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故事集锦(三)

 爱雅阁 2015-01-18

对联故事集锦(三)

  

 101 劝君也来两杯

      据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文人石清泉浪迹天涯。这一日,来到湖北松滋的古乐乡。这个乡的人,文化层次比较高,传说不论农夫,还是老人、小孩,都能对对子。石清泉看见在一棵大树下,有几位村夫,围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令他惊奇的是,这些人虽是农村衣着,说起话来却非常文雅,他在旁边听呆了。忽然,听见一个老者,高声说道

      :“再添三盏 !”这时,静立一旁的石清泉,情不自禁地脱口说了一句:

      高朋满座,尽是有识才士,欢声笑语,呼人再添三盏

      众人这才发现,有一个外乡人在这里。听这话,分明是以联会友的高手,但一时却不知

      怎样答对才好。还是这位老者机敏,拱手一揖,说道:

      先生过誉,不知何方贵客?酒短情长,劝君也来两杯

      说罢,众人纷纷起立,请客人到上座。石清泉心想,说这个地方的人会作对子,果然名不虚传。

      102 必须挂在正位

      清朝嘉庆皇帝在位的时候,每逢过生日,都大讲排场,京内、京外的大臣除了送寿礼,还要送寿联。又赶上嘉庆作寿,朝内几个大臣都绞尽脑汁,要写出令皇上满意的对子。大家陆续把寿联裱好,送进宫里,只有一位新翰林迟迟未交。别人问起,他却说

      :“我的寿联若是交上去,肯定要悬挂在正中的位置

      ,到那时,把各位大人的比下去了,怎么好意思?”众位听了直咋舌:“摆正位那是何等荣耀的事,论资历哪里轮到你哟

      !”于是,跟他开玩笑:“你的寿联如果真挂在正位,我们都设宴向你祝贺。”到皇上寿辰这天,寿堂之上,果然在正位挂着新翰林的对联。各位大臣一看,上面写的是: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把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字拼起来,竟然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位清朝皇帝的年号。如同祖宗牌位一般,皇上怎敢放到偏位上去?

      103 鸿雁与蚕

      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都在做着济世救民的事,他不但以抵抗英国侵略者焚烧鸦片而有名,而且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特别擅长对对联。有一次,林则徐陪着老师去郊游。老师看见江边鸿雁飞翔,马上触景生情,出了一个对句给林则徐:

      鸿是江边鸟

      林则徐听到老师的联句后,他忽然想到农户家养的那些白光光的蚕,于是就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蚕为天下虫

      老师听了小则徐的对联 ,非常高兴,夸奖他对得好。原来,老师出的上联

      ,可以有两种意思解释,一是指眼前的景,鸿雁这种鸟经常生活在江边,二是“鸿”这个字可以拆开来,“江”字边加一“鸟”字,这是拆字联,林则徐完全理解了老师的用意,以“蚕”对“鸿”,巧妙地把“蚕”字拆成上边一个“天”,下边一个“虫”字,很符合拆字的要求。同时,又是在说,蚕这种昆虫是经常在露天底下养的。以“虫”对“鸟”,构思很新奇,怪不得老师直夸奖他呢!

      104  吃掉乾坤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热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成绩卓著的爱国思想家。他从小很聪明,性情豪放,胆识过人,有一番抱负。魏源岁时去县里参加童子试

      。县令见他年幼 ,便先考他,县令指着画着太极图的茶杯,出上句道:

      杯中含太极

      魏源听了,想想后,马上答道:

      腹内孕乾坤

      县令很惊奇:这个孩子这么小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抱负,而且答得这么快,真是难得,可是,他又担心这是他事先背好的句子,正好碰上了,于是便又追问了一句“什么叫乾坤?”魏源回答说:“天地是乾坤呀,这是《易经》上说的。”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两块麦饼,又接着说:“这一块好比是天,这一块好比是地,如今我把它们吃下去,不就是天地在胸,腹孕乾坤了吗?既然胸怀天地,从今以后就得想想天地间的大事了。”这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不住地夸赞他。

      105 陶澍击鼓

      清代的陶澍 ,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勤学好问,而且胸怀大志,人们都很喜欢他。9

      岁那年,在除夕之夜,他看见祖父在屋里屋外点了好多盏灯,便问祖父为啥要点这么多灯。他的祖父特别疼爱这个聪明的小孙子,便出了一个联句来回答他的提问。这个联句是: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替乾坤增色

      本来,聪明的陶澍知道点灯是敬神祭祀祖先的,可往年点没有今年多,所以才故意问爷爷是怎么回事,没想到祖父却用联句来回答他,而且答得还这么妙。于是,他就动开了脑筋。猛然,他跑走了。他的祖父很奇怪:孙子为什么跑了呢?正在琢磨时,只见陶澍搬来了一面鼓。猛擂猛打起来,声音好大呀!全家人都被鼓声惊动了,人人都感到纳闷,祖父问他:“好好的,你怎么敲起鼓来了?”陶澍答道:

      新春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扬威

      祖父听了孙子的联句,高兴地大笑道:“好句子呀 ,'代天地扬威’。”陶澍也笑着说 :“那是因为先有爷爷的'替乾坤增色’呀!”

