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 喉 痧 重概述] 概念 本病是以发热,咽喉红肿疼痛.甚则糜烂,全身泛发痧疹,色鲜红如涂丹为 特征的一种时行疫病。好发于冬春两季,以3~10岁的小儿最易罹患。因其发病与时令 气候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故又称为时喉疫;因咽喉红肿疼痛腐烂,故又称为烂喉痧。 此外,亦有烂喉丹痧,喉痧、疫痧,丹疹等称。本病类似猩红热。 疫喉痧属温病范畴.传染性强烈.病情传变迅速。在治疗过程中如延误病情.往往 致生他变,如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等险侯,或并发水肿,风湿热痹.脓耳等症, 临床上必须根据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历史源流 关于对疫喉痧一病的记载,部分医家认为,《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洽 第三》论及:“二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主之”。其描述阳毒的特征与本病临床症状相似。但亦有不少医家提出非议。 关于疫喉痧一病的专著,实出于清代。在《烂喉痹痧辑要.附录》中载有叶天士医 案:“雍正癸丑年间以来,有烂喉痧一症,发于春冬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 壮热烦渴.痹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疼痛肿烂,一团火热内炽”。不少医家考究,这 是本病在文献的最早记载,但查阅叶天士的著作及医案,未有此段论述,有些医家指出, 这段记载可能已遗失。 本病在清代中叶以后有流行,因而当时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有专书多种, 如金德鉴《烂喉痹痧辑要》、陈耕道《疫痧草》、曹心怡《喉痧正的》等.论述了本病的病因、 症状及治疗,对本病有较深刻的认识,又如张振錾《痧喉正义》汇集了清代著名医家关于 本病的治疗经验及其学说.这些著作对本病的研究都有相当的贡献。 [病因病机] 本病的致病因素是外感温毒之邪,病邪多从口鼻而入,素体阴虚者尤易感邪为病。 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论述其病因病机如下: 一、疫毒侵袭肺胃 发病初期,疫疠之气由口鼻而入.直犯肺胃。咽喉为肺胃乏门 户,‘邪毒上冲咽喉,则发生红肿腐烂疼痛,病毒外窜肌肤,则发为痹痧。 二,热毒瘤结上焦 表邪已解而热毒化火入里.热毒壅结上焦气分,但犹未入营入 血。一 三、毒燔气营 病情进一步发展;则气营(血)两燔,巳成燎原之势,为喉痧重险 之候。 四,余毒伤阴 疫喉痧后期,恶候虽减,而阴液耗损,余热未尽,虽尚有邪热留恋, 而阴液耗伤,实为本证的关;键,因阴液不复则余热不易退清,诸症亦自难消除。 (临床诊断] 症状:其症以发热,咽喉红肿疼痛,全身发痧,呈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常伴有恶寒, 高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检查:①咽部表现:咽部及喉核红肿.或有白色渗出物,红肿常扩张到舌腭弓、软 腭、悬雍垂等处,有时该处出现瘀点。若咽部粘膜发生溃疡坏死,则露出椭圆形溃疡, 边缘垂直,多向深部发展,有时发生软腭穿孔或悬雍垂断裂。②舌部表现=初期舌苔 白腻,边缘充血、浮肿,2~--3日后,舌苔逐渐.向中心剥落,舌面光滑,火红色.表面有 红肿小粒突起,透出舌面,似起刺样.常称为杨梅舌。⑧痧疹:身上痧疹一般在起病 后12~24小时内出现,先见于颈、脚、背,上部,腋下等部位,一日间可蔓延全身,其琐 碎小粒者为痧,成片如云著为痹。用羊指按压,红晕色退而显苍白,起指则恢复原状。 在全身出疹后,体温渐降,约一星期,痧疹渐渐硝退,:脱屑而痊愈。④颈部核,肿 大压痛,根据流行病史及上述症状与检查,即可诊断为疫喉痧。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麻疹、风痧、白喉,病毒性疾病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相鉴 别。