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性带下病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炎性带下病类型,取其药方结合病人的病情、体质辩证地使用。应参考带下过多、可另查带下过少

1.湿热(毒)证 (1)临床见证:带下量多,黄绿色脓样,或黄白色粘稠,或赤白相间,有臭秽气。外阴瘙痒或疼痛,口苦,溲少,淋漓涩痛。伴胸闷口腻、纳差,或轰热口干、头昏、大便干燥或臭秽。苔黄腻,脉弦滑数。妇检见阴道及宫颈粘膜红肿,或有散在红色斑点,或草莓状突起,后穹隆积有多量淡黄色或赤白色或脓性泡沫状分泌物。治法:①丹栀逍遥散四妙散

2.脾虚湿热(1)临床见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赤、白赤或淡黄,或水样或质粘稠呈豆渣样,气味异常,前阴奇痒或灼热肿痛,腰骶酸痛或小腹坠胀,神疲纳呆,或尿频痛,面色咣白或萎黄,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缓。妇科检查见宫颈糜烂或肥大,宫颈内有较多黄色粘液,或宫颈口有息肉,或外阴红肿,有白膜,拭去后有糜烂。治法:①完带汤萆解分清饮渗湿消痰饮

3.肾虚湿热证(1)临床见证:带下量多,淡黄色或灰黄色,质清如水样,鱼腥臭或腐臭气,前阴肿痛灼热,性交痛,生育期妇女可伴月经量少、经期延长或闭漏交替、腰膝酸软无力,苔薄,脉沉细。妇检阴道无明显充血,但触痛明显。婴幼儿患者哭闹不安,或用手搔抓前阴,查见外阴红肿,有搔伤。方药:知柏地黄丸

  [如有化验单,知道下列那种炎证引起的,应参考辨病论治一起用药]
  炎性带下病辨病论治主要涉及五种阴道炎及宫颈炎。

  一、非特异性阴道炎
  (一)临床见证
  带下量多,呈淡黄色水样或脓样,有臭气,阴部下坠及灼热疼痛,甚则下腹不适,或尿频尿痛。或见舌苔黄腻、脉濡或滑。阴道粘膜充血、水肿、触痛,阴道内分泌物多,色质气味异常,甚则尿道口、外阴充血水肿。白带清洁度差,Ⅲ。一Ⅳ。,未查见滴虫、霉菌,必要时作分泌物涂片,用革兰染色可找到病菌,或阴道分泌物培养菌落在15个以上。

  二、细菌性阴道病
  (一)临床见证
  多发于育孕期妇女,常伴有月经紊乱,或闭与漏交替,或见月经量少,经期延长等,或伴不孕。白带量多,均匀呈乳状,或灰白色水样,浓重的鱼腥臭或腐臭气,以经期、性交时气味尤重。病初期可伴外阴轻度瘙痒、灼热,或性交痛。阴道壁无明显充血水肿,有触痛。阴道分泌物pH>5,阴道分泌物胺试验阳性,线索细胞阳性。

  三、滴虫性阴道炎
  (一)临床见证
  带下量多,黄绿色或黄白色,稀薄呈泡沫样,秽臭,偶有鱼腥臭,外阴瘙痒,灼热疼痛,甚至尿频、尿痛,心烦不安,苔或黄腻,脉弦或滑。妇检可见小阴唇内侧、前庭、阴道及子宫颈粘膜红肿,有散在红色出血点,白带量多,呈黄绿色或黄白质稀泡沫状,秽臭。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


  四、霉菌性阴道炎
  (一)临床见证
外阴奇痒,甚则坐卧不宁,常搔抓破溃而有灼痛,可伴有尿频痛及性交痛。带多、质稠、色白呈豆渣样或凝乳状、无明显臭气,舌苔白兼黄,脉濡。查见外阴、阴道粘膜红肿,在小阴唇、阴道前庭甚则阴道内可附有白膜状物,白膜拭去后可有糜烂或表浅溃疡。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念珠菌。


  五、幼女性外阴阴道炎
  (一)临床见证
  患儿常外阴疼痛、瘙痒,或小便困难;乳婴则烦躁不安,时常哭闹,或搔抓外阴。妇检发现外阴红肿,常有较多脓性白带流出,或呈现浆液水样或血水样;或见豆渣样;或糜烂破溃,偶见小阴唇粘连或阴道闭锁。

