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1、2型糖尿病中医辩证之己见

 昵称17447218 2015-01-19

本文尝试以中医的角度对1、2型糖尿病进行本质剖析,所举案例和用药方法仅为抛砖引玉,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不具有全面代表性,不能处理临床所有情形,临床还需结合实际辩证用药,本人只是一名中医爱好者,欢迎持不同意见者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进步,为中医的发扬光大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有很多朋友因为糖尿病的问题,提出服用肾气丸是否可以不用黄酒(黄酒,味苦、甘、辛,主行药势)的问题,这把我难住了,在决定写本文之前,我对糖尿病没有做过研究,不知道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只知道,这个被西医判定为无法治疗的疾病,有着“多饮”、“多尿”、“多食”症状特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被命名为消渴症,并且清楚的给出了治疗方案,但方案并不唯一,说明需要辩证,为此我查阅了西医资料,发现西医对糖尿病也有分类,即1型和2型,下面为引用资料:

1、2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

(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

(4)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

简单说来,1型糖尿病患者,年纪轻,消瘦、伴随“三多”症状、需注射胰岛素,而2型患者则年纪大、肥胖、不一定伴随“三多”症状、不需要注射胰岛素。

从上述症状看,1、2型患者症状完全相反,这着实让人疑惑,既然被西医判定了为无法治愈,用西医应该是无法解释了,那么在中医领域是否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呢?

首先,糖尿病人不能吃甘甜,那么甘甜从中医学的角度在人体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论曰:“脾德在缓,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肾德在坚,以苦补之,心德在软,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黄帝内经·素问》:“甘入脾。”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补、泻是针对五脏之气而言,如果是五脏之体而言,那应该正好相反,即:“脾德在缓,以苦补之,以甘泻之。”并不是说这里的苦一定是补脾体,但它一定可以消耗或削弱脾气以减少气对阴体的消耗,既达到了“补”脾体的效果。由上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既:“甘补脾气,以“甘”补了脾气,就耗了心气,以“苦”泻了脾气,就保了肾气”。由此可知,甘甜作用点在脾,脾对心肾有消耗作用,心火为阳,肾水为阴,因此,对心的消耗为阳,对肾的消耗为阴。

《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由此,可以判定,糖尿病本质为厥阴风木之病,病机为心火刑肺,致肺阴不足,即肺热,所以口渴,肺主皮毛,因此不怕冷,脾肺同属太阴经,母子的关系,日久脾阴也亏,因此食多,形成消渴症,既然是肝病,为什么会出现心火刑肺?这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四圣心源》:“消渴、癃淋者,皆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之气,性主疏泄,泄而不藏,津液失亡,则为消渴,有消渴而小便不利也,有消渴而小便反多也,有小便不利也,有淋也,有淋而消渴也。病机不一,而厥阴为病则一,缘厥阴乙木,位居水火之中,火盛于上,则风木疏泄而病消渴,水盛于下,则风木郁遏而病癃淋,无异故也。”

 我认为,上面这段话道出了消渴症的本质,即糖尿病的两个分型火(心)盛和水(肾)盛,既阴虚还是阳虚,但表现出来的症状却都为“心”热证,只不过一个为实热,一个为虚热,肝为水火之中气,肾水之子,心火之母,心火本热,肾水本寒,肝病则心肾不交,上热而下寒,火胜水则肾水消耗病阴虚,脏实热,水胜火则心火不旺病阳虚,脏虚寒,如果从阴阳论来理解,结合我肾气丸文章中的观点,你会发现,1、2型糖尿病的症状是那么的自然和容易理解,阴阳、水火本就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相互依赖和排斥。

1、患者年纪轻,年轻人病阳虚,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不足则在情理之中。

2、消瘦,阴虚(体不足)的特征,物质(血)不足的表现;肥胖,阳气不足的表现,身体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消耗物质,则脂肪堆积,因此我们经常发现,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身材很好,上了年纪,就胖了,肚子也出来了,这都是脂肪堆积。脾主肌肉,脾体不足则肌肉消瘦,脾气不足则人自然没有力气,因此糖尿病患者总感觉没劲,1型和2型虽然都会有无力感,但本质不同,1型为脾体不足,脾气相对亢盛,脾气耗肾阴,因此,本质为肾阴不足;2型为单纯的脾气不足,脾寒,火不生土,无力推动脾胃消化食物,因此易便溏、腹泻。

3、“多饮”、“多尿”、“多食”,能量(阳气)有余的表现,身体的阴性物质不足不能收纳能量,致使能量外泄,因此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类似症状。

