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痫 [概述] 妊娠晚期或正值临产时、新产后,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手足搐搦,全身强直,双目上视.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亦称“妊娠痫症。。 本病往往是由于子肿,子晕治疗不及时发展而来.以年轻初产妇,多胎妊娠、葡萄胎、羊水过多等孕妇,发病率较高. . [历史沿革] 子痫可发生在产前、产时和产后。《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篇》,其中新产三病中“痉病”,就包含有痫症在内。其特点是以抽搐、角弓反张为主,故以痉病名之。痉病的范围较广,包括有破伤风、血虚筋脉失养之抽搐等。《诸病源侯论.妊娠痉候》首先指出了:“……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经作痉也。亦名子痫,一名子冒也”。《妇人大全良方》分别有“妊娠中风方论”。“妊娠风痉方沦”“妊娠痪寂方论的论述。病因上多认为是。体虚受风”,并与心肝之火内炽有关,用钩藤汤加减治疗。《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妊娠似风》认为病因一为阴亏,二为气滞,三为痰饮。《医学心悟》中说:“此证必速愈为善,若发无休,非惟胎孕骤下,将见气血涣散,母病亦难保全。。综上所述.前人对子痫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治疗原则及其预后等方面,都有较详尽的论述。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主要是责于孕妇素体肝肾阴血不足,值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产后,由阴血聚下或阴血暴虚,精血愈亏,孤阳失于潜藏,复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则肝阴暴虚,气血逆乱,筋脉失养,神不内守而发生筋脉痉挛.四肢抽搐.神志昏迷诸证.根据子痫发生过程,临床上可分为: 一、肝风内动 素体阴虚,孕后胎赖精血以养,肾精益感不足,心肝失养,肝火内炽,风火相煽,遂发子痫,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或因阴亏不及,肝阳内风暴动。” , 二、痰火上扰 阴虚热盛,煎熬津液,炼液成痰,痰火上扰、上蒙清窍.发为子痫。《胎产心法》说,“孕妇忽然僵仆,痰涎壅盛,不省人事,乃血虚而阴火上炎,鼓动其痰。。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一)临床表现 子痫发作前多有前驱症状,如剧烈头痛,脘腹胀闷而痛,恶心呕吐等,抽搐发作时先是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头常扭向一侧,面部肌肉跳动.经数秒钟后.全身肌肉呈强直性抽搐,两臂屈曲,两手握固,下肢僵直.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眼球上翻,十多秒钟后,全身肌肉发生强有力的抽动,可见口吐白沫或血沫,经0.5~2 分钟后,抽搐渐止,肌肉松弛,青紫渐退,呼吸深.发鼾声.陷入昏迷状态。如病情轻者,抽搐后可很快清醒或抽搐l一2次后不再抽搐,重则陷入深度昏迷,并可再继续抽搐。子痫一旦发生.严重威胁母婴安全。 (二)检查 1.尿液检查。主要是了解肾功能损伤的情况,必要时留24小时尿作蛋白定量检查.如每1000毫升超过蛋白含量5克.即为重症.如镜检有红细胞. 白细胞及管型(以前未有发现),则表明肾功能损害较重。 2。血液化学检查;①尿酸增加。②电解质紊乱。 3.眼底检查:本病严重时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反映体内重要器官的小动脉也有改变。:、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子痫的抽搐,尚须与癫痫,癔病相鉴别。癫痫与癔病平时也有发作.因此.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一般而言.癔病发作缓慢.抽搐不典型,无紫绀,呼吸正常而癫痫病人过去有癫痫发作史,发病多为突然跌倒,发作时口吐白沫。但这两种病均无高血压,蛋白尿或浮肿。 