  六、老年性阴道炎
  老年性阴道炎,又称萎缩性阴道炎,是老年妇女常见病之一。常见于绝经后,或双侧卵巢切除的妇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据统计约占绝经妇女的30%,是因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不足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本病属中医“阴痒”、“带下病”的范畴。

  七、子宫颈炎
(一)临床见证
白带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如脓性或血性带。重度糜烂或有宫颈息肉时可有接触性出血,下腹部及腰骶部坠胀或疼痛,或性交痛,或不孕,舌苔腻,脉滑或濡。妇检可见宫颈有不同程度糜烂或肥大,或宫颈息肉,或腺囊肿,或见宫颈裂伤所致宫颈外翻等病损。

  八、外阴炎
  当外阴部的皮肤或粘膜发生炎症改变时称外阴炎,临床包括非特异性外阴炎和真菌性、滴虫性、过敏性、糖尿病性外阴炎,以及婴幼儿外阴炎.祖国医学称之为“阴蚀”、“阴肿”。
  本节着重介绍非特异性外阴炎。凡不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如滴虫、真菌等)引起的外阴皮肤粘膜炎症,统称为非特异性外阴炎。

  九、前庭大腺炎
  前庭大腺炎又称巴氏腺炎,因解剖部位的特点,前庭大腺位于大阴唇下1/3深部,开口于处女膜与小阴唇之间,在性交、分娩、经血等污染外阴时,致病菌侵入易引起炎症。屑中医“阴疮”范围。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外阴、阴道肿痛或瘙痒,或伴全身症状,取白带标本实验室检查见病原体者,称为炎性带下病。属“带下病”、“阴痒”范围。

  带下病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其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的含义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它包括了妇科一切疾病。狭义带下限指妇女阴道不正常的白带,称为“带下病”。历代医籍关于带下病的名称说法不一,如《神农本草经》称“沃”(白沃,赤沃),或称“漏下赤白”。《脉经》有称“五崩”。《针灸甲乙经》有称“沥”。《金匮要略》又叫“下白物”。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始称“五色带”白带、赤带、黄带、青带、黑带,或称“白崩”,皆示带下异常。 《女科证治约旨》曰:“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对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均作了较系统的论述。现代用中医药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等报道甚多,大大丰富了中医治疗带下病的内容。

  不少研究者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别是以中医学湿热湿毒的理、法、方、药通治多种阴道炎有一定治疗优势。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刘敏如教授等,将炎性带下病的病机归纳为湿热郁遏,秽浊浸渍阴中,同时结合现代科技的检测手段,明确病因学诊断,治疗上采用阴道纳药,使药力直达病所。刘氏等总结其的临床经验,组成 “妇炎洁”中药复方,应用高新技术首研“中药复方阴道泡腾片”剂型,药片纳入阴道,在阴道分泌物中自然完全迅速崩解,通过崩解后产生大量泡沫的带动,使药物均匀直接附着于阴道、宫颈,浸流外阴。使用方便,无副作用,经临床和实验研究对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均有疗效。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已对“炎性带下病”形成了因、机、证、治较为完整而系统的认识,也为本书专节论述本病奠立了基础。

  西医妇科学中非特异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婴幼女外阴阴道炎、宫颈炎等,均有白带量、色、质、气味的异常,白带实验室检查查见病原体,故均归于炎性带下病范畴。

  [病因病机]
  《女科经纶》引刘河间说:“带下由下部任脉湿热甚,津液涌溢而为带下。”经临床和实验对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均有疗效。炎性带下病主要的病因病机是外感热毒之邪,或秽浊郁遏化毒生虫,伤及任带,任脉失固,带脉失约,导致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发为炎性带下病。

  1.湿热湿毒 经行、产后、人流术后等,胞脉虚损,或洗浴用具不洁,或卫生垫、卫生带、内裤不洁、或不洁性交等,或肝郁化热,木克脾土,湿热内生伤及任带,或湿热郁遏,或秽浊浸渍生虫,虫蚀阴中,发为炎性带下病。
  2.脾虚湿热 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或劳倦伤脾,脾气虚损,运化失常,水湿内生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蕴于阴器化热,郁遏生虫,或脾虚之体于经行产后胞室空虚之时复感湿热毒邪伤及阴器发为炎性带下病。
  3.肾虚湿热 素体肾虚,或房劳多产,或多次人流伤肾,封藏失职,伤及任带,或复感湿热之邪,伤及阴器发为炎性带下病。

