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入血室 [概述]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适值经期.或产后恶露未净之际,邪热入于血室进而与血相结,或有不在经期而热迫经行,出现恶寒发热,寒热如疟,昼日明了.暮则谵语,胸胁小腹满痛等一系列症状,称为热入血室。 对于“血室”的认识,古代医家见解不一.简括为以下三种。其一认为是指胞宫.如明。张景岳《类经附翼。求正录》曰;。子宫者.……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之曰血室”。其二认为是指冲脉.如明《喻嘉言医学三书.尚论篇》曰:。盖血室者,冲脉也。。其三认为是指肝脏.如清。柯琴《伤寒来苏集。阳明脉证上》曰:“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此外,也有将血室合称为冲任脉者,如明。吴又可《温疫论.妇人时疫》曰:“血室者一名血海, 即冲任脉也。”本病与月经适来适断及产后恶露相关,故血室同胞宫的关系显得密切.从整体来看.又与冲任、厥阴肝经相联系。今人对热入血室与经期,产后邪热客于子宫.入于盆腔等急性炎症性疾病相类似.也进行了探讨。热入血室是以临床特有的症状为基础,可结合某些经期或产后的外感疾病来认识。 . [历史沿革] “热入血室”首先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著作,二书所述内容相同.与热入血室有关的条文共有四条.对其病因,症状、病机、预后作了简要的论述,在治疗上使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针刺期门泻实等二法。后世医家推崇仲景学说,对热入血室进行了很多探讨,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仲景学说.特别是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对热入血室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叶天士认为不能以小柴胡汤治疗本病视为不易之法.其《临证指南医案。卷六》谓:“今人一遇是症,不辨热入之轻重,血室之盈亏,遽与小柴胡汤,贻害必多”。提出应辨证论治的原则.其《温热论》中治疗本病灵活的用药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王孟英《温热经纬。卷三》曰:。温邪热入血室有三证.如经水适来,而热邪陷入而搏结不行者,此宜破其血结,若经水适断.而邪乃乘血舍之空虚以袭之者,宜养营以清热,其邪热传营逼血妄行,致经未当期而至者,宜清热以安营。”以上所说,与仲景之热入血室病位虽相同,然在病因上区别有伤寒与温热之异,故症状及病机各不相同.因此治法也大不一样。 . [病因病机] 热入血室的发病,主要是妇女在经行前后或适其值经期.或产后恶露未净之际,感受外邪而入于血室.或热病期中邪热迫经妄行.发病的内在因素是正气不足。明《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谓:。妇人伤寒或劳役,或怒气发热,适于经行,以致热入血室。”吴又可《温疫论.妇人时疫》曰:“新产出血过多,冲任空虚.与夫素善崩漏.经气久虚, 皆能受邪, 与经水适断同法。”由此可知.劳役过度,情志过极,或素体不足,经气虚弱而导致肝失疏泄,冲任不调,胞宫功能失常是发病的条件.加之经行,产后正气内虚,易感外邪,邪热乘虚陷入,搏结于血室,形成热入血室,故其发病主要与正虚及感邪有关。临床上常见的证型有少阳邪热,瘀热里结及心营邪热等。 一、少阳邪热 经期产后正气内虚,邪热乘虚入于血室,与正气相搏,血室属肝所主,肝胆互为表里,少阳枢机不利,证见半表半里寒热往来如疟,或见热迫血行量多.淋漓不净。 二、瘀热里结 邪热乘虚入于血室,与经血或恶露相搏结,血结于里,见经水或恶露骤止,瘀滞肝经冲任、胞宫、胸胁小腹满痛。 三、心营邪热 正气不足.邪热乘虚陷入血室,热邪鸱张.上犯心营。下迫血行见神昏谵语出血。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热入血室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常见为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或产后恶露未净之际.感受外邪,致经血恶露骤止或量多,淋漓不净.也有在热病期中.热迫经行.并可见恶寒发热,寒热往来如疟.胸胁小腹满痛.神昏谵语等症状。 二,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经行发热,经行情志异常及产后发热等鉴别,可根据冈期性发作或临床不同的证侯特点加以辨别。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按下面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热入血室的辨证当以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结合.辨病邪在表在里,血与热巳结未。因病以邪实为主,故治疗原则当宗“随其实而泻之”,少阳邪热者和解少阳提撤外邪,邪热入里,血未结者清热凉血为主,若瘀热在里,血已结者,又当攻其血结,若邪陷心肝营血者则以清营凉血之法,此外还当根据病情,结合扶正、调经等法,以助邪热外达。 一,少阳邪热型要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经水或恶露适来适断,量多或淋漓不净.色红夹有小血块。 2。全身症状:寒热往来如疟,胸胁胀满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3.证候分析:经行产后邪热入于血室与血相搏,热迫血行故量多;热壅气滞故淋漓不净色红夹块;血室为肝所主,肝胆互为表里.胆经受邪传肝,邪正交争故寒热往来如疟状;肝胆经气不利故胸胁胀满;舌苔薄黄,脉弦数均为少阳邪热之证。 (二)治疗 1.治则:和解少阳,清热凉血。 2.方药:小柴胡汤({方见产后发热})加生地,丹皮。 方中柴胡透达少阳之邪,疏解气机;黄芩清少阳郁热;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益气和胃,合生地.丹皮凉血化瘀. 二,瘀热里结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水恶露骤止或下血色紫夹块。 2。全身症状:胸胁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黯脉涩或弦滑数。 3.证侯分析:邪热入于血室与血相结.瘀滞肝经、冲任及胞宫故见经水恶露骤止戍下血瘀块;胸胁小腹为肝经所循,肝经瘀滞故胀满疼痛;舌紫脉涩均为血结瘀阻之征,或弦滑数为瘀热之候。 (二)治疗 1。治则:通瘀泄热散结。 2。方药:加减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或针刺期门穴。 大黄 桃仁 细生地 丹皮 泽兰 人中白 方中大黄通瘀泄热;桃仁、丹皮、泽兰化瘀散结;生地、人中白清热凉血;期门穴为肝之募穴,刺期门穴是从肝经泻实。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曰:。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少腹满痛,轻者刺期门,重者小柴胡汤去甘药加延胡、归尾、桃仁;夹寒加肉桂;心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等。。 三,心营邪热型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经水或恶露适来适断,吐衄下血.量多色鲜红有小血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