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热喉痹

 学中医书馆 2015-01-16
 风热喉痹
    [概述]    。
    概念  风热喉痹,系指风热邪毒侵袭,肺胃有热而致的咽喉病变。临床上以咽喉红
肿疼痛逐渐增剧,咽喉异物堵塞感为主要症状。与急性咽炎相类似。
    喉痹一词,所谓痹者,即闭塞不通之义。《素问玄机原病式.喉痹》说:。喉痹,痹,
不仁也,俗作闭,犹闭塞也。”《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亦说:“痹者,闭也。必肿甚,
咽喉闭塞。。古代医家将一切暇喉肿痛,汤水难下,呼吸不利等咽喉病通称为“喉痹。,包
括了咽喉多种疾病在内,其包括之范围甚广,概念不很清楚。为了便于今后整理祖国医
学遗产,有利于临床辨证治疗,将咽部红肿疼痛,吞咽不利,异物堵塞感,咽痒干灼等
为主要症状的咽喉病,称为喉痹,即相当于咽部的急慢性炎症。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不同,
而又有风热喉痹、风寒喉痹、虚火喉痹之分。

    [病因病机]
    本病内因多为肺、脾,胃的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多为风热邪毒侵犯,热毒循经上壅,
以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发病。
    一,风热外袭,肺经蕴热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为肺系所属,风热外邪侵入.咽喉
首当其冲,邪毒循肺系而犯于肺,肺卫蕴热,邪热上炎,咽喉为内外风热所灼,则掀赤
肿痛,此时邪在卫表,病情较轻。《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谓:。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
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致喉肿塞而痹痛。。指出了肺脏有热,外
感风热而致喉痹的原因。
    二、邪热传里,肺胃热盛  若平素过食辛辣炙赙,脾胃功能失调,热毒蕴积,湿热
内酿.复因邪热壅盛传里,内外热毒交结,火毒湿热蒸腾,上灼咽喉,其势凶猛,咽喉
为火毒湿热所蒸灼,脉络瘀阻,则红肿疼痛加甚,粘膜溃烂,痰涎壅盛。《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谓:。喉咽者,脾胃之候,气所上下。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喉咽肿痛,夫生
肿痛者,皆挟热则为之.若风毒结于喉间,其热甚则肿塞不通,而水浆不入”。指出了脾
胃热盛与风热邪毒结于喉间的咽喉重症。
    [临床诊断]    .
    症状:初起咽部微痛,有干燥灼热感,咽痒咳嗽.吞咽不利.逐渐肿痛加剧,痰涎
多,咽喉有梗塞感,吞咽困难,言语艰涩。可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便秘.舌质红.
苔白或黄,脉数等全身症状。    .
    检查:喉关周围及喉底部红肿,悬雍垂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肿大,颌下有核.
压痛或疼痛。    .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喉关痈,风热乳蛾相鉴别。喉关痈常见于风热乳蛾之后,发于
一侧扁桃体上方的软腭,疼痛剧烈,红肿隆突.悬雍垂被推向对侧,触压患部有波动感。
风热乳蛾与风热喉痹,二者可以互相波及。风热乳蛾.喉核红肿明显.可连及周围咽部,
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可连合成伪膜.    .
    [辨证论治]    .    .