  西医学认为,当阴道、宫颈的自然防御功能受到损伤,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病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易受到病原体侵袭感染。
  2.经期及性卫生不良。
  3。流产及引产、分娩,产妇阴道宫颈损伤,调护不洁。
  4.阴部手术损伤及医源性的污染。
  5.异物、腐蚀性物质损伤阴道、宫颈。
  6.邻近器官炎症向下蔓延至阴道、宫颈。

  阴道、宫颈常被侵袭和感染的病原体主要分为以下3类:

  1.细菌 常见的为链球菌、葡萄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等需氧菌感染为主,也有少数因厌氧菌属的增长,而致加德纳尔菌、好动月牙杆菌感染。
  2.病毒 近年来阴道宫颈病毒感染引人注目,常见的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人乳头状瘤病毒等。
  3.原虫及霉菌 如阴道毛滴虫、阿米巴原虫、霉菌中白色念珠菌等可致感染。此外,衣原体、人支原体属及弓形体等都可引起感染。
  感染途径主要是直接蔓延,病原体直接扩散于外阴表皮、阴道、宫颈,如细菌、滴虫、霉菌、病毒等多为接触性感染;也可由内生殖器炎症分泌物浸渍宫颈、阴道,如子宫内膜炎或慢性宫颈炎,引发宫颈炎或阴道感染等;也可通过淋巴扩散、血行传播,但比较少见。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一)病史
  经行、产后、人流术后,洗浴用具不洁,或卫生垫带、内裤不洁,或有不洁性交史,或手术消毒不严史。
  (二)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带下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如呈现粘液脓性或血性带,或泡沫黄绿色带,或白色豆渣样或凝乳状带,或粘液性黄色淡红色带,或黄色水样带,或赤白带下,或灰白色乳状带下等,秽臭、腐臭、血腥臭气,或伴阴部灼热肿痛,或外阴瘙痒,或坠痛不适,或腰骶酸胀,或尿急尿痛,或性交痛,甚或下腹及全身不适,或不孕,或月经量少,经期延长,或闭漏交替。
  (三)妇科检查
  外阴、阴道、宫颈红肿,或阴道触痛,或外阴阴道口、外阴前庭区粘膜红肿,表面附白色膜状物,拭去后见糜烂,或表浅溃疡,或见阴道粘膜红肿,有散在出血点;或见婴幼女外阴阴道口充血水肿糜烂,或见宫颈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或见宫颈糜烂,临床上按糜烂面积分为三度: 1度者糜烂面占整个子宫颈面的1乃以下,Ⅱ度者糜烂面占整个子宫颈面的1乃一2乃,Ⅲ度者糜烂面占2乃以上;或宫颈肥大,比正常大2—4倍;或宫颈腺囊肿,一般囊肿如米粒大小,偶有直径达到lcm者;或颈管粘膜局部增生,逐渐向外形成鲜红色舌状突、蒂细长之息肉;或宫颈外观光滑,宫口内有脓性分泌物,或子宫颈外翻;见阴道内白带多,色黄、灰、绿、红,质稠或稀,或呈泡沫样、豆渣样等。
  (四)辅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清洁度Ⅲ。一Ⅳ。,白带涂片或培养及生物学检查发现一般病菌、或兼氧及厌氧杆菌比例明显失调,前者明显减少,甚至几乎消失,而后者占绝对优势,查见加德纳尔菌、好动月芽杆菌等,或查见滴虫,或查见霉菌,或查见线索细胞,或用PCR技术查见支原体、病毒等。
  根据病史、异常带下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白带的实验检查及妇科检查,可作出炎性带下病的诊断。具体可明确诊断为:非特异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婴幼儿性外阴阴道炎、宫颈炎,总属炎性带下病。

