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故事集锦(五)

 爱雅阁 2015-01-18

对联故事集锦(五)

 

 117 民间寻对

      明太祖朱元璋在率军包围集庆的路上,见到一个小孩看守马驿。朱元璋很惊奇,问他年龄多大了,孩子说十岁。又问孩子:“会对对联吗?”孩子答:“会

      !”朱元璋望着手执马鞭的孩子,笑着说出上联:

      十岁儿童当马驿,

      那孩子左顾右盼,又仔细打量了朱元璋,立即对道:

      万年天子坐龙亭。

      朱元璋听了大喜,双手抱起孩子,忙说:“好样的,叫我干爹 !”又有一次,朱元璋穿着便服出访,遇见一个农民卖莲藕。

      朱元璋拿起莲藕,要农民和他对对子,他出的上联是:

      一弯西子臂,

      农民指着藕眼,笑嘻嘻地说:

      七窍比干心。

      朱元璋很满意,封他为“祭酒”的官职。还有一次,朱元璋便服出访,遇见一位书生。朱元璋问他是什么地方人,书生回答:“四川重庆府人。”朱元璋随即按照这个人的地望(籍贯)出了一上联: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说毕,命书生对出下联。书生立即对道: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下棋中间,朱元璋要刘伯温和他对对子,他出的上联是: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应声对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朱元璋喜爱对联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

      118 越低越好

      传说有一个土财主,不识一字。赶上岳父作寿,他也想附庸风雅送一副寿联,便请来村里一位老学究代笔。老学究问他想写什么内容,财主回答说:“你把我岳父捧得高高的,越高越好;你把我说得低低的,越低越好。”老学究思索过后,挥笔写成上联:

      太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玉皇盖楼,您在楼上作寿

      写完念给财主听,问 :“高不高?”财主连说:“高,没有比这再高的了。”老学究又写出下联:

      愚晚生,晚生在下,下至十八层地狱,龙王掏井,我在井底挖泥

      写完又问 :“低不低?”财主高兴地说

      :“好好,没有比这再低的了。”财主把寿联送给岳父,亲自挂进寿堂。前来拜寿的人看了直笑:“这老太爷,怎么招了这么个女婿?”

      119 愁恨全消

      据说,在鄂西山区里有个姓覃的人家,祖孙三代,目不识丁。凡需要动笔时,都得请村里的教书先生。这年,覃家大儿子结婚,又请先生写对子。因为招待不周,先生使个坏心眼,写了一副挽联,贴在门上: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露秋霜百年愁

      亲朋到来,有几个粗通文墨的,看了对联直摇头,但也不知该怎么办。正在这里,迎亲的队伍回来了。新娘下轿一看门口对联,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抱怨覃家作事怎么这样荒唐。忽然,聪明的新娘眉头一皱,有了主意。她来到门两旁,把上下联最后一个字撕了下来,这样,原来的“挽联”意思不见了,反而成了“喜联”: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为什么是“喜”呢?用永不变化的流水夕阳象征男欢女爱情意绵长,以露霜的白颜色,比喻夫妻二人“白”头到老,“百年”好合。

      120 吃月饼

      传说有位老伯,中年丧偶,自己把三个儿子拉扯大,打发他们出外谋生,嘱咐他们中秋节一定赶回家来。中秋节这天,三个儿子如期返家。老伯十分高兴,在桌上摆起月饼,其中一个特别大,是用家中仅存的一点红糖做的,其他小月饼是用盐做的。老伯说:“我出一上联,你们弟兄三人每人对一副,谁对得好,谁吃大个儿的,对得不好,只好吃小个的了。”他出的上联是: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这“地月”指“

      人间四季的月份日子”,每月三十日为“满”,中秋是八月十五,为“缺”。老大忠厚老实,理会到父亲的一片苦心,联想自己漂泊游离的凄凉,对了下联: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老伯说:“对的不错。”老二当了铁匠,想起自己拉风箱打铁的情景,对了下联:

