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江书院:独领风骚数百年

 杂乱无章周敬平 2015-01-15

  在市区信江桥南书院路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走进院子,青墙黛瓦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使这里显得愈发静谧,将院子前面书院路上的喧闹声挡之于墙外。这里就是江西四大古书院之一的信江书院。

  信江书院坐落在黄金山(又名道观山)上,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旧称“曲江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府周錞元加以修葺,改名“钟灵讲院”,聘请教师讲学,成为广信府当时的最高学府;乾隆八年(1743年),知府陈世增认为书舍太少,难容众多学生,于是增设教室80余间,作楼以祀朱子,改为“紫阳书院”,巡抚陈宏谋题匾文:“共学适道”;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府康基渊改名“信江书院”(信江书院之名始于此),拓建青云阁、凌云精舍、文汇轩、万锦书屋、一榻轩,中道亭、四照亭、半山亭,并广植松竹,修筑围墙,规模大为改观;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府王赓言集资购西偏民房35间,设乐育堂、近思堂,改建斗山阁、五星堂、蒙泉亭、青云别墅、亦乐堂、问月亭及夕秀亭等;道光间三度修葺;同治五年(1866年),知府钟世桢重修院舍,加建魁星阁、钟灵台,添置日新书屋、课春草堂等。自清代以后,信江书院脱颖而出,独领风骚三百余年,声名远播,成为上饶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重要象征。

  到了清朝末年,书院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封建社会没落,整个教育事业颓败,书院也日渐腐朽,积弊愈来愈深,已难育异材,改制势在必行。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全国大大小小的书院陆续改成了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信江书院改设广信中学堂(今上饶市第一中学前身)。民国初,称信江中学。继之,先后改为江西省立第十中学、第六中学。建国初,称省立上饶中学校。后又嬗递上饶中学分部、上饶初级中学、上饶县中学、上饶师范学校校址。

  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苏区创始人黄道、邵式平等曾在此从事教育工作,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解放后,为缅怀先烈业绩,在院内岗顶上修建了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院址东隅修建了黄道烈士墓。1983年,经市政府审定公布信江书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江书院的特色,在于它既遵循了由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出发而逐步形成的标准化程式,又不为其所限,有创新,也有突破。这就是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大规模地向横的方面发展,向主体建筑的东、南两个方面发展,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吸取和灵活运用了江南园林建设的一些特点及其表现手法,以适应封建士大夫和文人学士山水情趣的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围绕着主体建筑先后连续展开、相继组成了若干个各有个性特征又有相互联系的院落单元。

  信江书院现今保存的古建筑有钟灵台、春风亭、一榻轩、夕秀亭、讲堂、十八排(学舍)、日新书屋、又新书舍、经训堂等10多栋,旧址内仍见阶曲廊回,古木参天,修竹夹径,景色幽美,有诗赞曰:“春深小院花含笑,风静闲阶树有荫。”文章来源:盛世江南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