本病为产科危重急症,一旦发作,以镇痉熄风,安神为主.必要时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立即控制抽搐为要。 一,肝风内动型 :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妊娠晚期,突发四肢抽搐,昏不知人. 2.全身症状:颜面潮红,心悸而烦,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3。证候分析。素体肝肾亏损.孕后精血聚以养胎,肾精益感不足,肝阳失约, 筋脉失养则突然四肢抽搐. 昏不知人,孤阳上越则颜面潮红,心肝火旺则心悸而烦.热灼阴津则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均为心肝热极生风之候。 (二)治疗 1。治则:平肝熄风。 2.方药:可用羚角钩藤汤或天麻钩藤饮。, (1)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羊角 钩藤 桑叶 菊花 贝母 竹茹 生地 白芍 茯神 甘草 方中以羚羊角,钩藤平肝清热;熄风镇痉;桑叶、菊花清肝明目;竹茹、贝母清热化痰;生地、白芍养阴清热;茯神宁心安神;甘草和中缓急。全方共奏平肝育阴,熄风镇惊之效。 (2)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 栀子 黄芩 川牛膝 钩藤 夜交藤 茯神 石决明 桑寄生 杜仲 益母草 、 方中以天麻,钩藤,石决明清肝熄风.栀子,黄芩清热泻火,川牛膝、益母草通利血脉引热下行使热由小便而出,杜仲,寄生补肾生血润肝之燥,使肝木得润,肝阳得清.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以共奏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之效。 二、痰火上扰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妊娠晚期.或正值分娩时.卒然昏不知人.. . 2.全身症状:头晕头痛、胸闷烦热,气粗痰鸣.脉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腻. 3。证侯分析:心肝火旺.灼津伤液,炼液成痰.痰火上扰清阳.则见头晕头痛.甚或昏不知人,痰热互结.扰及心胸,则胸闷烦热.气粗痰鸣.脉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腻.均系痰热内盛之证。
(二)治疗 !.治则:清热,豁痰、开窍。 2。方药:可用牛黄清心丸加竹茹或安宫牛黄丸。 (1)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 牛黄 朱砂 生黄连 黄芩 栀子 郁金 方中以牛黄、竹沥清心化痰开窍、黄芩、黄连、山栀以清心肝之热.朱砂安神镇惊,郁金苦寒以解心包之热;使痰除热清则抽搐自平. (2)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牛黄 郁金 犀角 黄芩 黄连 雄黄 山栀 朱砂 梅片 麝香 珍珠 方中牛黄味苦性凉,其气芳香.既能清热,又善豁痰开窍.熄风定惊.犀角主清心,肝、胃经之热,善透包络之邪热,麝香芳香走窜,通达十二经.善通全身诸窍,辅以芩,连、栀子清热泻火,雄黄去痰解毒,梅片芳香走窜,善通诸窍,郁金辛开苦降,芳香宣达,通窍开闭.朱砂镇心安神.珍珠善清心肝之热,尤能坠痰镇惊,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豁痰.开窍之功。 [预防护理] 及时有效地治疗子肿与子眩是预防子痫病发作的重要保证。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在早期妊娠时.就应对孕妇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包括血象、尿常规,血压、体重,以便以后定期检查时作对照。如一旦发现早期征象.即应及时治疗。 子痫病人入院时应住单间病房,避免强光的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绝对安静.治疗时操作亦须轻柔,床边加档,以防抽搐时坠地。患者如有活动假牙.应取出。备开口器,或用压舌板缠纱布,抽搐时插入臼齿间,以防咬伤唇舌。昏迷者,取头侧卧位,禁食.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通畅. 以防发生吸入性肺炎。必要时,间歇时输氧.