      106 杨溥巧对县令

      明朝大臣杨溥,小时候聪明伶俐,才华过人。一次,县令捉他父亲去服劳役,杨溥恳求县官释放他父亲。县官一看是个小孩,就说:“我出个对子,你要能对上,我可以释放

      。”接着,县官说出了一联:

      四口同圖,内口皆从外口管;

      这个联语,构思奇妙,寓意贴切,言下之意是百姓都属他管。杨溥听后,稍思片刻,应声对道: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个答联,非常含蓄地说出了要求县官照应。县官点头称赞:“对的好!”让衙役放了他的父亲。这副对联,巧妙地将“圖”字,分剖为四个“口”字和一个“十”字,将“傘”字,分剖为五个“人”字和一个“十字。这副巧对可以说是拆字联中的典型。

      107 闭门羹

      湖北蕲春县,出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叫陈细怪。他这个人还真是有点“怪 ”,能作得一手谐趣联,用来扶弱抑强,讽贪刺虐。

      太平天国革命军占领鄂东以后,陈细怪考中约士(举人),轰动了乡里。连那些平常最看不起他的富豪们,也赶来奉迎吹捧。这天,有人告诉他:陈凌霄要来拜访你。陈细怪平时跟这个富豪水火不相容,心想:“他来干什么,还不是想讨太平军的好,保住自己的财产?”阵细怪决心不见他,提笔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门本不高,要进且将头低下

      屋原甚黑,想看该把眼睁开

      墨迹还未干,陈凌霄就来了。他看了对联,知道是冲着自己贴的,便灰溜溜地走了。

      108  以父为马

      清代左宗棠是个很有名的人。他在中国近代史上,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亲自带领军队讨伐俄英侵略者,为祖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左宗棠从小就勤奋好学,为他今后的文武双全打下了基础。他小时候因为年纪太小,个子又很矮,每天都由父亲背着去学校读书。这天早上,父亲刚把他背到学校,他的老师看见了,便开玩笑地说了一句:

      以父为马

      这句刚说完,就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弄得左宗棠的父亲很难为情。刚从父亲背上下来的左宗棠见老师开他父子俩的玩笑,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马上想出了对答之词:

      望子成龙

      这四个字,看似很平常,也很简单,人人都知道。但这时与“以父为马”来相对,真是恰到好处,又不同凡响。刚才的满堂哄笑,顿时又变成满堂喝彩。

      109  狂举人栽跟头

      清代文学家魏源是湖南隆回人

      。他的家乡还有一个小神童,年纪不大,学问不小。当地有一个举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然,更不把这小孩子放在眼里了。这位举人有些事办得真不漂亮,他抄袭别人的诗,当作自己的作品向人炫耀。有一次,小孩当众揭了他的老底,这位举人恼羞成怒,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了个上联: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以此来表示对小孩子非常恼火,小孩却随口应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意思是,你眼里无珠,有火冲我发干什么,干吗不想想你抄袭人家诗的丢人事儿?举人挨了骂,不再“含蓄”了,而是气冲冲地说:

      屑小欺大乃谓尖

      小孩听见他骂自己是“屑小”,立刻回敬道:

      愚犬称王便是狂

      前一副对联,是比喻联,用蜡烛和灯笼作比;后一副是合字联:小、大合为“尖”字,犬、王合为“狂”字。

      110  林则徐写对联

      清代名臣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也是个著名的学者。他诗文并茂,书法精美,所撰对联,风采夺目,为后世所传诵。林则徐出生于一个私塾教师家庭,他幼承庭训,四岁开始读书写字,七岁就能写出好文章,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七岁中进士,有“神童”、“才子”之誉。他的对联作品中有不少是谈读书治学的:

      家少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步入仕途后,林则徐在政务繁忙、戎马倥偬之暇,仍然勤学不懈,博览群书,甚至远谪新疆伊犁时,还以大车载书二十箧自随。晚年,他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才天或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上联反映了自己雄才大略无法舒展,又患病闲居的沉重心情。下联巧用《颜氏家训》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睹”的名句,倾吐自己的抱负。此联后来由梁章钜书题于林则徐在福州文藻山的旧宅。

