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珠江大鹏 2015-01-20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方林(安徽省博物院)

一、玉鱼涉及的品种

宋代玉鱼形制,仿生的品种有鲤鱼说、鲨鱼说、鳜鱼说、草鱼说等等。从宋代玉鱼的形制观察,鲨鱼说可首先排除。鲨鱼生长于海里,而莲鱼佩中弯曲跳跃的鱼常常与荷共存,藕荷之花之叶常生于湖泊、池塘,鱼荷共生反映的是农耕文明时代田园风光,反映出归隐山林、向往田园生活的情趣。宋人雕刻玉鱼,重写实,求意境,是宋代玉器世俗化的重要表现,鱼莲同池共生应是对生活场景的一种写实。如果是鲨鱼,那完全是把两种不同环境的产物揉合在一起的结果,属于超越历史时空的创造,显然鱼荷佩中的鱼为鲨鱼形象是不准确的。

从现有的宋代玉鱼形制观察,宋代玉工在玉石上表观玉鱼种类最多的一类是鳜鱼,在民间则被称之为桂鱼。这种鱼体侧扁、大口、下颌突出、背部隆起、硬棘发达,鳞细小圆形。性凶猛,肉质鲜嫩,生长快,适应性强,在我国各大河流湖泊均有产出,是名贵淡水食用鱼类之一。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的水晶鱼挂饰吻部突出,身体宽且短,背鳍呈齿状排列,就是鳜鱼较为写实的再现(图一);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北京故宫藏青玉双鱼坠、青玉鳜鱼(图二、图三).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四川广汉出土的青玉与白玉两条鱼等都是鳜鱼(图四、图五)。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鳜鱼的身体肥胖较短,最长者也不过60厘米,所以宋代造型最别致生动的c字形卷尾鱼,一般不大可能是鳜鱼。从c字形鱼的鱼体浑圆,卷尾幅度较大考量,这种鱼一般应该鱼体较长,在鱼类中应是青鱼或鲤鱼。江苏江宁南宋绍兴二十五年秦氏家族墓出土的鱼形玉饰(图六),鱼体圆浑,很似民间常通称的草鱼鲫鱼形象。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二、宋代玉鱼的玉料

宋代初年的和阒玉料来源因受北方契丹及后来辽国的影响,边疆贸易中的玉石交易并不正常,导致所用玉料得不到保障。根据文献记载看,北宋朝廷所制玉礼器的尺寸往往与实物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存宋代玉鱼实物看,玉工们在制作玉鱼时的选料是比较讲究的。玉鱼多为片雕,用料不太大,相对而言玉鱼的材料大都是优质的和阗玉,尤其是造型生动,充满着生活气息和写实手法的c形口衔荷、缠草花卉鱼的出现,基本上都选用洁白纯净的白玉或青白玉碾制。即使有些青玉质地或墨玉,其结构也往往比较缜密,很少绺liǔ裂,而且油性十足,抛光后呈现出温润华滋、油光发亮的效果,极易获得佩戴者的欣赏喜爱。而且片雕玉鱼形制出现了向圆雕鱼发展的趋势,边缘打磨弧形,与商周玉鱼的片雕有所不同。当时还出现了真正的圆雕鱼,说明宋代玉作业的发展,正向着立体视觉效果的圆雕迈进,这与其他类型的玉雕形制是同步的。

除了和阗玉以外,无色透明的水晶是当时玉工们雕琢鱼形时的第二种选择。水晶是硬度比玉高、而且脆性也高的一种石英岩玉.其过于透明而且缺少油性的特性,使其作为玉料时在表现世俗化人物、花鸟、动物造型时,很难表现出五官面部细部特征。所以水晶在我国被使用的历史虽然很早,但在肖玉生的雕刻方面却一直备受冷落,通常只被用作制作无须纹样雕刻的管、环、珠或素面容器等。这种情况到宋代以后出现很大变化,水晶被广泛用于各种器具的玉石雕刻。云南大理三塔出土过大理国时期的水晶佛像,江苏江宁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墓出土过水晶兽面玉璧,江苏南京大报恩寺出土过宋代水晶荷叶洗,再加上水晶鱼、水晶佩饰等等,这些现象均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宋代佛教的发展。