宜安插导尿管,保留并保持开放,以便了解尿量及按时验小便.应有专人护理,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记出入水量。 [预后] 子痫属产科危急重症之一,一旦发现,宜中西医结合治疗,若治疗抢救及时,处理得当,能控制抽搐,则母子可保无虞.若抽搐频繁,持续时间较长,往往危害母子安全.预后不良。 [结语] 子痫系产科危急重症,往往由子肿、子晕发展而来,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精血亏虚是病本,因孕后赖精血以养胎,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如脾虚水湿不适.或肾阳虚损,膀胱失于温煦.水道不利,以致浮肿.或脾虚湿困,津液失于敷布,而致阴精不足,肝阳偏亢,或肝血肾精不足,以致肝阳上亢.进而肝风内动,酿成子痫.因此及时治疗子肿、子晕是预防子痫的要着。 [文献摘录] , 《诸病源候论.妊娠痉候》:体虚受风.而伤太阳之经,停滞经络.后复遇寒湿相搏.发则口噤背强,名之为痉,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绎作痉也,亦名子痫,亦名子冒。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妊身阴虚,以精血凝聚下元,无暇旁及,致令全身阴分偏于不足,至理名言,必不可易,不才因此悟及子痫发痉,即从阴虚而来,盖痫之痉厥,猝然而作.亦可倏然而安,近人脑神经病之真理,早巳发明,实属万无疑义,脑神经之所以为病,无非阴不涵阳,孤阳上逆,冲激震荡,扰其神经,以致知觉运动.顿失常度。若产后得此,明是阴夺于下,阳浮于上,其理易明,独妊娠之时,真阴团结,似说不到阴虚二字,何以而阳亦上浮,至于此极,今得尧封精血有限,聚以养胎,阴分必亏三句.为之曲曲绘出原理,乃知阳之所以升浮名,正惟其阴聚于下,有时不得上乘.遂令阳为之越,发生是证。……尧封阴虚失纳.孤阳逆上,及阴亏不吸,肝阳内风暴动四句.说明痫证根源,早巳窥透此中癥结 怀子而病痛,名子痫,又名妊娠痫证。子痫发作时,多在妊娠后期、产时或新产后,孕妇突然眩晕倒仆,目呆头倾,颈项强直,两臂屈曲,两手紧拉,双腿内转,旋即全身强烈抽搐,牙关紧闭,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经15秒至2分钟,深吸一口气,抽搐暂停,全身肌肉松弛,呼吸恢复,青紫渐退,昏不如人,气粗痰鸣。须臾醒,醒复发。抽搐可一二次或十余次,未加治疗可达百次以上。严重者一直陷入昏迷,直至死亡。
子痫是妊娠期特有的常见的产科合并症。发作前有前驱症状,其阶段性的发展,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散见于妊娠水气、子肿、子晕、子烦等病证中。后汉《华佗神医秘传》中就指出:“妊娠临月,忽闷愦不识人,吐逆眩倒,少醒复发,名为子痫。”不但记载了子痫发作时的主症、特征、病名,还有方药治疗。在国外1859年Meigs首次报道子痫可突然发生,重要的在于早期认识先兆子痫。自此以后至今130多年里,对于子痫的病因病机和防治的进展仍较缓慢。 子痫由先兆子痫发展而来,是同一个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医虽无先兆子痫之名。但早在汉代《金匮要略》已有“妊娠有水气”“起则头眩”的证治,在宋代1265年成书的《坤元是宝》又载有子痫发作的临床症状和“验其平日”或对“病初”症状的描述:“眩晕冷麻,甚至昏倒仆地者为子痫。人不易识,但验其平日,眼目昏乱,认白为黑,认黑为白者是也”。又在《杏轩医案.续录》中有一病案记录:“吾郡别驾向公,宅中一仆妇,重身九月,偶患头痛,医作外感治,其痛益甚,呕吐汗淋,至二鼓时,忽神迷肢掣目吊口噤,乍作乍止……人视抽搦形状,诊脉虚弦劲急,谓曰,此子痫证也……其病初头痛者即内风欲动之征也,医家误作外风,浪投疏散,致病若此。”对子痫的病因病机认识也从《诸病源候论》、《妇人大全良方》的“外风”观点逐渐转为“内风”论。如金元时代刘河间论子痫乃因“肾水衰而心火旺,肝无所养”所致。明代《万氏女科》指出“子痫乃气虚夹痰夹火症也”。清代《胎产心法》认为“乃是血虚而阴火炎上,鼓动其痰……此由血虚生热,热极生风,皆内起之风火,养血而风自灭”。陈修园《女科要旨》也认为“子痫系肝风内动,火热乘风而迅发”。《沈氏女科辑要.妊娠似风》概括病因一为阴亏,二为气滞,三为痰饮。张山雷为此笺正时则强调“子痫发痉,即从阴虚而来”。归纳诸家之说,子痫的发生,主要是以肾脾虚损,肝失血养,阴虚不足为本,以风、火、痰为标。对于痫的预后,《胎产心法》认为“妊娠子痫,乃为恶候”。