      111  海纳百川

      林则徐中进士后,入翰林,授编修,历任多种地方高级行政长官职务。他为官十八省,统兵三百万,关心民间疾苦,清廉直道,政绩卓著,深得民心。这在他所作的对联中也有所反映。他在担任浙江廉访使时,曾亲笔榜书了一副大堂对联,号召人们揭发贪官污吏,鼓励人们向自己提意见,联曰: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升任两广总督后,又题一副府衙对联,用以告诫、砥砺自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 ”、“壁立千仞”正是这位胸襟博大、刚正无私的政治家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112  榜上有名

      清代有名的诗人刘凤诰 ,少年时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他把读过的诗文

      ,都熟记在心里。所以,他无论是讲话,还是做文章,都很快,也很好。刘凤诰在考取进士时是一甲第三名,通称探花,也就是由皇帝亲自来口试才得到的高学位。传说在金銮殿考试时,乾隆皇帝见他是个独眼,心里很不高兴,便不想要他了,可是又恐怕他真有本领,反倒看错了人,犹豫了好半天,皇帝出了一句上联:

      独眼岂可登金榜

      刘凤诰听了以后,不急也不恼。他想,皇帝看我只有一只眼睛,就这样小看我,我怎么办呢?得来个比喻讲明道理。他答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句话的含意很深刻。它是说月亮也不总是圆的,可即使是“半个月亮”,它的光芒也普照大地。其实,这句话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自己虽然只有独眼,但仍旧可以为国尽力。乾隆皇帝听了,心里很赞扬他。后来,刘凤诰终于通过了皇帝的考试,当上了相当于现在副部级的大官。

      113  不敢说大话

      清代大文学家袁枚,晚年居住在南京随园,在随园写了许多对联。他在书房里贴了这样一副: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只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有个叫汪容甫的人,听说了这副对联,就感到袁枚太夸口了

      。为什么呢?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传说中的上古的书籍,早已失传,袁枚怎么能读到呢?汪容甫给袁枚写了一封信,约好时间去随园见他。到了日期,汪容甫去了,袁枚却不在家。汪容甫想,可能是有意躲避我吧?就对书僮说:“你家主人回来,就说我向他借《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一读。”袁枚回家来,书僮如实地转答了客人的话。袁枚听后,觉得很惭愧,就撤掉了那副对联。

      114  巧劝祖父戒烟

      清末的著名诗人黄遵宪,小时候,正是鸦片战争前夕。那时,外国人把鸦片倾销到中国来,许多人都染上了吸鸦片烟的坏毛病。黄遵宪的祖父也染上了这种坏瘾癖。他常常是手端烟枪,卧在床上,吸得津津有味。可是,一离开鸦片,就特别难受。对此,小小的黄遵宪特别反感,也很为祖父的健康担忧。有一次,他的祖父又上了烟瘾,当他深吸一口烟以后,又悠悠地吐出,得意地说出一句联句:

      龙呵气而成云

      站在一旁的黄遵宪早就想劝祖父改掉恶习,于是,他趁机答联劝说:

      蚕吐丝以自缚

      祖父听了,心想,连这么小的孩子对吸鸦片都如此深恶痛绝,我真是自跳陷井呀。从那以后,他就下了决心,改掉抽鸦片的恶习。

      115 侥幸得来的官位

      清朝丁宝桢做四川总督时,有一天,在成都街上看见一副门对:

      十年宦比梅花冷

      一夜春随爆竹来

      他回衙后,派人去调查这是那位候补官宦的住宅,为什么让人家候补“十年”还不任命?姓名弄清后,查遍衙内官名册,没这个人。猜想他不善于逢迎,几任长官不认得他,以至连新造的名册也把他给漏掉了。最后,从十几年前的旧册上查出是候补知县。

      于是,正式委任他当了某县知县。老进士接到委任状,前来谢恩,猜不出是哪位大人的“栽培 ”。丁宝桢说 :“不要瞎猜了。恭喜你'一夜春随爆竹来

      ’,快去上任吧 !”到这时,他才明白是自己那副对联引出了一场欢喜事。

      116  绝妙的《盘庚》

      张之洞是个大官,也是个大学问家。对对子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儿子也是个智力开发较早的孩子。张公子8岁那年,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客人想试试这个孩子的才学,就以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为题,出了一个联句:

      鼎甲一二三

      旧时科举,殿试所取一甲之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为“鼎甲”。张公子听了,怎么对下联呢?他猛然间看见书案上放着古书《尚书》,他想起了对句,便答道:

