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 损 伤 [概述] 概念 鼻部遭受外力袭击而致瘀肿疼痛,皮肉破损,鼻梁骨折,鼻伤衄血等,统称 为鼻损伤。若伤势较重,处理不当,可遗留畸形.影响面容及呼吸功能,复杂的损伤, 经鼻而伤及颅脑,可危及生命。 、 历史源流 历代文献无鼻损伤之病名,明代以前的医著,没有专论鼻损伤,只有跌 扑损伤、金疮伤,从高处跌落等等论述。至明代,始有鼻损伤的内容记载。如《证治准 绳。疡医.卷之六》说:“凡两鼻孔伤凹者,可治.血出无妨,鼻梁打扑跌磕凹陷者,用 补肉膏敷贴.若两鼻孔跌磕伤开窍或刀斧伤开孔窍,用封口药擦伤处,以散血膏贴之退 肿。。文中论述了外鼻损伤,鼻梁骨折的症状及外治方法等。《跌损妙方。头面门第二》 则是按穴位分部位列方,如列有大中穴伤(鼻中)、驾梁穴伤(鼻梁)、山根穴伤(鼻梁 之上)的治疗方药。 . 清代,《伤科补要》,《救伤秘旨》,《伤科汇纂》等伤科专著,以及《医宗金鉴》等医 著,对鼻损伤的论述颇为详细。如《伤科补要.卷二》说:“鼻梁骨,下至准头,伤而出 血,可治。外捋止血定痛散敷之,内服接骨紫金丹。或伤开孔窍,或鼻破歪落,用整端 法,用药敷贴可也。若骨破碎,内膜穿破,口鼻流血者,不治。中血堂,即鼻内额下脆 骨空处也。若伤之,血流不止,神气昏迷者,宜塞鼻丹塞于鼻中,用冷水淋激头顶。视 其人如气虚,内服人参紫金丹。如血瘀,服苏子桃仁汤。若血流不止.饮食不进,气虚 目闭而黄者,八日而死”。提出了外鼻损伤,皮肉破损、鼻梁骨折、鼻伤衄血,及鼻损 伤,伤势严重.伤及脑髓的症状、内外治疗和预后。《医宗金鉴.卷八十八》也载有鼻梁 骨折、中血堂伤及内外治法、方药等。这些内外治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病因病机] 外鼻突出于面部中央,易遭受撞击,跌碰,发生鼻外伤的机会较多。由于外力的大 小以及受力的方式不同.故损伤的病理变化和损伤的轻重也不同。 一,瘀肿疼痛 单纯受钝力的挫伤,如重物的碰撞.拳打或棍棒的打击等。受力广 而分散,皮肉不破,而皮下肌肉、血络受损,致鼻部肿胀,皮下青紫瘀肿。 二、皮肉破损 由于锐器损伤,致皮肉破损.裂开,甚至部分脱落缺损。 ‘ 三、鼻骨骨折 多由于直接暴力引起,如运动时的外伤、跌扑冲撞、拳击殴打等, 均可致鼻梁骨折断而畸形,鼻梁骨折往往合并瘀肿疼痛。 . 四、鼻伤衄血 鼻部受外力损伤,伤及鼻窍脉络,或因鼻骨骨折,脉络破裂,致血 液外溢。 [临床诊断] 症状:鼻部肿胀,皮下青紫,鼻疼痛较甚;或见鼻部皮肉破裂,表皮渗血;或见鼻 翼或鼻准部分断离脱落,血液外溢;或见鼻梁歪曲、凹陷、鼻衄等。 检查:皮肉不破、瘀肿疼痛者,有明显触痛。鼻骨骨折者,骨折处触痛,骨移位或 骨摩擦感,一X线鼻骨拍片.可显示骨折部位、性质。鼻腔检查.或见鼻中隔脱位,鼻中 隔血肿,或鼻腔粘暎撕裂等. 根据本病的外伤病史、局部症状及检查常可诊断。 [辨证论治] . 一、辨证 1。瘀肿疼痛 证侯c.鼻部肿胀,皮下青紫,疼痛和压痛明显。.严重者青紫肿胀波及眼窝、眼睑。 病机分析:由于外力的碰撞,鼻部皮下肌肉等软组织受伤,血络受损,血溢于外, 瘀血积聚,故鼻部肿胀,皮下青紫。因脉络瘀阻不通,故局部疼痛.触压时更甚。‘ 2.皮肉破损 . 证侯:轻者表皮擦破渗血,重者皮肉破损裂开,甚至部分脱落缺损,局部出血较多 疼痛。 、 . 病机分析:由于硬物或锐器损伤,若撞击力轻,则只擦破表皮而渗血。若撞击力重, 则可形成较深、较长的裂口,甚至部分断离脱落。