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丹莅郑细说“以化成天下”—— 河南文化真正的精髓是道家文化 中原文明是我们血液中积淀的基因

 wps0321 2015-01-19
于丹莅郑细说“以化成天下”——
河南文化真正的精髓是道家文化
中原文明是我们血液中积淀的基因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这就是道家给我们的自我超越、给我们的宇宙天地观; ◆一念于心,今生遇见真自我,我们从天地间远远地归来,在自己内心的觉悟里遇见今生不可更改的自我。

河南文化真正的精髓是道家文化

中原文明是我们血液中积淀的基因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秦 华 杨丽萍 文 李 焱 图

继上个月为绿城观众献上《感悟中国智慧》的精彩论述之后,17日,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又一次现身郑州,出席“中国梦 中国心”——首届河南中华文化论坛,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的演讲。

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于丹用现代的眼光进行解读和阐释,从易经讲到孔孟之道,从儒家讲到道家、禅宗,引经据典,博古贯今,生动地阐述了她对文化、哲学的深入思考。看似早已远去、晦涩深奥的国学经典,在她抽丝剥茧、妙语连珠的演讲中,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田,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那饱含着文化之美、哲学之思的话语,令人受益匪浅。

精彩观点

◆修己以敬,仁爱天下,君子人格,就是中国儒家给我们的个人自我实现;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这就是道家给我们的自我超越、给我们的宇宙天地观;

◆一念于心,今生遇见真自我,我们从天地间远远地归来,在自己内心的觉悟里遇见今生不可更改的自我。

1

以“化”来完成文明的传承

以儒家的哲学入世,实现自我的社会角色

修己以敬,仁爱天下,是中国的君子文化

《周易》最早给出了文化的定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于丹看来,所谓“文化”,重点在于“文而化之”,“我们都知道不缺少文明,但是否真正能够化育人心呢?其实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以‘化’来完成文明的传承。”于丹说,在中原,文明其实是呈现一种复合形态的,首先要在中国的文明中找到坐标的接续,“中国是个天人合一的民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就是观察四时的变化,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呼应,而‘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人文’其实就是人间百态。”

那么,如何帮助我们内心成长,如何看待我们与世界的融合?于丹认为,在中国,先要以儒家的哲学入世,完成一个社会角色的自我实现,成为君子。怎样做个君子呢?《论语》中有句大家都熟悉的话——修己以敬。子路问孔子:“何以为君子?”老师告诉他“修己以敬”,修养自己,做到内心对世界满怀敬意。子路觉得太简单了,说修己以敬就是君子吗?孔子就说了第二句话“修己以安人”,修养自身就可以安顿别人。子路还不以为然,修养自己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了第三句话:“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一个人从修养自己的内心出发,却安定天下百姓,这件事情连尧舜都未必做得到。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讲了三重境界:第一重修己以敬,修养自己,对世界对他人抱有一种恭敬之心;第二重修己以安人,修养自己来安定别人;第三重,修己以安百姓,从自己内心出发修养了自己,就可以安定天下。于丹认为,修己以敬是个人的,修己以安人是周围家庭伦理朋友范畴的,修己以安百姓是社会范畴的。“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伦理出发点——修己。从自己内心的成长开始,修养好自己,一个人就找到了与世界的关系,就找到了自己和世界的逻辑起点。”于丹说,我们今天常常迷惑于个人与这个苍茫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其实,修养好自己就找到了全部逻辑关系的起点。

2

职业角色守住忠,伦理角色做到信,个人成长要学习

真正的自由从反省开始,懂得自律才真正拥有尊严

成功是偶然的,成长是必然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今天已经活得这么累了,干吗还要修养自己啊,别人监督我们还不够吗?难道我们还要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吗?在于丹看来,逻辑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追求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什么呢?是一个人真正有自尊,有尊严的人在世界上得到的自由就多;那么自尊的前提是什么呢?是一个人会自律,越能约束自己越有尊严;而自律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恰恰就是自省,一个人能够自我反省,在行动上自我约束,就是自律,自律让一个人建立自尊,自尊又让一个人拥有自由。由自省到自律到自尊到自由,一个人真正追求的自由恰恰从自己的反省开始。

