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病证 >>肺痈

 願隨身 2017-03-05

肺病证 >>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而出现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咳吐脓血为特征的病证。属于内痈之一。
  肺痈病名最早见于东汉的《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解释了痈的含意:“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也。”
  肺痈还有肺疮之名。元代《外科精义·论诊候肺痈肺痿法》说:“大凡肺疮,当咳嗽短气,胸满时唾脓血,久久如粳米粥者难治;若呕脓血而不止者,亦不可治也。其呕脓而自止者自愈,其脉短而涩可自痊,浮大者难治。其面色当白而反面赤者,此火之克金,皆不可治。”但历代医家多用肺痈之名,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病名东汉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首先提出了肺痈的病名,“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病因病机肺痈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古人的认识经历了从外因、内因到内外合邪而病的发展过程。从外因立论:《金匮要略》认为肺痈是因“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张氏医通·肺痈》也说:“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隋代的《诸病源候论·肺痈候》提出了正虚是外邪乘虚致病的重要因素,“肺主气,候皮毛,劳伤血气,腠理则开,而受风寒,其气虚者,寒乘虚伤肺,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热又加之,积热不散,血败为脓。”从内因立论:后世医家又进一步认识到内因的作用,如《外科精要》认为“由食啖辛热炙煿,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张氏医通》又提出“或挟湿热痰涎垢腻蒸淫肺窍,皆能致此。”从内外合邪而论:如果患者素有痰热内停于肺,而又复感外邪,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肺痈之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痈》就提出了“此症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
在肺痈的病机方面,其病变部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属实热。肺痈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壅血瘀。热邪郁肺,灼津成痰,痰热壅结,肺络不畅,血行受阻而成瘀血,热壅血瘀,血败肉腐而成脓。《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咳喘门》提出:“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而《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更提出了“肺痈属在有形之血。”

诊断古人记载了通过验痰和验口味来帮助诊断肺痈及痈脓已成未成。《张氏医通》记载“肺痈初起,疑似未真,以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味,便是真候。”《红炉点雪·肺痿肺痈》也说:“口啖生豆不腥。”痈脓已成者则痰置于水中时沉于水底。《医学入门·痈疽总论》说:“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即沉。”《医灯续焰·肺痈脉证》也记载有:“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

治疗历代医家不断提出了早治疗,未成脓者治以泻肺,已成脓者治以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疗原则,并制订了相应的方药。如《金匮要略》说:“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张氏医通》指出:“肺痈危证。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庶可救疗。”《医门法律》认为:“凡治肺痈病,以清肺热,救肺气,俾其肺叶不致焦腐,其生乃全。故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而清热必须涤其壅塞,分杀其势于大肠,令秽浊脓血日渐下移为妙。”《柳选四家医案》则全面的提出了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初用疏瘀散邪泻热,可冀其不成脓也;继用通络托脓,是不得散而托之,使速溃也,再用排脓泄热解毒,是既溃而用清泄,使毒热速化而外出也,终用清养补肺,是清化余热,而使其生肌收口也。”

转归预后古代医家提出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张氏医通》认为:“若溃后大热不止,时时恶寒,胸中隐痛,而喘汗面赤,坐卧不安,饮食无味,脓痰腥秽不已者难治;若喘鸣不休,唇反,咯吐脓血,色如败卤,滃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坐不得卧,饮食难进,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面艳颧红,声哑鼻煽者不治。”

[范围]
西医学中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组织化脓症如肺脓肿、化脓性肺炎、肺坏疽,以及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空洞性肺结核继发化脓性感染,肺囊肿,肺大疱继发化脓性感染,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肺痈以高热、咳吐脓痰为中心证候。起病急骤,热势高,壮热不退,午后尤甚,多伴寒战。发病时即有咳嗽,初起痰少,色白而粘,随着病情的演变发展痰量渐增,黄浊脓厚,气味腥臭,有时伴咳吐脓血。如果疾病转为慢性,则热势不甚,多为低热或不规则发热。痰量亦时多时少,黄浊稠厚难于咯出