因血脉破裂则血液外溢,故出血较 多。瘀血阻滞则肿胀疼痛。 3.鼻梁骨折 证侯:若骨折无移位,局部可只见疼痛或轻微肿胀。若骨折移位.可见鼻梁上段塌 陷或偏斜,触诊可摸到骨折畸形。若骨全折断,按压时有摩擦感。伤后数小时,局部肿 胀青紫,如有鼻粘膜撕裂,出现皮下气肿,则按之柔软。X线鼻骨拍片,有助于鼻骨骨 折的诊断。 病机分析:鼻梁骨折多因强力撞击而致,因鼻梁骨折移位,故塌陷.偏斜形成畸形。 血脉损伤渗于皮下,则有瘀肿疼痛。若伤后空气从伤口进入皮下.故有气肿.按之柔 软。 4.鼻伤衄血 证候:鼻衄,量或多或少。鼻部或见肿胀青紫,或见皮肉破损.或见鼻梁骨折。检 查见鼻窍肌膜撕裂,鼻血渗渗而出。 病机分析:因鼻部受外力损伤,致鼻内肌膜损伤,脉络破裂,故鼻衄. :、治疗 鼻损伤的治疗应以外治为主,并根据情况配合内治。 (一)外治法 1.瘀肿疼痛者.伤后24小时内冷敷, 以帮助止血或制止瘀血的扩常。24小时后可 改用热敷, 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或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药液湿热敷。并可外涂活 血行气.祛瘀止痛的药物,.如万花油,玉龙油等。 2.皮肉破损者,轻者只需清洁伤口,涂以止血止痛药物,如万花油等,保持局部 清洁。外鼻有伤口者,须先止血,然后清创缝合。 3.有鼻梁骨折塌陷畸形者,应及早进行复位。若因鼻肿较剧,复位有困难者,可 稍延迟数日.待肿胀消退,再行复位。 鼻梁骨折复位法:单侧鼻骨骨折者,用鼻骨复位钳或钝头器械如鼻粘膜分离器,套 橡皮管的弯血管钳等:伸入鼻腔.置于鼻骨骨折部位的后下方,用力向前上方抬起骨折 部分。此时常可听到鼻骨复位时所出现的“咔嚓”声。复位器械远端伸入鼻腔的深度不宜 超过两侧内眦连线.以免损伤筛板。复位后,鼻腔内需加适当填塞,其作用类似内夹板 固定.填塞使鼻背有一定支撑即可,不宜太多,以 致外鼻变形。如为双侧鼻骨骨折,一侧鼻骨下陷而 .另侧鼻骨向前突起者,可用复位器械伸入鼻骨下陷 侧鼻腔.置于鼻骨下往上抬,同时从鼻外,用指在 对侧突起移位的鼻骨处加压。如整个外鼻恢复正常 形态,鼻中隔回到中线,鼻通气良好,示复位成功 (图19)。 4。鼻伤衄血者,止血方法参考“鼻衄”. (二)内治法 1.瘀肿疼痛 治则:通络活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丹皮、香附、延胡索等。 方中以桃仁、红花、丹皮活血祛瘀止痛;四物汤养 血和血:香附、延胡索行气消肿止痛。 2.皮肉破损 治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出血者配仙鹤草,紫珠草、栀子炭、三七等止血药;因感 染邪毒,、伤口边缘红肿者,宜配入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以清热解毒消肿。 3.鼻梁骨折 治则:初期活血逐瘀,行气止痛。中期行气活血,和营生新。后期补气养血,坚骨 壮筋。 方药:初期活血止痛汤加减。本方活血止痛,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肿痛。方中乳香、 没药、苏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以红花、三七、地鳖虫破血逐瘀消肿;配以当归、川 芎活血养血;助以赤芍、落得打,紫荆藤清热凉血祛瘀;陈皮行气健胃,以防苦寒药物 伤伐胃气。