  二、鉴别
  本病与其他引起带下增多或伴有色、质、气味改变的某阴道病相鉴别。如老年性阴道炎、阴道腺病、单纯疱疹性阴道炎、淋菌性阴道炎,以及非炎性带下病相鉴别。老年性阴道炎,常见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白带量多,外阴瘙痒,灼热疼痛,检查时见阴道呈老年性改变等。淋病性阴道炎,多有性病接触史,分泌物涂片或培养,查见革兰氏阴性双球菌。若白带量多,未查见病原体,应与非炎性带下病相鉴别,可参阅前面相关内容以资鉴别。赤带者须与经间期出血、经漏相鉴别。脓浊带下与阴疮排出的脓液,可通过妇科检查而鉴别。如带下五色夹杂,如脓似血,奇臭难闻,当警惕癌变,应结合宫颈刮片及取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辨病论治]
  炎性带下病辨病论治主要涉及五种阴道炎及宫颈炎。

  一、非特异性阴道炎
  (一)临床见证
  带下量多,呈淡黄色水样或脓样,有臭气,阴部下坠及灼热疼痛,甚则下腹不适,或尿频尿痛。或见舌苔黄腻、脉濡或滑。阴道粘膜充血、水肿、触痛,阴道内分泌物多,色质气味异常,甚则尿道口、外阴充血水肿。白带清洁度差,Ⅲ。一Ⅳ。,未查见滴虫、霉菌,必要时作分泌物涂片,用革兰染色可找到病菌,或阴道分泌物培养菌落在15个以上。

  二、细菌性阴道病
  (一)临床见证
  多发于育孕期妇女,常伴有月经紊乱,或闭与漏交替,或见月经量少,经期延长等,或伴不孕。白带量多,均匀呈乳状,或灰白色水样,浓重的鱼腥臭或腐臭气,以经期、性交时气味尤重。病初期可伴外阴轻度瘙痒、灼热,或性交痛。阴道壁无明显充血水肿,有触痛。阴道分泌物pH>5,阴道分泌物胺试验阳性,线索细胞阳性。

  三、滴虫性阴道炎
  (一)临床见证
  带下量多,黄绿色或黄白色,稀薄呈泡沫样,秽臭,偶有鱼腥臭,外阴瘙痒,灼热疼痛,甚至尿频、尿痛,心烦不安,苔或黄腻,脉弦或滑。妇检可见小阴唇内侧、前庭、阴道及子宫颈粘膜红肿,有散在红色出血点,白带量多,呈黄绿色或黄白质稀泡沫状,秽臭。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


  四、霉菌性阴道炎
  (一)临床见证
  外阴奇痒,甚则坐卧不宁,常搔抓破溃而有灼痛,可伴有尿频痛及性交痛。带多、质稠、色白呈豆渣样或凝乳状、无明显臭气,舌苔白兼黄,脉濡。查见外阴、阴道粘膜红肿,在小阴唇、阴道前庭甚则阴道内可附有白膜状物,白膜拭去后可有糜烂或表浅溃疡。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念珠菌。


  五、幼女性外阴阴道炎
  (一)临床见证
  患儿常外阴疼痛、瘙痒,或小便困难;乳婴则烦躁不安,时常哭闹,或搔抓外阴。妇检发现外阴红肿,常有较多脓性白带流出,或呈现浆液水样或血水样;或见豆渣样;或糜烂破溃,偶见小阴唇粘连或阴道闭锁。
   
