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宫颈糜烂”:一个错误的诊断术语

 白龙书屋 2015-01-18

“子宫颈糜烂”:一个错误的诊断术语(转载)

子宫颈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为特殊且重要的部
分,它不仅涉及子宫颈的恶性肿瘤,也涉及子宫颈的
非肿瘤性病变与生理变化。“子宫颈糜烂”是不是
疾病?需不需要治疗?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是否有
关?这些重要且实用的临床问题,值得认真讨论并
应达成共识。
“子宫颈糜烂(cervical erosion)”这一妇产科学
的专业术语,自1850年至20世纪80年代被用于诊
断“慢性子宫颈炎”达百余年。查阅30年前国内著
名妇产科学专著与教科书,均认为“子宫颈糜烂”与
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国内前辈们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仅能用肉眼观察法与巴氏涂片法对子宫颈癌
进行人群普查与调研。在子宫颈癌病因学未明确的
历史条件下,将子宫颈的肉眼观察所见,简单地归类
为“糜烂与光滑”两种,然后将这两种解剖学外观与
子宫颈癌进行归类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1)宫颈糜
烂患者的宫颈癌发病率较高; (2)积极治疗宫颈慢
性炎症对于减少宫颈癌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近20年来,经过全世界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
力,对于子宫颈癌及其癌前期病变的病因与发病机
理有了迅速而深入的了解,已获得的大量循证医学
研究成果表明,特定类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
续性感染(>2年)是发生子宫颈癌的必要条件。与
此同时,子宫颈学(the cervix)这一妇产科学新的分
支,正迅速崛起并飞速发展,一些新知识和新进展可
以用清晰明了的图谱形式展现,更便于我们学习理
解。20世纪80年代,“子宫颈糜烂”这一术语相继
从美国妇产科学专著和教科书中删除,改称“宫颈
柱状上皮外翻或移位(cervical ectopy)”。我国也在
近年修订出版的妇产科学教科书中将其摒弃。
当我们以子宫颈学的新视角重新学习子宫颈的
基本结构与功能解剖、重新认识子宫颈被覆上皮的
病理生理变化后就会发现,以往我们用“子宫颈糜
烂”这一术语对子宫颈外观的描述是不妥当的;所
谓的“子宫颈糜烂”也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并无关联。
遗憾的是,迄今国内还有为数众多的妇产科医生继
续使用“子宫颈糜烂”这一术语,为那些子宫颈外观
虽有“糜烂”,实则并无宫颈疾病的妇女进行不必要
的治疗,并且可能给受治者带来伤害!
1 “子宫颈糜烂”是宫颈柱状上皮向宫颈管外侧移
动的结果
1. 1 起源 子宫颈起源于胚胎期苗勒氏管,其被覆
上皮在胚胎发生期有两种:原始鳞状上皮和柱状上
皮。妊娠4~7周:子宫颈-阴道内腔可见柱状上皮。
妊娠16周:子宫颈初步成型。妊娠16~21周:复层
鳞状上皮替换了部分柱状上皮,形成原始鳞-柱交
界。已知雌激素水平增高可使原始鳞-柱交界向宫
颈管外侧移动,反之则向宫颈管内侧移动,这种上下
移位几乎贯穿女性一生。在胚胎期,原始鳞柱交界
的位置受母体血液循环中甾体激素水平的影响。外
源性人工合成雌激素(diethylstilbestro,l DES)对其位
置的影响最为明显,DES暴露的妇女,其转化区十分
宽大,可延伸至阴道穹窿处,形成“先天性大转化
区”。
1. 2 子宫颈外翻 青春期前,原始鳞-柱交界位于
宫颈管内、外或阴道穹窿处。青春期后,在雌激素的
作用下,子宫颈体积迅速增长且明显超过子宫体,进
而发生子宫颈外翻。外翻使子宫颈柱状上皮暴露于
宫颈管外口,肉眼观察呈“红色粗糙状”。红色是因
为柱状上皮呈单层排列,其下方的营养血管在可见
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肉眼可见的红色;粗糙是因柱状
上皮发生鳞状上皮化生,上皮细胞间相互融合,呈绒
毛或颗粒状。这种生理现象过去称之为“子宫颈糜
烂”,现改称“子宫颈柱状上皮外翻或移位”。
1. 3 阴道镜所见 所谓“子宫颈糜烂”在阴道镜下
其实是正常转化区的一种表现形式:宫颈外口的近
端为柱状上皮、中间为化生上皮、远端为原始鳞状上
皮。见图1、2。这些被覆上皮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而是随着柱状上皮的外移与鳞状上皮化生(由外向
内)呈动态变化。子宫颈外翻或移位多见于女性青
春期、妊娠期、绝经期前和口服避孕药时期,其动态
的上下移动是生理现象,不是疾病,也与子宫颈癌的
发病无关,不应进行医疗干预。
1. 4 真性子宫颈糜烂的组织病理学定义 “子宫
颈糜烂”在阴道镜学(the colposcopy)与组织病理学
(histopathology)中,特指子宫颈被覆上皮剥脱、间质
裸露的上皮,这种现象可能与损伤、炎症、癌前期病
变或浸润癌有关。
2 子宫颈转化区(也称移行区)
子宫颈转化区由原始鳞柱交界与新鳞柱交界所
环绕的、活跃的鳞状化生上皮构成。研究显示,转化
区内的化生上皮、新鳞柱交界(见图1、2)对致癌型
HPV特别易感(原因不明),因此绝大多数宫颈癌或
癌前期病变位于转化区内。子宫颈癌常见、阴道癌
罕见。
2. 1 原始鳞柱交界 原始鳞状上皮细胞与柱状上
皮细胞的结合部称为原始鳞柱交界(original squa-
mocolumnar junction,OSCJ),见图2。
2. 2 鳞状上皮化生 当育龄期妇女的柱状上皮暴
露于阴道酸性环境中,引起位于柱状上皮下方的储
备细胞暴露、增生、分化,进而形成薄而多层的假复
层,即未成熟分化的鳞状上皮(也称化生上皮)。女
性一生中,约60%的宫颈柱状上皮,经鳞状上皮化
生(简称鳞化),转变为成熟分化的鳞状上皮。鳞化
多位于子宫颈管外口或宫颈管下段,这也是浸润癌
及其癌前期病变的好发部位。
2. 3 新鳞柱交界 鳞状化生上皮与柱状上皮的
结合部称为新鳞柱交界(new squamocolumnar junc-
tion,NSCJ),见图1、图2。
图1 子宫颈转化区
A:箭头所指:组织学的新鳞柱交界;箭头左下方:腺上皮;箭
头右侧:化生上皮,细胞核排列呈假复层,表层可见腺上皮细
胞,表明化生上皮来源于腺上皮;转化区由活跃的鳞状化生
上皮构成。形成机制:位于宫颈管内的腺上皮经日积月累地
破坏,被宫颈管外口处的鳞状化生上皮取代。化生上皮对致
癌型的HPV特别易感的原因尚不清楚。
B: 1:宫颈柱状上皮; 2:新鳞柱交界; 3:宫颈下唇转化区,远端
可见那氏囊肿与粗大的腺体开口; 4:原始鳞柱交界(来自文
献[2])
2. 4 宫颈转化区的类型 转化区在女性一生中
呈动态变化,根据转化区与宫颈管外口的位置关系,
可以将其分为3种类型: (1)Ⅰ型转化区。转化区
全部位于宫颈管外口处,阴道镜检查可以看到转化
区和病变区域的全部边界(见图2A)。(2)Ⅱ型转
化区。转化区部分位于宫颈管外侧,部分位于宫颈
管内,阴道镜检查仅能看到部分转化区,但经过阴道
镜操作可以暴露新鳞柱状上皮交界(见图2B)。
(3)转化区。转化区全部或大部位于宫颈管内,阴
道镜检查或辅助操作均不能看到转化区新鳞柱交界
(见图2C)。




