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坊丨王强:谈笑有鸿儒——记北大的朋友们

 芸斋窗下 2022-10-07 发布于浙江
图片

谈笑有鸿儒:

记北大的朋友们

文 | 王强

2006年我在北大承泽园门口开了采薇阁书店,前后经营了7年,因书结缘,认识很多北大的朋友。在北大的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工作生活一体化,意气风发,是采薇阁的奠基时期。北大的采薇阁书店是我们的基地,书展配货退货,图书中转,朋友来访,销售的主体都在这里。我们也都住在附近。有了这个点,在各地卖书时候,我们理直气壮地招呼,欢迎来书店选书,我们在北大。

图片

 ▲ 采薇阁书店 

书店在承泽园南门,从北大西门出来,穿过蔚秀园,然后沿着万泉河向南一百米就是书店。如果从北大的机动车西门出来,往西大约200多米,经过畅春园和北达资源中学,过了万泉河就到书店。承泽的意思是接受皇帝的恩泽,承泽园是公主园,是道光皇帝的六公主的赐园,现在园中还有公主楼,雕梁画栋,还有些富贵气。后来住过爱新觉罗·载沣(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张伯驹(民国四公子)等名流。承泽园后面是晚年彭德怀居住的吴家花园。东边的畅春园是康熙皇帝病逝的地方。书店门口的万泉河发源于北京海淀玉泉山,途经圆明园北大清华。

图片

 ▲ 畅春园的景色 

书店每天都开门,两三个人轮流看店。我们住在挂甲屯,在承泽园的北面,每天早晨上班,就是从承泽园北门到南门,大概百来米远。北门桥头有家早餐店,包子、豆浆、茶叶蛋之类的,通常是在桥头买了早餐,然后去上班。书店一天的活动,一般很有规律,早上基本上没人,因为同学都在上课,远处专门来逛书店的人还在路上。买书的人主要集中在中午和傍晚,周末人多些。北京有潘家园、隆福寺、八宝山等旧书市场,有些人淘旧书重新标价售出,这很考验书商的判断力。有一段时间,书店与朱富军合作,开辟了一面墙专门卖旧书。他挑书的眼光极好,价格也适中,碰到上书的时候,有很多人流连忘返,旧版书的感觉,大概是普通读者不容易领略的。北大周末文化市场是著名的书市,我们也经常去摆摊卖书,做宣传,读者觉得书不错,就介绍去书店看看。读者买书多,或者临时有事,我就傍晚送书上门,我也准备了书目,送书的时候在宿舍区做些宣传,买书送书之间,很多人都成了朋友。

采薇阁书店没开之前,书都放在挂甲屯(承泽园北门)的住处,空间狭小,摆放凌乱。淘书需要蹲着,侧着脑袋找书。陈祝琴和马超都是中文系硕士,他们每周多次结伴而来,选书彼此推荐,互得其乐。马超高高瘦瘦,主要买小说,看到《说海》(8本,报日人民出版社)很兴奋,滔滔不绝地说了这套书的价值。据说读书期间他靠写电视剧本,都能养活自己。陈祝琴主要买些语言学、文字学的书,他工作过,经济还可以,家里几个屋子的书,还是不停地买。马超毕业后去了国航的办公室工作,偶有联系。陈祝琴回安庆师范学院继续工作,后来考上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我们还合作出版了《皖派学术历史文献丛刊》。他们毕业后的某次小范围同学聚会,相聚甚欢,结束后马超总感觉缺点啥,说怎么没叫王强,还特意给我打了电话。

图片

《说海》书影 

 报日人民出版社 

翟奎凤是北大中国哲学的博士,师从陈来老师,研究黄道周的易学,他有一段时间住在承泽园,离书店很近。彭启彬的读书兴趣很广,也留心古典,两人在书店相遇,很快成了朋友,后来一直保持着学术上的联系。我们转型做出版以后,翟奎凤已经成了教授,我们合作编辑了多种宋明理学文献。汇校本《王文成公全书》的工作也得到他的支持,在工作前期,他的学生石霞同学还做了一些录入的工作。去年7月我去济南参加书市,他在山东大学工作,尽管很忙,他还是坚持晚上9点抽空见面,我们在山大路的老金烧烤边,坐在马路边上,他坐在讲义上,我坐在塑料袋上,在嘈杂声中聊了2个小时,他推着自行车离开,还在路边给我买了1瓶矿泉水。

