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违规是股市最大风险

  平凡的人 2015-01-21

          1月19日的大跌,其实就是这样来的。如果当时没有监管部门对于违规行为的查处,也许当天股市还是表现良好,但这个风险不予以释放,总是一个隐患,而且时间拖得越晚,真跌起来力度就会更大。

  A股周一的暴跌,对沉浸在牛市氛围中的投资者影响极大,大家都在探讨其原因。有人说是因为监管部门查处券商融资融券业务中的违规行为,从表面来看似乎这是一个诱因,但反过来想一想,看到有违规行为存在,监管部门难道不应该进行处理吗?这本身就是其职责所在。所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存在违规而非查处违规,应该说,违规是股市最大的风险所在。

  自去年11月下旬以来的这波股市上涨行情,其一大特点就是并不具有相应的经济基本面支持,主要是因为流动性充裕所导致,因此属于典型的资金推动型行情。而与以前类似的行情相比,之所以会走得如此强悍,又是与杠杆操作的大规模展开有关。诚然,作为现代金融活动的重要工具,融资融券等信用交易的实施与推广是必要的,这是提高操作效率、回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践中人们也发现,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客观上融资与融券处于非常不对等的状态,券商的双融业务实际上就只剩下融资,这就使得其回避风险的功能难以得到发挥。而少数券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提高自身收益,违规降低客户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的门槛,使得不少非适格的投资者也进入了这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在行情上涨时,皆大欢喜,但其实蕴含着越来越大的市场风险。非适格投资者操作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会酿成风险,导致股市“踩踏”事件发生。1月19日的大跌,其实就是这样来的。如果当时没有监管部门对于违规行为的查处,也许当天股市还是表现良好,但这个风险不予以释放,总是一个隐患,而且时间拖得越晚,真跌起来力度就会更大。

  现在管理层的监管思路是放松管制、加强监管,这就给了市场操作主体以最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但同时在事中事后的监管则必须加强,这也是对放松管制的一种保障。从融资融券业务来看,它在聚集资金、以杠杆形式撬动股市上涨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根据“买者自负”的原则,投资者在分享相关成果的同时,也理应为此承担所对应的风险。问题在于,一段时间来,一些明显缺乏承担这种风险的投资者被违规引进了信用交易市场。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下“配资”市场,资金杠杆率达到80%之上甚至更高,这种现象事实上早就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去年年底时,监管部门部署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进行例行检查,在市场上就引起轩然大波。进入2015年,部分融资操作的重点品种开始滞涨,M头特征出现,这其实就是来自市场的警讯。实际上,一次股市大震荡实际上已经难以避免,而这次对两融违规行为的处罚,不过是令其提前到来,避免了风险进一步集聚。回顾证券市场历史,几次大的调整或多或少都与资金违规入市,监管部门不得不查处有关。这也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提示人们,违规是股市最大的风险所在,这是投资者最需要加以防范的。

  一方面打击违规,另一方面又精心呵护市场,这是最近监管部门在做的事情。暴跌后的股市,已开始企稳并反弹。这告诉人们,打击违规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当然,换个角度来说,人们也应该对各种违规行为有更多警觉并予以主动排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目前这波行情还没有走完,投资者群起抵制违规现象,能使得行情走得更久、更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