[病因病机]
肺痈发病的外因为感受风热,多为风热上受,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因风寒袭肺,未得及时表散,内蕴不解,郁而化热。肺脏受邪热熏灼,肺气失于清
肃,血热壅聚所致。而痰热素盛则为其内因,平素嗜酒太过,嗜食辛辣煎炸炙煿 厚味,蕴湿蒸痰化热,或原有其他宿疾,肺经及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熏蒸于肺而成。

在发病机理方面,病变部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为邪盛的实热证候。因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其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壅血瘀。

肺痈的整个病程、病机的演变,病情的发展和转归有所不同。初期因风热之邪侵犯卫表,内郁于肺,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表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表证;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之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之候;溃脓期为痰热与瘀血壅阻脉络,肉腐血败成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恢复期为脓疡内溃外泄之后,邪毒渐尽,病情趋于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每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亦或经阳气耗伤的病理过程,继则正气逐渐恢复,痈疡渐告愈合
肺病证 <wbr>>>肺痈
[诊断]
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检查可以确诊。
病史:多有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急骤。
症状:寒战、高热,壮热不退,午后热甚,咳嗽,咳吐大量腥臭脓痰,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欲饮。
体征:患侧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或呼吸音减低。
胸部X线检查:胸片呈片状实变影,溃脓期可见有液平的透光区。末稍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鉴别诊断]
辨肺痈与风温
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临床上应注意鉴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肺病证 <wbr>>>肺痈辨肺痈与肺痿
肺痈与肺痿同属肺部疾患,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注意鉴别。肺痈、肺痿虽然同为肺中有热,但肺痈为风热犯肺,热壅血瘀,肺叶生疮,病程短而发病急,形体多实,消瘦不甚,咳吐脓血腥臭,脉数实;肺痿为气阴亏损,虚热内灼,或肺气虚冷,以致肺叶痿弱不用,病程长而发病缓,形体多虚,肌肉消瘦,咳唾涎沫,脉数虚。
两者一实一虚,显然有别。另一方面,若肺痈久延不愈,误治失治,痰热壅结上焦,薰灼肺阴,也可转成肺痿,说明病情已由浅入深,由实转虚。

辨肺痈与痰饮
肺痈与痰饮咳嗽俱有咳嗽、咯痰量多的特点,两者应当互相鉴别。痰饮咳嗽起病多缓,痰量多但以白色泡沫痰为主,发热者热势不甚;与肺痈的起病急、热势高、咳吐黄脓腥臭痰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
[一般症状]
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嗽胸闷痛。成痈期表现为壮热不退,咳嗽气急,痰多黄浊腥臭,口渴引饮。溃脓期表现为发热胸痛,痰多脓浊腥臭,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恢复期表现为身热不甚,痰量减少,口干欲饮,乏力汗出

[辨证要点]

     辨病程阶段

     肺痈的病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证候,须明辨之。初期邪束
                                    ··
   卫表,病在肺卫,表现发热、恶寒、咳嗽;成痈期,热毒壅肺,热伤血脉,气分热炽,
             ·· ·· ·· ···     
   浸淫营血,表现为壮热寒战,汗出,咽痛,咳痰腥臭;溃脓期,热毒炽盛,热壅血脉
           ···· ·· ·· ···· ···
   而致血瘀,肉腐成脓,表现为发热咳吐大量腥臭脓痰,胸炽闷痛,烦渴引饮;恢复期,
                ·········· ···· ···· ··· 
   随着邪退正复的程度可有不同之表现。

     辨脓已成未成

     肺痈初期咳嗽无痰,是脓未成。有痰后要辨咯出物是痰是脓,可将咯出物静置水

   中数小时,若明显分为三层,说明脓成已溃;若咯出物浮在水面,说明咯出物是痰。

     辨证候顺逆

     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释而渐少、臭味亦
     ·············
   减,饮食知味,胸胁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缓滑。逆证:溃后音哑无力,脓

   血如败卤,滃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

   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

[治疗原则]

     肺痈的治疗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早期治疗,及时治
           ··      ···· ····
   疗是肺痈治疗成功的前提。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具体方法可