临床上亦可选用桃仁四物汤或七厘散。七厘散由血竭、儿茶、朱砂,红花, 乳香、没药、麝香、冰片等药组成,功能活血散瘀.定痛止痛,内服可用黄酒或白开水 送服,外用白酒调敷患处。 中期正骨紫金丹。本方为治疗跌打仆坠,闪错损伤,瘀血凝聚之方,方中红花、当 归、丹皮、大黄活血消肿;血竭、儿茶祛瘀消肿止痛,生新接骨;丁香、木香行气止痛; 莲肉、云苓、白芍健脾益气和营。临床上亦可选用续断紫金丹,本方除用活血祛瘀,消 肿止痛,生新接骨的药物外,还配以补养肝肾,健脾益气的药物,故和营生新之力更强。 方中红花,血竭、儿茶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乳香、没药散瘀消肿定痛;自然铜散瘀止 痛,续筋接骨;虎骨胫健筋骨祛风寒,当归、熟地、首乌、丹皮养血活血;菟丝子、骨 碎补、川断、淮牛膝补肾养肝;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后期人参紫金丹。方中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健脾补气,养血和血;五加皮、血 竭、没药散瘀消肿,定痛生肌;丁香、骨碎补、五味子理气补肾壮筋骨。 4。鼻伤衄血 洽则:敛血止血 方药,常用白及、蒲黄、仙鹤草,栀子炭,侧柏叶、白茅根、藕节等止血药。若瘀肿 较甚,加赤芍、丹皮、红花、香附,.诞胡索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药物。如出血量多. 可加首乌、干地黄、桑椹子、当归等以养血和血。 [转归及预后] 鼻损伤患者.如能及时处理,预后往往良好。皮肉破损者.若不注意局部清洁,可 致深部组织染毒而加重病情。鼻梁骨折发生外鼻畸形者,应在受伤后10天之内进行整 复,若骨折超过2周,则因骨痂形成而使复位发生困难,可影响鼻的生理机能或后遗畸 形。鼻伤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预荫及护理] . 1.着重进行各项安全宣传教育.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是预防鼻损伤的关键。 2.有瘀肿者.忌用力揉按患处,以防内部损伤再度出血加重肿胀。 3.有伤口者.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以防感染邪毒而加重病情。伤口较深或不洁 者,应预防破伤风,可内服玉真散,或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单位(须作皮试)。 4.鼻梁骨折者,要防止再度碰撞或按压,以免折端移动.难以愈合或形成腑形. [小结] 鼻损伤是由外力直接作用于鼻部而致, 由于损伤程度不同,症状可有不同,一般可 分瘀肿疼痛、皮肉破损、鼻梁骨折、鼻伤衄血等几种类型。鼻损伤的治疗应以外洽力 主,处理原则除止血止痛,清创缝合,预防染毒外,对于鼻梁骨折者应作复位。此外, 并可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内治,如鼻梁青紫,瘀肿疼痛,应着重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皮 肉破损,宜配合清热解毒的药物;伤口出血或鼻衄者,应给予内服收敛止血药物;鼻梁 骨折者.