      盘庚上中下

      《盘庚》是收在《尚书》中的,分上、中、下三篇,是商代国君盘庚的一份“告同胞书

      ”,内容是动员臣下渡河南迁,去殷这个地方建都的。只有8岁的孩子,对答如此迅速,而且字字稳切,真是了不起的孩子。客人听了,连连叫好。仔细想来,这个对子词语对仗上非常严谨却又别有一番趣味,“上中下”对“一二三”,是一种机敏的变化

      ,以“盘”(食具)对“鼎”(重器),都是器皿,以“庚”对“甲”都属十天干之一。

      117  张之洞与陶然亭

      清朝时候,紫禁城 、社稷坛(现中山公园)、文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雍和宫、景山、北海、中南海、什刹海……都是禁区。不用说老百姓

      ,就是大臣们也不能随便进入。要想跟亲朋好友找个清静又有风景之处饮酒作乐、吟诗作对,城外倒有几个地方,像西山八大处、香山,潭柘寺……,而城内,则只有陶然亭了。不过,那时的陶然亭荒凉得很,除了有个亭子,有个慈悲庵,剩下的便是芦苇和坟头了。即使这样,官宦和文人也还是喜欢这块地方,常来聚聚。张之洞作京官时,外出常到陶然亭来。有一次,他在这儿请几位朋友吃饭。席间,他忽然问道:“陶然亭三个字,该用什么来对?”

      过了一会儿,就见客人们交头接耳,在下边偷偷地笑,还不断地往他脸上看。张之洞莫名其妙,又问道

      :“诸位到底对的是什么?”其中有一位站起来说:“恐怕只有您的大名才对得好。”张之洞听了,也大笑起来。这是一副无情对:

      陶然亭

      张之洞

      从字面上讲 ,陶张为姓,然之为虚词,亭洞为景物名词,对得极为工整;而意义上一为地名,一为人名,相差很远,上下联之间是“无情”(无关联)的。

      118  菊花与甘棠

      有一次,梁启超按照老师的安排,做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交给老师看后,老师很满意,接着出了一个联句让梁启超对:

      东篱客赏陶潜菊

      梁启超听了,知道这句联句是由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句子演变而成的,原诗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想,老师以“东”字为首

      ,我为什么不以“南”字来对 ?他想了想,也采取了“用典”的手法答道:

      南国人思召伯棠

      召伯棠当地人叫召棠,是一种树。相传,周朝有个人叫召伯,他在朝廷里当官,这人很清正开明,从不做侵害百姓的事,他到南方巡视时,对老百姓们都很关心。他曾经在一棵甘棠树下休息,百姓们都很尊敬这位官员,就互相告诫,不要砍伤这棵树,并称这棵树为“召棠树”,以表达敬仰纪念的心情。梁启超的下联

      ,运用了这个典故 ,正巧与上联配合,对得很巧妙。

      119  袖底笼花

      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学者。10

      岁那年,跟随他的父亲到城里去考试,在父亲的好朋友李兆镜家里借住下来。一天早上,梁启超在院里正玩呢,他看见盛开的桃花鲜艳夺目,便顺手摘了一小枝,坐在石凳上拿着桃花欣赏,正巧父亲和李兆镜这时走过来,他怕受到责备,赶忙把桃花藏在袖子里,但还是让父亲看到了,父亲便出了一联让他对,如果对不出就要受罚。他父亲的出联是: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听了稍稍思索了一下说: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父亲和李兆镜听了,又是惊奇又是高兴,这个孩子反应这么灵敏,从小看大,将来一定是个很有才气的人。果然,梁启超后来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人了。

      120  智骂洋鬼子

      传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那年,京城里发生一桩惊天动地的对联事件。日本军队里有一个中国通,叫什么“郎”的。此人极为骄横。他扬言:中国人武的不行,文的也不行。这天,他在城门上挂起白布条幅,写着: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他还摆出打擂台的架势,说

      :“这是上联,限三天之内对上,否则,你们中国人每天过城门都要向它鞠躬,直到对上为止。”此人确是“中国通”,运用汉字的技巧也实在不低,其中有拆字、合字、顶真、复辞、比喻和字型变化。而内容更露骨地表现侵略,说八国联军是踞于中国之上的大王,随便哪一个国家(单戈)都能把中国打败。面对这一挑战,京城百姓十分气愤,纷纷找有学问的人试对,要给那个“郎”一点颜色看看。可一连三天,居然无人对上。要说难,也真难对

      ,可咱们中国就没能人了吗?不识字的

      ,抓耳挠腮,恨不能舍了命学会作对联;文士们,废寝忘食,恨不能把《康熙字典》一口吞下。第四天,天蒙蒙亮,四面八方的人都朝城门跑去。原来昨天夜里不知是谁挂上去条幅,作为对答: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