   根据先后病机演变过程的各个病期,分别施治,有时还当有主次的相互结合,初期治

   以清肺散邪;成痈期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应清肺排脓解毒;恢复期阴分

   气耗者益气养阴清肺为宜,久病邪恋正虚者,当扶正祛邪。在肺痈的全部治疗中,应

   始终贯穿一个“清”字,未成脓前使用重剂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脓后排脓解毒

   为要,脓毒消溃后,再予以清补。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阴气内伤,但需防其余毒未

   尽,尤其是邪恋正虚,脓毒未尽,虚实错杂,更需防其复燃而渐转慢性,故须加用清热

   解毒排脓之品于补益剂中,即清补结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通可不致腑热上攻,以利肺气宣降,热毒之邪得从便解。

肺病证 <wbr>>>肺痈

[分型论治]

     初期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呼吸不利。

     兼症:发病急骤,热势转高,口干鼻燥,痰粘白,痰量渐增。

     舌脉:舌苔薄黄,脉浮而数。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处方举例:银花10g,连翘10g,桔梗6g,生甘草6g,牛蒡子10g,黄芩10g(后下),浙贝母10g,荆芥

10g,薄荷6g,豆豉10g,杏仁10g。

     加减:若内热甚,加生石膏、鱼腥草以清肺;若咳重痰多加前胡、桑白皮以止咳化痰;若胸痛甚加瓜

蒌、郁金、桃仁以润肺化痰。

     成痈期

     主症:壮热寒战,胸满作痛,咳吐浊痰,呈黄绿色,喉间有腥味。

     兼症:咳嗽气急,口干咽燥,烦躁不安,汗出身热不解。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方药千金苇茎汤加味

     处方举例:鲜芦根30g,生苡仁30g,冬瓜仁10g,桃仁10g,桔梗6g,生甘草6g,红藤30g,鱼腥草

15g,银花10g。

     加减:脉实有力热盛者,可加黄芩、黄连、山栀、知母、生石膏以清火泻肺;咳而喘满,痰浊量多,

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泻肺泄浊。

     溃脓期

     主症: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味异常,胸中烦满而痛。

     兼症:身热面赤,烦满喜饮,或气喘难以平卧。

     舌脉: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清热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

     处方举例:桔梗10g,生甘草6g,生苡仁30g,浙贝母10g,化橘红10g,银花15g,白及粉3g,连翘

15g,漏芦15g,鱼腥草30g。

     加减:热盛者加败酱草、黄芩以清热解毒;若烦渴加天花粉、知母以养阴清热;津伤口干舌红,可加沙参、麦冬、百合以养阴生津;若气虚自汗频频,不能排脓,可酌加黄芪以补气排脓。


     恢复期

     主症: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渐减少。

     兼症①:或诸症逐渐好转,痰液转为清稀,精神疲乏,胃纳欠佳,胁肋隐痛不得久卧。

     舌脉:舌质略红,苔薄,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补肺。

     方药沙参清肺汤加减。

     处方举例:北沙参15g,麦冬10g,太子参15g,生黄芪6g,桔梗10g,生甘草6g,生苡仁15g,冬瓜仁

15g,合欢皮15g。

     加减:若低热可加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养阴清热;纳呆便溏者加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补中。

     兼症②:或咳吐脓痰量少,久延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潮热心

烦,口燥咽干,盗汗低热,形疲或自汗气短精神萎靡。

     舌脉:舌质红苔薄,脉虚而数。或舌淡红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兼清脓毒。

     方药桔梗杏仁煎

     处方举例:桔梗10g,生甘草6g,杏仁10g,浙贝母10g,夏枯草12g,枳壳10g,银花15g,红藤15g,百

合15g,麦冬12g,阿胶珠10g。

     加减:若咳吐脓血久延不净可配白蔹以清热解毒治痈;若咯吐脓痰腥臭,反复迁延不愈,可加鱼腥

草,败酱草以解毒排脓。

肺病证 <wbr>>>肺痈
[其他治法]
一、针刺疗法
初期选穴:大椎、肺俞、合谷、丰隆。
中期选穴:肺俞、中府、尺泽、膻中、支沟、大陵。
恢复期选穴:中府、膻中、曲池、足三里、太溪。
刺法:初期及中期毫针泻法为主,恢复期则补泻兼施,不灸。
肺病证 <wbr>>>肺痈「肺痈针穴图参考」
二、中药针剂静脉滴注
穿琥宁注射液:800毫克加入500毫升液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双黄连粉针剂:3.6克加入500毫升液体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鱼腥草注射液:1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2次。