自律为什么是个重要的起点呢?于丹举的例子颇具现实性:“我们看看今天查处的贪官,就属于缺乏自律能力、他律也不管用,最后直接用了法律。”在于丹看来,“律”有三个层次:如果可以自律的话,那最好;如果自律不够,他律可以帮你约束自我,那就不要走到法律了;只有那些不自律也不听他律的人,才会触犯法律。“只有懂得自律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尊严的人。”

在于丹看来,“日三省乎己”绝不是一件小事,那么我们需要反省什么呢?《论语》说了三件事:第一件“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别人谋的差事要问问我有没有不忠的地方;第二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的交往有没有不守信誉的地方;第三件“传不习乎”,传播是外在的,学习是内在的,让外在的事实成为自己的价值才是学习。

把这三个方面换个坐标来看看今天的人,每个人都有三重角色:第一重,职业角色,大家有名片、有头衔、有社会地位,这就是职业角色;第二重,伦理角色,大家有亲人、有朋友,这就是一种伦理上的积蓄和承担;第三重,自我角色,大家都要自己完成精神成长这样一个终身的功课。“我们每天的惶惑就在于职业角色、伦理角色、自我角色不断重复着、争夺着时间,不过换一个思路来说,人不一定什么事情都追求上线,可以凡事求个保底。”回到孔子这“三省”,第一在职业角色上守护的底线就是“忠”,要每天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忠于职守、忠于良知;第二在伦理角色上,要做到的底线就是“信”,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第三在个人角色上,守住一个字就是“习”。

那么我们怎么样通过学习跟上时代、融合于社会呢?“今天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我想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因为成功是个外在的标准,成长是一种内在的努力,成功是偶然的,成长是必然的。”于丹说,孔子教我们职业角色守住忠,伦理角色做到信,个人成长要学习,这三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反省的事情,而从修养自己的自省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和世界的关联。

3

仁爱天下需做到“恭、宽、信、敏、惠”

找到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从处好“两两关系”开始

真正的仁爱,是我们以心里的善意唤起世界的良知

于丹谈到儒家文化还有第二个观点:仁爱天下。“这个‘仁’字,简单四划藏了一个密码,就是中国老百姓说的‘二人成仁’,也就是说仁爱不是一开始就可以爱天下,而首先是两两之间,比如父子关系、母女关系、恋人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同学同事关系等,我们处理最多的就是两两关系,所以怎么样找到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从处好所有的两两关系开始。”于丹说。

那么什么叫“仁”?孔子说,真正的仁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我自己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就用自己的心去帮别人,用发达自己的心帮别人一起发达,跟离自己最近的人将心比心,这就是仁爱的方法。“所以说仁爱是什么呢?是眼前人,是身边事,是现在就做,怀着好心对别人,不要对人老是怀有一种刻薄、挑剔的恶意,其实真正的仁爱就是我们以心里的善意唤起世界的良知。如果人人都抱此心,那会是一种善意的循环。”于丹说。对于善意的追求,是中国所有教育真正的智慧,如果这个世界可以因为阐明、发明、表明美好的道理,最终止于至善,这就够了。

于丹说,儒家哲学之所以令她钦佩,是因为它不仅仅停留于学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种行动的哲学。学生问孔子,仁爱这么好,我从哪方面做啊?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条,仁爱就做到了。对于这五条,于丹有着自己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恭”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恭敬,对他人的善意构成了我们跟世界的基本关系。人们为什么要恭敬世界呢?孔子说“恭则不侮”,一个君子安身立命、实现仁爱的第一步就是要保持着对世界的恭敬,不招致羞辱。