黄轶群是王博老师的硕士,研究道家哲学,经常挟一本锺泰的《庄子发微》到处行游。他是福建漳州人,在泉州读本科时就买了很多参考书,来了北大经常买套书。有一段时间,他身体不太好,所以好多时候都要把他买的书送去宿舍。雷博是黄轶群的室友,对书也有兴趣,黄轶群总会说这个书这么好,太便宜了,赶紧买。雷博是南开化学系本科,北大哲学硕士,历史博士,这种跨学科的人很少。他还是杜维明老师的助理,也负责买点书。有次我们去送书(方东美全集),杜维明老师正换办公室,需要移动图书,我和彭启彬也去帮忙,将杜老师一墙壁的书,全部移到新地方,放到地下,按原来顺序摆好,请杜老师确认,然后才上架。当时好多学生帮忙,杜老师很客气,送了一些书给学生,搬书完了,还办了一场茶话会。雷博的女朋友俞菁慧,是汤一介先生的博士。当时在宿舍,雷博经常策划着怎么让女朋友开心,是很贴心的人。结婚的时候,他们根据文献,自己策划布置,办了一场盛大的古礼婚宴。古装衣服,古文对白,素餐食物,让人耳目一新。婚后他请我和黄轶群、彭启彬参观他新房,品尝了他酿制的蚂蚁酒。雷博、俞菁慧也是学术上的搭档,据说二人研究北宋王安石很有想法,期待早日看到他们的大作。

图片

 ▲ 承泽园旧照 

陈冠华是历史硕士,还没有毕业,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藏书家,据说有时候,他的导师还得找他借书用。他买书的渠道很多,是学生中买书最多的,不仅在各大书店,拍卖会他也买。他在苏州街有个藏书的地方,几乎是个书库,一大间屋,很多书重重叠叠地放在一起,很多市场上已经不容易见到的旧版书,他一般都有副本,很多都有两三套的样子。陈冠华买的都是又好又贵的书,送书时候他不在,我就拿书向他舍友陈博翼炫耀。我们都是同龄人,陈博翼看起来很小,是中山大学本科,说好多书他都有了。我不信,然后他抽出一本复印书,书脊自己写的书名。书架上满满的复印本,他要去美国读博士,买那么多书带不走,只能放老家了。有次他在美国,偶尔看见署名王强主编的书,拍了一张照片,问我这是你编的吗?我说是,他很惊讶。我和他说了影印文献的作法,他说他也可以编,找了很多材料,编了《南洋文献选辑》,前面有20多张珍稀地图,是他很得意的文献。后来因为选题和他的项目有冲突,就暂缓了,一下子都6年多了,还没有出版。他从美国回来,在厦门大学工作,研究海洋史,我们还合作了《域外著汉文家谱丛刊》等书。

图片

 ▲《域外著汉文家谱丛刊》书影 

 采薇阁书店出版 

李萌昀是文学博士,喜欢音乐,看中了一套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600多本)来书店多次,都是恋恋不舍的表情,我说钱不够可以陆续还呀。他说不仅是钱的问题,也没地方放,以后可能就买不到了。博士宿舍是两人间,他床边是个一排大书架都放满了,床底也是一箱箱的书。我说还是先谈女朋友要紧,先放过这套书吧,他说女朋友哪有书重要。

刘子凌是他舍友,他们总是经常一起来买书,叫我强哥,其实我们都同龄,估计他们在读书,我在奔波,看着老。毕业后刘子凌去了山东师范大学,我去山东大学卖书,我们一起叙旧。后来我们出版了《民国旅游指南汇刊》系列,他说很好,这些都可以出很多论文,也给我们出了一些选题方向。

