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采薇阁到哲人巷

 百城主人 2015-01-16

    采薇阁是一个书店的名字,坐落在万泉河畔,离畅春新园很近,书店的名字还是很有诗意的。研一冬天,偶听一个好友说采薇阁的书是四折,于是就过去转了转,但是很遗憾,打折虽然很厉害,但是没什么好书,只有一个小小的架子上有一些学术书,可惜那时还不知道哪些书有价值,往往是在书架前看很久,不知所措。春节回家前又去看了看,忽然发现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红楼梦》,一时冲动就买回来了,那应该是在采薇阁买的第一本书,第二天闲着无聊就又去了,又来到了靠墙的那个小书架前,看到了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那年我选修了杨老师的画论研究的课程,杨老师多次推荐徐先生,于是就买回来了,翻看了一下,果然写得很好,年前没有看完,春节后在安阳火车站也看了几个小时,其实那时我也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年自己将会和采薇阁发生那么密切的联系。

    第二年春节刚回来,我就迫不及待地到采薇阁看,店员换了,换成了一个懂行的,他帮着书店进了不少好的学术书,我第一次去就发现了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后来在采薇阁买书是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每个一天都要过去看看,有时候会空手而回,更多的时候却是惊喜,发现了自己一直在苦苦寻找却又不见踪影的书,那种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后来我制作了一个购书单,无意中一统计,自己买书的钱居然百分之六十都花在了采薇阁,同时书架上的书一天天地多起来,而采薇阁也越来越具有自己的特色,旧书逐渐增多了,偶尔也会进一些打折的书,有好几次,我都是在采薇阁凑齐了许多外国文学理论方面的书,不仅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正是在那里,我逐渐了解了一些版本、品相等一些购旧书的基本知识。

    在采薇阁买书,很少是一次性地大量采购,一来经济不允许,二来失去了买书的细水长流的韵味,最奢侈的一次是在清华园培训学校领回工资后,一次性在那儿买了一百块钱的书,那次买回来几本传记方面的书,例如《托尔斯泰传》、《歌德传》、《尼采传》等。采薇阁每周更新一次,书基本上也是从潘家园淘回来的,摸清楚这个规律后,以后就周六晚上固定时间过去看看,其他时间只是心情郁闷时才去看。就这样,边看边买,边买边看,度过了一年。店员换了几个,都是读书人,刚开始的时候,那个店员总是在高谈阔论儒家思想、存在主义什么的,看起来是读了不少书的。后来一个店员也是很有特色的,每次去他总是在高声朗读《论语》,读的抑扬顿挫,就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那位老先生一样,好像忘记了外在世界的存在,兀自沉醉在自我构造的读书世界里。没有多长时间,这个店员也离开了。

    今年暑假的一天,突然听说采薇阁要搬家了,说是搬到清华西门的一个地方,于是有一天,过去采薇阁的时候发现里面的书少了一大半,店主也换了。于是一个清凉的夜晚,我独自骑自行车到清华西门附近寻找,转了两圈也没有找到,失望而归。第二天下午,又过去了,终于在天桥下发现了新搬的书店,没有店名,空间比以前开阔了,书摆放的也很有条理了。地坛书市的时候,他们也在做宣传,名片上出现了“哲人巷”的名字,不久就正式采用了哲人巷书店这个名字,采薇阁依然在万泉河畔,只是成了一个杂牌书店,没有任何特色了。而哲人巷却是越来越有特色,尽管书价越来越高,但是也逐步向专营旧书的目标发展,书店里还有一些四折的书,但是大部分已经成了以旧版本的书为主体了。

    遗憾的是,书店离北大远了,离畅春新园远了,郁闷的时候也不会想着去清华那边排遣郁闷了,于是总是隔几个星期才过去转转,买书的热情依旧,但是似乎哲人巷也离我越来越远,陌生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昨天下午转了一圈,买了一本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和朱东润老先生的《陆游传》,看中了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和《张爱玲文集》,怎奈囊中羞涩,只能是等待来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