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 4.1化膜汤(朱南孙) ‘ [组成] 血竭末3克(另吞) 生蒲黄15克(包煎) 五灵 脂10克生山楂9克刘寄奴12克青皮6克赤芍9克熟 军炭、炮姜炭各4.5克参三七末3克(分吞) [功效] 化膜行滞,散瘀止痛。 [主治] 膜样痛经。 [用法] 每月经前服用,服7~10剂。一般三个月至半年左 右痛经缓解,内膜呈碎片状脱落而告痊愈。 [方解] 方中以血竭散瘀化膜,消积定痛为君;蒲黄、五灵 脂活血散瘀止痛为臣;生山楂、刘寄奴、赤芍善于散瘀行滞;青 皮疏肝破气,又可化积;妙在方中熟军炭、炮姜两药一寒一热,熟 军炭推陈致新,引血归经;炮姜炭去恶生新,温经止血,两者相 伍,行中有止,攻补兼施;参三七为化瘀、止血、定痛之佳品。 [加减] 膜样痛经治当逐瘀脱膜为主,使用本方加梭罗子、 路路通、丝瓜络;乳癖结块者加炙山甲、昆布、王不留行;经期 泄泻者加焦白术、怀山药、芡实;经少欠爽者加三棱、莪术、丹 参;痛经甚者加炙乳香、炙没药;情志抑郁、胸闷不舒者加越鞠 丸、沉香曲、四制香附丸;口干便燥者加生地、‘丹皮、当归、桃 仁、月季花,或用瓜蒌仁、火麻仁;腹部有冷感者加炒小茴、制 香附、淡吴萸、艾叶;腰膂酸楚者加金毛狗脊、川断、桑寄生。 [按语] 膜样痛经,一般多表现为行经第二天有阵发性剧痛、 经量多,夹有烂肉样血块。治时多数应当以逐瘀脱膜为主,有时 还当兼顾考虑下二种证型的配合治疗,即(1)阴虚淤浊证:经期 多落后,但量多色紫,腰酸尿频,小腹冷痛喜热喜按,胸闷烦躁, 纳差、舌质嫩红、脉细弦,可用本方合二仙汤加减;(2)气虚淤 浊证;主要表现为,经期前后不一,量多色红,形体消瘦,神疲 肢倦,脘痞纳差,经前烦躁,经期便溏、乳胀、苔薄脉细,可用 举元煎或香砂六君子汤合本方。因此,治时除以逐瘀脱膜为主外, 还应适当配合治疗胃、脾阳(气)虚之症。 [典型案例] 刘某,女,28岁,已婚,1987年6月7日初 诊。 12岁月经初潮,因惊惧泣啼、遂至经来腹痛,逐年加重。每 痛辄剧烈难耐,辗转床第,服一般止痛药无效,须注射杜冷丁之 类针剂方能止痛。经西医妇科检查,诊为子宫后倾,子宫骶韧带 处触到两粒黄豆大小结节,触痛明显,诊刮与输卵管造影尚未见 异常,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拒绝手术治疗。询之月经周期尚准, 量一般,色紫有块,块下痛可稍减,素日腰酸背楚,胁肋苦撑,乳 房作胀、手心内热,带下粘稠,舌质偏紫,脉象弦细。证属气滞 血瘀,冲任为病。周期将近,拟予舒肝理气,活血行瘀之法。处 方:当归15克、赤芍12克、刘寄奴12克、生蒲黄12克(包 煎)、五灵脂10克、柴胡6克、醋香附9克、牛膝9克、炙乳香 9克、炙没药9克、血竭末3克(另吞)、参三七末3克(分吞), 4剂。二诊(6月12日),服未尽剂,经至量多,下紫黑块,虽张 有腹痛,但已能耐受,病势得减,再予原法:适当调整其剂。处 方:血竭末3克(另吞)、当归、赤芍各15克、刘寄奴、丹参各 18克、炙乳香、炙没药、牛膝各9克、香附、柴胡各6克、乌药 9克、三七参末3克(分吞)、甘草3克。3剂,水煎服。三诊 (6月15日):药后腹痛渐减,精神渐振,纳谷亦渐增,惟经尚未 净,腰背仍感酸楚,拟养血调经法。方为:当归15克、川续断、 炒杜仲各9克,赤芍、醋香附、川楝子各9克、元胡4克、五灵 脂7克、柴胡、木香各6克、甘草3克、4剂,水煎服。上方服后 月经已止,腰酸已除,带下淋漓。嘱日服加味逍遥丸一剂,连服 10天。外用蛇床子9克、黄柏6克、吴茱萸3克、布包、泡水、坐 浴薰洗,每日二次,连续10天。此后经前一周予三诊方服至经行、 恪守不移,经后交替服用舒肝和营,养血调经之加味逍遥丸、坤 顺丹等丸剂。调理间月,痛经未发,复经妇检,宫骶韧带处结节 消失。再两月竟已获娠。 按:本例因月经初潮时,惊愕疑惧,遂致气机逆乱,血滞胞中, 发为痛经。血瘀气滞、肝脉不畅,故乳胀胁痛,下血紫黑有块;血块 既下、气机暂通,故腹痛稍减;久瘀生热,阴血为伤,故手心内热,腰 背酸楚无力。证属血实气滞,治须“留者攻之“之法。化膜汤中诸药 合用,功具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力,用治瘀血内阻之痛经,较为洽 情;二诊重其剂,使能功专力伟,荡其窠臼,以杜复辙;三诊采以剿 抚并用,意在行气和血,兼益肝肾,以扶正祛邪。本例用药,始终以 破瘀通经为要务,意在去腐生新,不破不去,若攻之于软,投鼠忌 器、裹足不前,反致贻误病机,延长病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