凡属肺虚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肺卫不固,易感外邪者,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时,以防受邪致病,并禁烟酒及辛辣炙博食物,以免燥热伤肺。一旦发病,则当及早治疗,力求在未成脓前得到消散,或减轻病情。 二、护理 肺痈病人,病情一般较重,故应卧床休息。室内空气宜新鲜,温度适宜,注意保暖,以防复感。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观察 1.每天观察记录体温、脉象、呼吸、血压变化。高热重病患者每四小时测记体温一次。 2。注意痰的色、质、量、味、对了解判断病情极为重要。 ┏━━━━━━┳━━━━━━━┳━━━━━━━━┳━━━━━━━┳━━━━━━━━━┓ ┃ ┃ 色 ┃ 质 ┃ 、量. ┃ 味 ┃ ┣━━━━━━╋━━━━━━━╋━━━━━━━━╋━━━━━━━╋━━━━━━━━━┫ ┃ 初期 ┃ 白或黄 ┃ 粘 ┃ 少 ┃ 无特殊 。 ┃ ┣━━━━━━╋━━━━━━━╋━━━━━━━━╋━━━━━━━╋━━━━━━━━━┫ ┃ 成脓期 ┃ 黄绿 ┃ 稠 ┃ 增多 ┃ 有腥气 ┃ ┣━━━━━━╋━━━━━━━╋━━━━━━━━╋━━━━━━━╋━━━━━━━━━┫ ┃ ┃ ┃ ┃ ┃ ┃ ┃ 溃脓期 ┃ 脓或脓血 ┃ 稠厚或如米粥 ┃ 骤增,大量 ┃ 腥臭异常 ┃ ┣━━━━━━╋━━━━━━━╋━━━━━━━━╋━━━━━━━╋━━━━━━━━━┫ ┃ 恢复期 ┃ 转黄或黄白 ┃ 清稀 ┃ 渐减 ┃ 腥臭渐轻 ┃ ┗━━━━━━┻━━━━━━━┻━━━━━━━━┻━━━━━━━┻━━━━━━━━━┛ (二)体位引流 一 溃脓期应根据脓疡位置,帮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多作侧身动作,并可轻拍背部以利脓液排出。 (三)警惕变证 咯痰浓粘量多,可予川贝粉1.5--3克用竹沥水10--20毫升调服,注意采取适当体位,警惕痰阻气道,一旦发生立即予以吸痰。 大量咯血,可予三七、白芨粉各1.5克,按。咯血。护理。应防其血阻气道及气随血脱的变化。 三,饮食 . 1。宜食清淡蔬菜,不宜过咸,忌油腻厚味,发热者,可予半流质, 2.多吃水果,如橘子、梨、枇杷、莱菔,西瓜等, 3.可以薏米煨粥食之,并取鲜芦根煎汤代茶,可以鱼腥草凉拌生吃, 4.禁一切辛辣刺激食品,如大椒、葱,韭菜,忌海膻发物,如鲞鱼、黄鱼、虾子、螃蟹等。戒除烟酒。 [结语] 一、特征 咳吐腥臭脓血浊痰。 二、病因病理 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热伤肺气,蒸液为痰,热壅血瘀,肉腐血败,成痈化脓。 三、辨证要点 : 病位在肺,证属实热。根据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如邪恋正虚,则转成慢性。 四、治疗原则 应以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为主。在未成脓前应予大剂清肺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脓者当解毒排脓。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治法. 五、临床要点 (一)痈脓溃后治法. 仍当重视排脓解毒,不宜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1.甫溃之时,脓毒尚盛,须排脓解毒,过早补敛,反致助邪,如有虚象,酌情兼顾, . 2。恢复期,邪衰正虚,阴气内伤,宜清养补肺为主,但仍须防其余毒不净,佐以解毒排脓。邪恋正虚,脓毒不净,病情迁延者,更须重视解毒排脓。 ’ (二)防其发生大咯血 本病在成痈溃脓时,若有较大的肺络损伤,可发生大量的咳血、咯血,以致出现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从血证救治. (三)脓溃后流入胸腔者病重 此为“脓胸”恶候,当予大剂清热解毒排脓,正虚者酌配扶正之品,必要时可穿刺抽脓,甚则手术引流。 此外,如迁延转为慢性,病程在三个月以上,经内科治疗脓腔仍在,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腔壁上皮化和支气管扩张者,可请外科手术处理。 [文献选录]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叶景华.中医治疗肺脓肿的经验(附36例疗效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s)s 11—14,1964(摘要)。分三个阶段治疗,工.邪热初伤于肺,用银翘散,桑菊饮,泻白散。2。邪热不解,瘀热成痈,用自拟复方鱼桔汤加减(鱼腥草、桔梗、金银花、生甘草、生苡仁、冬瓜仁、桃仁、象贝、芦根。黄连,黄芩、黄柏研末吞服。3.邪衰正弱,用自拟清肺汤(北沙参、黄芪、合欢皮、白芨、太子参,生甘草、桔梗、生苡仁、冬瓜仁)。治愈68%,总有效率72.2%。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93.我喜欢的中医精品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