      “好!好 !”城楼下叫好声、鼓掌声响成一片,那个什么“郎”急忙喊着“撤下来 ”,夹着两条联幅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121  不怕罚款

      1908 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两桩国丧

      ,把老百姓折腾苦了。朝廷下令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挽联。有个读书人,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皇帝、太后“驾崩”升天,与老百姓关系不大

      ,何必这样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呢?于是,在门口贴了这么一副“挽联”:

      洒几点普通泪

      死两个特别人

      对联让官府知道了,派人前来斥问,罚了他块大洋。这个读书人更加生气,等差役拿着罚款前脚走,他后脚又贴了一副新的:

      拗几个酸字眼

      罚五块大洋钱

      霎时间,街坊们都围着观看,指着对联笑作一团。官府听说,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不敢管了,心想:再折腾,说不定还贴什么难听的呢!

      122  对句辩诬

      清代有位才子林召棠,是广东吴川县人,他的父亲对他管教很严。一次,有人告诉他父亲,说他在女孩子面前很不规矩,希望家中能多加管教,免得出现很失身份的事。他父亲听了很生气,让人把召棠叫来,想好好训斥一通。召棠进来以后,他父亲又想:事情还没有证实,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于是,出了一个上联,进行试探,让儿子来对。这上联是:

      奴手是拏,切莫乱拏奴手

      林召棠猜到有人诬告自己,父亲进行“调查 ”,正是给自己辩诬的机会,于是,对以下联:

      人言是信,不能轻信人言

      父亲闻听之后,觉得对之不错,言之有理,继续派人了解详情,最后证实,林召棠确是被人诬告了。

      123  生日年纪成寿联

      有一个老寿星 ,仰幕刘凤诰的大名

      ,这天,买了名贵的纸,来到刘府,要请这位文学家给自己写一副寿联。刘凤诰是清代的文学家,写得一手好字,虽然满腹学问,但人挺随和、风趣,没有架子。老寿星来访时,他正在书房写字,一听来意,满口应承下来。来人问:“我什么时候来取您的墨宝?”刘凤诰说:“大老远的,不用再跑了,马上就写。”老人非常高兴,把纸恭恭敬敬地展铺在条案上。刘凤诰用笔蘸足了墨,问道:“请问,生日是哪一天?”“是十一月十一日。”老人答道。刘凤诰毫未迟疑,写了上联:

      十一月十一日

      老人一看:我的天,这就写上了?可惜了这上好的纸。这词儿谁不会呀?作寿时难道就挂这个?还没容老人叹息,刘凤诰又问:“请问,贵庚多少?”“八十岁。”老人又答道。刘凤诰又写出下联:

      八十春八十秋

      这时,老人才体会出这是一副工整、通俗的对子,作得新奇别致,连声说“谢谢 ”,高高兴兴地拿走了。

      124  群山虎豹尽低头

      清朝的刘定回

      ,是壮族翰林,广西武鸣人氏。他智力超群,记忆力强,能诗善对。他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是乘船到山东靠岸的。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一些文人以为自己生于邹鲁之地,得洙泗之源,对其他地方的人都瞧不起。尤其在闲谈中知道刘定回是广西人,更不信这位“乡巴佬”是有学问的秀才

      ,有人便出联奚落他:

      西鸟东飞,满地凤凰难下足

      这里的西,指广西;东,指山东;满地凤凰,自然指山东“才子”们了。这刘定回不是等闲之辈,哪里肯受这样的羞辱,立刻对出下联:

      南麟北走,群山虎豹尽低头

      山东的“才子”们,听后惊讶万分,不得不承认边远的广西有真正的才子。

      125  双喜临门

      清朝末年,湖北松滋有个农民叫胡云龙,家境贫寒,只上过几天学,但他聪明好学,倒也有几分古文底子。这年省城会考,他也想去试试,便打点行装上路了。这天投宿一家客店。老板见他一表人材,就有意招他为婿,指着客堂中央挂的走马灯出了一联,试他的才学: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悬蹄

      胡云龙一时没答上来,老板有些失望,说道:“早些歇息吧,回来再对也不迟。”却说云龙进了考场

      。第一天策论,写一篇文章,成绩平平。第二天策对,由主考当场出对子。主考指着考场门前的飞虎旗,对云龙道:

      飞虎旗,旗飞虎,风吹旗折身

      胡云龙猛然想起客店老板的出句,不假思索地回答: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悬蹄

      主考官十分赞赏他,判他策对为上等。到揭榜时,胡云龙名列榜首,考了第一名。回家途中,胡云龙又投宿那家客店,对老板说,您老人家的“走马灯”可以这样对:

