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芒渐逝的年代也要读书 而且要读全世界的书

 汉青的马甲 2015-01-18

《迷宫中的将军》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南海出版社/新经典文化2014年11月

《大河湾》 [英] V.S.奈保尔南海出版社/新经典文化2014年8月

《R.S.托马斯晚年诗集》 [英] R.S.托马斯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2014年9月

《光芒渐逝的年代》 [德] 欧根·鲁格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6月

国内的作家我们采访到了不少,国外的就望尘莫及了……涉猎有限,难免以偏概全。但没关系,我从来都相信真正热爱文学的人会在同一本书里相遇。于是便有了这份绝不权威、十分任性的书单。

《迷宫中的将军》

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艾略特说。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巴塞尔艺术展上看到一副黄玫瑰,才惊觉马尔克斯确确实实已经辞世。他生前最后一次露面,胸前别着的黄玫瑰让人难忘。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共有19部,国内正版引进了9部,2014年有两本《族长的秋天》和《迷宫中的将军》。我更喜欢后者。

《迷宫中的将军》描述了南美洲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最后一段"旅行",他乘船从哥伦比亚腹地的马格达莱纳河顺流而下,一路航行至加勒比海。在那里,征服了南美大陆的人,孤零零地走向生命终点。

"十二月十七日他最后一个下午的一点零七分。他叉起手臂搁在胸前,开始听到榨糖厂的奴隶们在下午六点钟唱的圣母颂,看到窗外天上那颗无缘再见的明亮的金星,终年不化的山顶积雪,爬藤新枝上的黄色钟形花,第二天星期六由于举哀紧闭门窗,不能看到它吐放了,还有那永远不会重复的生命的最后光芒。"

《光芒渐逝的年代》

名字好的书往往坏不到哪里去,就如韩少功创造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成就了半个在中国的米兰·昆德拉。谁说书名不重要呢。

《光芒渐逝的年代》这部长达426页的家庭小说讲述了一家四代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直至本世纪初近半个世纪的经历。祖父威廉和祖母夏洛特在希特勒上台后全家逃往苏联,1952年返回年轻的民主德国并积极投身建设。父亲库特幸运地逃出了沃尔库塔劳改营,和苏联人的妻子伊蕾娜返回民主德国,作为一名声望颇高的知识分子,他虽偶有不满,但还是坚信民主德国的可改造性。而对于儿子亚历山大及其孙子一代来说,民主德国已经过于狭隘--亚历山大恰恰选择了1989年祖父90岁生日之际逃向了西柏林。祖父、父亲、儿子到孙子,四代人的"信仰"一代比一代淡,这也正是小说名字"光芒渐逝"的隐喻所在。

"光芒"可能灼伤眼睛,而"黯淡"的存在却是多样性的证明,更牵制了前者的狂飙突进。

《大河湾》

V.S.奈保尔的文化批判向来犀利,比如著名的"印度三部曲"和《信徒的国度》。《大河湾》是奈保尔的代表作,这次他写多重话语下的非洲。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然后呢?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水葫芦开着紫色的花,默默无语。渐渐,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都找不到真正回去的路。

独立后的非洲疯狂地摧毁了欧洲人建造的一切,却又在无形中对欧洲进行着不伦不类的模仿,多种文化互相交织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持续的晕眩感与迷茫感。无论是新总统还是监狱里的看守与罪犯,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

所谓角色扮演就是没有固定的身份,缺乏真诚,没有本质,变来变去……他们对宗教如此,对于看起来进步、民主、现代的政治变革也是如此。这种对身份认知的焦虑,执迷而疯狂,因为除了"身份",他们一无所有。

《R.S.托马斯晚年诗集》

这本诗集是2012年出版的《R.S.托马斯诗选》的续篇,国内已经很难见到从选择到翻译都不错的外国诗人诗集,近几年出版的更少。它是托马斯75岁后出版的5本诗集的合本,包括《回声慢慢》、《对位》、《艰难时期的弥撒》、《决不休战》及诗人去世之后出版的《残渣》。作为一个诗歌业余爱好者,要感谢译者用两本书梳理了这位国内并不被熟知的威尔士诗人的创作生涯。他的诗歌简洁朴素,情感冷静克制,是对时下国内盛行的煽情派、鸡汤诗的有力回应。

《流放的老国王》

家有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会是什么样子?书中的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但仍充满活力,不失幽默的智慧。他就在家里,可"要回家"的渴望无时不在。

这部小说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讲述他那日渐丧失记忆、对现实世界方向感也逐渐瓦解的父亲:"由于父亲再也无法从桥那头走到我的世界来,因此我必须走到他那里去。"他决定重新认识父亲。

关于书的题目,源自整部书的最后一句话:"据说,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就能成为国王。"在书的第一章也有这样的话:"因为当天黑时,恐惧便来临。这时,父亲便惶恐迷惘、无休止地团团转,如同一位流放的老国王。"

"对于父亲来说,已经无法再用理智的条框去束缚他、理解他,而需要经由另外的途径接近他。"盖格尔与父亲在一起无法"正常"生活,对话也往往是虚构层面上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从父亲片断呓语、凌乱思维的背后发现隐藏的智慧和美。

《庆祝无意义》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新作让很多喜欢他的人失望,因为看上去就像一本段子集。在这本书里,昆德拉讲了几个精妙的故事,告诉我们时代已变得如此之"小"。

我们处在一个标准的小时代,每天媒体会向我们搜罗、汇报各种无法解释的离奇事情。战争远去了,但我们感到不安全,原因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事情都不能用理性来解释,而只能用昆德拉最喜欢的一个词--"玩笑"。小思维不追根问底,因为追问不过来;小思维只在乎让自己过得轻松些,因为世界一片荒诞。

如果事事皆玩笑,那么虚无感自然找上门来。"意义"是属于大时代的,我们已同它挥手作别;既然虚无感无所不在,那么,暮年的昆德拉说,就让我们接受它,欢庆它。

《事实即颠覆》

本书是蒂莫西·加顿艾什融历史研究与新闻报道于一体的政论集,收入他发表在《纽约书评》、《卫报》等媒体上的文章。

作者追踪世界大事,从东欧革命、英国与欧洲及欧盟关系的演变,到伊斯兰主义的兴起、"9·11"、美国大选及反恐,再到缅甸、伊朗等国家的新动向,其足迹几乎遍及全球。《裂缝,属于你的墙在哪里?》、《无形的前线》、《没有如果,没有但是》、《为骑墙派辩护》、《隐遁伊玛目的战士》、《我们脑海中的斯塔西》……一篇篇犀利的文章,挖掘事件的来龙去脉,用历史的深度报道当下事件,并赋予它们文学化的表达,同时探讨作家与事实的关系。本书集中体现了加顿艾什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

  •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