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历史史实分析四大步骤

 许愿真 2015-01-18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历史史实分析四大步骤   

 (一)

    高考历史复习要具备两个基本能力概括和联系。高考历史试题即使是知识的再现,也不会只是简单地复述或描述,而需要考生概括。如果考生不具备概括的能力,就算一条一条背下来迟早也会遗忘,不能概括,也就达不到运用知识的目的。考生还要具备联系的能力。当考查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它的深度、广度并不是出题人制造出来的,而是由这个知识点在它所处的知识系统当中的位置决定的。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主要依据。它规定了考试的性质以及能力要求、考试范围,样题体现出每个知识点所考查的深度和广度。考生要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内容复习。

  高考历史答题四大步骤: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推理论证。

    (二)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

  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略读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特别是试题如有导语应给予关注。分析题干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提问项、限制项等要求。细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细读材料过程中还应注意材料与教科书所学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是时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组织答案。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材料出处中所提示时间、材料主题思想等信息。”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方法

  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个观点至关重要。

  此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方法: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要素、因果关系等)。

  第三步:选择要论述的观点。

  选择观点的基本原则:一般试题所给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一个观点至关重要。观点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如果观点选得过多,就不能够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述,因此建议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一些试题会要求对材料中所有观点进行评述)。

  第四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三)

    高考历史大题解题过程就是根据高考历史史实进行客观分析,高考历史材料题史实题分析主要有四大步骤:名称含义——背景原因——事件经过——意义。

  (一)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1.熟记史实

  历史是最强调背记的学科。为什么呢?历史背记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史实,二是分析。而政治的背记,主要是分析,对事实的记忆则很少,所以远没有历史难记。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几次历史试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记忆不清丢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实上,史实不清、审题不细,是历史丢分的两大原因。怎样背记史实呢?

  第一,精细读书。要一个句号一个句号读,包括导言、注解、图示在内。

  第二,动手总结。一定要落实到笔头上,因为看和写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考试是写,不是看。尤其是第一轮复习,宁可罗嗦些,也要把总结写全。

  以下给出高考历史分析历史事件的答题通用格式,具体操作时,应有所取舍:

  1.名称及其含义(例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

  2.背景

  (1)原因(事物发生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导火线

  (2)条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时代、其他

  (3)目的(原因和条件是客观的,而目的是主观的)

  3.经过:力量、领导、阶段及阶段特点等

  4.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特点(极其重要!特点=不同点=考点),经验、教训

  第三,注意特点。特点就是不同点,例如《农政全书》的特点主要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特点就是考点,所以要非常重视,尤其是时代特点,往往是答题隐含的大背景。

  第四,定期背记。读—写—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在平时就要有计划地逐步背记。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与老师的复习同步。不要到考试前再背,那样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么背什么,那样很不系统。

  2.高考历史答题要把握联系

  高中历史的特点,是注重前因后果,注重分析知识的相关性,而反对孤立的知识点背记。其实,出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做题的过程,就是剖析联系的过程。把握联系,主要有两个步骤:

  第一,纵横结合。一方面要注重纵的联系(时间联系),另一方面重视横的联系(比如地域联系)。特别注意因果联系,这是所有联系的核心。

  第二,编织网络。纵横结合,经纬交错,就成为知识网。

  3.高考历史答题加强审题

  近年的高考,越来越强调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尤其是材料题),与课本知识结合,共同构成答案。这样,审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审题要注意三点:

  第一,准。就是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一道大题设多问,不仅要审大题题干,还要审每一问的题干;一组选择题有多道,不仅要审每道的题干,而且要审总的题干。

  第二,全。就是问的都要答,切忌答漏。题干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材料题),一般都包括至少一个信息点,答案上每个点都有分。

  第三,注意“弦外之音”。近年文综高考的答案,常有些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这些分都爱丢。例如2002年高考历史大题,考查旅大主权的变迁,如果仅按上面要求审题,会丢掉“不尊重中国领土主权”“背着中国拿中国主权和利益作交易”等要点。这些要点,来自题干的“弦外之音”:本题的主旨是主权问题,故应围绕此点答题。这种分很不好拿,但是如果做题时想一下每题的宏观主旨(而不是单纯就题论题),就有希望得分。

  (二)误区辨析

  第一,不可以做代记。靠做题记知识点,永远不够系统,会割裂联系。做题这个手段很好,但不可滥用。

  第二,不可滥搞联系。要以把握基本的知识网络为主,专题史不要太多。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