      炉前拉风,凉风进、热风出

      老伯说:“对的也不错。”老三还没想出对句,正在抓耳挠腮

      。老大、老二逗三弟说:“小弟,看来我们吃大月饼、甜月饼,你只好吃小月饼、咸月饼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老三一把抢过大月饼,吟出下联:

      小弟吃饼,大饼甜、小饼咸

      大家听后 ,都乐了 ,夸小三聪明。至于大月饼,分成四份,爷儿四个共同分享了。

      121 天大人情

      从前有个秀才,打从青年起就上京赴考。他这个人非常正直,不会拍马,不肯行贿,更不作舞弊的事,每一次都是名落孙山。看到那些善于钻营的人金榜题名,他气愤极了。他这人真有点“不识时务”,每年都认真准备考试,落榜也不灰心。转眼间,已经70岁了,想最后“拼搏”一番。两场笔试下来,自己感觉还不错。其实,每一回他都感觉不错,又有什么用呢?接下来是面试。主考大人看见老秀才白发苍苍,比自己年龄都大出许多,便出了一联让老秀才来对:

      上勾是老,下勾是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不提便罢,一提“童生”二字,老秀才感触颇多,几十年官场、考场的黑暗腐败一齐出现在眼前,接着对了下联:

      二人为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主考官感叹一番,把年过古稀的老秀才取作“童生”。

      122 “铲”对联

      从前 ,为了防盗

      ,在街头巷口设立闸门,由更夫负责开关。可闸门的春联却要由各家轮流贴。这年轮到贴春联的这家,没人识字,主人便去春联摊上买了一副现成的,贴到闸门上。没成想把对联贴反了,变成:

      盛世无须掩闸门

      太平不用敲更鼓

      按民俗,贴反春联是不吉利的,等发现时天色已晚,揭也揭不下,买又买不到。恰巧一位教书先生经过,大家求他代写一副。这位先生思忖一番,让人把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铲去。再一看,就是一副上联仄声结尾(闸,古入声字)、下联平声结尾(更,读音经)的六言联:

      盛世无须掩闸

      太平不用敲更

      这事传扬开去,人们都很佩服教书先生“铲”对联的办法。事情传到一个财主家,财主也为春联的事犯愁呢!他目不识丁,也把对联贴反了:

      积善家福寿无穷

      发财户金银尽是

      知道了“铲字”的办法 ,他也学着把 “穷”、“是”两个字铲去了,大家一看,门两旁是:

      积善家福寿无

      发财户金银尽

      不但结尾平仄字没变过来,而且连意思也给铲坏了,一时传为笑话。

      123 不喝到酒不罢休

      据说,有个人又爱喝酒,又爱作对。一天夜里,他来了酒瘾

      ,跑到朋友家要酒喝。这位朋友不肯开门,要跟他对对子,全对上才让他进来。这位讨酒的人,倒也真是出口成联。他们的对话,就是一副副对句:

      谁?

      ——我。

      何往?

      ——待来。

      老兄好?

      ——小弟安。

      几时回府?

      ——明日归家。

      去,不敢屈留!

      ——来,定要叨扰。

      灶下无灯无火。

      ——厨中有酒有肴。

      为客贪杯,断非君子。

      ——作东惜酒,亦是小人。

      夜已深不可传杯弄盏。

      ——天未明正好行令猜拳。

      咚咚咚,当当当,三更三点。

      ——来来来,斟斟斟,一口一杯。

      问来答去,字数越来越多,也没有难倒这“门外汉 ”,朋友只好开门,让他进来大喝一顿。

      124 小气财主

      有个财主,开春为儿子请个教书先生,答应七夕节为先生设宴一次。这年七月七到了,端上来的依旧是粗茶淡饭。先生很生气,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明说

      ,就出个上联叫财主儿子对:

      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夜

      儿子对不上,去问财主,财主代对下联送进书房:

      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时

      先生只好收回话头。到了八月十五,依然粗茶淡饭。先生又出了上联:

      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

      用空心竹无法通过竹节的现象质问财主:过节了,你也挨(躲)不过去了吧?谁知财主一个对句,把这顿饭又“挨”到下月:

      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赏菊,家家摆宴排酒,唯独先生桌上还是粗茶淡饭。这时,先生又写个上联让学生送进去:

      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

      财主一看,边笑边来到书房 :“先生这回可错了,汉三杰有萧何,这狄仁杰是唐朝人,怎么会喝到汉代呢?”先生也笑着答道:“汉在前,唐在后,相差1000

      年你都记得清清楚楚,怎么上个月说的话竟忘了呢?”财主哑口无言,只得吩咐:“给先生摆酒。”

      125 半截春联

      有一位大书法家 ,过年时 ,自己写副春联贴在门口。不料,还没等浆糊干透,就被人悄悄揭走,当作墨宝收藏起来。

      无奈,只得再写一副,谁知又被人揭走了。俗话说:“二十四,写大字。”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写春联,直到腊月三十,大书法家写了几副,在自家门口一个字也没留下。他一赌气,不写了,没春联也照样过年。可夫人不答应,说贴桃符是自古传下的规矩,能驱除秽气,带来好运,催他再写一副。书法家思考一会儿,润笔走腕,又写副七言对联,让儿子拦腰剪断,先把上半截贴出去。那些“书法真迹收藏者”早盯着这家的动静,等家人进屋,到门口一看,两旁贴着: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不但不吉利,还满纸晦气,谁也不揭了。初一大早,书法家才把后半截贴出去。人们一看,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样一来,谁也不好意思再揭了。至于这位书法家是谁,传说不一,有说是王羲之的,有说是韩愈的,……都没有根据。不过肯定得是位大书法家,否则,他的真迹怎么会那样被人喜爱呢?

      126 一年四季吃萝卜

      有一家人非常悭吝,请个教书先生来,顿顿饭只给人家吃萝卜。快过年了,主人送先生回家,说要请他吃饭,顺便考考学生对对子,看这一年学问有什么长进没有。先生想,请他吃饭无非是多做两个萝卜菜。学生平时不好好用功,现在着急了,去问先生该怎么办。先生心生一计,告诉他:到时候我夹什么菜,你就对什么好了,学生满口答应。果然不出所料,主人用满桌萝卜宴请先生。主人对孩子说,我现在开始出对子了——

      白菜

      先生夹了一根萝卜丝,学生对:

      萝卜

      主人夸道:“对的不错!”又说——

      绸缎

      先生夹了一根萝卜条,学生对:

      萝卜

      主人莫名其妙。先生解释说:“'罗’,是绫罗的罗,'布’,是布匹的布。”主人点点头。又说——

      钟鼓

      先生加了一筷子萝卜丁,学生对:

      萝卜

      主人说 :“胡说 !”先生又解释道:“这'罗’,是锣鼓的锣,“卜”,是铙钹的'钹’。用'铙钹’对钟鼓,不很好吗?”主人将信将疑。又说——

      岳飞

      先生搅了两下萝卜汤,学生还对:

      萝卜

      主人生气了

      :“放屁!我说什么你都对萝卜?”先生笑着说:“这可怪不得学生。你一年四季,每天给我吃萝卜,我眼见的是萝卜,肚装的是萝卜,你叫我怎么能不教他萝卜呢?”

      127 一牛独坐看文章

      过去科举考试时,考场规矩是十分严格的。考生们都知道考场规则,该带进什么,不该带进什么,都不止一遍地检查。答卷时,谁也不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更不敢打小抄,传纸条了。因为哪怕被考官误会了,赶出考场,几年的心血也白费了。有一个考官姓杜,不放心考生们,在考场上用纸条粘在考生的脑袋和桌子之间,让他们只能低头答卷,而不能左顾右盼。等题纸发下来,那诗句的题目是:

      万马无声听号令

      待考题发下,他就让考生去作文章,自己捧了本书去读。突然,有个考生拍着桌子大声喊道:“这个题目出得太绝了,你们知道下句应该是什么?”其他人吓了一跳,说:“不知道。”这个考生说,下一句应该是——

