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如何让孩子面对战争

 文渊论教 2015-01-20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7周年纪念日,我们特别刊发此文以激发对儿童与战争相关问题的思考。

    ■朱永新

    有历史学家曾经说过,一部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有人统计,截至20世纪80年代,在有文字记载的3500多年里,世界上共发生过14531次战争。因此,从《荷马史诗》到《史记》,从《三国演义》到《战争与和平》,许多中外文学名著让我们领略到战争的冷酷无情,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也让我们滋生了对敌人的仇恨或对祖国的热爱。

    如何让孩童面对战争?是否应该以及何时适宜对他们进行战争的教育?让他们看到怎样的战争?这些问题似乎一直没有很好的答案。

    喜欢看战争的书籍和电影,是儿童尤其是男孩子的天性使然。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打仗的书,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模拟战争的两军对垒。一直还记得看《红孩子》、《闪闪的红星》、《地道战》等作品的状态,那样的津津有味,那样的热血沸腾。但现在反思起来,这些作品是否多少有一些偏狭的民族主义色彩呢?

    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曾经介绍说,在她的国家,不鼓励14岁以下的孩子去纪念馆的现场参观;年满14岁开始在教科书中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才会被要求参观纪念馆。我理解,这是为了不让战争的血腥给稚嫩的心灵留下创伤。人类最丑陋的这一面,人性的贪婪与残酷,不应该如此简单、粗暴、赤裸裸地展现在儿童面前。

    所以,描述战争是容易的,反思战争是艰难的,向儿童反思战争更加艰难,让儿童学会反思战争则是难上加难。

    所以,介绍史实是容易的,复活历史是艰难的,让儿童走入惨痛的历史又不造成心灵创伤更加艰难。让儿童从或仇恨或宽恕的非黑即白简单思维模式,变为反复思考之后拥有一种博大的辩证历史观、人生观,则难上加难。

    何况,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原子弹和南京大屠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惨案,它们的意义其实超越了一般的战争。这三大惨案,是战争升级为屠杀,是人类永恒的伤口,是人性之恶的集中。对它们反思的深度,或许将决定人类共同未来的广度。

    让孩子尝试失去,才会更真切地珍惜拥有;让孩子懂得战争,才能更深刻地热爱和平。对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来说,如何回避战争的血腥,又让孩子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无情,从而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和那些最伟大的作品一样,儿童文学作品《影之翼》(童喜喜著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也闪耀着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光辉,它描述黑暗,又超越其上,把黑暗变为底色,使人性的光芒显得更为璀璨。而且这本书好读、耐读,以独特的想象力在同类题材的深度上进行了开拓,震撼人心,这种想象力不是简单的推导或类比,而是能够用活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寓意深刻的哲理,是一种才能或天赋。

    我一直主张,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是儿童文学和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在童年这段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把爱、同情、宽容、理解、尊重、和平等等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的种子,深种在幼小的心灵里。只有如此,这些善良的种子,才会开出善良的花朵,孩子成年以后,才会用这些美好的价值筑造属于他们的世界。(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