在《医学心悟》中则更明确地指出“其症最暴最急”,“此症必速愈为善,若发无休,非惟胎孕骤下,将见气血涣散,母命亦难保全”。已充分认识到子痫是威胁母胎生命的危、急、重症。 子痫的传统理论,在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得到了继承、发扬和创新。大大提高了子痫的防治水平。例如强调子痫以预防为主,广泛开展了围产期保健,阻断子肿、子烦、子晕病证向严重发展;消除子痫的隐患;开展对子痫的预测;进行“养阴法”、“活血化瘀法”、“分型论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寻找高效应急治疗方药。此外,针灸疗法和气功治疗子痫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子痫是西医所称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中的重症。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现阶段,妊高征仍然严重威胁着孕产妇和围产儿。1989年对全国妊高征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妊高征的发病率仍有9.4%,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妊高征的平均发病率为6%。 [病因病机] 子痫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虚损,阴血不足,肝阳上亢,亢极风动木摇;或痰火上扰,蒙蔽清窍,发为子痫。子痫常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一触即发,现以先兆子痈、子痫的先后为序,认识其病因病机。 1.阴虚肝旺 素体肝肾不足或大病久病损伤肝肾,孕后阴血聚下以养胎元,阴血因孕重虚。肝体阴而用阳,阴血虚肝失血养则肝阳上亢,发为妊娠头晕头痛,眼花目眩的先兆子痫。 2。脾虚肝旺 素体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因孕重虚,土不制水,湿聚成痰,痰湿内阻,阴血偏虚,亦致肝失濡养,肝阳上亢。出现水肿、眩晕等先兆子痫。 3.肝风内动 素体阴虚肝旺或脾虚肝旺,进一步发展则肝阳上亢。亢极阳化风动,又水亏于下,不能上济心火。风助火威,风火相煽,发为子痫。 4.痰火上扰 阴虚肝旺,脾虚肝旺,进一步发展。阳亢生风化火,灼津为痰,痰火上扰;或脾虚湿聚成痰,痰火交炽,上扰清窍,发为子痫。 不论肝风内动,还是痰火上扰,均可灼血为瘀;加之胎体渐大,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气滞血瘀;阴虚不足,虚则无有不滞,亦可致瘀。瘀血内阻,循环障碍,因果相干,又致脏腑失养发为子痫或加重子痫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气候的突然寒冷,亦可诱发子痫。如《产孕集》指出“若因冬月,外感风寒,壅于肺络,内风煽炽,故痰升气逆昏迷不醒,手足筋拘挛……症属子痫”。 西医对子痫的病因病理的认识尚未清楚,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如子宫胎盘缺血缺氧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和免疫学说等。多年来报道,重度先兆子痫患者有明显的低血容量。研究认为妊高征的发病与孕妇体内的前列环素(PGI:)和血栓素A(7XA2)的合成、调节、平衡失调有关。PGIz有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能降低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敏感性。7XA2是一种强烈的血小板聚集剂,能促进血栓形成,使血管收缩。正常妊娠时二者平衡。而妊高征的发生与两者失去平衡,尤其是7XA2升高有密切的关系。妊高征的基本病理是全身小动脉痉挛。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脏腑虚损,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化风、化火,以及煎液为痰,灼血为瘀,风火相煽,痰瘀阻滞血行,脏腑失养,造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所致。