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润肠煎(王正公) [组成] 生首乌15克(用鲜者更好) 生当归9克生赤 芍9克火麻仁15克 [功效] 养血润肠增液通便 [主治] 适用于血虚肠燥引起的大便秘结,其特征是患者大 多具有血虚阴亏,津枯内热见证。如面色多苍白或潮红,或有眩 晕,心悸,口干,烦热不寐,脉多细数或细软,色质多红而少津。 或舌质淡而津干,大便三、四天甚至七、八天一行。粪便干硬呈 粒状,解时非常困难,甚至要用手指挖出。 [用法] 煎服,每日一剂,小火水煎分二次服。此方药性和 平,服后并不立即起下泻作用,一般服药二、三天后,大便开始 从粒状变为条状,须连续服用,待便秘症状基本解除后才能停药。 [方解] 生首乌味甘,性微温,能补肝肾而益精血,润肠通 便;当归性味甘温,是养血补血的要药。《本草备要》谓之“润燥 滑肠”。生赤芍味苦性凉,有清热凉血之功效,能下气泻肝通顺血 脉,与首乌,当归配伍既有养血补血,又有下气活血的作用,相 得益彰。火麻仁味甘性平,能润燥滑肠,为常用之润下药,本方 用药虽少,配伍精当,针对血虚津枯肠燥的病机侧重养血润燥滑 肠,辅以下气活血通脉。所以能图徐徐缓下之功,治本而见长效。 [加减] 产后或手术后,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目眩, 乏力等血虚症候较显著者可加入生地黄、白芍、红枣,待大便成 条后再加入党参、黄芪益气生血,如见气虚者可加党参、黄精;热 病后津液耗伤而见舌红津少、口干唇燥、脉细弦或细数者,可选 加石斛、生地、元参、麦冬、花粉、瓜蒌仁等养胃生津之品;如 见眩晕、头胀头痛、耳鸣、腰酸、足软、舌红、脉细弦等肝肾阴 虚肝阳偏亢者,可选加桑椹子、生地黄、女贞子、料豆衣、滁菊 等;如见咳嗽、咽干、低热、面红火升,脉细数,舌红等肺阴虚 者加入南北沙参、天麦冬、瓜蒌仁、杏仁等;如见脘腹痞胀、纳 呆消化不良者加入陈皮、佛手、鸡内金、麦芽;如见嗳气上逆者 加旋覆花、代赭石;如见心悸、不寐等心阴虚者加入柏子仁、淮 小麦、枣仁、玉竹等;老年人如兼见阳气衰者加入肉苁蓉12克。 [按语] 血虚肠燥形成的便秘,一般病程多长,体质多衰, 病情多复杂。临床见到较多的病例,每兼见肝肾阴亏,肝阳偏亢, 或心脾两虚,或肝脾不和,或肺阴不足,或奇经八脉亏损等症候, 在这样复杂的脏腑同病的情况下,医者从何处入手调治,确是一 个问题,虽脏病难治,但腑疾易疗,本着先易后难的法则,犹如 剥茧抽丝一样,抓住了血虚肠燥便秘这个头,用养血润肠法,解 除便秘问题,大便通润后,食欲每会增进,睡眠也会好转,中州 脾胃有了生化之机,营血和津液的亏耗也会逐渐恢复;腑浊下行 后,肝阳每亦随之潜降。即所谓之“腑以通为补”,“得谷则昌”的 道理。 血虚肠燥便秘,便秘是疾病的现象。血虚肠液干枯是疾病的 本质,“治病必求于本”,一般导下药如单味大黄、番泄叶、郁李 仁等。以及复方成药麻仁丸、润肠丸等(方中都有大黄),适用于 肠胃燥热的大便秘结,导泻的作用较强,但久服后大便更为燥结。 因此,对血虚肠燥而致的便秘,非养血润燥不为功。养血润肠是 增液行舟的方法,虽不是立即起泻下作用,但疗效是可靠的。 应用本方不宜与黄连、黄芩、黄柏、苍白术、厚朴等苦寒坚 肠燥湿之剂同用,否则会影响药效。气虚及湿热挟滞的大便秘结, 非本方所宜。 [典型病例] 陈××,女,52岁。习惯性便秘多年。大便六、 七天一次,粪便成栗状,便时痛楚非常,须服泻药或灌肠方才得 解。半年来月经紊乱,量少色淡,腹胀不适,出汗,口干、烦热, 面色晦黄,痔疮出血。脉细小无力,舌质偏红。辨证乃血虚营热, 肠液枯燥,天将竭,奇脉失调,肝肾之阴亦亏,虚阳因而升越。治 宜养血润肠,增液行舟,凉营清热:生地黄15克,生当归9克, 生赤芍9克,生首乌15克,火麻仁15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 丹皮9克,槐米9克,党参10克。上方守服月余(并停服果导等 泻剂),大便通润,食欲增加,面色转华,精神体力均有好转,为 巩固疗效,继续调治二月。二年来未出现便秘。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内科药方(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