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眩晕 [概述] . 每逢行经出现头目晕眩,视物昏花者称。经行眩晕。。 早在宋代《陈素庵妇科补解》中即有“经行头重目暗。的记载,言其病机是, “阳气下陷故头重;精血少故目暗也。”《沈氏女科辑要》引撮要云: “经后旨暗,属血虚”张山雷谓是。肝肾阴虚,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子虚。或为血虚;或为阴虚而精血不能上荣于脑目,亦有因为痰湿内阻,清阳不升者。 一、血虚 大病失血。素体血虚,或脾虚化源不足,营血不足,经行则气血下注.其血更虚,不能上荣头目.故致经行眩晕。 二、阴虚阳亢 素体肝肾不足,精血亏少,或多产房劳,致阴精耗伤,经行阴精更虚,阴不敛阳,虚阳上浮,遂致经行眩晕。 三、脾虚挟痰 素体肥胖痰盛之体,或脾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阻遏清阳,经期气血下注,气虚益甚,清阳不升.痰浊上扰清窍则发经行眩晕。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临床表现:眩者.言其目眩眼黑.眼花。晕者.运也.言其转。其症状:每于经期头晕目眩,脑转耳鸣。 二、鉴别诊断:因于虚者多于经行或经后出现,经净后逐渐恢复。因于痰者.头晕且重,胸闷欲呕。 本病需与美尼尔氏综合征相鉴别,后者亦出现眩晕.但无周期变化;可请耳鼻喉科诊治以鉴别。 [辨证论治] 因于虚者,补益心脾.益气生血;因于痰者,健脾化痰,升阳除湿. 一、血虚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或经后头晕目眩,经行量久推迟,色淡红质稀。 2.全身症状:体倦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心悸少寐.舌淡苔薄,脉细弱。 3。证侯分析:血虚不能上荣,则头目晕眩。阴血不足,冲任亏虚则经行量少,推迟。血虚不能荣于面.则面色萎黄无华。血不营心则心悸少寐。血虚则舌淡.脉细弱。 (二)治疗 1。治则:补益心脾,益气生血。 2.方药: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加枸杞、首乌。 人参 白术 黄芪 茯神 当归 远志 酸枣仁 木香 炙甘草 圆肉 生姜 大枣 方中参,芪,术,草益气健脾;当归,枸杞、首乌滋补阴血;茯神、远志、枣仁,圆肉养心宁神;木香理气和胃;姜、枣调和营卫。全方共奏补心益脾,气生血长之效,使血气充足则眩晕止. 二、阴虚阳亢 ‘;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头晕目眩,耳鸣身转。经行量少.色红. 2。全身症状:烦躁易怒, 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3.证候分析:阴精亏少.经行尤甚,阴虚于下,阳气上越.上扰清空,故头晕目眩,耳鸣身转。阴虚阳旺则经行量少色红。阴虚不能敛阳.则烦躁易怒。阴虚津亏则口干咽燥,舌红苔薄,脉弦细数。 (二)治疗 1.治则:滋阴潜阳。 2.方药:可用天麻钩藤饮或一贯煎加减。 (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 钩藤 山栀 黄芩 杜仲 生石决 川牛膝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 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山栀,黄芩清肝泻火,益母草和血调经,牛膝引热下行,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 (2)一贯煎(方见月经先后无定期)加蒺藜、甘菊、决明子。 方中沙参、麦冬、归.地、杞子滋养肝肾.少佐川栋清肝理气.蒺藜、菊花.决明、子平降肝阳止眩晕。 三,脾虚挟湿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前后,头晕而沉重。平时带下量多。 2.全身症状:胸闷欲呕,纳少便溏,苔白腻,脉濡滑。 3。证候分析:一脾虚湿盛、痰聚,则清阳被阻.浊阴不降以致头晕而沉重。湿邪下注.则带下量多。痰阻中焦,脾阳不振则胸闷欲呕,纳少便溏。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蕴之征。 (二)治疗 . 1.治则:健脾除湿化痰。 2.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蔓荆子. 半夏 天麻 茯苓 橘红 白术 甘草 生姜 大枣 方中二陈汤化痰除湿, 白术健脾去湿,天麻化痰熄风.蔓荆上行清头目.姜、枣调和营卫。若痰郁化火者,证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舌苔白腻,脉弦滑者,可以竹茹温胆汤(《千金方》)清热涤痰。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实 竹茹 方中以上二陈汤化痰除湿.竹茹清化热痰,枳实顺利降痰,对痰热上扰之眩晕有清热涤痰之效。 [结语] 经行眩晕亦为临床常见症,临证时需详审症状以辨虚实论治。 高血压患者亦往往因经期而头目眩晕加重,可按本节阴虚阳亢型论治. [文献摘录] .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63..眩晕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