  、子宫颈炎
  (一)临床见证
  白带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如脓性或血性带。重度糜烂或有宫颈息肉时可有接触性出血,下腹部及腰骶部坠胀或疼痛,或性交痛,或不孕,舌苔腻,脉滑或濡。妇检可见宫颈有不同程度糜烂或肥大,或宫颈息肉,或腺囊肿,或见宫颈裂伤所致宫颈外翻等病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首先辨带下的量、色、质及气味。例如带量多色黄绿或灰黄色,质清稀或粘稠,或呈豆渣样,或有秽臭,或鱼腥臭、腐臭气,属湿热、湿毒证。其次检查外阴,若阴道红肿疼痛属湿热(毒)证;红肿不明显、触痛,多为虚中夹热证。再则审其起病诱因,如经行产后不节房事,或浴具、内裤、月经垫不洁,或多次人流、引产,或性生活过频、紊乱;此外,还应注意素体有无肾虚或脾虚或肝郁及伴全身兼症,舌象、脉象。并结合白带实验室检查,辨明湿热或湿毒或本虚标实之证。
  二、治疗原则
  局部用药以除去病因。正如《理瀹骈文》中日:“使药物从毛孔而人其腠理,通贯经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为有力”。局部用药以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为法,采用熏洗冲洗或阴道纳药诸法,清热杀虫除菌去秽。方药治疗按“审因论治”的原则,湿热者予以清热利湿。肝郁者予以疏肝清热。若兼有脾虚或肾虚者应标本兼顾。 扶正祛邪,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三、分证论治
  1.湿热(毒)证
  (1)临床见证:带下量多,黄绿色脓样,或黄白色粘稠,或赤白相间,有臭秽气。外阴瘙痒或疼痛,口苦,溲少,淋漓涩痛。伴胸闷口腻、纳差,或轰热口干、头昏、大便干燥或臭秽。苔黄腻,脉弦滑数。妇检见阴道及宫颈粘膜红肿,或有散在红色斑点,或草莓状突起,后穹隆积有多量淡黄色或赤白色或脓性泡沫状分泌物。
  本证与湿热(毒)蕴蒸,腐蚀生虫伤及任带,虫蚀阴中生菌有关,均属湿毒虫邪之候。临床多兼有肝热脾湿之证。
  (2)辨证依据:
  ①白带量多,黄绿色脓样,或淡黄质清,或赤白相间,或呈泡沫状,臭秽。
  ②阴器灼热疼痛、瘙痒,妇检见阴道、宫颈红肿或糜烂,有脓性分泌物。
  ③心烦口苦,少腹胀痛,苔黄腻,脉弦。
  ④摄生不慎,性生活不洁,多次流产或烦躁易怒等诱因。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杀虫止痒,疏肝清热,健脾除湿。
  ①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组成:丹皮10g,栀子10g,当归8g,白芍10g,柴胡10g,白术12g,土茯苓15g,薄荷3g,甘草5g,车前子15g,茵陈15g。
  宜加车前子、茵陈以增其清热除湿之力。用于湿热(毒)不盛者。
  ②四妙散(《成方便读》)和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组成:苍术15g,黄柏10g,薏苡仁25g,牛膝10g,金银花12g,紫花地丁、白鲜皮各10g,百部15g。
  方中白鲜皮、百部以杀虫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杀虫止痒之功。
  ③妇科止带片:每日3次,每次服5片。
  全方有清热燥湿、健脾和胃之功。
  ④其他选方可参见辨病治疗。可用止带方、龙胆泻肝汤、萆藓渗湿汤、杀滴虫方、清热消炎止带方等。
  (4)外治法
  ①鸦胆子20个去皮,加水一杯,煎取半杯。用带线棉球浸药液塞阴道后穹隆处,12~24小时取出,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②苦参洗方:取苦参30g、狼毒12g、黄柏12g、蛇床子30g、乌梅10g,煎水坐浴。
  ③黄连5g,黄柏5g,生姜黄3g,当归9g,金银花15g,焙干研末,用羊毛脂调和成膏,以带线棉球蘸药膏,纳入后穹隆部,每日工次,7—10次为一疗程。用于黄带者效佳。
  2.脾虚湿热
  (1)临床见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赤、白赤或淡黄,或水样或质粘稠呈豆渣样,气味异常,前阴奇痒或灼热肿痛,腰骶酸痛或小腹坠胀,神疲纳呆,或尿频痛,面色咣白或萎黄,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缓。妇科检查见宫颈糜烂或肥大,宫颈内有较多黄色粘液,或宫颈口有息肉,或外阴红肿,有白膜,拭去后有糜烂。
  本证因素体脾虚或过食肥甘而伤脾,或肝郁克脾,湿浊下注蕴久化腐生虫,虫蚀阴中,或复感虫菌之邪,故前阴奇痒,灼热肿痛或有白膜糜烂;湿热伤及任带则带下量多,色黄赤、白赤,或如豆渣样,气味异常;浸渍宫颈则见其糜烂肿大;舌、脉属脾虚而湿热内蕴之征。
  (2)辨证要点:
  ①带下异常,量多,色黄或淡黄、黄白或赤黄相兼,质清稀或粘稠,或成豆渣样,有异味,或阴痒。
  ②神疲纳呆,小腹坠胀,尿频尿痛,苔黄腻,脉濡弱。
  ③前阴红肿,或有白膜糜烂,或有宫颈糜烂、肿胀,或有息肉等。
  ④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伤脾,或是孕妇、糖尿病人等。
  (3)治法与方药:
  治法:除湿杀虫,健脾,清热。
  ①完带汤(《傅青主女科》)加黄柏、土茯苓
  组成:人参、苍术、白术、山药、陈皮、白芍、黑芥穗、车前子、柴胡、甘草、黄柏、土茯苓。
  全方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脾、肝、肾三经同治,具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之功。加黄柏、土茯苓清热利湿。
  ②萆藓分清饮(《医学心悟》)加减
  组成:川萆解20g,石菖蒲6g,黄柏6g,茯苓15g,白术lOg,丹参、车前子各15g,鹤虱lOg,白鲜皮lOg,贯众15g。
  加鹤虱、白鲜皮、贯众加强燥湿止痒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之功。
  兼神疲乏力、气短、舌淡等脾虚之证者,加山药15g、太子参lOg。小便淋漓涩痛者,加滑石20g、甘草梢5g。带下色赤,可加丹皮8g、地榆15g、马齿苋lOg以凉血止血。
  ③渗湿消痰饮
  组成:苍术lOg,白术lOg,猪苓15g,白芷9g,香附9g,生甘草5g,薏苡仁30g,地肤子30g。
  痒甚者加苦参12g、蛇床子12g、鹤虱lOg。带多者加白头翁12g、土茯苓30g。痰湿重者加法半夏12g、菖蒲6g。带下黄臭者加鱼腥草30g,黄柏lOg,红藤、败酱草各30g。