      一牛独坐看文章

      考生们一阵大笑,嚷道 :“好对子!好对子!”笑得前仰后合,把脑袋上的纸条也崩断了。

      128 夏牛飞

      有一位私塾老师 ,教了几十个学生,其中有个学生最笨了,但他学习却很刻苦。一天,老师上对课,教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并出对练习。所出的题为:

      春燕舞

      那个笨学生对的是:

      夏牛飞

      老师真恼火:怎么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呢?牛能飞吗?真是不伦不类。于是便把这学生打了一顿手板。此后,笨学生发愤学习,不但会对对子,而且中了举人,他中举之后,专门为老师举行宴会,在宴席上举人笑拟一联赠给老师:

      夫人应毋忘,曾记当年春燕舞

      相公原不易,哪知今日夏牛飞

      其他客人听了,才知道举人当初是没有“飞”起来的“夏牛”。

      129 劝秀才

      有个秀才,家境虽说不上贫寒,却也不富裕,按说,日子应该过得可以,但他花钱没有计划,饱一顿饥一顿的。春节到了,又闹得手中分文不剩。为了装璜门面,总要贴副对联吧!找来找去,翻出一张红纸,索性一裁为二,写了副短对子:

      行节俭事

      过淡泊年

      邻居们知道他的底细,肯定又没钱花了,大家帮衬着给他送去些年货,有人在对联前边各加一个字:

      早行节俭事

      免过淡泊年

      劝他以后过日子要有个计划,明年千万不要再像今年这样“淡泊”了。

      130 莫愁湖

      南京水西门外莫愁湖,是个游览胜地,历史上称作“京陵第一名胜”。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和大将徐达曾在此对奕。因为徐达获胜,朱元璋把莫愁湖赏赐给他。园中的“胜棋楼”就由此而得名。楼中挂有一联,写道:

      人言可畏,我始欲愁,仔细思量,风吹皱一池春水;

      胜固欣然,败也无妨,如何结果,浪淘尽千古英雄。

      联中集用前人佳句 ,颇具风趣,上联“风吹皱一池春水”系采自冯延己“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下联“浪淘尽千古英雄”,化用苏东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足见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使人读了,得到美的享受。

      131 这是什么桥

      浙江有一座十佛寺 ,寺里的老僧写了一个上联,挂在佛殿,请来往的香客对。上联是: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句子里用了万、千、百、十这样四个数字,连续排列,又是说的一件事,十分自然。来来往往的人都试着对,谁也没对上。

      一天,两个书生到寺里借宿,老僧请他们来对。两个人夜里想词儿,谁也没睡觉,即使这样,也没想出来好句子,两个人又扫兴,又不好意思,连夜告辞老僧,雇了一条小船,趁着月色赶路走了。小船过了一座大石桥,一个书生问摇橹的船夫:“这是什么桥?”船夫答:“四仙桥。”书生喜出望外,马上叫船夫再划回十佛寺。两个书生一路小跑进了庙里,找到老僧,要来纸笔,写出下联: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132 韩信祠

      汉朝大将军韩信墓前的祠有副对联: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这副对联仅十个字,但由于用典准确,所以概括了韩信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韩信初在项羽部下从军,但没有受到重用,后又投刘邦,仍未得到重用。韩信一气之下,愤然出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好言抚慰,并向刘邦极力保举,拜为大将。韩信果然是个将才,屡建功业,被封为淮阴侯。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反而猜疑韩信,韩信知道后便与夏阴侯陈豨密谋造反。此事被萧何识破,诱他到长乐宫中,被吕后斩首。所以后人说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便是上联“生死一知己”的注脚。下联指的是,韩信投军之前 ,因家贫食不果腹,差点饿死,幸得一洗衣妇人把他接到家中吃住了十多天

      ,才保住性命。韩信谋反被捕后,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手中,这就是“存亡两妇人”的含义。典故,是压缩了的历史故事,用典准确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133 阿弥陀佛

      从前有个和尚,看见读书人参加考试,回来之后,有的当了秀才,有的当了举人,还有的得中状元,好不风光,心里羡慕极了。这一年又赶上乡试,他决定去试试。第一场是口试,对对子。主考官出上联: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考场

      和尚张口对下联: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官又道:

