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州年俗的记忆

 侗乡人1961 2015-01-19
兰州年俗的记忆
               
               
                  日期:2014-03-24 11:05  作者:  来源:中国甘肃网 
点击:52

               
               

                 




  “人老了话多树老了根多”人到了古稀之年总是爱说一些老话旧话总爱回忆一些他们感到有趣的陈年往事特别是爱回忆儿时春节带给我们的种种乐趣


  “百节年为首”我们小时候最大的希冀莫过于过年那浓浓的年味 神秘的年俗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抹之不去的深刻影响


  “年”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们把来年的憧憬和热望,通过年俗把它表达出来。数千年来,中国人创造了一整套极其丰富的年俗文化和语言,令后人回味与传承。


  我国的春节,并非是只指农历元旦一天,习惯上从腊八就已开始了。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吃了腊八饭,便把年事办”的俗语。过了腊八,人们就开始办年事,置年货,准备过年了。在腊月里,人们见面时,都要相互问一声,“你年事办好了吗?”


  按照兰州人的习俗,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程序:祭灶神、扫房子、写对联、除夕烧纸祭祖、三十晚上守岁、接神……到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打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爷,灶娘娘上天“述职”。到了年三十晚再把灶爷、灶粮娘请回来。重新贴上画像,贴上用绿纸书写的“灶联”。


  年前还有一种旧俗:“暮春,将一年食余的药饵,弃之门外。并将所集的药方,拣之焚之,曰“丢百病”。(《帝京岁时纪胜》)


  三十晚上,吃完了年夜饭,即要给先人烧纸祭祖,感恩祖先。除夕之夜还要“守岁”。人们把农历最后一天的夜晚叫做“除夕”。这天晚上人们举家吉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除夕是年已到来的一夜,“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人们守岁,以求来年大吉大顺。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电影。一家人围坐守岁的唯一娱乐就是抹“钱牌”。这种“钱牌”是清、康熙年间制做的,一付54张。这钱牌形同钱币,但只做娱乐,不做流通。除夕之夜妇女们通宵达旦地玩这种钱牌。


  三十晚上,长辈还要给晚辈一点“压岁钱”,其意是祝福“长命百岁”之意。到了午夜时分,就要放炮接神。相传春节是百神下凡的时候。初一日早上要“迎喜神”。届时人们将自家的牲口,牵到麦场上,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祝马禽平安繁盛。


  我国的年俗,许多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年俗和语言息息相关、唇齿相依。正月初一新年初见人们都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语,还要相互拜年祝吉。初一到初四,食用年前准备好的食物。初五为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


  兰州人初五还有“吃搅团,填穷坑”的习俗。这种搅团即是用谷面或糜面做成的面疙瘩。也调一点配菜之类的蔬菜。据说吃了这种“搅团”就可填平穷坑,脱离贫穷。这也是“祭穷神”的一种仪式。


  过年还有许多忌讳:初一到初三不倒拉圾,否则为之破财。正月初一至初八,分别为鸡日、狗日、羊日、猪日、牛日、人日、谷日。初七是人日,过去还有这天禁行刑的一说。其他七日相序对鸡、狗、羊、猪、牛谷要敬之,不屠杀。


  旧社会,初一到初五不许妇女们串门,曰“忌门”。这种年俗今天看来已不合时宜,或者可以说这已经过时了。


  过年最忌打架骂人,说脏话。与家人和他人都要和睦相处。忌动剪刀,摔东西。忌说“死”字,否则为不吉利。打破了碗、杯,不能说“破”,要说“岁岁平安”。煮饺子“破”了,要说“挣”了等等。


  我的家乡兰州市西固区河口老街,正月十六还有“撵瘟”的风俗;跨(qiā)火堆的风俗。“撵瘟”是一项庄严、神圣的活动。届时全村的人一齐出动,前面有锣鼓开道,后边有狮子扫荡,麻鞭声声,沿大街小巷驱赶瘟神,待撵完全村的每个角落后,则把“瘟神”送到黄河岸边,“纸船明烛照天烧”。从此,过年的各种娱乐活动偃旗息鼓。一年一度,神秘而有趣的春节就算过去了。那些鲜活生动的年俗,则被人们又渐渐地淡忘了。


