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望今晚你能睡个好觉—八个穴位助睡眠

 (航鹰) 2015-01-17

希望今晚你能睡个好觉—八个穴位助睡眠,几味中药进梦乡
     现代人因为种种原因,总是会睡眠不足。长期睡不好觉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引发身体的各种不适并导致免疫力降低,脾气和性格也逐渐发生变化,还会影响人际关系。有的失眠情况严重的,甚至需要服用药物,形成药物依赖的同时也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本文介绍的几个穴位,坚持按摩,可起到助眠安神的作用
准备工作
在进行穴位按摩前,先温水泡脚15~30分钟,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度。泡脚过程中可以听一些轻松的音乐,阅读优美的诗歌或者散文。出汗后注意适度补充水分。泡脚之后,在床上取坐位,依序进行以下穴位按摩。
涌泉穴
这个穴位于人体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



方法:双脚自然向上分开,或取盘腿坐位。然后用双拇指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涌泉穴处,做前后反复的推搓;或用双手掌自然轻缓地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热感为适宜。按摩此穴位,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可补肾安神。经常按摩也有固本培元、延年益寿的功效。

太溪穴
肾虚或阴虚火旺者,按摩太溪穴。此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是肾经的原穴。


方法:按揉即可。经常按摩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的功效。
神门穴
心气虚或心血虚者选神门。此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是心经的原穴。



方法:按摩神门穴可掐、揉、刺激,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宜。可补益心气,安定心神,有安神助眠之效。

太冲穴
肝火旺盛或肝气郁滞者选太冲。此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是肝经的原穴。



方法:点揉太冲穴,从太冲揉到行间。有清泻肝火,疏肝解郁之效。

足三里穴
脾胃不适者可按摩足三里。此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胃经的合穴。



方法: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祛邪扶正之功。然后仰卧揉腹,将双手搓热,环形按揉腹部,顺时针和逆时针各30次,可健脾和胃。胃痛得厉害的就加上手三里,此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按摩之可调理肠胃,和胃止痛。

印堂
心虚胆怯者加按印堂。此穴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为经外奇穴。


方法: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压印堂穴,并作轻柔和缓的揉动,以局部感觉发麻、发胀为宜。一般轻揉2分钟。有安神定志之功。

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方法: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可安神定志,缓解由失眠引起之头痛。

安眠穴
最后要按摩安眠穴,此穴位于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为经外奇穴。



方法:用双手拇指指面按揉安眠穴,其余四指轻扶头部作支撑,力度轻柔适中。按揉安眠穴有良好的安眠作用,无论分型,均有奇效。
注意事项
整个按摩过程中应关灯闭眼,放松心情,缓慢呼吸,一呼一吸间配合穴位按摩,可听轻松缓慢的音乐帮助放松,忌思维繁杂,心情跌宕。如果按摩到了安眠穴,还是没有睡意,就从涌泉穴起继续按揉,一定保持心情愉快,千万千万不能因为无法入睡而着急生气。
各类型失眠的中医内科辩证治疗:
一:痰热内蕴型
病案:若失眠、心悸夜卧不寐,头重身困,心烦易惊,纳差,泛恶时作,痰多体胖。平素较喜食肥甘厚味,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150/110mmHg。左脉细弦,右脉滑数,舌红苔黄腻

处方: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

分析:胃主受纳,胃水谷之海,若因饮食不节,胃肠受伤,宿食停滞,酿成痰热,壅遏于中焦,浊热上扰,胃气不和,不得眠。《张氏医通·不得卧》指出:“脉滑数有力不得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卧不安也。”本病例属体胖痰多,平素较喜食肥甘厚味多湿之品,日久积湿生痰,因痰生热,痰热互结,扰动心神致睡眠难安,据脉症分析,此属痰热内扰,心神不宁所致。故拟涤痰清热、镇静宁神之品,疗效显著。
病案:若失眠4月余,每晚只能睡2-3小时,甚至彻夜不眠,心烦失眠,寐则噩梦纷纭,易惊易醒,兼见胸中烦热,时时悸动,胸脘痞闷,食少,甚则恶心呕吐,舌苔白,脉弦大而滑数。