      飞虎旗,旗飞虎,风吹旗折身

      店主人十分高兴,便将女儿许配给了他。胡云龙能巧借两边的联句,来个双喜临门,也是他的聪明过人之处。

      126  钻头伸脚

      从前,江苏海宁有姓陈和姓沈的两位秀才,是好朋友。他们一起读书、吟诗,也常一起外出。这天,想雇船到附近的镇上去。大船都没有了,只剩下一条小船,且有些残破。他们想,好在路程不远,凑合一起算了。哪曾想,船行半途,就下起雨来。他们没带雨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也雇不成轿子,便只好在船中暂避一时。这船又小,又漏,两个人只有缩着脖子,抱着腿,挤在一起。一阵雷声从水面滚过,身子不觉又缩了一缩。两人互相看着,样子非常狼狈。忽然,陈秀才噗哧一笑,说:“我想到一个出句,你对对看。”他的出句是:

      细雨沉沉,两沈钻头不出

      沈秀才想:你还有心拿我的姓氏开玩笑,索性自己找乐儿吧!也用陈秀才的姓氏对了下联:

      狂风阵阵,二陈伸脚勿开

      一个说钻不出头,一个说伸不开脚,都用各自的姓,作了字型变化

      。“两沈”、“二陈”,在南方话中与“两人”、“二人”的发音又都相近。他们大笑一通,发现雨住云散,连忙钻头伸脚上了岸。

      127  一窍不通

      清朝末年,四川嘉定中学堂里,有几个不学无术的人充任教师。他们不但在学生中没有威信,而且被学生家长斥为“误人子弟”。由于他们妄自尊大,也引得城里的知名人士都大为不满。

      有一次,他们个人同游城外高标山的万景楼,作了一副对联,让人挂在楼上:

      六秀才同游一日

      万景楼从此千秋

      真是狂妄得太过份了。他们的态度,激怒了当地名士王畏岩。王畏岩也登上万景楼写了一副对联,挂在楼上:

      六秀才只通六窍

      万景楼遗臭万年

      人有七窍 ,“只通六窍”,意味着“一窍不通”,而万景楼挂他们的对联是“遗臭”了。

      128  五品官和六味丸

      扬州有个陈见山 ,是药铺的掌柜

      。他作药材生意发了大财,就想当个官。那时当官要先通过科举考试,可陈见山除了认识几个中药名,诗文一窍不通。怎么办呢:他有钱呀!就花钱买了个五品官儿

      ,穿上了天青褂

      。碰见什么公开活动的场合,他这位陈掌柜就大摇大摆地穿起官服出头露面。人们见他来了,都悄悄议论,看不起这个花钱买的官。一次,陈见山又穿官服出席一个酒会,一进门就大模大样往中间一坐,摆起官架子来。有个书生看这样子,非常生气,脑子一转,想了个主意。他对大家说

      :“我有个对子 ,只有上句,请各位对个下句。”说完,念出上联:

      五品天青褂

      话音刚落,就有人明白了他的意思,立刻接着对出:

      六味地黄丸

      在座的人 ,听了都哈哈大笑 。这位陈见山气得脸唰地白了,一甩袖子离开了酒席。

      129  考糊了

      清朝时 ,有一群学生从鹞子湖乘船,到黄州(现湖北黄冈)赶考

      。一江绿水,两岸青山,如屏似画,令人目不暇接,心情舒畅。陪他们去考试的私塾老师,出了个对题,考考学生们的才智:

      两岸青山夹绿水

      按说,这对子并不难,可学生们一时不知该怎么对,好半天,也没人吭气;越是没人对,到后来就越没人敢对了。摇橹的老船夫,看他们一个个灰心丧气的痴呆相,觉得十分好笑,脱口说道:

      一船黑炭下黄州

      学生们一听,把我们比做“烧焦烤糊”了的木头疙瘩,心里生气,可又没法发作,谁让自己对不出来呢!

      130  什么也不怕

      有一个县官,可以与上司慷慨陈词,表明自己的意见;可以高坐县衙大堂,主持处理一县大事;可以明理断案,哪怕最棘手、最缠人的案子……但有一样令人不解的事,就是回家怕老婆。县官有个好朋友,是个生员,考了好多年就是考不中。人们都当了县官,他还在“生员”这儿原地踏步。于是,他就怕考试,甚至一听“考试”二字身上就发抖。这天,两个人闲聊,在一起比谁的胆子大。县官说:

      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老婆也不怕

      生员说:

      杀何妨,剐何妨,就是考试又何妨

      一个惧内 ,一个惧考 。真是咬着牙说假话,打肿脸充胖子!