有人会说我对别人恭敬,但还有人无端地给我羞辱怎么办呢?这就说到了第二点,孔子说“宽则得众”。有时候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这就在考验你的心够不够宽。在于丹看来,养好自己的宽和之心,是一生的功课,如果我们随着年华流逝心越来越宽,就是不辜负光阴。“中国人对于长者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期许呢?孔子曾说,自己的人生理想无非三句话,叫作‘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因为有我在,周围的老人都得到了安乐,朋友有个可托付信任的人,比我年少的人怀念我。我觉得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追逐的目标。”于丹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的生命基调必定是朴素的、温暖的,甚至是天真的,带有一种沧桑不改的赤子本真,不忘初心、历尽沧桑的磨洗还带着一份人性的醇厚,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实就是人生的宽度,“宽”是对自己的,也是对世界的,是仁爱的第二步。

显然只有“恭”和“宽”还不够,于是就进入到第三步——“信则人任焉”,于丹说,“信”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就是生命线。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向老师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还要为难老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国防可以去掉。子贡又问,“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物质我也不要。接着孔子说了十个字,这十个字放在现在也是振聋发聩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而今,谁躲得过死啊,但要没有了这个“信”字,社会国民一切价值都无从建立、社会江山一切信任体系都没法立起来。

但是知道守信用,只是苦干,没有智慧,显然也不行,这就需要第四个字“敏”,就是孔子讲的“敏则有功”。谁敏锐,谁就能建立功勋。敏锐的人不是小聪明,而是拥有大智慧。于丹说,人只要做事,无非面临两个境界,顺境或逆境,顺境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保持着自我的成长,逆境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自我修复,谁在逆境中修复自己用的时间最短,谁就抓住了人生的机遇,“要做到敏锐,第一是要永远抱有希望,不丧失信心,第二要抓住机遇,以一种极致的方式获得效率。”

至于 “惠”,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一个人有恩惠之心才足以调动使用别人的积极性,只有用心才是大智慧。于丹认为,对于领导们来讲,大恩惠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用,现在那么多博士班,你敢说每一个拿了文凭出来的人都有的是核心竞争力?不见得。核心竞争力是求异的,不是存同的。所以好领导是什么,好领导就是能够看见每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把人用在刀刃上,好领导的恩惠之心是识人用人。

4

河南文化真正的精髓是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哲学与行为融合得最好的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河南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老子、庄子都曾在中原大地上给我们开创了道法自然。有人会说儒家都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要学习道家呢?于丹说,儒家让大家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则让大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中国的禅宗了解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三者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道家是什么?于丹说,从“道”这个字便可看出端倪——用脑袋决定要走的那条路才叫道路,用脑袋决定要认得那个理才叫道理。如果行不由径,不合大道,就会越走越偏。道家说的天地大道是什么呢?老子《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一个浑然天成的东西,有三个特征,第一“寂兮寥兮”,它是寂寞的、寥落的;第二“独立不改”,不因为寂寥而失去操守,保持着独立的精神;第三,“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地运行永不停息。

于丹认为,这三个特点也应该是人的特点。第一“寂兮廖兮”,中国人现在越来越失去了独处的能力,社会空间里面一定要大家热闹,要不然就没有存在感,“我们今天还有多少有品质的、孤独的忧伤?人越来越失去跟自己相处、跟世界相处的能力,可一个人不把自己腾空,不体会寂寥,你哪有天地?”于丹说,中国形容一个伟大的真君子会用四个字叫顶天立地,也就是见天光、得地气的人才能够得人心,但是我们正在失去天地,因为我们越来越多地和人打交道,而失去了寂兮廖兮,有时候不那么热闹也未必是坏事。

从“寂兮廖兮”引出第二个特征“独立不改”,一个人有了真自我的建立才会有独立不改的操守。“中国30年走了西方100年走的路,看看咱改成什么样了,我今天进郑州的时候就说,这个大郑州跟上世纪90年代我熟悉的郑州差别也太大了吧,到处是高楼大厦立交桥。世界在改变,人心还能有一些不变吗?我们何以以不变去应万变?一个人必先有独立才能不改。”于丹说,要想有自由,得先独立,独立而不改,不过,我们现在看到有些独立的人太硬了,就是那种愤世嫉俗、拒绝合作,对世界一任挑剔的,境界不够高级。更高级的境界是道家讲的是以柔克刚,上善若水,以水一样的柔软随物赋形,涤荡万物。