处方:方选温胆汤加减

分析:《景岳全书·不寐》引徐东皋语:“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唐荣川《血证论·卧寐》中说:“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寐者,温胆汤加酸枣仁治之。”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胆主决断,痰热内扰则胆怯易惊,失眠多梦。温胆汤类证,多为七情所伤,气机紊乱、痰热交阻所致。患者常表现为不寐心烦,眩晕口苦,惊悸不宁,胸满胁痛,恶心痰多,脉弦滑或兼略数,舌红苔黄腻。“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痰之为患无处不到。痰气上扰可见有眩晕、头痛、耳聋、耳鸣等症,或恶心呕吐、胃脘不适。方中半夏为君,燥湿化痰,和降胃气。《本经逢原》谓半夏“为足少阳本药,兼入阳明、太阴,虚而有痰宜用加之”;臣以竹茹,“甘而微寒,又与胆喜和相宜”,专入胆、胃两经,可清热化痰除烦,“为少阳腑热之药”(《本草思辨录》),与半夏相伍,兼入胆胃,清胆化痰和胃。治痰当理气,故方中佐以枳实,“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安胃气”(《名医别录》),使痰随气下,气消则痰消。陈皮健脾理气、燥湿化痰,既可协助枳实行气,又可助君臣祛痰。茯苓健脾利湿,以杜生痰之源,如《时方歌括》所言:“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且茯苓“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主治“忧恚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神农本草经》),在方中既助君臣除湿祛痰,又可宁心安神,以治不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其味甘入脾胃,与茯苓相伍,可助茯苓健脾和中,亦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理气化痰、泻火除烦;酸枣仁、柏子仁补益心气,养血安神;知母、芦根没清热除烦;龙骨、牡蛎敛心气,重镇安神而夜寐渐安。

二:肝血亏虚型

病案:若失眠2年余,症状时轻时重,不寐多梦,头晕目眩或终日困倦而难以入眠,面色无华,消瘦,自觉心烦不安、心悸健忘,神疲乏力,月经后期,经前腹胀,舌淡苔薄白,脉需弦。

处方:炒酸枣仁25g,知母20g,川芎10g,茯苓25g,段龙牡个40g,沙参15g,枸杞15g,柏子仁20g,炙甘草15g。服7剂后患者自诉睡眠质量改善,每晚可睡5小时左右。上方加合欢花20g,继服7剂后,患者欣告睡眠如常。遂嘱咐其停服汤药,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病案:若失眠伴见乱梦纷纭,头晕目眩(血压125/95mmHg),发热汗出,入夜加重,神倦健忘,舌质微红苔少,脉弦细涩。辨证为肝郁血虚,神魂失养。

处方:药用酸枣仁汤化裁。

分析:以上两例均选用酸枣仁汤为主进行加减治疗。该方首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为治疗不寐的经典方剂之一,临床应用效果颇佳。本方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即肝血不足、阴虚内热之证。虚烦为辩证的关键。方中重用酸枣仁,以其味酸甘性平,专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为君药。阴血不足,虚热内生,故臣以知母,甘寒滋阴清热除烦,与君药相配,助其安神除烦之效。佐以茯苓,甘淡性平,宁心安神,健脾益智。川芎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取其调畅气机,舒达肝气;又肝郁欲散,故以辛补之;与其君药相配,酸收辛散并用,相反相成,奏养血调肝之功。此外,川芎辛散行气血,使酸枣仁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肝急欲缓,以甘草之甘缓,又可防川芎舒肝泄气,为佐使药。诸药相伍,一则养心肝之血以宁心安神;一则清内热以除虚烦。全方具有养肝宁心、清热除烦之效,体现了《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的治则。本方配伍特点是:既补肝体,又利肝用,酸收辛散,养血调肝;既补血,又清热,补清结合,滋阴清热而除虚烦。