  3.肾虚湿热证
  (1)临床见证:带下量多,淡黄色或灰黄色,质清如水样,鱼腥臭或腐臭气,前阴肿痛灼热,性交痛,生育期妇女可伴月经量少、经期延长或闭漏交替、腰膝酸软无力,苔薄,脉沉细。妇检阴道无明显充血,但触痛明显。婴幼儿患者哭闹不安,或用手搔抓前阴,查见外阴红肿,有搔伤。
  本病多见于孕育期妇女或婴幼儿,因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虚封藏失职,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任带失固,或不节房事外感“虫邪”,故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前阴红肿,伴触痛性交痛。其余月经异常、腰膝酸软、舌脉均为肾虚湿热之候。
  (2)辨证要点:
  ①白带量多,色淡黄或灰白,质清有腐臭气。
  ②生育期妇女见月经量少,经期延长,或闭漏交替,或不孕,或腰膝酸软。婴幼儿可见哭闹,搔抓前阴。
  ③妇检:阴道无充血,触痛明显,婴幼儿见外阴红肿,有抓伤等。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除湿,益肾滋阴。
  知柏地黄丸(《症因脉治》)加车前子、败酱草、琥珀末。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知母、黄柏、车前子、败酱草、琥珀末(冲服)。
  原治阴虚火旺之潮热骨蒸等证,以其滋肾清热,用此相宜,加车前子、败酱草、琥珀末清热除湿。
  若带下日久不止,可加金樱子12g、乌贼骨15g、芡实lOg以固涩止带。带下赤白相间,加旱莲草、茜草根。
  [其他疗法]
  一、单验方
  l。冬瓜子30g,白果lO个,与一杯半水一起人锅煮,煮好食用,用于湿热证。(《中国秘方全书》)
  2。白果10个,捣碎冲豆浆,晨服;或白果炒熟,每日服20粒;或白果7—10粒去心,和豆腐炖服。
  3.红鸡冠花30g,煎汤分2次服。
  4.海螵蛸一味为粉,广鱼鳔煮烂,拧丸绿豆大,淡菜汤下,用治任脉虚而带下不摄。
  5.白芷性香而升举,黄荆其性辛而利气,瓦楞子性燥而胜湿,炒焦则火可生土,土可防水,煅粉则燥可胜湿,湿胜则白带止,古人于此三物有单用一物以止之者。
  6.金樱子30g,水煎服;或与猪膀胱或与冰糖炖服。
  7。鸡冠花30g,金樱子15g,白果10粒,水煎服。
  8。鸡蛋清3只,鲜马齿苋60g,加水适量炖熟,温食之,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带下。(《中国秘方全书》)
  9。白扁豆、怀山药各60g,扁豆用米泔水浸后去皮,同另2味共煮,至豆熟为度。每日2次。适用于脾肾两虚型。(《中国秘方全书》)
  二、外用方
  1.洁尔阴洗液,10%浓度500ml,阴道冲洗或坐浴。
  2.阴泰洗剂,20%浓度400m[,阴道冲洗或坐浴。
  3.皮肤康洗剂,10%浓度300ml,外阴、阴道冲洗或坐浴。
  4.川椒lOg,土槿皮15g,煎水先熏后坐浴。
  5.熏洗方:防风lOg,苦参lOg,黄柏lOg,地肤子15g,白矾6g,狼毒lOg,煎水先熏后坐浴。
  6.细辛lOg,蛇床子30g,煎水熏洗。
  7.苦参30g,蚤休15g,黄柏15g,土茯苓20g,鹤虱15g,生甘草lOg,煎水先熏后坐浴。用于湿毒证。
  8。野菊花、蛇床子、百部、黄柏、苍术各lOg,苦参、艾叶各15g。煎水分3次进行阴道灌洗,每日1剂。月经干净后2—8天治疗为宜。
  9。红藤、生地、乌梅、石榴皮各30g,蒲公英、忍冬藤、生地榆各20g,仙鹤草、赤芍各15g,黄柏lOg。水煎滤出200—300ml,将之浸入阴道,每次20—30ml,每日1—2次,5次为一疗程。