      131 一联吓跑二官

      清代有两个人,一个叫冷超然,一个叫钱登选,都当了教谕这种学官,负责文庙祭祀孔子活动,教育全县的县学学生。

      像这种学官,应该是读书人出身,很有文学修养的,可他两人不读书,也不通文墨,是靠拉关系、请客送礼当了官的。因此,县里的读书人,都打心眼里瞧不起他们。有人用他们两人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挂在文庙的大门上:

      不读书以超儒,士心皆冷

      未通文而登选,人谓有钱

      冷超然和钱登选两个人,做贼心虚,看见这副对子揭了他们的老底,知道不好在这个县混下去了,就假装生病,辞去教谕的官职,躲到别的地方去了。

      132  文章臭不可闻

      从前官府里有个笔吏,姓贲(音 b

      ì),专为官府抄写告示,官儿不大,架子却不小。每当张贴告示后,他都要向围观的人演讲一番,显示自己。这天,演讲之后,兴犹未尽,邀请人对对子,他先在告示右侧写了上联:

      乡老抬头观日月

      这时,正好一位农夫路过,看了看,随口对道:

      道人掩鼻笑文章

      贲笔吏听了,以为这是赞扬的话,马上写在告示左侧,按着自己的理解,又说了一通,往自己脸上贴金。偏偏一个年轻的后生看得细,走上前说:“老爷,这句话是嘲笑你哪!屁、贲,是谐音,是说你的文章像放屁一样臭不可闻。”贲笔吏如梦方醒,一气之下,连告示一起撕了,找那个农夫算账,那农夫早就走进人群不见了。回衙以后,不料又因为“撕毁告示”犯了罪,被打了

      40大板。贲笔吏自认倒霉,以后再也不敢趾高气扬了。

      133  摇动满天星斗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广东花县人。他家世世代代受地主剥削,生活贫困,少年时代得到亲友资助,读了几年私塾。

      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夏夜,他和几个小伙伴到池塘游泳,看到明亮的繁星倒映在池塘里,经大伙一搅动,顿时波光翻滚,满池生辉。洪秀全即兴口吟一联:

      夜浴鱼池摇动满天星斗;

      早登麟阁力挽三代乾坤。

      可谓风华少年,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洪秀全看清了自己处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动荡的时代。由于少年时代的理想,一直激荡在心胸,他迅速走上革命道路,率领农民兄弟进行太平军起义,坚决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

      134 送寿礼

      有一个县令过生日,想借机会搜刮老百姓,下令要各乡各村、各家各户给他送寿礼。为了“体恤民情”,他还特别声言,送多少都行,送什么都行,跟抢劫也差不了多少。此时正是青黄不接

      ,老百姓正忍饥挨饿 ,哪里有东西可送?县令可不管这些。有一个秀才气愤不过,就写了一副寿联,等县令作寿那天,交给门房送进去。里边一喊号

      :“寿联一副!” “挂!——”有人挂起来了。“念!——” 有人念道:

      大老爷做生,银也要,钱也要,票子也要,黑红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的们该死,麦未收,谷未收,豆儿未收,青黄两不接,送啥东西?

      县官气得直喊 :“把送对联的给我抓起来!”衙役们出门一看,秀才早无影无踪了。

      135  谁说不收礼?

      有一个新上任的县官,还不知道这“官”该怎么做,心里却把“贪”字早装满了。但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清廉,来欺骗老百姓,就在县衙大门上刻了一副对联:

      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

      如听衙役说话,男盗女娼。

      老百姓看了,互相传开,都很高兴,以为这次来了个青天大老爷。谁知过了不久,这位“清官”就变着花样贪赃捞银子。老百姓犯嘀咕了:那对联不是说得好好的,怎么也贪起来了呢?慢慢一琢磨,也发现这对联只是表面清廉,实际上是宣布两件事:第一,送礼白天送,不要等“暮夜

      ”;第二,直接送给县官本人,不要经衙役的手,也不要让衙役说情。

      136 如此“清官”

      古时候,有个县令,他一上任,就在公堂悬挂一副楹联:

      得一文,天诛地灭;

      徇一情,男盗女娼。

      百姓初看这副楹联

      ,满以为新来的县令实在太清廉公正了。然而,没过几天,一些到县衙打官司、告状的,给他送去不少金银财宝,他来者不拒,全部接受了,有权势的人接踵而来,他没有不徇情的。一天,一个穷秀才对他说:“你这就不对了,不见你悬在堂上的对联立的誓吗”县令恬不知耻地说

      :“我并没违誓呀!我收的,确实不是一文,我徇的,也不是一情呀!”几句话道出了他欺世盗名的嘴脸。

      137  光棍不能拿

      传说乡下有个穷书生,年纪不小了,也没钱娶妻,人们叫这种人是“光棍

      ”。这位书生,非常仗义,好打抱不平。凡有乡亲们受欺侮的,找上门来,他便代写状子到衙门里申诉,常常打赢官司,乡里人都很感激他。可那些为非作歹的恶人恨死他了,设计诬告他,书生被拘到官府。升堂审问,县官看他是个书生,且早有耳闻,便问道:“你既是书生,可会作对?”