三、外敷法
先以醋涂病灶相应之体表部位,然后将大蒜,芒硝各125克捣成糊状,均匀涂敷,待病人不能忍受即取下,再用醋调大黄米125克均匀涂原部位6~8小时,每日一次,至脓痰基本排尽。

四、单方验方
鲜薏苡仁根,适量,捣净,燉热服,每日3次,或加红枣煨服,能下臭痰浊脓。
野荞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半斤,加清水或黄酒1250毫升,罐口密封,隔水文火蒸煮3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毫升,即成“肺痈药水”。
成人每服30~40毫升,每日3次,儿童酌减,一般病例用水剂。如发热、臭痰排不出或排不尽,经久不愈,采用酒剂。

五、食疗方
薏苡粥:以薏苡仁50克,加粳米适量,煮粥食用。
沙参麦冬粥:以南北沙参各15克,麦冬15克,加糯米适量,煮粥食用。


[转归预后]
肺痈到了恢复期主要有三种转归。一为邪毒去,正气复,疾病痊愈。二为邪去正虚,患者经治疗后虽然脓毒已去,但留有气虚或阴虚或阴阳两虚,当依证予以清补。三为邪恋正虚,脓毒不尽而迁延日久不愈,病情转为慢性,这时一定要掌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谨慎用药,使得邪气去,正气复,疾病向愈。

[参考]

 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主要分为辨证论治和专病专方二个方面。

辨证论治方面凌绥百报告了辨证治疗肺脓肿140例,分三型论治:
① 风热痰壅型,麻杏石甘汤,选加象贝母、鱼腥草、天花粉、桔梗、地丁草、桃仁、苡仁、银花、连翘等;
② 热毒溃脓型,黄连解毒汤合千金苇茎汤,选加鱼腥草、红藤、大青叶、地丁草、败酱草、连翘等。便秘加大黄,津伤口渴加沙参、麦冬、花粉,咯血加丹皮、藕节、白茅根;
③ 邪衰正虚型,麦味地黄丸,选加沙参、苡仁、象贝、白芍等。潮热盗汗加银柴胡、地骨皮,纳呆加鸡内金、麦芽,大便难加黑芝麻、火麻仁。结果痊愈89例,显效19例,好转18例,无效14例。[浙江中医杂志,1989;
24(6):245]。

刘远坝报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肺脓肿20例,急性期药用金银花、蒲公英、鱼腥草各30克,花粉15克,桔梗、浙贝母、赤芍、归尾各10克,乳香、没药、炮山甲、皂刺、防风、白芷各6克,同时加用抗菌素。后期热毒症状已消除,药用生黄芪、薏苡仁各20克,太子参、花粉、金银花、茯苓各15克,桔梗、瓜蒌仁、川贝母、当归各10克,生甘草6克,停用或间断使用抗生素。结果:临床治愈19例,退热时间平均5.8天,疼痛消失时间平均4.2天,X线检查透光区或液平面消失时间为平均16天[广西中医药,1990;13(2):10]。

专病专方方面张运知报告了用自拟苇茎消痈汤,并配合西药治疗肺脓疡110例,中药用鲜苇茎20克,鱼腥草、冬瓜仁各15克,薏苡仁10克,炒桃仁、桔梗、黄芩各6克,生甘草3克。初起寒战高热,血象较高者,加银花15克,连翘6克;胸痛、咳嗽、吐脓痰较多者,加栝蒌仁、川贝母各6克;久病体弱者,酌加党参、黄芪各6克。日1剂,水煎分4次温服。该方为10岁小儿用量,应用时可根据年龄酌减。西医采用体位引流排脓、输液等。结果:痊愈68例(占61.8%),好转29例(占21.3%),无效13例(占11.9%),总有效率为88.18%。住院天数最长45天,最短14天[河南中医,1991;11(5):24]。
朱学报告了用金荞麦Ⅱ号治疗肺脓肿49例,该药为金荞麦的主要成分双聚原矢车菊甙元。单用本品2~5片/日3次口服,儿童酌减。连服1~3个月,高热纳少者酌用支持疗法,结果痊愈39例,好转6例,无效4例[江苏中医,1991;12(12):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