初期以活血逐瘀,行气止痛为主。中期瘀肿疼痛减轻.但断骨尚未接穑,治宜 行气活血,和营生新。后期瘀肿疼痛已消,但断骨初愈,尚未坚实,气血虚弱.则应补 气养血,强骨壮筋。对鼻损伤患者及早处理,注意护理,往往预后良好。 第二节 鼻腔异物 [概述] 概念 鼻腔异物,系指外物误入鼻内。因异物留存于鼻内,可致鼻塞.流秽臭脓血 涕,头痛等症状。本病多为小儿玩耍时误将细小杂物塞入鼻内;或因意外事件或鼻外伤 时异物进入鼻内;或昆虫偶然进入鼻腔所致。此外,食物由口呛入鼻腔,亦可发生异物 入鼻。 历史源流 古代医家对异物人鼻的论述较少,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诸病源侯 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颃颡之间,通于鼻道,气入有食物未及下喉,或因 言语,或因嚏咳而气则逆。故食物因气逆者,误落鼻内”。描述了由于饮食不慎.食物 由口呛入鼻内,而致异物入鼻。唐代,《备急于金要方,卷六上》载有:“治卒食物从鼻 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方:牛脂若羊脂如指头大. 内鼻中,以鼻吸取脂,须臾脂消, 则物逐脂俱出也”。明代,《普济方.第二册.鼻门》亦有同样记.载。此外.《口齿类要.蛇 入七窍及蛇咬伤》说,蛇八鼻内的可能性虽不大,但其他细小虫类偶入鼻内是可能的。 从上述几条分析.古代医家对异物(特别是食物)经颃颡入鼻的途径有较详细的观 察,如在进食时因言语、喷嚏,食物因气逆而入于鼻内的认识是非常正确的。而从《备 急千金要方》的记述,可理解为异物是从前鼻孔抽吸而进入鼻腔深部,其治法是用脂类 塞入鼻中,使异物从鼻内滑出。这对取出鼻内异物也有一定的启发。 [病因病机] 异物入鼻的途径,有从前鼻孔而入,有从后鼻孔而入,亦可因意外事故, 由面部铋 口而入。异物的性质有植物性,动物性和非生物性等;现分述如下: 1。儿童玩耍时将异物(如豆类、果核、纸团;小石子、玻璃珠、钮扣)塞入鼻内。。 ‘ 2.因露宿野外,小昆虫偶可爬入鼻内。 . 3.因意外事故,鼻外伤时异物进入鼻腔。 、 . 4。呕吐或进食时喷嚏,言语,可使食物经鼻咽部进入鼻腔。 S。鼻部手术中遗留敷料。 [临床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局部检查而发现异物。病史有时不很明确。若有单侧鼻塞, 脓涕带血.有秽臭气味等症状时,则应加以注意,尤其’是小儿,有上述症状者,应仔细、 检查,以发现异物。疑有金属小异物,可照X光片协助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 应根据异物大小,性质、停留鼻内时间的长短、危害性强弱, 以及异物x 所在部位进行辨证。 证候:若异物细小而无刺激,可长期停留鼻内无明显症状。异物停留鼻内,可有喷. 嚏、单侧鼻塞,流臭秽脓血涕,甚则鼻衄、鼻痛.小儿或可伴有发热、烦躁、胃纳差等 症状。检查可见鼻腔异物,存留较久,鼻腔粘膜可有红肿糜烂,或有肉芽包裹,甚至疽。 虫繁殖。 病机分析:若异物较大,或植物类异物如豆等,可遇水膨胀,阻塞鼻窍而致鼻塞. 由于异物久积鼻窍,损伤鼻窍肌膜.溃烂成脓,脉络损伤,则流臭秽脓血涕。鼻窍粘膜: 糜烂.故鼻痛。若为昆虫类异物入鼻,虫体腐败,甚则鼻内生疽。若为水蛭寄生于鼻内 或颃颡,损伤肌膜血脉,则可致鼻衄。若异物刺激或染毒,致使鼻内肌膜红肿,或有肉 芽生长。