  于是,人们再眼巴巴地盼又一个新年,盼望那种欢乐与束缚同时降临,希望与失落交织而成的又一个新年。生活就是这样有滋有味,有希望,有盼头。



  “年”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们把来年的憧憬和热望,通过年俗把它表达出来。数千年来,中国人创造了一整套极其丰富的年俗文化和语言,令后人回味与传承。




  我国的春节,并非是只指农历元旦一天,习惯上从腊八就已开始了。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吃了腊八饭,便把年事办”的俗语。过了腊八,人们就开始办年事,置年货,准备过年了。在腊月里,人们见面时,都要相互问一声,“你年事办好了吗?”




  按照兰州人的习俗,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程序:祭灶神、扫房子、写对联、除夕烧纸祭祖、三十晚上守岁、接神……到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打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爷,灶娘娘上天“述职”。到了年三十晚再把灶爷、灶粮娘请回来。重新贴上画像,贴上用绿纸书写的“灶联”。




  年前还有一种旧俗:“暮春,将一年食余的药饵,弃之门外。并将所集的药方,拣之焚之,曰“丢百病”。(《帝京岁时纪胜》)




  三十晚上,吃完了年夜饭,即要给先人烧纸祭祖,感恩祖先。除夕之夜还要“守岁”。人们把农历最后一天的夜晚叫做“除夕”。这天晚上人们举家吉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除夕是年已到来的一夜,“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人们守岁,以求来年大吉大顺。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电影。一家人围坐守岁的唯一娱乐就是抹“钱牌”。这种“钱牌”是清、康熙年间制做的,一付54张。这钱牌形同钱币,但只做娱乐,不做流通。除夕之夜妇女们通宵达旦地玩这种钱牌。




  三十晚上,长辈还要给晚辈一点“压岁钱”,其意是祝福“长命百岁”之意。到了午夜时分,就要放炮接神。相传春节是百神下凡的时候。初一日早上要“迎喜神”。届时人们将自家的牲口,牵到麦场上,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祝马禽平安繁盛。




  我国的年俗,许多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年俗和语言息息相关、唇齿相依。正月初一新年初见人们都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语,还要相互拜年祝吉。初一到初四,食用年前准备好的食物。初五为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




  兰州人初五还有“吃搅团,填穷坑”的习俗。这种搅团即是用谷面或糜面做成的面疙瘩。也调一点配菜之类的蔬菜。据说吃了这种“搅团”就可填平穷坑,脱离贫穷。这也是“祭穷神”的一种仪式。




  过年还有许多忌讳:初一到初三不倒拉圾,否则为之破财。正月初一至初八,分别为鸡日、狗日、羊日、猪日、牛日、人日、谷日。初七是人日,过去还有这天禁行刑的一说。其他七日相序对鸡、狗、羊、猪、牛谷要敬之,不屠杀。




  旧社会,初一到初五不许妇女们串门,曰“忌门”。这种年俗今天看来已不合时宜,或者可以说这已经过时了。




  过年最忌打架骂人,说脏话。与家人和他人都要和睦相处。忌动剪刀,摔东西。忌说“死”字,否则为不吉利。打破了碗、杯,不能说“破”,要说“岁岁平安”。煮饺子“破”了,要说“挣”了等等。




  我的家乡兰州市西固区河口老街,正月十六还有“撵瘟”的风俗;跨(qiā)火堆的风俗。“撵瘟”是一项庄严、神圣的活动。届时全村的人一齐出动,前面有锣鼓开道,后边有狮子扫荡,麻鞭声声,沿大街小巷驱赶瘟神,待撵完全村的每个角落后,则把“瘟神”送到黄河岸边,“纸船明烛照天烧”。从此,过年的各种娱乐活动偃旗息鼓。一年一度,神秘而有趣的春节就算过去了。那些鲜活生动的年俗,则被人们又渐渐地淡忘了。




  于是,人们再眼巴巴地盼又一个新年,盼望那种欢乐与束缚同时降临,希望与失落交织而成的又一个新年。生活就是这样有滋有味,有希望,有盼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