方中酸枣仁当妙用,用量常在20~30g。对于酸枣仁生熟之别,《本草图经》云:“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本草纲目》云:“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生用疗胆热好眠。”肝为刚脏,全赖阴血以滋之,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当于甘凉、辛润、酸降、柔静中求之,故方中川芎用量宜轻,一般不超过10g,以免辛散耗气。然方贵配伍,医贵权变,在临证中尚需随证加减变化:热盛者,加黄连清心火;肝郁者,加郁金、夜交藤、合欢花以舒肝解郁安神;久病或惊悸者加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
三:心虚胆怯型

病案:不寐多梦,寐中易醒半余年,时心虚胆怯,遇事易烦,善惊,常有畏惧之感,夜间不能独卧,小便清长,月经量多,面色晃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数。

处方:仁熟散加减。

分析:此案为恐惧不能独卧之不寐。其病机为胆虚气窃,心神失养。立补肝养心、安神定魂之法,选《医学入门》之仁熟散治疗。方中柏子仁甘平质润,入心经,善补心气,养心血,安心神;熟地补肾养嘎肝,以填真阴;枸杞子、山茱萸助熟地补肝肾阴血,当归甘温而润补血养肝;人参具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之长;五味子、茯苓宁心安神,滋肾补阴;枳壳行气宽中,使补而不滞;龙骨镇静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协力使心肝得养,血足神安,胆不虚窃,恐不再生,其寐安然。

四:脾胃不和

病案:1、若一年来失眠多梦,有时彻夜不寐,食欲不振,胃脘不舒,消化欠佳,形体消瘦,自觉疲乏无力,胸脘痞闷,晨起恶心,舌有齿痕,舌淡苔薄白,脉弦沉无力。

处方:半夏15g,陈皮15g,焦术15g,茯苓25g,白参15g,砂仁15g,炒麦芽20g,柏子仁20g,炒酸枣仁20g,枳实15g,合欢皮20g,夜交藤20g,炙甘草15g,7剂。服药7剂后稍有睡意,效不更方,嘱咐少食荤辣冷滑,勿吸烟、饮茶。睡眠显著好转,停服汤药,改为香砂养胃丸,以健脾养胃。月余,食欲大进,睡眠可持续6-8小时,几乎无梦,脾胃和而病愈。

分析:本例之不寐,乃胃中乖戾,壅遏中宫,脾胃失健,症见胃纳不振,胸脘不舒。此即《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证,故治宜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方用半夏辛温而燥,善能降逆和胃,胃气和则卧自安。《灵枢·邪客》所载半夏汤,以半夏治目不暝不得卧,服之1剂,即“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可见“半夏能和胃气而通阴阳。”陈皮调理气机以除胸脘之痞,又能和胃。四君子汤益气补虚,健脾助运以复脾虚之本;砂仁、枳实理气和胃;柏子仁、酸枣仁宁心安神;合欢皮、夜交藤以解郁安神,交通心胃之阴阳,此即《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之意也;甘草以缓其中。诸药合用,则清阳自升,浊阴自降。证药相投,其病乃愉。

五:气血两虚型

病案:失眠一年余,夜寐难,多梦,每晚仅眠3-4小时,甚至彻夜难眠,白昼乏力,头晕,心悸。经期量多且色淡,常淋漓数日,面色无华。舌淡红,脉细弱。方选养心汤加减,服上方7剂,诸症明显减轻,面色转佳,精神好转,脉较前有力,略有弦滑之象。

处方:方选养心汤加减,上方加焦术15g,桔梗15g,又服6剂,各症基本消失,睡眠正常,续服养心安神片1个月,以巩固疗效。

分析:因劳心过度,耗伤心血,或妇人经血过多,产后失血;或病后体衰,或大手术之后,以及老年人气血衰少,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脑失其养,而致不寐。即《景岳全书·不寐》所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心主血,血不养心,心神失常,神不守舍则睡眠困难,多梦易醒,心悸不安;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脑失所养则头晕;气虚失摄,则月经量多而淋漓不尽。治疗宜益气养血,气血并补,重在补气,意在生血,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养心汤原方去温燥之肉桂,半夏,而加用性平味甘之柏子仁以加强养血安神之功效。方中人参、黄芪为君药,补益心气。当归、川芎补血和血以养心,二药与参芪相配,有益气养血之效,用以为臣。柏子仁、五味子、茯苓、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共为佐药。炙甘草既助参芪益心气,又调和诸药,用为佐使。全方诸药相配,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效,使气旺血生,不寐得除。二诊加入白术以增补气健脾之功,使脾复统摄之权,则经血不致过多。