  10.仙人掌lOOg,加食盐少许,煎水熏洗坐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1.无花果叶50g,水煎熏洗坐浴。
  二、针灸疗法
  (一)针刺
  1.清热利湿
  主穴:中极、曲骨、横骨、蠡沟、地机。
  配穴:身热者加合谷、大椎;阴道分泌物为脓血者加大敦;小腹坠胀者加气海、关元俞。
  2.清热利湿止痒
  主穴:气海、归来、复溜、太溪、阴陵泉。
  配穴:阴痒甚者加风市、阴陵泉。分泌物为脓血带腥臭者加大敦。
  3.祛风利湿止痒
  主穴:气海、曲骨、归来、风市、太冲、阴陵泉。
  配穴:奇痒难忍者加神门、三阴交。
  4.健脾益气利湿止带
  取穴:气海、带脉、白环俞、足三里、三阴交。
  5.补益肾气除湿止带
  取穴:关元、带脉、肾俞、命门、阴陵泉、白环俞。
  (二)灸法
  1.四花穴
  取穴:双俞(隔俞、胆俞)、小肠俞(双)、带脉(双)、中极、归来(双)。
  手法:蘸水湿润穴位,使艾炷不易坠落,用艾绒如炷状粘上,以绒香引火燃着,一炷燃完,第二炷粘在第一炷灰上继续,连灸七壮,再灸他穴,先灸背部,再灸腹部。轻者每天1次连续灸1周,重症连灸3周,最多4个疗程即可痊愈。
  2.灸带脉、足三里、气海、脾俞。用于白带。
  3.三阴交、血海(泻法)用针法,留针20分钟,灸百会,每日1次,每次3壮,用于气虚赤带。
  (三)耳针
  1.取穴:外生殖器、肝、肾、肾上腺、三焦。
  操作:急性期应用毫针中等刺激,可耳背静脉放血,每日1次。慢性期,可用埋豆法,每周2—3次。
  2.取穴:内分泌、外生殖器、.肾上腺、三焦、脾。
  操作:用毫针中等刺激、每Et 1次,埋豆法每周3次。
  3.神门、内分泌、肝、胆、皮质下、外生殖器、三焦、枕。
  操作:同上,每次选4—5个穴。或耳穴埋针法,每次3—4穴,隔日一次。
  (四)电针
  取穴:03曲骨、太冲;②归来、阴陵泉;③气海、阴陵泉。
  操作:每次选用1组,密波,中等刺激,通电20分钟,每日1次。
  (五)水针疗法
  1。取穴:曲骨、横骨、三阴交、地机。
  药物及操作:选用红花注射液或鱼腥草注射液等。每次取腹部及下肢各1穴,每穴注入1—2ml,隔日一次。用于阴道炎。
  2.取穴:关元、中极、带脉、血海、三阴交。
  药物及操作:选当归注射液或鱼腥草注射液等,每穴1—2ml,隔日一次。用于宫颈炎。
  (六)拔罐
  取穴:脾俞、肝俞、肾俞、白环俞、三焦俞、八馊、天枢、中枢。
  操作:每穴每罐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三、推拿疗法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取穴:大肠俞、次谬、中极、肓俞、气冲、血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手法:俯卧位,拇指重按揉按大肠俞、次穋。仰卧位,拇指揉按肓俞、中极、气冲2分钟后再用拇指揉按血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四、饮食疗法
  1.椿树皮汤(《食物本草》) 椿根白皮30g,煎药取汁,加入红糖溶化服食,每日 1剂,分2次服,3—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湿热带下。
  2.木棉花粥(《粥谱》) 木棉花30g,加水适量,煎沸去渣取汁,加人大米50g煮粥,粥成服食,日1次,连服7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湿热带下。