麻疹初起时咳嗽、流涕,继而发热,热势乍重乍轻,白睛红赤,口腔里面腮部有灰 白色斑点,约三四日面部及胸背皆见疹点,色红形如麻粒,初则稀疏,逐渐稠密..与健 康皮肤界线明显,以后遍及周身及四肢.咽喉亦可见肿痛现象,但在麻疹未消退前而发 生腐烂者极少。风痧一般发热不高,痧出稀疏,不会成片.作痒亦不严重,咽痛亦少腐 烂,约5~7天可以痊愈,不会有阴伤毒陷之变。白喉咽部具有典型灰白色假膜,不易 拭去.强行剥去,则有出血。咽部涂片可查出白喉杆菌.无皮疹,可资鉴别。金黄色葡 萄球菌败血症亦可产生红斑毒素,引起痹痧,但痹痧多在第3~5天出现,持续时间短, 消退快,中毒症状明显,多有局限性或迁延性葡萄球菌感染病灶。有时只能依靠细菌培. 养以作鉴别。病毒性疾病,疱疹性咽炎多发生于软腭,可见多处白色小溃疡,全身情况 尚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有咽炎和皮疹,血液检查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 I.疫毒侵袭肺胃 证候:初起憎寒发热,头痛身楚,继即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 痹痧隐现,苔白干燥,舌红如朱.脉浮数。 病机分析:本型为疫喉痧初期阶段,邪在肺胃之表现。憎寒发热,苔白而干,是邪 热侵袭肺卫所致,与一般温病初起的表证基本相同。但咽喉红肿疼痛,则为肺胃病毒上 冲所致,痹痧隐现为邪毒将从肌肤发泄而未透彻的趋势。热毒内郁,故舌红如朱。以上 诸症为病势尚偏于表分。如证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红肿而腐烂,痹痧已显露,则为 里热偏重,而表邪较轻。 2.热毒壅结上焦 证候:壮热,烦躁,口渴引饮,咽喉红肿腐烂,肌肤痹痧显露,舌赤苔黄燥,脉洪 数。 、 病机分析:本型虽邪已传里,但犹未入营入血。因表邪已解,而热毒化火入里.壅 阻气分.故恶寒已罢而壮热烦渴,舌质红,苔黄。炽盛之热毒上冲,熏灼肺胃之通路, 故咽喉红肿疼痛糜烂。邪毒外窜血络,则肌肤痹痧显露。 3.毒燔气营 、 证候:高热,烦躁, 口渴,咽喉红肿糜烂.甚则声嘶气急,肌肤痹痧密布,赤紫成 片,舌绛而干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 、 病机分析:本型为喉痧重险之候,疫毒之邪化热化火,气血两燔,已成燎原之势。 热毒壅盛,则咽喉红肿腐烂。热炽营血,故肌肤痹痧密布,紫赤成片.热毒伤营,故舌 干绛起芒刺状如杨梅。气热亢盛,故壮热,烦躁,口渴。 4。余毒伤阴 证侯:咽喉腐烂疼痛已减.肌肤痹痧消退,壮热已除.惟午后低热,口干手足心热. 脉细数,舌干红少津。 病机分析;本型常见于疫喉痧恢复期,此时邪毒虽减而余毒未净,壮热巳退而阴津 来复.故见午后低热,口干,手足心热.脉细数,舌干红少津等阴虚内热症。又有咽喉 轻度糜烂等余毒未净的症状. 二、治疗 (一)内治祛 1.疫毒侵袭肺胃 治则:偏于表分的,治以疏表透邪,里热较重而表证较轻的,治宜清泄里热.兼行 解表。 方药:偏于表分的,用清咽汤。本方以荆芥、防风、薄荷、浮萍疏透表邪;前胡, 桔梗、枳壳、北杏宣泄肺气;僵蚕、牛蒡子、甘草,橄榄解毒清咽,合而成为宣散表邪, 清利咽喉之剂。若里热较重,表证较轻者,用清咽栀豉汤,前力功专解表透邪.本方则 解表而又清里,故适用于里热已炽而表邪未净的喉痧证。方中以豆豉、薄荷、牛蒡子, 蝉衣,桔梗透表宣肺;银花、连翘、山栀子清泄邪热;犀角、马勃、僵蚕、甘草清热解 毒。 2.热毒壅结上焦 治则;清气泄热,凉膈解毒。 方药:宜用余氏清心凉膈散。本方是凉膈泄热之剂.方中连翘、黄芩、山栀子清心 凉膈;石膏、薄荷辛凉透热;桔梗、甘草解毒利咽喉。因病邪在气分,乃无形之热,故 不用苦寒下降之剂,而以轻清上浮之品.透达邪热。 3。毒燔气营 . 治则:清气凉营.活血解毒。 方药:宜用凉营清气汤。本方由玉女煎、凉膈散及犀角地黄汤三方加减组合而成。 方中犀角、丹皮、生地、赤芍、金汁清营凉血解毒;栀子、薄荷、连翘,石膏、黄连、 甘草清泄气分邪热;更加玄参、石斛,竹叶、芦根 茅根甘寒生津。养液救阴,合诸药 以清热解毒,凉营生津之功。 4.余毒伤阴 治则:滋养阴液,兼清余热。 方药:宜用清咽养营汤。