    一、辨证    .    、
    1.风热外侵,肺经蕴热
    证候:咽部微红肿.疼痛灼热,干燥痒咳,吞咽不利,全身可有发热,微恶风寒.
  头痛,咳嗽有痰.脉浮数.舌苔薄白或淡黄等。
    ,若患者肺素蕴痰热,虽然邪尚在表,但病情较重,可见咽喉红肿疼痛较剧,汤水难
  咽,声嘶,痰多色黄,壮热.头痛、恶风寒、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赤苔黄,脉浮数
  有力等症。  .    ‘
    病机分析:风热邪毒侵犯人体,客于肺系,肺气壅塞,邪热上炎于咽喉,则咽喉轻
  微红肿疼痛,干痒灼热.咽喉红肿则吞咽不利。邪正相争,抗邪外出.故发热恶寒。肺
  失宣降,故咳嗽有痰。风热上扰则头痛。风热在卫表,病情较轻,并见苔薄白或淡黄,
  脉浮数等。素体阳盛,风热之邪引动阳热,热盛上炎咽喉,故咽喉红肿疼痛症状较重,
  声嘶音哑。肺卫壅热,故壮热,口子,小便短赤,舌赤苔黄,脉浮数有力等.
    2。邪热传里,肺胃热盛
    证候:咽喉红肿疼痛较剧,可放射到两耳及颈,吞咽困难,如有物噎塞,痰多粘稠
、不易咯出。软腭及悬雍垂肿胀,喉底淋巴滤泡肿大,颌下有核、压痛。全身可有高热,
  口干.头痛,小便黄,大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等。’    .
  .  若热盛内扰心脾,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面赤气粗.心烦昏冒,舌生溃点,小便赤涩
  刺痛等。
    病机分析:胃腑上系咽喉,  胃燥火动,上冲咽喉,故有上炎于咽喉之火“唯阳明之
  火最盛。之说。邪热壅盛传里.肺胃热盛.火热蒸腾咽喉,热势猛盛.以致咽喉红肿疼
  痛加剧,可放射到两耳及颈,软腭及悬雍垂亦肿胀。咽喉红肿,则吞咽困难,如有物噎
  塞。热盛伤津,则痰涎粘稠,不易咯出。痰涎积聚于咽底,则淋巴滤泡增大。痰火窜留
  于颌下,故有核。高热。口干,头痛,小便黄,大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均为肺胃里热壅盛之证.心为火脏藏神,主舌,心火上炎,面赤气粗.心烦昏冒.则舌
  生溃点。心移热于小肠,故小便赤涩疼痛。    .
    二,治疗    。
    (二)内治法
    1.风热外侵,肺经蕴热
    治则:辛凉宣散.清热利咽。
    方药:疏风清热汤或银翘散。疏风清热汤中以银花、连翘、牛蒡子清热疏透表邪;
  助以荆芥、防风加强散表邪之力;黄芩、赤芍、玄参泻火解毒;浙贝母,桑白皮.桔
  梗、天花粉、甘草以清热化痰,散结消肿。银翘散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剂。二方皆
  宜用于风热邪毒在表之咽喉病。肺热较盛者,以疏风清热汤为良。
    若为阳盛之体,病情较重.可用普济消毒饮.以清热解毒,疏风消肿.祛痰利咽。
.方中以薄荷、牛蒡子、僵蚕、柴胡、升麻疏散风热;黄连、黄芩、连翘清泄上焦热邪;
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陈皮清解咽喉热毒,通滞消肿。
    .2.邪热传里,肺胃热盛        ‘ 治则:泄热散邪.解毒消肿,兼以利湿。
    方药:清咽利膈汤或甘露消毒丹加栀子。清咽利膈汤中栀子,黄芩、连翘,金银花、

