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掖市高台县民俗风情

 侗乡人1961 2015-01-18
张掖市高台县民俗风情
               
               
                  日期:2013-10-15 15:29  作者:  来源:张掖旅游网 
点击:76

               
               

                 




  地方戏剧


  高台县流传的剧种有秦腔、眉户、话剧和歌剧,流行较广的是前两种。民间各秦腔戏班多由演眉户剧开始,而后逐步演出秦腔。


  民间秦剧团创建较早的是乐善中义班, 又称"大寨子忠义班",旧时,"忠义班"实行箱主制。为了便于出外唱戏谋生,不但"行头"少易带,而且演员队伍也尽量从简,有八九个演员就能演戏了。因演员来自农村,农忙耕田,农闲演戏,被称为"粮草班子"。


  秦腔是大西北主要剧种,历史悠久,剧目丰富。仅"乐善秦剧团"就有四百多本戏,号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演重戏。曾出现过许多颇有影响的演员。冯良基饰包拯、关羽颇受称赞,群众称为"冯大净"。殷正绪(艺名二旦娃),11岁拜师学艺于酒泉正绪社,18岁出师后饰演《卖酒》中的玉风,曾在酒泉走红。他饰演的王宝钏、李慧娘深受群众欢迎,以后向多面发展,饰演生、净、丑、旦都获好评。此外还有红沙河、天城、红山、河西、顺德、九坝、镇江剧团等。这些剧团大都在本乡活动。镇江眉户剧团于1958年参加者酒杯泉专区文艺调演演出的《紫霞宫掘墓》、《两亲家打架》获奖。调查登记民间文艺表演团体40个,民间艺术人才167人,除农闲时演出传统戏剧秦腔外,还表演现代歌舞。


  高台秦腔剧团繁多,唱词道白通俗易懂,唱腔变化多样,板路有慢板、摇板、代板、尖板、滚板等。在板胡、二胡、三弦、笛子、梆子、唢呐和锣鼓的奏鸣专长中,演员说唱结合,并配以耍翎子、摆纱帽翅、弹长须、亮靴底等一系列特技绝招来表现人物形象、性格,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慷慨激昂、苍劲悲壮的艺术风格。


  奏腔的脸谱,别具风格、独树一帜,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美观。大体可分为白、黑、红、黄、粉五色,白色表示奸险阴狠,黑色表示勇猛憨直,红色代表忠义豪气,黄色表示庄严神武,粉色表示廉明爽朗。


  民间歌舞


  踩高跷 踩高跷为平衡技术表现的一种地方艺术,是甘肃各地春节社火中最为精彩的节目之一。根据剧情内容,将具有高超踩高跷技术的男女演员装扮成历史人物、戏剧人物、神话人物,双足绑在两根木杆(高跷)上,边走边表演。踩高跷难度极高,一不留神,就有摔倒和伤筋断骨之险。因而,它以精湛高超的空间平衡技术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跑旱船 旱船也叫“花船”或“彩篷船”,是从唐代流行的秧歌基础上演化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旱船多用竹、木、秫秸扎成船形,上搭彩篷,周围糊以彩纸,扎以纸花,前后各有一个花盒,内燃腊烛,如坐船状,船外,艄公手持浆,作划水行船状,和船姑娘对舞,犹如水面行船一般。其表现形式有停止、前行、后退、颠簸和陷泥等姿态,演得惟妙惟肖。跑旱船时多边舞边歌,内容主要反映各族人民的劳动和爱情生活。


  社火  源出于古代社庙聚会,是流行于民间的街头文化娱乐活动,融戏剧、舞龙、技巧、杂耍、舞蹈、演唱于一体。全县大多数乡村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社火队,内容大同小异,地方色彩很浓。表演内容主要有龙灯、旱船、高跷、芯子、耍钎子、大头和尚、竹马和风趣滑稽的"疯婆癫汉"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腰鼓队、霸王鞭等。每逢元霄节,社火达到高潮。社火中的高台芯子,是将儿童妆成各种角色,固定于铁架子上的高空造型艺术,由多人抬行,鼓乐配合,流动街头,以悬、精、妙著称。县城和部分村还盛行"灯杆会",即以绳子将灯杆相系,插在平地上,布成迷宫,外层留进、出口,让人们观灯破阵,融娱乐和智力游戏于一体。黑河北岸的五坝、六坝,灯杆会设在黑河之畔,元宵之夜,花灯高悬,冰河辉映,再辅以秧歌、龙灯,热闹异常,令人陶醉。


