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岫岩满族丧葬

 侗乡人1961 2015-01-16
岫岩满族丧葬
               
               
                  日期:2013-01-06 16:25  作者:  来源:吉祥满族 
点击:29

               
               

                 




  满族丧葬的特点 满族先祖的丧葬习俗不尽相同。无论是查阅古史、考古发掘,还是民间传说,都可以找到和发现满族先祖曾存在过的土葬、兽葬、火葬和树葬的习俗。在满族南迁以后,开始与汉族一样实行土葬了,但仍然保留下来一些旧有习俗。


  一是人死停放在西间。人死之后,顺炕沿在西间屋地上放三块板子,板子的高度以死者的年龄而定。老年人与炕沿平,中年人次之,小孩最低。人放板子上,头朝西。这与汉人死后停放正堂不同,因满人以西为上。


  二是从窗户抬出。其原因一说门是走活人的路,不能走死人;另一说努尔哈赤从李成梁家跑时是走窗的,是为了纪念。而汉人从门抬出。


  三是棺材起脊,棺材上盖为起脊状,与宁古塔(满族聚居地,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一带棺材同型,而汉人棺材则为平顶。


  四是棺材里放谷草,栗树枝,这是火葬习俗的痕迹。


  五是挂红幡,即丹旌。红幡立于门前,设木座高杆悬挂,每日日出悬出,日落取下,放在棺材旁侧。红幡的质料以死者尊卑而定,反映了丧葬的等级化。岫岩的满族人多用红布,红幡形状是将整幅红布分为四条,头和尾用黑布装饰。


  六是烧饭。这原来是女真旧俗。有史料载:“所有祭祀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在岫岩,仅将死者衣物放在灵柩下,待死者入坟后,衣物洗涤干净仍可由亲友穿用。所焚烧的物品有装在枕头内的荞麦皮、谷物及纸制的祭尊品,如车马人。


  七是男摘冠缨截发,妇女去妆饰剪发。满族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丧葬均有男摘冠缨之俗,而男截发及女妆饰剪发则是宫廷习俗。


  八是百日内不除服、不剃头。满族人死后,其子孙服孝,男子腰系白布带,妇女戴包头。


  满族丧葬习俗受到汉族影响 满族丧葬保留了自己的旧俗,也避免不了受到汉族的影响。


  与汉人同样,满人寿衣也分衬衣、棉衣、袍衣、褂衣、大挂衣,五、七、九件不等。为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服孝期间与汉人同样,不准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三年之内逢春节不贴年画、结联。停止嫁娶事宜。每年清明及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腊月三十是上坟日。腊月三十下午上坟,供件肉(整块的肉)和饭,件肉一碗,饭按坟里人数,并烧包袱。包袱用瞑衣纸叠成纸袋形状,内装用金银箔叠成的金银锞子,上写祖先名子。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汉人丧葬繁锁仪式在清朝末期几乎都被满人吸收了,如最耗费资财的经礼殡等。


  现今满族人的丧葬习俗 如今满族同汉族人一样,丧葬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革。1967年,岫岩建立了火葬场,全县已实行火葬,并已逐渐形成风气。火葬本是满族先祖的习俗,既卫生又节约,满族人民很愿意接受。为悼念死者,开追悼会,送花圈,也很符合满族的民族心理。虽然农村偏远山区个别地方仍实行土葬(或火化后土葬),但那些妨碍生产及社会活动的陈规陋习已越来越少。人死最多不过三天便出殡入葬。为表示哀悼,在出殡后已不穿孝服,大多臂戴黑纱。还有老人在世前就嘱咐好,丧葬不许搞排场。但是,在农村一些满族聚居的村落,出于强烈的民族意识,带有满族特色的古老习俗至今还保留一些,如死者在西间顺炕停放,从窗户抬出,生者边哭边唱和插佛托等,这些保留下来的习俗,都是简单、朴素而又可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