因鼻内异物久留,肌膜染毒,邪热蒸灼,则致发热,烦躁、胃纳差等症状。 二、治疗 (一)外治法 本病的冶疗,主要以外治为主;可根据异物的性质、形态、大小及. 存留的位置.采取适当的取出方法。 1.细小异物可利用喷嚏将异物冲出,如用通关散取嚏。但此法不适于幼儿,因在 发嚏之前,吸气时气急猛,有将异物倒吸入咽喉之虞。 ’2.细小光滑的异物,可用润滑油类滴鼻,如麻油、石蜡油等,使鼻腔润滑.再令 病者指压健侧鼻翼.用力擤鼻.即可将异物擤出。此法安全易行,但儿童较小,不合作 者,、亦不易取效。 3.对形态不整的异物,如纸团、纱团、棉花等物,可用镊子挟取。若异物较大,可 夹碎分次取出。 4。圆而光滑的异物,如珠子、豆类等异物,.因用镊子不易挟住.甚至有可能越推 越深而发生意外。故应用异物钩,或用自做回形针(图20)小心伸入鼻腔,越过异物轻 轻将异物拨出。 . 5.经前鼻孔难以取出的异物,可令患者仰卧,头低位,然后将异物推向鼻咽部. 经口腔取出。 6.小儿患者,必要时可考虑在全身麻醉下取出异物。 7。对水蛭寄生鼻内者,有几种取出法:①在鼻镜窥视下,用镊子直接夹住水蛭. 轻轻拉出;②水诱钳挟法:向鼻内注入冷水.数分钟后,水蛭被诱出至鼻前区或下鼻 道,以镊子挟之取出。亦可用生理盐水注入鼻内,致使水蛭吸盘放松.然后钳取;③吸 ,闻气味,驱虫外出,如吸烟,闻酒精等。 异物取出后,应根据局部损伤或染毒红肿等情况,给予局部用药: (1)鼻内肌膜糜烂、渗血,可用消毒凡士林纱条覆盖创面,以防肌膜粘连。 (2)鼻塞涕多者,可用滴鼻灵滴鼻,每天3~4次,以宣通鼻窍,除涕。 (3)鼻腔肌膜红肿糜烂较甚者,可用冰硼散、珠黄散吹鼻,每天2~3次,以解毒 捎肿,祛腐生肌. (二)内治法 对鼻腔肌膜溃烂、红肿、多涕者,宜配合内服药物。 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排脓除涕。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鱼腥草、地肤子.赤芍药等。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肿;鱼腥 革、地肤子清热利湿排脓;赤芍药清热凉血活血。共合有清热解毒,消肿利湿排脓的作 用。 [转归及预后] 鼻内异物取出后,一般不需药物治疗。若粘膜红肿溃烂较甚,不作适当处理,可致 肌膜粘连。若鼻内停留异物日久,肌膜染毒,可并发鼻渊。若昆虫类异物存留El久,鼻 内可有蛆虫繁殖, 以致鼻部糜烂、臭秽。如异物长期留置鼻腔中未被发现,.日久便形成 以异物为核心的结石,称为鼻石。其质坚硬如石,压迫鼻甲可致鼻甲萎缩,或可引致鼻 、中隔穿孔。由于长期堵塞鼻窍,故多继发鼻渊。若取异物时方法不当,异物被推向鼻咽 部滑入口咽,有被吸入气管或吞入胃内的可能。 [预防及护理]. 1。发现异物,不要慌张,尤其是小儿患者及珠子一类圆滑异物,要防止异物滑入 .气管,引起窒息等危险。 2.取异物时动作要轻巧,忌粗暴,尤其是对坚硬锐利的异物, 以免取出异物时造 成不必要的损伤. 3。本病要着重于预防,尤其要加强对幼儿的教育.防止将异物塞入鼻腔。 ,4。要提醒家长对儿童鼻腔异物的警惕性,发现鼻塞、流涕、鼻气臭秽等症状.要 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贻误时间而加重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