本方以西洋参、天冬、麦冬、生地、知母、花粉等甘露之 晶以生津泄热;玄参、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和营泄热;更用茯神宁神益气。阴液复, 余热清,则诸症自趋痊愈。 除按上述四型辨证用药外,还应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用药。若邪遏在内,而见神昏 澹语,宜服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以清心开窍.、清热解毒;若见大便泄泻,宜 服加减升麻葛根汤,本方以发表透疹,和营解毒为主,邪从外达.则泄泻可止;若表散 太过,邪热愈炽,伤津劫液,引动肝风,发为痉厥.宜用清营汤,仍当大剂量清营解毒, 或可挽回。 (二)外治法 主要以清热解毒,消肿祛腐为主。 ].吹喉 (1)玉钥匙,吹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于疫喉痧初起,咽喉红肿而末腐 烂者,尤为适用。 (2)锡类散,每以少许吹于患处。功能清热解毒,去腐生新,豁痰开肺,对于疫喉 痧热毒壅盛,咽喉腐烂,痰涎较多者,用以吹喉。 :3)金不换散,吹喉。功能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本方即玉钥匙加牛黄清热解毒, 青黛清散郁火,珍珠、人中白祛腐生肌。对疫喉痧咽喉溃烂者适用。 . 2.漱口 (1)漱口良方,功能清凉止痛,解毒消肿。 (2)银花15克、连翘15克、蒲公英30克、硼砂5克。有清热解毒,消肿防腐的作 用。 ’ (3)白芨20克、白蔹15克、玄参30克、马勃l0克,有清热养阴,生肌敛口的作: 用。用于疫喉痧后期的患者。 3.外敷药 主要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外敷颈部,适用于颈外肿者。 (1)三黄二香散,采用适量粉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调敷。。 (2)冲和膏、葱汤或热酒调拌药末,敷于颈部肿胀处。 (3)紫金锭,醋磨或水蜜调拌,涂敷颈肿处。 (三)针刺疗法 针刺少商、尺泽,委中、曲池,并放血少许,每次取2~3穴,同; 时刺合谷,用泻法。每天针刺1~2次。能宣泄内蕴之热毒.以减轻病势。 ‘ (四)民间疗法 1。蒲公英30-60克煎服,连服7~10曰,本病初期、中期均适用。 2。梨汁、荸荠汁、甘蔗汁、藕汁各30克,频频饮服,适用于本病后期阴液不足者。 3。橄榄煲萝卜:每次用橄榄250克,萝卜500~1000克,煎汤代茶.分多次服。有。 樯热解毒,化痰利咽的作用。对疫喉痧咽喉肿痛腐烂者适用。 4.蜜糖银花露:每次用蜜糖30克.金银花15-30克,先将银花煎水,去渣放凉, 分次加入蜜糖.溶化后饮用。有清热解毒,透表清热的作用。对疫喉痧邪在肺胃较为适. 用。 H转归及硕后] 本病若及时治疗,近期预后一般良好,若疫毒之邪壅盛.邪毒侵犯邻近组织,可直 接导致急性脓耳、急性鼻渊、颈部核肿痛等症。因本病病情传变迅速,若失治或误治 则可变生他病,如并发水肿、风湿热痹、心悸怔忡等,甚则可导致生命危险。 [预防及护理] 一、预防 1。发现本病患者,立即进行隔离,治疗至咽部症状消失.鼻咽分泌物培养两次阴, 性。隔离期一般是6~7日,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致痊愈为止。 2。在集体单位中,要严密观察接触者,同时做咽培养.以确定有无带菌。对密切; 接触者,应咽部喷入0.02%呋喃西林液.或口服磺胺类药预防。并以蒲公英30-60克, 煎成汤剂,一碗内服,另一碗含漱。 二、护理 1.患者宜卧床休息2~3周,室内保持温暖。第1周内,因有咽峡炎,患者应多饮. 食乳类、流质饮食和水果等。从第2周起,可食乳类、蔬菜等,严格限制食盐。第15天、 后,经多次检查,尿内肯定无蛋白时,患者则可吃普通饮食和肉类. 2。患病期间应用清热解毒药液滴鼻。 3。本病基本痊愈后,应养阴清泄,以清其余热,并以清润之品补益身体.但不要暴 饮暴食,注意忌食辛辣热毒之品。水肿及尿中有蛋白者,戒盐或少食盐。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传统中医咽喉病(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