      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再答:

      佛说:回头是岸

      主考官一听,气坏了,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站起身来,拂袖而去,边走边说: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和尚急忙合掌,说: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134 刘备寝殿

      成都武侯祠刘备寝殿上 ,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联语是:

      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这副对联,工整自然,构思巧妙。上联说,刘备的坟墓还巍然存在,而在那漳河边上的荒凉的铜雀台旁,哪里还能找到曹操的假坟啊!?据史载:曹操死于公元220

      年,葬邺城高陵(在今河北临漳县境内)并未设假坟。到了元代初年,杨奂著《山陵杂记》说,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七十二疑冢于漳河之上。后经《三国演义》的渲染

      ,“七十二疑冢”之说,广为流传,故对联作者,依据传说扬刘抑曹,反映了封建文人的正统观念。下联感慨地说

      ,往事越千年,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今安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漫步在设置着各种石刻的古陵道上,不禁浮想联翩。遥想刘备当年登基称尊的盛况:钟鼓齐鸣、礼仪庄严,丝竹管弦,何等排场!

      135 鸡公鸭婆

      从前有个学生,来到村外塘边看老翁放鸭子。老翁看他闲着没事,就说:“你是读书人,会作文,会对句,我出个对子,你对一对吧?”学生一想,在私塾里上过对课,对对子没有什么难的,便满口答应下来。老翁指着塘里的鸭子,说出上联:

      鸭婆无鞋勤洗脚

      学生看看鸭子,看看老翁,什么鞋呀、脚呀……半天也没对上。老翁让他回家慢慢对。学生回家闷闷不乐。母亲问明了原因,启发他说:“对对子得从日常事里去想。他说'鸭婆

      ’,你可以对'鸡公’呀;他说'脚’,你可以对'头’嘛!”

      学生望着院子里的鸡群,苦想一阵,突然,喊道:“对上了!对上了!”边说边跑到老翁家中,说出自己的下联:

      鸡公有髻懒梳头

      老翁很高兴,捉了一只鸭子,说“送你一只鸭婆!”学生行个礼,接过来,说:“明天我给爷爷送只鸡公过来!”说得老翁哈哈大笑。

      136 诸葛殿

      成都武侯祠诸葛殿的大门悬挂一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是云南剑川白族人赵藩所作。上联是根据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写成的,称赞他用兵时注重“攻心 ”,使对手心悦诚服。公元225

      年,诸葛亮举兵南征时,采取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大军所到之处,在打击死硬头目的同时,采用“攻心战术”。孟获是“夷人”叛乱的余部首领,被俘后不服输,诸葛亮立即释放,让他再战,孟获又被捉获了,他还是不认输,诸葛亮又把他放走了,嘱其再成

      。如此七擒七纵,孟获终于臣服了,诚恳地向诸葛亮说: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从此南方平定,诸葛亮得以全力北伐。故赵藩推崇诸葛亮,说他是精于用兵而不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用“审势”来总结诸葛亮治蜀的方针,称赞他根据历史条件和客观实际的不同情况,来实行不同的施政策略。诸葛亮执法严谨,有挥泪斩马谡的动人故事,然而又有其宽大的一面,例如蜀郡太守法正,一意孤行,大施个人报复。对此违法行为,诸葛亮则宽大为怀

      ,不予追究。这一宽一严的区别对待,在于两人所处的政治形势不同。马谡之所以处斩,是处在诸葛亮第一次挥师北伐之际,军法不严不行。又蜀郡太守法正是在刘备新据益州之时,民心尚未归顺。而且,法正又是土著豪绅,若严加追究,势必造成混乱,不利于蜀汉新政权的稳定。因此,诸葛亮严惩马谡而宽容法正。这副对联寓意深远,它不仅赞扬了诸葛亮的非凡睿智,而且提醒了世世代代的统治者,从中吸取教益。

      137 得一套文房四宝

      近代民主革命家蔡锷,字松坡,湖南宝庆人。他小时候,才思十分敏捷,很善于对答。有一天,他去文具店买纸笔墨砚。店老板看他很可爱,又听说他特别聪明,就逗他玩:“我有个对子,你要能对上,我送你一套文房四宝,好不好。”