  秧歌 也称"倒秧歌",是履定套路的群体舞,兼演唱民间小调或折戏。曲调优美活泼,地方色彩浓厚。


  清唱  高台有清唱秦腔、眉户的悠久历史。每逢闲暇、节日、庙会等,爱好者相约而聚,吹拉弹唱,自乐助兴,民间称为"自乐班"。因不需化妆、道具和舞台,故易于组织,有一、二把板胡、三弦即可弹唱娱乐。


  节假日文化 利用节假日,由县乡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自编自演,形式多样,其目的是活跃城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添喜庆气氛。如县城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等。


  民间风俗


  高台民风纯朴,赋性勤劳而节俭。衣、食、住、行,崇尚量入为出,鄙视奢侈和吝啬,而热情好客是民风的突出特点。


  食 以食小麦面粉为主,兼食谷米、玉米粉、稻米等杂粮。在食用上尤为小麦面粉制品花样繁多,做工精细,味美色正,风味各异。传统的有碱面、长面、拉条面、汤面、蒸馍馍、蒸月饼、包子、饺子、油饼、麻花、烫面烙饼、烧壳子等。特别是汤面条、长面、拉条面、蒸馍、大小米粥,居农家一日三餐首位。山区群众每早有喝炒面茶之习。风味小吃有酿皮子、凉粉、面筋、米糕等,县城和乡镇街头多有叫卖,独具风味,可口诱人。本地人一般喜食大块肉,如"手抓羊肉"、"白沾鸡"、"手抓牛蹄"等。腌制食品主要有酸、咸白菜、胡萝卜、咸韭菜、沙辣椒等。其中咸沙葱独具特色,别有风味。


  服饰 旧时农民多穿自制土布或毛褐子。根据年龄和性别不同,将土布染制成青、蓝、紫、红、绿等色。夏季,男服多为对襟,女服为大襟,内穿大裆裤。冬季,男着对襟棉袄,女着大襟棉袄,穿棉裤。男子外出干活,多穿羊皮袄,富者穿褡面子皮袄。民国时期"洋布"传入境内,市镇居民和农村富户人家逐步改穿"洋布"。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服饰不断变化,衣料已由土布、卡叽布变为以化纤为主,并辅以毛织品。服装制做由缝纫机代替了手工,现在则多购买制成品。男服多为军便服和中山装,现在则多为西服或休闲服。颜色也由单调的草绿色、蓝色变得色彩多样。女服款式更加新颖,色彩更为艳丽。


  居住 由于高台在历史上属于边陲,常有战乱侵扰,旧时的居落点有较浓的防范色彩。人口集中的村落多筑城堡,独户分散居住的筑屯庄。城堡、庄墙设有垛口、炮眼,墙头备卵石、滚木。城堡、屯庄内盖四合院,一般是先打庄子后盖房。四合院院落较小,分上房(堂屋)、下房(倒座)和东西厢房。房屋为土木结构,富户盖穿斗式(全木屋)木框架房屋,贫者多为简易房。房屋均不盖瓦,上覆草泥。院口门窗处搭天棚。四合院前为庄院,庄院内盖牲畜棚、圈。居室内陈设简单,一般不甚讲究。睡土炕。冬季在炕上置上火盆,以烧木炭或捏制的大煤球取暖。家具用器,讲究实用。殷实人家盛衣服用针线柜或箱子,箱子架于炕头床桌之上。竖柜上放零碎什物,下盛粮食。另有檠桌、帐桌、方桌等。贫苦人家有盘土台为桌者。新中国建立后,住房和家具用器发生明显变化,建房以村统一规划,房屋按统一要求摆布。一户一院,分"丁字型"、"半工字型"等,四合院已基本拆除,房屋结构以砖土木结构居多,条件较好者则是砖木结构并带有走廓。而城市住楼房者居多。室内家具用器变化则更大,电视机、洗衣机普遍进入了城乡百姓家中,条件较好的不仅有洗衣机,还要电冰箱、电饭锅等。煤炉代替了火盆,暖气、太阳能已在乡村推广普及。


  行 新中国建立前交通不便,道路不通,运输工具落后,行走以步行为主,有时伴有畜力辅助,用时较多,有"好出门,不如呆在家"之习。新中国建立后,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村村通公路,通客车。一般的走亲访友则有摩托车代步,出远门有公共汽车、火车通达四方。大多数农民家庭都有手扶拖拉机或四轮拖拉机,代替了过去畜力车和主要靠畜力完成的农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