  黄连泻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参祛痰消肿止痛;大黄、玄明粉通便泄热,吏
  炽盛之热得以下泄;助以荆芥、防风,薄荷解表散邪。甘露消毒丹加栀子.方中以黄芩、
  连翘、栀子清热解毒;贝母、射干祛痰散结;茵陈、木通、滑石清热利湿消肿;薄荷;
  藿香宣散表邪;石菖蒲、白蔻仁利湿化浊,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故清咽利膈汤用于一
  高热,  口渴引饮,大便秘结,苔黄干的胃腑热盛为宜,而甘露消毒丹用于身热不退,头
  昏头重,  口干,苔黄腻,小便短赤,肠胃湿热.湿热内困为宜。前方是使热毒从大便而
  泄,后者是使热毒从小便而排。    .
    若邪热炽盛内扰心脾,咽喉症状较重,并有神烦昏冒,面赤气粗者,可用清营汤台
五味消毒饮。清营汤清营凉血,滋阴养心;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肿,合而清心凉血,
泻热解毒。
    除上述论治外,还可以根据临床辨证加减用药。如咽喉肿胀,红痛不甚,发热不退,
  头痛身重,舌胖苔厚者,此为湿重于热.热为湿遏,可用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若痰涎壅盛,可配用瓜蒌、贝母、前胡以清化热痰。持续高热,加石膏、天竺黄以清热:
  泻火除痰。颌下核肿痛,加蒲公英、板蓝根,增强泄热消肿散结之功。声嘶音哑者.
  配蝉衣、千层纸散结开音。咽喉肿甚者,可含服六神丸,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内服药物治疗,应按病情轻重选用,重者每天服多剂,以保持药物在体内的作用,
提高疗效。.正如《温病条辨.卷一》说:“病重者,约二时一服,  日三服,夜一服;轻者.
三寸一服,  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
.    三、外治法  外治法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咽喉患部,以辅助内服药物的治疗,可棍
据不同情况,选用吹药、含漱、含服等法。
    1.吹药  常用的有冰硼散,以清热解毒,祛腐消肿为主。珠黄散,以苦寒泄热,祛。
  腐除脓为主。冰黄散,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主。锡类散,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祛腐生新为主。以上药散,可根据局部红肿疼痛、溃烂等情况选用,每隔l~2小时吹药
  1次,每次约0.2克。
    2.含漱  用于掀赤肿胀疼痛较剧者,有清热消肿,止痛利咽,清洁口咽的作用。可一
  用漱口方含漱,或银花、菊花、薄荷煎水含漱。
    3。含服  用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消肿,润燥养阴的药物制成药丸,含于口内,使药’
  物缓缓溶解,较长时间作用于咽部。可选用铁笛丸,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或用润喉丸,.
  清热润燥,敛肿开音。亦可用润肺利咽片,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
    四、针灸疗法    .
    1.针刺疗法  主要选用手太阴经、.手足阳明经及任、督脉等经络的穴位,以宣泄邪
  热,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利咽喉。每次选3~4穴,每天1~2次,用泻法,留针l0一
  20分钟。常用之穴位有:列缺、尺泽、鱼际.合谷,手三里,.陷谷。曲池,足三里、内
  庭、人迎、水窦等。若咳嗽痰多者,可配用肺俞、大椎、隔俞。若伴声嘶者,可配用天
.  突、风府、廉泉。若高热不退,红肿痛甚者,可用三棱针速刺双手少商穴或商阳穴.以
  出血泄热。或针刺十宣放血泄热。
    2。穴位注射  可选用脾俞、曲池、手三里等穴,药物可用清热解毒注射液如柴胡注
  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每次注射1~2毫升,每天1次,可连续注射3-5天。注射时应
  在针入后出现针麻惑,回抽无血时,再将药物注入.

    3。耳针  可取扁桃体区、咽喉区压痛点埋针,埋针期间,可自行按摩,加强刺激.
    五、其他疗法  常用的有提痧法和刮痧法,此法简单易行.奏效迅速.可使经络通
畅,邪从外解。.
    1。提痧法  用食指和中指或食指和大拇指提捏患者之皮肉,使皮卞显现紫红色痧
疹。每日1次。提捏常用部位如下:    .
    (1)项后发际至大椎穴之间之部位。
    (2)项前喉结上下之部位。    .
    (3)双侧曲泽之部位。
    (4)两内眦之间鼻根部。    .
    2.刮痧法  用瓷匙之边缘蘸菜子油或花生油,轻压患者之皮肤,刮至皮肤呈紫红色,
感到掀热为止.每日1次。刮痧之部位常用的有:    。    ’
    (1)沿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轻压刮(即由肺俞至胃俞,大肠俞至膀胱俞)
    (2)两肩脯穴以及两曲池穴分别由上向下刮。
  ’六、民间疗法
    1.胖大海1~2个泡开水作茶饮。用于咽喉疼痛,咳嗽痰粘,声嘶等症。有宣肺清
、热利咽喉之功。
    2.腊梅花10-15克,泡开水,频频饮服。用于咽喉红肿疼痛。有清肺利咽,解毒
消肿之作用。
    3.西藏青果、菊花适量煎水服。用于咽喉肿痛,吞咽不利,发热咳嗽。有疏风清
热,解毒利咽之作用。.
    4.雪梨汁、萝卜汁、绿豆煎汤频频饮服,以清热解毒,养阴润燥。
    [转归及预后]
    本病初起,邪在卫表,尚未入里之证.此时若以轻清宣散之品治之。则邪从外解而
病愈。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则表邪入里,里热炽盛,上燔咽喉,致生他病。若热毒
”结搏,客于喉核,则发为乳蛾;热毒壅盛,腐灼肌膜,则发为喉痈;邪热耗伤阴分,或
:治疗不彻底,迁延日久,病邪久羁,渐耗阴津,阴虚火旺,则发为虚火喉痹。
    [预防及护理]
    1.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饮食有节,勿过食辛辣醇酒厚味、生冷瓜菜,以免脾胃受伤,内酿湿热。
    3.戒除烟酒等对咽喉的不良刺激。    ,
    4.多服食清凉饮料.如白茅根、竹庶、荸荠,或麦冬、沙参等煎水服用。
    5。注意生活起居,以免外邪侵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