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新地图集》中的舟山卫匡国:匡扶正义,保卫大明国

 看见就非常 2015-01-15

 

  1655年出版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上,出现了比较清晰、完整,轮廓接近真实的舟山岛,并明确地标明“Cheuxan Insula”(舟山岛),这是西方第一幅既明确标绘了舟山形状,又明确注明舟山岛名称的地图。在这里,舟山地名按舟山方言或宁波方言拼为“Cheuxan”。

  第一部用投影法制图的中国地图集

  卫匡国(1614~1661年),意大利籍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欧洲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神学家和汉学家。卫匡国原名马尔蒂尼,因其入华之初,正值明朝政权摇摇欲坠之时,一方面是关内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京师指日可夺;另一方面是关外的满洲大军重兵压境,伺机长躯直入,在这种形势下,卫匡国为取悦明朝廷和士大夫而改名为卫匡国,以袒露自己匡扶正义,保卫大明国的决心。

  卫匡国于1643年夏抵达澳门,1659年6月抵达杭州。在华期间,卫匡国主要在杭州、绍兴、金华、宁波等地活动,又在南京、北京、山西、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留下了足迹,对中国山川地理和人物掌故十分了解。同时,他又广交江南名士和达官贵人,致力学习汉语,阅读中华典籍,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极深的造诣。

  1650年,他踏上返回欧洲的航船,就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编成一部中国地图集,这就是165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布拉厄家族作为《世界新图集》第6册出版的拉丁文《中国新地图集》。

  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为大开本图集,分为彩色与黑白两个版本。第一版共有中国总图1幅,分省地图15幅,并配有大量的文字说明和中国各主要城市经纬度表等。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除了制作精美这一技术因素外,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欧洲出版的第一部用投影法制图的中国地图集,是近代欧洲人关于中国地理著作的范本。

  对舟山的介绍比较准确

  在《中国新地图集》中,有专门的浙江省(Chekiang)地图,并有非常详细的说明。其中,“第九府·宁波”中叙述说:“越国时称此地为甬东(Iungtung),秦朝时隶属会稽郡(Hoeiki),唐朝时为明州(Mingcheu),宋朝称庆元(Kingyuen),明朝起称宁波,取‘海静波宁’之意。 ”又说:“宁波府下辖5个县:宁波、慈溪、奉化、定海、象山。 ”其中,定海拼写为“Tinghai”,当时指的是包括了舟山群岛在内的明代定海县,该县于1688年分为镇海县和定海县。

  在记述定海县的文字中,卫匡国说:“定海县附近有个地方叫灌门(Quonmuen),这里有一块光滑的巨石矗立在海边,形状似圆柱。当有船从此地经过时,基于某种迷信,船员们总会向海里扔东西,据说这样才能保证航行平安顺利。”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卫匡国对舟山的介绍还是比较准确的。这是基于他掌握了较多的中国文献,特别是参阅了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亲自到过舟山,有亲身的感受。

  介绍舟山岛屿上的抗清力量

  在《中国新地图集》中,卫匡国对舟山岛屿上的抗清力量也作了介绍:“浙江省的岛上住的大多是农民和渔民。舟山岛是浙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岛屿,当年包括鲁王在内的许多人为躲避清军的追赶逃到此地避难。目前这里有72个村子,大多建有防御工事。众多的河流和海湾使这里成为非常便利的避风港。这里还有为数不少的船队,专门与清军作战保卫皇帝。在一个曾经荒无人烟的岛上建立起了让清兵不敢小视的王国,而由于惧怕岛上的兵勇反攻大陆,清兵不仅在附近的定海修建了军事营地,还训练了一批海军。”卫匡国还讲述了舟山岛上的寺庙:“舟山岛是中国人的主要朝拜地,岛上有一座住着许多僧侣的寺院,对于这些僧侣而言,在这里,神的力量是神奇而且无穷的。”从上面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卫匡国对明末鲁王还是存在好感的,甚至觉得鲁王可以在舟山建立起强大的基地,与清军长期对抗。他根本不知道,1651年,当卫匡国在菲律宾徘徊时,清军已经攻占舟山,鲁王逃到厦门投奔郑成功去了。

  总之,卫匡国是第一个将中国的自然、经济和人文地理概况系统地介绍给欧洲的人,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他对舟山地名及情况的描述,一度成为早期欧洲人关于舟山的权威观点,影响后来西方国家对舟山地图的绘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