六:肝郁化火型

病案:失眠、易怒1月余,加重2周。平素内向,不善沟通,1个月前因与人口角,情绪不畅,抑郁不解,继而夜晚睡眠不安。胁肋胀痛,烦躁易怒,头目胀痛,面赤,舌红,脉弦数。

处方:加味逍遥散加减。上方加夜交藤25g,合欢花25g,以疏肝解郁疏肝解郁泻火,并且加重安神之力。续服7剂。再加重镇安神的煅龙骨35g,煅牡蛎35g,续服7剂。

分析:《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中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窹。”可见,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化的结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可导致失眠

。本例患者就是由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郁化火,扰动神魂,阴阳气不能平衡所致。肝火上炎,故目赤、头痛、两目胀痛;肝气郁结,故两胁肋胀痛;舌红,脉弦数亦是肝郁化火之征。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黄芩苦寒,清热泻火共为臣药。佐以郁金、延胡索、川楝子、枳实舒肝理气,使郁解而火自清。牡丹皮、丹参清热凉血活血,炒酸枣仁、茯苓宁心安神。炙甘草调和诸药微使。二诊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加入夜交藤、合欢花,二者相须为用,以增宁心安神之效。三诊,睡眠好转,胁肋痛止,脉亦不数,乃肝气得疏,肝火得降。为加重安神之力,故加入煅龙骨和段牡蛎重镇安神。四诊后,睡眠已稳,需进一步巩固疗效,续服上方一周。

七:阴虚火旺型
病案:入夜则心神烦躁,辗转反侧,不能成寐,询问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常饮咖啡提神醒脑,习惯成自然,故入夜则兴奋不寐,昼则头脑昏沉不清,萎靡不振,口干易汗,头昏耳鸣,腰肌疲惫,舌光红无苔,舌尖如草莓状红艳。脉弦细而数。

处方: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
分析:《辨证录》云:“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心原属于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与肾。”此患思虑过度,暗耗心阴,致使心火翕然而动,不能下交与肾,阳用过极,则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又饮咖啡,助火伤阴。《灵枢·脉度》篇云:“肾气通于耳”;《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且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水不足则耳为之鸣,腰为之酸,头为之晕。观其舌尖如草莓,光红无苔,脉细而数,一派火盛水亏之象。辨为心肾不交之证,治当滋其肾水,降旗心火。选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体现了《难经》泻南补北之意。
本方始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书用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该患者与之病因不同,但病机相同,具是心火亢于上,而不下交于肾。方中黄连苦寒,清心泻火,《本草纲目》谓之:“平补而润滋肾补阴”。二药合用,有交融水火、除烦安神之妙,故为方中君药。《本草从新》言黄芩:“苦入心,寒胜热,泻火除湿”,白芍“补血敛阴”,芩芍并用,助君药滋阴降火,除烦安神,为臣药。鸡子黄甘平入心肾,《本草纲目》载其:“补阴血,解热毒”,方中用之,既泻心火只有余,又补肾水之不足;与阿胶、白芍相合,滋补阴血,以复耗灼之阴津,,且

防连、芩苦寒伤津之弊,为佐药。因该患者有头晕、耳鸣、腰酸等肾水不足之证,恐其泻火有余,补肾水之力不足,故加入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牡丹皮清泻相火,在《古今名医方论》中柯琴曰:“牡丹皮辛寒,以清少阴之火,还以奉少阳之气也。”茯苓、夜交藤、合欢花均为甘平之药,具有养心安神之效。本方苦寒与咸寒并用,滋阴与泻火兼施,泻火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邪,以达到直折少阴之心火、壮足少阴之肾水之效。 提醒:文中涉及口服方剂,请务必咨询当地中医师,根据体质辩证用药!切莫擅自服用! (网络图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