  3.苦参贯仲饮(《民间验方》) 苦参15g,贯仲15g,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用时加入白糖,每日1剂,分2次服,连用5一lO天为一疗程。适应于湿热带下。
  4.苦参百部大蒜汤(《食物本草》) 苦参15g,百部15g,大蒜10办,加水煎,去渣取汁,加入适量白糖饮服,每日1剂,分2次服,连用3—7天为一疗程。适应证同前。
  5.鲜马鞭草60g(干品30g)洗净切断,猪肝60—lOOg切片,混匀,用瓷碗装,蒸熟服食,每日1次适用于湿毒型。孕妇及脾胃弱者慎用。(《民间偏方秘方精选》)
  6.马齿苋粥(《疑难病的饮食疗法》) 鲜马齿苋30g洗净,切断,大米60g掏净,加水600ml,煮沸10分钟,后放马齿苋熬成粥熟,每日服1次。适用于湿热带下。
  7。白果豆浆饮(《疑难病的饮食疗法》) 生白果7枚,捣烂如泥,豆浆烧沸后,冲服白果泥,当茶饮用。适用于脾虚带下。
  8。韭菜炒羊肝(《妇科病食疗》) 韭菜150g洗净切断,羊肝200g洗净切片。将锅烧热,下清油烧沸放人羊肝翻炒,将熟时放人韭菜与调料服食,每日1次,可供佐餐。适用于肾虚带下。
  9.乌骨鸡炖汤(《疑难病的食疗》) 乌骨鸡1只,洗净,把白果、莲米、糯米各15g,胡椒3g研细,装入鸡腹内,用文火炖至鸡肉烂即可,空腹食肉喝汤,每日1次,常吃。适用于脾肾两虚证。
  10。茯苓红枣汤(《饮食辨录》) 茯苓20g,红枣10枚,红糖适量,加清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随时服饮,3—7天为一疗程。适用于脾气虚弱者。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加强卫生宣传,提倡淋浴,废除盆浴,不用他人浴巾、浴具。公厕应用蹲式。滴虫患者不能进入游泳池。勤洗换内裤,保持外阴干燥,不穿尼龙等化纤织品的内裤,患病期间用过的浴巾、内裤等最好煮沸消毒。外阴瘙痒时,切勿用开水烫洗,以免外阴烫伤。
  2.房事适度,安定心神。对肝气不舒者,应予关心安慰。鼓励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月经期间应避免阴道用药及坐浴。治疗期间禁止性交,或用避孕套以防止交叉感染。经期、产后严禁房事及不洁房事,避免外邪侵犯阴器。
  4。实行计划生育,尽量避免人流对宫颈的损伤,同时妇科手术操作轻柔、无菌,防止医源性因素导致局部感染。
  5.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免湿热缠绵难去,病情反复。勿过度劳累。
勿过食肥甘损伤脾胃。合理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类药品。注意治疗与本病有关的原发病。如糖尿病等。与性传染有关的炎性带下病的伴侣要同时治疗。
 [疗效判定]
  痊愈:外阴阴道红肿痒痛消失,局部检查正常,分泌物转为正常,两次白带检查均为阴性,阴道清洁度转为工。或Ⅱ。。
  显效:外阴阴道红肿痒痛明显减轻,局部检查明显好转,分泌物明显减少,带色气味转为白黄色、无臭气,白带检查病原体为阴性,阴道清洁度转为工。或Ⅱ。。
  有效:外阴红肿痒痛减轻,局部检查好转,白带减少,但阴道清洁度仍为Ⅲ。,或清洁度降低一度,或白带检查仍查见病原体,其他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有减轻。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白带检查无明显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