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咽养营汤,帮您远离咽喉危重疾病

 雨润秋实 2015-06-28

? 小贴示点击上方中医出版

小编导读

有个成语叫“咽喉要道”,常用来比喻非常重要的通道,可见咽喉对我们的重要性。遇到咽喉肿痛抑或是危重咽喉疾病,如烂喉丹痧,该怎么办呢?温病名方清咽养营汤帮您治疗,也不失为一种妙策,具体如何运用呢?且看本文为您解读。

【药物组成】

洋参三钱,大生地三钱,抱木茯神三钱,大麦冬三钱,大白芍二钱,嘉定花粉四钱,天冬二钱,拣玄参四钱,肥知母三钱,炙甘草一钱。

【煎服方法与服用宜忌】

水四盅,煎六分,兑蔗浆一盅温服。不可同服辛辣、生冷、温补、滋腻之药食,以免影响药效,发生变证。宜清淡饮食,注意休息。

【主治病证】

烂喉丹痧。发病突然,高烧恶寒,咽部红肿溃烂,周身丹痧密布,猩红似锦,舌质光剥无苔,芒刺鲜红,状似杨梅。

【方歌】

疫热未清阴液伤,清咽养营是良方,

二参花粉二冬茯,知母芍甘生地黄。

【方证源流】

烂喉痧为温毒外袭,肺胃受邪。肺胃之热毒上干咽喉而肿痛,甚或溃烂;外窜肌肤则现丹痧。本病初起为毒侵肺卫证,除见咽喉肿痛,或有点状溃烂,肌肤丹痧隐约外,并有恶寒发热,身楚头痛,舌苔薄白等表证。治疗当疏表宣肺,泄热解毒,内服清咽汤,外用玉钥匙吹喉。此时因有表证,解表透邪为必用之法,所以丁甘仁在《疫喉浅论》中说:“清咽养营汤治疫喉痧透,舌绛无津,脉数,少寐,筋惕肉等症。”陈耕道也说:“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如病在肺卫不解,进而出现气分毒盛之证。此时不仅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且见壮热,烦躁,口渴引饮,舌赤苔黄,脉洪数等气分热炽之证。治当清气热而解毒,内服余氏清心凉膈散,外用锡类散吹喉,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去腐生新。若病势渐增,气分之热,入于营血,则可现毒燔气营(血)证。除见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嘶气急,肌肤丹痧密布,舌绛干而遍起芒刺,状如杨梅等营血热毒证外,且壮热,烦躁,口渴等气分之热更盛。治当气血两清,解毒救阴,此时则可内服凉营清气汤。病若见神昏谵语,喘咳欲脱,肢厥脉伏等内闭外脱之象者,则需先用参附龙牡汤救逆固脱,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然后再用上方治疗。病至恢复期,每多余毒未尽,阴液受伤之证。此时咽喉肿痛腐烂已减,肌肤丹痧消退,壮热已降,唯午后低热,口干,手足心热,舌干红少津,脉细数。治当滋阴生津,清解余毒,此时可用清咽养营汤。后世医家多用此治疗烂喉痧恢复期,阴液亏耗,邪毒虽减而余热未尽之证。现代有文献报道用于治疗咳嗽型变异性哮喘。

【方义阐释】

本方治疗烂喉痧恢复期,阴液亏耗,邪毒虽减而余热未尽之证。方用西洋参、麦冬、生地甘寒滋阴生津,用玄参、白芍、天冬、甘草酸甘化阴,用知母、天花粉清泄余热兼滋养阴液,此外用茯神养心宁神益气。诸药合之,则使阴液来复,余热清除,则病趋痊愈。

【临床应用】

该方主治烂喉丹痧恢复期余热未尽之证。该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儿童多发,北方多见。发病突然,高烧恶寒,咽部红肿溃烂,周身丹痧密布,猩红似锦,舌质光剥无苔,芒刺鲜红,状似杨梅。多因疫疠时邪由口鼻而入,初袭肌表,渐犯肺胃,郁而化热,上冲咽喉,伤及营血,外达肌肤内犯心包,久则伤津耗气,鼓动肝风,终致气阴两伤。后期宜养阴益气,调中和胃。方用清咽养营汤。猩红热转入脱屑期,病情好转时,可采用“清咽养营汤”治疗,以清热解毒,生津保液。其病机总为偏于阴津亏损。本方与加减复脉汤之功效有相同之处,都是滋阴养液以清余热,用于热病后期阴液亏损,余热未尽之证。但本方侧重于滋补肺胃之阴,用于烂喉痧之后期。临床运用时,如无西洋参,可用北沙参替代,若病迁延日久,肝肾阴伤者,可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应用;若余毒较盛者,可加乌犀角同煎。

现代用于治疗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余毒伤阴者。临床若余毒较著,低热、咽痛较明显者,可加入青蒿、金银花等清热解毒,清泄热邪;若兼腰痛、尿血,为阴伤动血,宜加女贞子、旱莲草、白茅根、小蓟、山栀仁等以凉血止血;若兼四肢酸痛,甚则关节难于屈伸者,宜加丝瓜络、川牛膝、赤芍、桃仁等以化瘀通络;咽喉糜烂未愈者,仍可用锡类散、珠黄散等外吹患处。

【医案精选】

咳嗽型变异性哮喘

王某,男,6岁,1995820日就诊。

着凉后咳嗽已2周,咽干痒,阵咳少痰,吸冷空气及夜里咳嗽加重,不发热。病后曾去市儿童医院,检查血白细胞5.6×109/L,中性粒细胞0.52×109/L,嗜碱性粒细胞0.03×109/L,嗜酸性粒细胞0.06×109/L,淋巴细胞0.39×109/L,胸透两肺纹理增强。静点头孢唑啉3天,咳嗽不减,后去医大呼吸科专家会诊,问及患儿有青霉素过敏史,其外祖母有咳喘病,诊断“过敏性干咳”。给予红霉素、美喘清口服,34天疗效不明显。又去某医院喉科门诊等多家医院求治,咳嗽不止。

诊见:患儿时有阵咳,查咽部稍充血,舌质正常,薄白苔少津,脉略数,手心热。

辨证:风寒袭表,化热转燥,气阴两伤。

立法:清咽润燥,宣肺止咳。

方药:西洋参5g,生地10g,麦冬15g,天花粉15g,白芍12g,玄参12g,茯神10g,天冬8g,桔梗8g,甘草6g,知母10g3剂。

复诊:服药当天夜里咽部干痒明显缓解,咳嗽减半,服完3剂咳嗽减多半,又服3剂基本不咳嗽了。再以加味玉屏风散调理善后。

按:本病主要是风、寒、燥邪致病。因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肺卫外功能差,最易感受风寒。风为阳邪,化热最速,故小儿风寒咳嗽,大多为时短暂,很快化热转燥,伤津或气阴两伤。本例发病2周,咽干作痒,阵咳夜里加重,痛苦非常,手心热,欲饮偏凉水,大便稍干,属气阴两伤,伤津液为主。投予清咽养营汤(《疫喉浅论》原方),方中西洋参、天冬、麦冬、生地、知母、花粉等甘寒以生津泻热,玄参、白芍、甘草等酸甘化阴和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