尤其强调阴血不足和血容量低,血淤与血液的高凝状态都是先兆子痫的共同病理基础。病情发展,阳亢风动与全身小动脉痉挛则一触即发为子痫。可见中西医对先兆子痫和子痫的认识有许多实质上相同或相近的病理基础。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子痫的发作不过1—2分钟,以抽搐为特点,诊断不难。重要的是重视先兆子痫的诊断与子痫的鉴别诊断。 (一)病史 询问年龄、胎次、孕周,孕期有无子肿、子烦、子晕的临床特征;有无检查尿蛋白、血及其结果;孕前有无高血压、肾病;家族有无高血压及双胎、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葡萄胎、子痫病史;饮食营养状况,有无贫血。尤其要问现在有无自觉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胸闷呕恶。此外,要注意冬季和初春的寒冷季节及气压升高易诱发本病。 (二)临床表现 先兆子痫与子痫的发病有轻重缓急的较大差异。结合西医的分类,可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属子晕。检查血压≥17。3/12kPa(130/90mmHg),或基础血压升高4/2kPa(30/15mmHg),伴有轻度蛋白尿或水肿。
中度:肿、子烦、子晕三者居其二,检查血压超过轻度范围而小于重度21.3/14。6kPa,尿蛋白(+),或伴水肿、头晕轻症。 重度:包括先兆子痫和子痫。①先兆子痫:在中度的基础上加重,血压升高4—8/2~4kPa(30~60/15~30mmHg)、尿蛋白≥5g/24h并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烦躁、胸闷欲呕等症状。②子痫:妊晚期或产时或新产后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突然眩晕倒仆、抽搐及昏迷。 (三)妇产科检查 密切观察胎心的变化,注意胎儿有无宫内窘迫,注意观察有无胎盘早剥甚至死胎。有报道在先兆子痫时,易于并发胎盘早剥。子痫发作后,又往往加快产程的进展,故要注意接产。 (四)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通过血分析、凝血三项、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等以了解有无酸中毒情况。 2.尿液检查 蛋白定量测定,24小时尿蛋白≥5g,肾损害严重。 3.肝、肾、心、脑功能测定。 4.眼底检查 视网膜缺氧一水肿一视力模糊,眼前冒金星或有飞虫感。甚至视网膜剥离一失明。通过视网膜小动脉的变化可测知子痫的病情轻重。 二、鉴别 子痫主要应与癫痫鉴别。 癫痫发作时突然倒仆,Vl吐白沫,全身抽动,颜面青紫等与子痫相似。但有癫痫病史。子痫因孕而发,发作前有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沈氏女科辑要》指出:“子痫为病……与其癫痫,发作有时,恒为终身痼疾者不同”,可作扼要鉴别。 中医根据有子肿、子烦、子晕的临床表现,西医检查有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体征居其一或二,并有头痛、目眩、胸闷等自觉症状,便可诊断为先兆子痈,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突然发生抽搐和昏迷,则诊断为子痫。 [辨病论治] 中医对先兆子痫、子痫的论治散见于古籍子肿、子烦、子晕、子痫、产后痉病等病证之中,以传统的辨病基础上的辨证为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学者开展了先兆子痫、子痫、妊高征的西医辨病、分度结合中医辨病基础上的辨证治疗,从临床和实验室探讨反映先兆子痫、子痫、妊高征的主要病机及其规律性论治、应急治疗以及预测、预防措施等。例如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先后报道了“一贯煎为主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74例临床报告”,“中药止抽散综合方案治疗先兆子痫100例初步观察和药理研究”和“中医养阴法治疗先兆子痫”。他们采用养阴法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扩容的综合方案治疗先兆子痫100例,并与西医治疗50例对照。