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赓言给上饶留下了什么?

 一叶知秋yafmzl 2020-08-07

  王赓言(1752—1825年),字赞虞,别号篑山,山东诸城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进士。入仕之初,他在吏部和户部当了16年的京官。嘉庆十四年(1809年),他被任命为广信府知府时,已经五十七岁了。不久,他被调到南昌任江西按察使,掌管江西粮道。嘉庆十七年(1812年),他重新回到广信府知府任上,算起来已经六十岁了。前后两任知府,当政七年,他给上饶留下了什么?

  首先,他与通判汪正修、上饶县知县赖勋等人带头捐俸重建了奎文塔(龙潭塔)。奎文塔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代已经坍塌为一堆废墟,仅剩塔基以上两级。 奎文塔,地镇三江水口,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形象上都是信州城的标志建筑。王赓言按清代风水塔的规置在仅剩的两级塔体上重建五级,并在塔下配建了塔院,于是一座秀丽巍峨的风水塔再次在上饶城三江水口冲天而起。奎文塔下两级是明代规置,上五级是清代风格,一塔见证两朝。它既是上饶的标志性建筑,又能体现上饶的文化和风俗,具有观景和传承文化乃至教化的作用。上饶城的精气神因它而光鲜焕发。直至今天,高塔、江水、夕阳仍是上饶人心中、眼中的家乡记忆。

  其次,复活了信江书院和鹅湖书院。上饶曾是书院林立的地方,但到了清代中期,大多已经颓败。王赓言与汪正修、赖勋、吴嵩梁等人精心策划、多方筹资,终于使这两座著名书院起死回生。他在信江书院两侧购买民房扩建学舍,新建亦乐堂,复建一杯亭、钟灵台等古建,把信江书院毁坏的多处古建筑修葺一新;栽竹种树美化环境,清理学田田租,扩大生员范围,聘请著名学者主持,还亲自主讲,并亲自撰写《信江书院志》。信江南岸这块风水宝地,从此作为城市的文化渊薮绵延至今。同时,王赓言与当时主持鹅湖书院的著名学者吴嵩梁一道,修缮名闻海内外的鹅湖书院,并编写了《鹅湖书院学田志》。他是拯救这座著名学府的最得力功臣。这两处书院的务实性整治,夯实了上饶整体性文脉标志,成为当今上饶人讲述历史文化最踏实的底气。

  第三,王赓言为了保护当时已经废弃的普宁寺万斤铜钟,重修了水南鸡鸣寺(信江书院旁,后改名鸡应寺)。当时巨大的铜钟弃置在普宁寺(茶厂附近)废墟中已经土埋半截。移到鸡应寺后,人们不但能欣赏江边美景和聆听温馨的朗朗书声,而且警醒世人的悠远钟声告诉人们:历史不再无声!

  第四,王赓言对上饶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奏请朝廷开禁封禁山(铜山是赣、浙、闽交界外著名的封禁山)。历代封建王朝一再下令,禁山之内不准居住,不准砍伐,不准开荒,不准挖矿,总之不准人类进入。为的是防止人们盾迹山林造反。铜山持续封禁的时间长达千年。清代后期,由于人口膨胀、土地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有识之士多次奏请朝廷开禁,但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一律不予理睬。王赓言主政广信府之后,联合赣、浙、闽官方积极推动,数次派员深入山中实地踏勘,多次向朝廷奏报。王赓言根据实地勘查的第一手资料,逐条分析,坦陈了封禁山驰禁的利弊关系。在众多奏稿中,当时就有人称赞他的奏稿最得力。但是他又中途调到南昌去了,这事也就搁下了。但当他再次回任广信府知府时,他并没放弃这件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任上,封禁山终于开禁。

  王赓言在信州还干了不少事,挑出这几件事是因为这些事绩今天还看得到。据记载,王赓言在广信府为政勤勉,审慎刑狱,清理积案无数,稽查认真,除暴安良,士民服其威德,被上饶人誉为“冰心铁石”。

  离开广信府之后,王赓言曾担任过常镇通海兵部道守、江苏布政使等职,终年73岁。

  郭汉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