而要真正做到柔软就牵出第三点,叫“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地运行而永不停息。一个人如果能跟上世界的律动,他就算有什么看不惯,也会用行动默默地改变它,而不是表现出横眉立目、剑拔弩张。“一个20岁的孩子对世界剑拔弩张你会说这是个性,但是到了60岁耳顺之年,再听谁说话都顺了,耳顺是心顺的前提,到70岁就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往这个境界上走,就知道天地大道在哪里。”于丹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南文化真正的精髓是道家文化,它胜于儒家,道家文化是把哲学与行为融合得最好的。

5

中原人要有“一念于心”的禅悟

今生遇见真自我是件很难得的事

不要在喧嚣中丧失了自己的判断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苍天根本的道理应该是利于万物生长的,不制造祸害,人间根本的道理是守住本质有所作为,不要跟人争斗,在争斗中没有赢家,这些话非常有智慧。而庄子也是值得了解的,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于丹表示,不一定说出来的东西就是清晰的,最伟大的判断在于沉默的心里,万事万物都藏在它已成的道理中,不必言说,可贵的是不要在别人的喧嚣中丧失了自己的判断。

“中原人还要有‘一念于心’的禅悟。”于丹说,“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原创,可是活着活着就成了盗版,所以这一辈子,今生遇见真自我是件很难得的事。我们经常会遇见那种比盗版还不如的情况就是迅速把自己变成山寨版,比如,把自己变成翻版的偶像。禅宗讲一念于心,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人要成为自己的信仰,在内心有了判断才是最重要的。”于丹说,中原大地,水阔天高,这里不缺山、不缺水、不缺文化、不缺信仰,中国滥觞之源的汉字,就是我们握在掌心的宿命的纹路,我们不仅仅是循着青铜利器上的花纹看见民族的历史,每一个人掌心的纹路也有万水千山,而中国的禅宗故事就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你结的缘是什么。

“我们今天有多少人在说世间的苦和难,人生的成长不容易,但是中国的禅宗故事告诉我们,红尘才是一道真正的法门。”于丹与听众分享了这个故事: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庙,庙里有一尊石头慈眉善目,善男信女都去参拜他,但是没人知道通往小庙的那一块块石阶跟石佛是同一块山上劈下来的石头,这些台阶就想怎么自个的兄弟天天被人膜拜,我们就被踩在脚底下呢?有一天就联合发难质疑石佛,说你跟我们就是兄弟,现在大家都踩着我们走向你,你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那尊石佛就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说了句话:“弟兄们,你们才挨了几刀就有了现在的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于成佛”。于丹认为,凡经得住千刀万剐的人,就走在了一条成佛的路上,当然没信念没悟性,千刀万剐之后也成不了佛。

6

用无所畏惧的心守住文化信仰

中国人的文明就在中原大地上

什么样的苦难都无法摧垮人的心

于丹最后总结了自己的观点:第一,修己以敬,仁爱天下,君子人格,就是中国儒家给我们的个人自我实现;第二,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这就是道家给我们的自我超越、给我们的宇宙天地观;第三,一念于心,今生遇见真自我,我们从天地间远远地归来,在自己内心的觉悟里遇见今生不可更改的自我。

“儒道释,其实就是中国人成全自我的学问,儒道释就是文而化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许中原大地也有着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中对文明化合反应这样的一种能力,所以我想,我们站在2015年之初,展望今年,不管怀着多么美好的祝福,也还会有一些猝不及防的苦难发生,但不管什么样的苦难,都无法摧垮人的心。因为中国人的文明就在中原大地上,这是我们数以千年来在血液中积淀的基因。我们害怕今生今世的苦难吗?一个本着文而化之的人,用生命去传承,那眼前的一时一事都算什么呀?”于丹说,如果把人间红尘看作是穿越千刀万剐的修行历练,人们那无所畏惧的心会守住我们的文化信仰,会接续我们的民族文化,会成就一个真自我的性情,会去面对未来,并为自己、为家人、为河南的文化、为中国的文化,保持着一份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