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过程

 尚雅轩 2015-01-22

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第       周星期          (2013年                日)

一、读文导入

二千多年前一个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在一片竹简上刻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光耀千古,传诵至今。请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播放朗诵)

给咱们留下这段精美短文的圣人是谁呢?(孟子)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为“四书”之一。   故事:孟母三迁

二、学法推荐

像《孟子》这样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应该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学法推荐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

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要熟读,要精思。

三、熟读篇

1、齐读课文,感知

2、对答式朗读

《三字经》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何?((天、地、人)

古人认为,天地间最重要的三种元素就是天、地、人,用于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三种因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原文回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如”(比不上)整句意思?

文中哪几个句子解说了“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这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关键词:之、郭、是)  翻译此句:

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关键词:池、兵革)  翻译此句:

得道者,何如?(得道者多助)(意思:得道的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会多)这个人在文中指什么人?(君主)

失道者,何如?(失道者寡助)(寡:少;带“寡” 的成语:薄情寡义、孤家寡人、孤陋寡闻、寡不敌众)那么,把整个句子说一下: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师:寡助若何?(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读pàn、通假字,通背叛的“叛”、背叛)

“亲戚”课下注释是怎么解释的?(内外亲属)这里的“亲戚”和现在的“亲戚”有点不同。  整个句子意思说一下。

彼二者争战复若何?(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君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也就罢了,战就一定会赢)

3、最后,齐读课文,全班口头用现代文说一遍课文意思。

4、品味式朗读

把它稍稍地改了一下,你认为是老师的改句好呢,还是孟子的原句好?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原句:详细、具体;句式上来看,对偶句式十分整齐,意思上形成了:得道——失道,多助——寡助;对比对比的好处:“道”就更重要了。观点更鲜明,说理更透彻)

排比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后面还有“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里的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读来很有气势。

改句子,请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我把你说的句子改了一下,是孟子的好呢,还是我的好呢?(双重否定,语气非常强烈)

我又作了一个改动,你看,哪一个好呢?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

原句从城、池、兵革、米粟四个方面说,更能强调地利条件的优越,论证更加的有力。(语速上变化:由慢而快)学生读

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感觉音调越来越高,气势也越来越强)(“域民”“固国”“威天下”,有范围越来越大)层递式排比句

经过一番品读,我整理了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特色。

孟子其文

◇对比鲜明        ◇排比铺陈      ◇句式工整       ◇气势磅礴       ◇说理透彻

四、精思篇

对这篇文章,老师有三种变形,请你琢磨一下,这三种变形,各自都有什么道理。

屏显:二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屏显:三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学生欲言又止,老师提示别急。三分钟等待之后,学生仍面现难色。)

老师的提示——二分法:话题一——话题二

三分法:引论——本论——结论

请根据老师提供的关键词再思考。

1、二分法:前面写打仗的道理,后面说治理国家的道理。

如果说,话题一主要论述的军事,那么话题二主要论述的就是政事。两个话题各自的核心句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各自的核心词是——和、道。(板书两个核心词)

2、三分法:是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将揭示论点的句子和论证的句子分开,第一段摆出论点,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论证了论点,第三段得出只有“得道”方能实现“人和”的道理,有点像平时说的“总—分—总”的结构。

最后,齐诵课文结束。

五、归纳全文思路、主旨

 

教学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