图片

 ▲《近代民国旅游指南汇刊》书影 

 采薇阁书店出版 

黄湘金研究近代女性文学。他看到《东方杂志》(上海书店48册)和《历代书院志》(16册)很想买,和我商量能否陆续还款,我说可以,取书那天他带个旅行的小拉车,书大约6件,我们一起拉着从书店走到他宿舍,然后看着瘦弱的他,很开心地将书搬上楼,再塞到床底下。黄湘金毕业后去了西南大学,现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有次去青岛开馆配会,我们约在一个安静的二层小楼,他还听我畅谈了雄心勃勃的出版规划。他为查阅几本民国资料,在广州待了一周,刚好我去开会,约着喝了2小时的咖啡。我们合作了《近代女学生教育文献汇存》,最近他看我写了一些书店的回忆录,也曾想起他本科在湖南邵阳学院的真情书店,委托我帮忙打听。我还真找到了联系方式。

柳春蕊是北大中文系博士,南开博士后,研究晚清的古文运动,经常南开、北大两边跑。在北大淘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研究需要,同时为筹建他的乡村图书馆选普及读物,通常一选就好几件书。一般情况下,他选好书,我们打包好,标注姓名,然后找地方专门存放,等积累到10来件,就安排发货。我们进货的时候也为他留心普及读物,因为钦佩他文化建设的热情,后来干脆直接带他去了西南物流、台湖书城等货源地,他选好书和我们的货一起带回。柳春蕊写过一篇《采薇阁的弟兄》,收录在他的散文集《花朝节的纪念》里,记录了当年诸多往事。

沙志利2005年在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工作,逛书店成为他晚饭后的固定活动,每天傍晚都能见到他在书店。前几年看到《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他的访谈,我们都很开心,约了在清华东门的饭店吃饭,他带了一瓶白酒,度数有点高。我酒量不行,他说他也喝得不多,我们随意。然后他谈起了儒藏编纂的流程,我说起了出版规划,一高兴一干杯就续上,居然将一瓶酒喝完了,然后一晚上我都睡着了。

图片

《儒藏》书影 

 北大《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出版 

辛德勇老师去书店,是李青淼引见的,李青淼和我说:“辛老师是藏书家,你准备下好书,我下周带他过来。”于是我多进了些好书,辛老师买了一大箱子的书,傍晚我去送书,辛老师顺便带我参观了书房,大约是3居室的房子,除了床和书桌的电脑外,到处都是书。辛老师自谦地说,他没啥钱,也买不了啥好书。有些是买得早,现在也买不起了。电视前面地上摆着一堆《中华再造善本》,辛老师那个时候除了上课,就是发奋读书,我们坐下来聊了一会,他说想买一套《玄览堂丛书》,并说了下价值,不久我就给他送来。他搬家时候,将从西安带回北京4个高大结实的书架,送给了我们。这4个书架,也跟了我们十多年。我们从北大到通州到成都,都一直使用着。我们的员工欧然是辛粉,整理库房时候听说是辛老师的书架,还是西安带到北京的,有点小激动,我就将这4个书架给欧然使用了。我转型出版,希望请名家作序,以壮声势,辛老师毫不犹豫为我们出版的《近代中国地理志》《近代同学录汇编》作序,韩茂莉老师也为我们写了《近代农业调查报告》 的序言。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孙家红,北大历史学硕士,法学院的博士,后来又在经济学院做博士后,对历史情有独钟。有一次在网上看到《沈家本文献辑刊》(北京燕山出版社),辗转找到我,听说我是采薇阁的,问是原来北大西门的采薇阁吗?我说正是。他说,当年经常去采薇阁。我上网一查照片,哇,真是很熟悉的面孔。然后,我们约在北大西南门的何贤记吃了一顿饭。如今何贤记的经典菜大都不在了,所幸一些当年的老朋友还在。他住在中央党校附近,我当年也住过坡上村,晚饭后就一起散步,回忆颇多的往事。他和柳春蕊是老乡,也住的不远,说下次约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