图2 宫颈转化区的类型
A:Ⅰ型转化区;B:Ⅱ型转化区;C:Ⅲ型转化区



3 治疗“子宫颈糜烂”有悖医学伦理
几十年来,国内对子宫颈中、重度糜烂提倡给予
电熨、激光、冷冻等物理治疗。近年还将西方发达国
家专门用于治疗宫颈癌前期病变的LEEP(即子宫颈
电外科环形切除术)也用于子宫颈糜烂的治疗。值
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这种治疗还有进一
步扩大的趋势,令人十分担忧!
治疗“子宫颈糜烂”有哪些危害?
首先,治疗所谓的“子宫颈糜烂”有悖医学伦
理,因受治妇女可能并无子宫颈疾病,治疗增加妇女
身心负担和经济损失是不道德的!其次,不做子宫
颈筛查即行治疗,可能遗漏子宫颈浸润癌或高级别
癌前期病变,这对受治妇女来说是危险的。另外,治
疗还可能带来其它伤害,如:子宫颈外口粘连或闭锁
致经血排出障碍,创伤导致长期的子宫颈炎症反应
或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性交后出血或血性白
带,宫颈机能受损导致妊娠期流产或早产等。
人们认识子宫颈癌已有200多年历史,在不发
达的国家与地区,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因医疗条件有限,临床医生习惯
仅凭肉眼观察来判断子宫颈有无疾病,但只有少数
子宫颈浸润癌可经肉眼辨识。一些外表光滑的子宫
颈,也可能在宫颈管内隐藏着病变,仅凭肉眼观察判
断有无子宫颈疾病通常是困难的。
  子宫颈浸润癌起源于子宫颈的鳞状上皮或腺上
皮。其自然史的早期阶段为高危型HPV的持续性
感染,导致宫颈移行区上皮的成熟分化过程被缓慢
破坏,这一早期阶段即为子宫颈癌前期病变(≥CIN
Ⅱ/AIS)。筛查子宫颈的主要方法为宫颈细胞学,辅
助方法为高危型HPV DNA检测。确诊子宫颈浸润
癌及其高级别癌前期病变的常规方法为“三阶梯技
术”,即宫颈细胞学、阴道镜学与组织病理学。治疗
高级别癌前期病变的策略只有一种:切除全部病变。

参 考 文 献
[1] FerrisDG,Cox JT,OC' onnorDM, et a.l Modern Colposco-
py[M]. 2nd ed. Dubuque, IA: Kendall-Hunt, 2004: 544-
561
[2] SchiffmanM,Castle PE, Jeronimo J, et a.l Human papillo-
mavirus and cervical cancer [ J]. Lancet, 2007, 370
(9590): 890-907
[3] Jordan JA, SingerA.子宫颈学[J].郎景和,译.济南:山
东科技出版社, 2009: 5
[4] 薛凤霞“宫颈糜烂”—一个不恰当的术语[J].中国妇
产科临床杂志, 2009, 10(2): 85-87
[5] 宋学红.阴道镜检查评估女性下生殖道癌前期病变
[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6(5): 393
[6] 宋学红.北京市宫颈癌筛查技术与管理指导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