三、宋代玉鱼的纹饰与工艺

宋代玉鱼有六种以上的类型,涉及的纹饰也比较多。比如仿西周玉鱼是一种特殊类型,其身上碾出回纹,一面坡重刀弧线纹,背鳍与下鳍上刻短直斜线,是几种纹饰的组合,在宋玉中并不常见(图七)。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玉鱼身上光素者多为C字型鱼荷佩和少量形制简单的直条形鱼,刻鱼鳞以增强写实效果者主要为鳜鱼类形体肥胖者,其中又可分成几种不同形状的鳞纹;江西赵仲湮yān墓出土玉鱼形制简单,制作草率,鱼腹上刻斜直线交错方格纹(图八)。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河北定县的水晶鱼是用弧形交错构成棱形方格,弧线长短不一,棱形也大小不同(图九)。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故宫藏青玉双鱼坠刻细密交错的斜阴线构成棱形方格;青玉鳜鱼斜直阴线构成棱形方格,青玉鱼佩通体饰交叉阴刻线;上海文物商店藏青白玉鱼身上是细线扇形鳞片(图一O)等。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还有的鱼荷佩因玉料体积小,干脆在鱼身上刻出荷叶形象,也是一种别致的纹样装饰。从这些鱼鳞的表现手法看,即便是宋代流行写实作风,真正完全按照不同鱼种鱼鳞的真实形状进行勾勒摹刻者也并不多,只是用网状格式表示,属于写意的手法,表明鱼鳞部分的纹饰特征并不是当时玉工刻意追求的目标,仅仅具有象征意义。

宋代玉鱼的工艺特点主要是通过不同的碾作技法来得以体现的。从制作技法上说,宋代玉工熟练运用了锼镂透空、减地隐起、阴刻线等技法,在突出写实对象鱼的具体形态时,求形求工求意,象形是当时最为注重的。在重视形的同时,更注重神态的把握,对鱼的面部五官细部特征.无论是小圆点眼、小圈眼、梭眼或弧形线挤压等,都合理布局位置,安排恰如其分。玉鱼是小件,一般体积不大,北京故宫藏墨玉鳜鱼是圆雕作品(图一一),体积稍大,

宋代玉鱼的文化认识

而通常小的只有三四厘米长。无论大小、形制简单,还是工艺复杂,宋鱼制作的整体风格上都是非常注重写实。典型如c字型鱼荷佩,不仅注重静态下鱼的形态,更强调了鱼在动的变化。卷尾鱼的设计,来源于写实,把荷、草等附着物与鱼一起设计,体现了当时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宋鱼的设计巧妙,或静或动,都体现出当时一部分人社会生活的宁静祥和。河北定县出土水晶鱼,头部宽大安排在近处,鱼尾变形拉长,表现的是一种动态下鱼的生气活泼;有的在鱼体下面刻出不起服的几道弧形相连的波浪,表现鱼在水中的意境;鱼荷、草、穗等缠绕交织的设计,在突出鱼的主题同时,对附着物的设计刻划碾琢,构思极其精致,增强了装饰画面的图案效果,兼顾了环带穿孔与勾连的实际用途。形制相对比较复杂的鱼荷佩,c字型造型,巧用俏色和碾琢精致、抛光细致的工艺特点是宋代玉鱼的艺术价值所在,是宋代玉工.们生活经验积累、设计理念与精湛制作技艺三者完美的结合。

宋代社会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市民对世俗化的心理认同,导致了许多来自民间习俗以谐音形式在祈福消灾保平安时得以广为流传,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宋人佩玉者,劳动大众较为罕见,而那些高官权贵起家于军功者为数较多。到了北宋真宗以后,科举成名,玉佩饰在文人入仕者最为流行。佩戴鱼荷佩,与其说为了祈幅富余,倒不如说佩玉明德,佩莲示廉。“廉洁有余”这当是当时文人大夫的一种情怀,更是为官入仕者的一种自我约束与操守的曲折表现。明清时期有玉雕“一品清廉”,描划的就是一枝莲花独立。如果追寻这种情怀的由来,宋代大量的鱼荷佩玉雕,应该是其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