方用一贯煎加减:生地30g,沙参12g,枸杞子12g,麦冬12g,川楝子10g,桑寄生15g,白芍15g,石决明30g。丹参12g一15g。兼证加减:血压高,头痛头晕加钩藤12g、龟甲30g、龙齿 30g、牡蛎30g、珍珠母30g;恶心烦热加竹茹12g、栀子10g。脾虚肝旺或肝旺犯脾合五皮饮,上方加白术15g、云苓皮lOg、大腹皮lOg、陈皮lOg。兼证加减:肿甚者加云苓12g、黑豆15g、车前草12g;口干者加天花粉12g。如服药后症状未见缓解,甚感加重,血压升高,加止抽散平肝熄风,清心化痰以防抽搐。止抽散为羚羊钩藤汤合抱龙丸化裁而成:羚羊角粉1。5g、地龙30g、天竹黄12g、郁金12g、琥珀9g、黄连lOg、胆 南星12g,诸药碾细为末,装入胶囊,每次服15粒,日服3--5次。如有的经治疗血压下降,症状不缓解,红细胞压积在35%以上或小便比重1.020以上者,则用20%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ral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总结有效率97%,其中显效65%,良效24%,有效8%。无效3%。与西药组对照,P<0.01,差别有显著性。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妊高征。他们认为气滞、阴虚、血瘀等在妊高征的发病中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而其中心环节为瘀血形成。因此对本病的治疗以消除瘀血为主。临床症状以水肿为主者服活血化瘀、理气行水之工号方;以高血压为主者服活血化瘀、平肝潜阳、清热熄风之Ⅱ号方。工号方:丹参15g,葛根15g,云苓20g,猪苓30g,大腹皮20g。11号方:丹参15g,赤芍15g,葛根15g,玄参20g。生牛膝lOg,钩藤20g,生石决明20g。若水肿和高血压都很明显者,可两方交替服用。如患者出现子痫症状时,需在Ⅱ号方中加入羚羊角粉0.5—1g,竹沥30g冲服。并配合西药治疗。40例痊愈12例,好转27例,无效1例,治疗后无一例再发生抽搐。 上海市南市区妇幼保健院报道用养血熄风法治疗妊高征213例。养血熄风汤:山羊角30g,钩藤30g,白僵蚕20g,地龙20g,当归12g,川芎9g,生地30g,白芍30g。加减:浮肿明显加防己12g、白术30g、天仙藤30g;蛋白尿加鹿衔草30g、益母草30g、米仁根30g、淮山药30g。每日1帖,分两次服。中度以上妊高征中配合中药解痉散(由羚羊角粉0.3g、全蝎0。5g、琥珀4.5g组成,分3次吞服)。重度妊高征伴有主诉者,酌量加用硫酸镁,静脉点滴2天左右,剂量小于西医的治疗量,以防子痫。有40%的患者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评分为0分)。46例重度妊高征转为中度或轻度。重度、中度妊高征由72.3%降至8.4%,轻度妊高征的比率上升。表明通过治疗,妊高征可暂愈或使重度和中度向轻度转化,其转变极为显著,P<0.005,均未发生子痫。其中48例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表明本法可起双向调节作用,其逆向转变率为83.3%。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报道:用川芎嗪治疗妊高征。将75例妊高征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用硫酸镁,治疗组用川芎嗪注射液120—1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一10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4小时量<200mg。治疗结果,治疗组41例中34例有效,疗效为82.9%。其中显效占38.2%。对照组34例中15例有效,占44.1%,两组比较P<O.01。说明川芎嗪治疗妊高征的主要机理是扩张血管,改善肾功能和改善血液流变性。 郭天玲等报道用当归芍药散治疗轻、中度妊高征46例,设立西药治疗组作为对照,结果证明本方治疗轻、中度妊高征患者有与复方降压片等西药相近或稍好的效果。北京妇产医院根据中医以脉诊病的经验从1985年开始用桡动脉血流图预测妊高征。妊中期妊高征的预测率为54.5%,参考外周阻力及K值提高预测率至78.6%。