      蔡锷眨着机灵的小眼睛,说 :“你说话可得算数。”老板说:“那当然了。你没看我这里挂的招牌吗,是'童叟无欺 ’。”说罢,老板出了一个上联:

      小童生三元开泰

      这是一句很好的祝愿语,希望蔡锷能在乡试、会试、殿试考试时连中“三元”。小蔡锷

      听了,心想:我也得说点吉利话儿,于是对道:

      大老板四季发财

      文具店老板非常高兴 ,也非常情愿地送了他一套笔墨纸砚。

      138 阆中张飞墓

      阆中县城西的著名古迹张飞墓,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据史籍记载

      :“刘备定益州后,以飞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公元221年,先主伐吴,飞率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今重庆)。 临发

      ,其帐下将张达、范疆杀飞,持其首奔孙权,后权归首求和,头葬云阳,身葬阆中”。张飞墓由墓亭、墓冢两部分组成。墓亭在墓头上,亭的两边挂着一副对联:

      随皇叔驰骋疆场断头,永怀三结义;

      守巴西执政谨严巴人,抔土埋忠骨。

      亭内是一穹庐形的石条拱穴,高、宽各约五米,其间端坐一尊二米多高的张飞塑像,塑像两边陈列着铁矛、蛇矛和铁锏各一支,相传这是张飞使用过的武器。墓高约六米,墓亭高耸其间,四角翘云,翼然欲飞。

      139 夫妻相劝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反动军警,特务流氓,到处横行,弄得民不聊生,鸡犬不宁。曾有人在一座土地庙门上贴上了一副对联:

      夫人莫抹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

      老爷不要刮胡子,免得保长抓壮丁。

      这副对联,通过夫妻二人互相劝勉的话,说出了人们心里最不满

、最痛恨的事。这对当时号称大后方的国民党黑暗统治,作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一时传遍山城。
    140 
女神童妙对女皇帝

 

相传唐代宣化府有一对女神童姐妹。姐姐十三岁,妹妹只有九岁。姐妹俩聪明过人,能诗善对。一天,爱才好文的女皇帝武则天,传旨面试女神童。姐妹俩来到金銮殿上,不住东张西望,处处都觉新奇。武后一见她俩那副机灵童稚神态,早有几分喜欢,为防她们害怕,特令撤去殿仪,并慈祥地携着二人小手,走向殿旁长廊漫步。她们来到佛祖殿御河岸边,见一和尚正在河里摘荷花。武后对姐姐说:“朕以此为题出一联你对。”随即吟道: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此联连用“河、荷、和、何”四个谐音字,难度不小。那姐妹举目四眺,忽闻优乐堂琴弦切切,歌声袅袅。因即对道: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此联亦用“情、琴、清、青”四个谐音字,切情切景。武后闻之甚喜。接着她们又经过一座照壁,上面塑着一副兵战浮雕。武后端详片刻,又出一联要小妹妹属对:

                 冰冻兵车 兵砸冰 冰碎兵车动

   只见那九岁的小娃娃眨了三下眼睛,随即对上下联:

                 龙卧隆中 隆兴龙 龙腾隆中升

   武后一听,不觉出声赞曰:“果神童也。”因想:自古安邦定国多为男子,似这等聪慧女孩,若能精心培养育,日后定是巾帼英豪,因而抱住小妹说:“你天资聪颖,机敏过人,如经名师指点,可成大器故欲留汝宫中深造,未知汝是否乐意?”小妹妹一惊,脸色阴沉,她望了一下姐姐,立即低头不语。姐姐神色惊慌,久久不能回话。武后曰:“不必迟疑,汝可即赋一诗与阿姐告别。”
   
小妹妹眼眶噙泪,仰望天空,当即赋诗一首:

                 天空云骤起,鸿雁竞双飞。
                 
所嗟人异雁,不得一行归。

   说完潸然泪下。武后见状叹曰:“人各有志,其意不可留也。”因命厚礼送小姐妹回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