      书生道:“我来作对,不过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县官听他口气,竟未将本官放在眼里,便喝道:“这里有一上联,对上便罢,否则严办。”接着,出了上联——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山

      书生随口答对: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说完,掉头大步而出,县官及满堂衙役只好由他走了。半天,人们才琢磨出“光棍 ”二字的妙处:壁上有洞,日光射进

      ,形成一条“光的棍子”,当然没法握住;而他自己这条“光棍 ”,没有犯罪,自然衙门里也“难拿”哟!

      138 不忘旧对

      清朝有位姓胡的文人,在落魄之年,给人当私塾教师。主人总看他不顺心,想辞掉他。有一日,天降大雪,主人大宴宾朋。来赴宴的,都是本地名流。胡先生也被破例邀请来参加宴会。席间,雪越下越大,可以看见窗外的竹子都被雪压弯,头垂到地。主人对胡先生说:“有个对子,让你现在就对。能对上呢,这塾师的位子还是你的;否则,恐怕我要另请高明了。”说完,出了一对:

      雪压竹枝头扫地,只因腹内空虚

      胡先生知道,这是主人逐客的办法,并让自己当众出丑,十分气愤。人到情急之时,常常文思阻塞。胡先生一时想不到好对,又愧又愤,只有离开此地了。几年后,胡先生飞黄腾达,官至军门。忽然有一天,胡军门手下的人找到当年下逐客令的主人。虽说是“大人有请

      ”,他的心却也乱跳不止,不知是福是祸。一见面,胡公说:“您的那副对子,我一直没忘。”故主人吓得一哆嗦,赶忙下跪:“小的不该如此,请大人恕罪

      。”胡公说

      :“请起,请起。出对以判赏罚,何罪之有?只是这对子出得太好了,害得我想了好几年。昨日春游,见柳枝为风所动,飘飘忽忽,猛然悟出对句,今日特请故主人过目,看可否交卷?”说完,取出一纸,上面写着:

      风吹柳叶背朝天,足见眼前轻薄

      这位故主人连“好”字都没敢说,羞愧无言,连忙叩谢而去了。

      139 醉汉是谁

      从前有座尼姑庵 ,庵内住着一个

      18岁的尼姑,长得非常秀气,举止文雅,人们称她为秀姑。县太爷也听说秀姑美若天仙,就想娶她为妻。让媒人送去金银、绸缎,秀姑不收,媒人花言巧语,秀姑也不听。县太爷老羞成怒,便下了一道禁令:“不准秀姑与男子说话和往来。”从此,尼姑庵被监视起来,秀姑也像犯人一样被看管着。一天,秀姑出去提水

      ,看见一个吃醉酒的男子跌在庵门口,急忙把他搀进自己卧房,让他躺在自己床上,给他打水洗脸,泡茶醒酒。“

      暗哨”赶忙报告知县。知县听说秀姑把个男人扶在床上,醋性大发,暴跳如雷,急忙下令:“快!把秀姑给我抓来!”不多时,秀姑被带到公堂。她双手合十,问县官道:“民女何罪

      ,被解押到公堂来?”县官一拍惊堂木:“你还问我?我倒要问问你:那醉汉是什么人,竟放入到你的房中?如此伤风败俗,还不知罪吗?”秀姑从容不迫地念了一副对联:

      醉汉妻弟尼姑舅

      尼姑舅姐醉汉妻

      县太爷算了半天,突然醒悟:“放她回去!退堂!”你能猜出醉汉是什么人吗?他是尼姑的父亲。

      140  石达开改对联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他的部将李文彩

      ,原先是个剃头的,举义之前,他在广西省的贵县开了一个剃头铺,作为交结地方豪杰的联络点,宣传革命,组织起义。太平天国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曾为这个剃头铺拟过一副对联: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

      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这副对联,和一般的剃头铺对联完全不同,它表达了太平天国革命者的革命思想和伟大抱负,但石达开见了,觉得不够鲜明,上下两联都有些头重脚轻,语势太平。于是把这副对联改为: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他借题赋志,抒发革命豪情,把上下两联都改用激问的语气,鲜明地表现了革命者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