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源亭的读书声

 汉青的马甲 2015-01-18

林晓波/文

是读书声。是从智源亭传出来的。

金色的琉璃瓦,红色的圆柱,翘起的飞角,就是经典的亭子形象。走过林荫小径,经过曲曲折折的走廊,仿佛穿越漫长的历史,追溯到很久以前。春秋战国的某一天,孔子正与一群学生在学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然而,我看见的智源亭,默默站立在大学的现代建筑中央,屹立在一泓清潭之上。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正领着一群大学生朗读着:"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每周,人文学院的老师和图书馆学生管委会、青昱文学社的学生们都自发地聚集在智源亭,大声朗读《论语》、《大学》、《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经典的读书声回荡在大学上空,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来此书山拾级,会当学海扬帆。"校园智源亭上雕刻的对联,书法遒劲飘逸,闪烁着青春的风采,氤氲着孜孜不倦的爱心。

那位美女老师说,孩提时最愉快的事,就是跟着老师大声朗读。那时候,年过半百的老先生总是喜欢用浑厚的男中音,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地诵读着古诗词。而我们则喜欢模仿着老先生的模样,摇头晃脑地,跟着他大声朗读。初读时,根本不知何意,也许只是喜欢摇头晃脑的感觉,也许只是喜欢自己读书的声音,也许只是喜欢诵读时的音韵。就这样,跟着老先生慢悠悠地读了整整六年。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临窗传来了一个孩子稚嫩的读书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不知为何,我竟潸然泪下。原来,我一直寻觅的,就是儿时那熟悉的读书声。

这让我再次想起老母亲,在煤油灯下用毛笔抄写《论语》《三字经》的情景。她总是静静地抄写着,就像抄写家谱一样认真。一有时间,老父亲就教我们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时人小,自然不懂其况味,但也有一些真切的感受。比如读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鼻子一酸,就真的想哭。每当这个时候,二哥就会摇头晃脑地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夸张地装出一副老学究的模样,又把我和小妹逗笑了。

如今,我的眼前出现了熟悉的场面。琅琅的读书声中,我看见翠柳婀娜多姿,莲花吐露清香。树上鸟儿啼鸣,水池鱼群畅游。俯瞰一泓清潭,就像一所大学明亮的眼睛,倒映出鲜红的太阳,皎洁的月亮,悠远的蓝天,飞翔的鸟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经典的读书声,久久地萦绕在我的梦境。

主办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 河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wddsgs@163.com

  •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