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二十一:《棒打芦花》

 杏坛归客 2015-01-17

 

《棒打芦花》

 

闵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名损。孔子的学生。在孔子的学生中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据记载,闵子骞比孔子小15岁。他早年丧母,父亲又为他娶来一位继母,那继母还带来两个儿子。继母对闵损很不好,常说他懒惰,甚至还虐待他。

数九寒天,那继母所亲生的两个儿子,穿得都是厚厚的棉絮衣,暖暖和和的;而给闵损穿的呢,却是芦花絮的“棉衣”。表面看也挺厚的,可是并不能御寒。这一切,继母是背着闵损的父亲所作所为的;而闵损的父亲,也是个糊涂人,对此竟然一无所知。

       有一次,闵损的父亲外出办事,他们兄弟3人轮流为父亲赶车。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一路上,他的两个弟弟面色红润,紧紧拉住缰绳,车赶得很好;而闵损呢,面色青紫,哆里哆嗦,连缰绳都拉不紧,还差点儿翻车。看到这种情况,父亲非常生气,以为闵损真的像他继母所说是在故意偷懒,扬起手里的鞭子就狠狠地抽打他。闵损忍住疼痛,一声不吭。

鞭子抽破了闵损的棉衣,芦花从破洞飞了出来。父亲感到奇怪,下车摸摸闵损的棉衣,又摸了摸两个弟弟的棉衣,感到明显不一样。

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闵损的棉衣絮的不是棉花,而是芦花。原来是儿子受了委屈。父亲非常愤慨,他命儿子们马上调头回车。回到家里,父亲对妻子大发雷霆:

“好哇,你这个贱人!竟然敢背着我干这种丧尽天良的事!你马上给我滚!滚出去!”

    看父亲是要把继母给休弃,闵损急了,连忙跪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说:

    “父亲,您可别这样。有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冻,那两个弟弟身上还是暖和的。父亲,您有一个寒子,就这样心疼;如果母亲离去,我们兄弟三个都会很孤单,您将会有三个寒子!那您还受得了吗?”

    父亲见儿子的态度十分诚恳,说话既婉转,又合乎情理,深受感动,于是,就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继母听了儿子闵损一番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非常惭愧。面对这样一个心地善良而又知情达理的儿子,她痛感虐待闵损是不仁不义的事,当即就诚恳地向丈夫认了错,并表示今后绝不会再做这样的事。继母又转向儿子,眼含热泪,愧疚地对闵损说:

“我的好儿子,是母亲不对,让你受委屈了,我对不起你死去的生身母亲。我请你原谅我。”说着,便把闵损搂在怀里,痛心地失声痛哭起来。

    从那以后,继母痛改前非,对待闵损和亲生儿子一样,处处关心、体贴、照顾他。闵损也更加尊敬母亲。

闵损的老师孔子得知此事,曾经高度称赞他说:

“孝哉闵子骞,人不闲于父母昆弟之言!”

这意思是说,闵子骞上事父母,下顺兄弟,一举一动,莫不尽善尽美。所以,在这些方面,旁人没有讲他闲话的。

闵损小小的年纪,就能以诚孝之心感动其继母,弃恶从善,值得称道,难怪他的老师给予他这样高的评价。

    闵子骞“尽善尽美”的孝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也成为“二十四孝”之一。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曲艺《棒打芦花》或《鞭打芦花》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