4、1型患者需注射胰岛素,而2型患者体内可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因此我判断,体内胰岛素的产生与否与体内的某种物质有关,这种物质对血糖有直接作用,那么究竟是那种物质?“体内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主要有胰升糖素、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它们都能使血糖升高”,这是西医解释,肾上腺素,对心脏有激动作用,促进心跳,人紧张时候心跳加速就是它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的人来说,肾上腺激素会分泌旺盛,而肾上腺素通过α2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β3受体促进脂肪分解,因此,1型糖尿病体瘦且胰岛素分泌不足本质为肾阴不足。而2型糖尿病容易发胖,显然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无关;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升高血压,类似于附子的作用,有温补肾气的作用,而与附子对应的就是地黄,有补肾阴的作用,当人体阳气不足的时候,血压低的时候,人体会本能的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来“补充”肾气,升高血压,但它不作用于受体,只是对胰岛素有反向抵消作用,因此不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但过量的分泌会产生高血压,结论:1型糖尿病人肾阴不足、肝升有余,即阴虚,而2型患者病机为肾阴有余、肝升不足,既阳虚;阴虚瘦,阳虚胖,阴虚可能怕冷,而阳虚反而可能怕热。

那么,如何从厥阴病的角度理解糖尿病呢?

肝阴中之阳,体阴而用阳,如果肝火旺,心火自然也旺,肾阴相对不足;如果肝阳不足,则心火不旺,肾阴相对有余,因此,滋阴,升阳,为解决糖尿病问题的关键钥匙。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论曰:“脾德在缓,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肝德在散,用辛补之,酸泻之;肾德在坚,以苦补之,以咸泻之;肺德在收,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可见,辛和甘,分别针对的是肝和脾,即补肝脾之气,而2型糖尿病为阳虚,又不能吃甘甜,那就只能吃辛了,可见问题就出在肝上了,酸和苦,分别针对的是肺和肾,即肺肾之气,苦可以泻脾气以保肾之阴,酸可以泻肝气以保肺之阴,肺阴得保,则肾水得补,对于1型糖尿病而言,吃酸苦的东西,应该是有好处的,这也是肾气丸的立方之本,肾气丸,扶阴之方,火盛而水虚也,因此我一再强调肾气丸脾胃虚寒之人不能用,把肾气丸理解为补肾阳之方,是未领悟其中的精髓。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干地黄(八份,味苦甘),山药(味酸甘)、山茱萸(各四份,味酸),泽泻(味咸)、牡丹皮(味苦、辛)、茯苓(各三份,味甘),桂枝、附子(炮)(各一份,味辛)”

仔细看看上面的药味配比。

《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乌梅(三百枚、味酸)细辛、桂枝、川椒四两、附子(各六两、味辛)、干姜(十两、味辛)、黄连(一斤、味苦)、人参(六两,味甘苦)、当归(四两、味甘、辛)、黄柏(六两、味苦)。”

如果说肾气丸病机为心火旺盛,那乌梅丸中所指的心中疼热是不是也是心火旺盛?很多人会奇怪,乌梅丸不是治脏寒吗?那为什么会心中疼热呢,其实这里的心中疼热指的是心包热,即心脏外面的那层膜,属于五脏六腑中的第六腑,正因为有心阳不足的问题,才会把热量“逼”到心包那里,因此,此处之热为虚热,以脏寒为病机,治以辛,辅以甘,则肝脾之阳气得补,心火得保,兼以酸苦,取阴中求阳之意,提醒我们,在用阳热药的同时不能忽视护阴重要性,否则,“壮火食气”也,食的是什么气?阴气也,阴气归脏,阴气不足,脏血自然流通不畅。

肾气丸所治为足少阴肾水不足致使手少阴心火无法下降,足厥阴肝经因而无法升发之病,乌梅丸所主为足少阴肾水寒致使足厥阴肝经无力升发,手厥阴心包经因而无法下降之病,一个为阴不足,阳有余;一个为阴有余而阳不足,同样是心火刑肺,导致肺津不足而为消渴,肾气丸为心脏气实,乌梅丸为心包气实,一个是脏实,一个为腑实。明白了上述道理,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1型糖尿病,病机为脏阴虚,用药以酸苦为主,兼以辛甘.

2型糖尿病,病机为脏阳虚,用药以辛为主,辅以甘,兼以酸苦。

临床上还会有很多分型,如既有1型也有2型特征,既阳虚又阴虚的病人,因此,需要灵活辨证,现实永远比理论要复杂的多,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的实践与总结。靠吃降糖药、打胰岛素等手段只是治标,不能治本,西医无能为力就在于它对微观的坚持而忽略了人体是一个大环境,有其内在的关联性,没有全局的观点就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至于肾气丸和乌梅丸的组方含义,本文不再展开讨论,有兴趣的可参看本人已写的相关文章。

那么,文章开头提到的糖尿病是否可以用黄酒,你现在有答案了吗?

出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2fbff00102uvzf.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