此外亦有针灸和气功疗法治疗妊高征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传统的中药“三宝”一一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可在重度妊高征中灵活应用,有较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辨病治疗有辨中医的病和辨西医的病,常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经过临床和实验室研究、总结、掌握其主要病机和主要证型,抓住本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本质病机,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中医临床多元思维方式。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子痫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肾、脾。素体肝.肾不足,形体较瘦,头晕目眩,血压较高,面赤唇红,或有水肿,多为阴虚肝旺;素体脾肾阳虚,形体较矮胖,水肿较重,高血压、胸闷呕恶,头痛目眩,多属脾虚肝旺;如血压继续升高,水肿、尿蛋白不消失,突然眩晕倒仆,四肢抽搐,昏不知人者,已为肝风内动或痰火上扰之子痫发作证。 二、治疗原则 子痫防重于治。因子痫的发病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轻、中、重的不同程度,故预防、预测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关键。一旦发生子痫,预后较差。早、中孕期预测有子痫倾向的证型为阴虚、脾虚、血瘀者,应尽早纠正之,阻断其发展;中、晚期发现有贫血时,及时治疗。有先兆子痫时,积极防治,总以养阴平肝熄风为主,使肝得血养,无肝阳上亢之势。一旦发生子痫,则急以控制抽搐和昏迷,以养血镇痉熄风,豁痰开窍,活血化瘀,尽快消除全身小动脉痉挛的病理改变,防止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产前、产时、产后子痫,总的治则大体相同。惟产前产时要注意护胎,产后尤需补虚化瘀。 产科的处理,必须随机应变,适时终止妊娠是极重要的原则和关键;常在患者停止抽搐后进人产程,尽早在12小时内终止妊娠。如胎儿未成熟,则在密切观察下继续妊娠,促其成熟;如有少量的阴道出血尚未临产,尤其伴子宫张力较高者,要警惕胎盘早剥、胎死腹中等严重并发症。实践证明,本病因妊娠而发,病情是“须臾醒,醒复发”,不能根治,故等待分娩不够科学,故要根据母胎监护的情况,适时终止妊娠,结束分娩。产后24小时仍须注意发生产后子痫。 三、分证论治 先兆子痫与子痫的辨证多为本虚标实,并要结合西医三大体征的轻重程度灵活施治。同时要仔细观察病机的转归、病情的变化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阴虚肝旺证 (1)临床见证:妊晚期常感头晕头痛,眼花目眩,口干咽躁,烦躁不安,耳鸣腰酸,体态较瘦。手指发麻,尿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弦滑。血压升高,或有水肿、蛋白尿。 (2)辨证依据: ①有肝肾不足之体质因素。 ②头晕头痛,眼花目眩,口干咽燥,烦躁不安等阴虚肝旺症状。 ③舌红少苔,脉细弦滑。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阴养血,平肝潜阳。 全方具有清热豁痰,开窍熄风止痉之功。 。 孕中期辨证预测妊高征,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开始研究。金有慧报道在孕12—18周时发现反复便溏者,用健脾化湿法治疗,无一例发展为妊娠水肿。他们发现产前有阴阳亏损者,易导致妊高征的发生,故调整阴阳平衡是预防妊高征的关键。选用杞菊地黄丸和肾气丸作为预防妊高征的研究提示,阻断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向肝阳上亢发展,不仅明显降低了妊高征的发病,而且又可预防子痫的发生。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也抓住妊高征的亚临床阶段给予中药早期控制,防止向严重转化。近有张成莲报道了“复方丹参、维生素E等联合用药预防妊高征”。上述措施,均为“上工治未病”的有效措施。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56.颠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