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震旦博物馆 2

 轻风无意 2015-01-23

震旦博物馆1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北齐    彩绘陶男乐俑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彩绘陶乐俑(六件)

年代 : 唐代(618-907)

规格 : 高22~26公分


文物介绍

泥质灰陶,彩绘。六位乐伎女俑身上的彩绘多剥落,惟披巾金红彩颜色犹鲜。六位乐伎女的装扮、发饰、翘腿坐姿以及使用的乐器均不相同,应为一组宫廷乐团,分别持有笙、箫、钹、琵琶、箜篌、腰鼓等乐器作演奏状。
这组造型丰腴的盛唐乐伎,个个面颊丰满,薄施脂粉,秀眉朱唇,神情自若,姿态优雅,面孔朝下凝视乐器,专注于演奏,他们体态、表情丰富,具强烈表演艺术风格,实为难得。据《唐书》记载,唐代宫廷乐舞,分“坐部伎”与“立部伎”两类,惟伎乐“坐部伎”与“立部伎”的乐队,隋唐之前陪葬俑中均已出现。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北齐    彩绘陶女乐俑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佛教造像展

六楼展览以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的历代佛教艺术珍品为主要展品,不仅为观众展示了堪与西方雕塑艺术媲美的中国造像之美,而且全景式呈现出各个时期造像的风格变化、演绎手法。展厅按照题材,陈列展示佛祖、菩萨、罗汉、弟子、造像碑等精品,材质的使用包括石雕、木刻、铜铸、泥塑,以及夹紵工艺的造像精品,使参观者能够在体会中国佛教雕塑之美的同时,了解佛教知识同艺术创作间的关联。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观世音菩萨立像

年代 : 宋(960-1279)

规格 : 高230公分


文物介绍

此尊观世音菩萨作男相,是典型的圣观音造像,一头两臂,头戴天冠,冠中央有阿弥陀佛,可惜年久脱落,国字形面庞,法相端重。这尊观世音手中没有持物,左手曲肘举胸前,右手自然垂于腰际。身躯厚重,胸前的璎珞是以泥塑完成,肩上衣带、披帛飘逸,环绕于两臂下。观音由桐木拼接雕成,古法系以方形、圆形木钉与蝴蝶结形衽等拼接。桐木轻,不易遭虫蛀、不易受火燃烧,因吸水性小、收缩性小,也不易变形;木雕观音在久远的年岁中,曾多次敷彩。过去信徒作功德,相信对佛教作修缮或涂漆加彩,都是作功德,于是竞相布施。我们看到衣褶中斑剥的浓重篮彩的痕迹下面,还有不少残留的彩妆,这些衣褶上极细、极淡雅的阴刻细线,似蜘蛛结网的图案,线条内还填着金彩,若似宋代漆器上的戗金花纹,也像北宋泥塑佛像身上的衣纹。温州近郊的白象塔,建于北宋崇宁三年至政和五年(1103—1115),六零年代考古发掘,在古塔中发现了精美的泥塑佛像,这些塑像展现动人的威仪,目前陈列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馆的白象塔泥塑观世音,身上衣纹与此尊木雕上残余的彩绘衣纹一式一样,可佐证此尊观世音的年代。木观音背后的肩颈下方,挖出方形空腔,原来是为“装臓”而设。装臓意指佛像完工后,填装佛经等,以象征五臟内胕与神识,使佛像具神性,而现况是装臓早已掏空。观音头上也有一方形空腔,但不知是为加固,还是为接头光所设。宋代木雕观音,多为坐像,如这样身形完整,高达230公分的立像非常稀珍。观众欣赏作品时,容易察觉木雕观音硕大的身形前倾,而且有大头细足、身长腿短的缺失,难道是比例尺拿捏得不准?非也,匠师设计新作时,佛像的姿势、陈列的位置也需纳入考量,佛寺中,观音当置于高处供信徒瞻仰膜拜,观音微微倾身,聆听信众的祈求,这是身体语言,匠师并从信徒仰望的角度着手设计,信众仰视的视角与平视当然有差,在仰视时,观音的身形自然完美!此尊木雕观音因为环境干燥,而且无兵灾或祝融为虐,近九百年的时间,保存情况相当完好。可惜的是商贩曾经不择手段的运出佛寺,由于体量过大,竟拦腰横截为两段,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观世音菩萨立像

年代 : 宋(960-1279)

规格 : 高230公分


文物介绍

此尊观世音菩萨作男相,是典型的圣观音造像,一头两臂,头戴天冠,冠中央有阿弥陀佛,可惜年久脱落,国字形面庞,法相端重。这尊观世音手中没有持物,左手曲肘举胸前,右手自然垂于腰际。身躯厚重,胸前的璎珞是以泥塑完成,肩上衣带、披帛飘逸,环绕于两臂下。观音由桐木拼接雕成,古法系以方形、圆形木钉与蝴蝶结形衽等拼接。桐木轻,不易遭虫蛀、不易受火燃烧,因吸水性小、收缩性小,也不易变形;木雕观音在久远的年岁中,曾多次敷彩。过去信徒作功德,相信对佛教作修缮或涂漆加彩,都是作功德,于是竞相布施。我们看到衣褶中斑剥的浓重篮彩的痕迹下面,还有不少残留的彩妆,这些衣褶上极细、极淡雅的阴刻细线,似蜘蛛结网的图案,线条内还填着金彩,若似宋代漆器上的戗金花纹,也像北宋泥塑佛像身上的衣纹。温州近郊的白象塔,建于北宋崇宁三年至政和五年(1103—1115),六零年代考古发掘,在古塔中发现了精美的泥塑佛像,这些塑像展现动人的威仪,目前陈列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馆的白象塔泥塑观世音,身上衣纹与此尊木雕上残余的彩绘衣纹一式一样,可佐证此尊观世音的年代。木观音背后的肩颈下方,挖出方形空腔,原来是为“装臓”而设。装臓意指佛像完工后,填装佛经等,以象征五臟内胕与神识,使佛像具神性,而现况是装臓早已掏空。观音头上也有一方形空腔,但不知是为加固,还是为接头光所设。宋代木雕观音,多为坐像,如这样身形完整,高达230公分的立像非常稀珍。观众欣赏作品时,容易察觉木雕观音硕大的身形前倾,而且有大头细足、身长腿短的缺失,难道是比例尺拿捏得不准?非也,匠师设计新作时,佛像的姿势、陈列的位置也需纳入考量,佛寺中,观音当置于高处供信徒瞻仰膜拜,观音微微倾身,聆听信众的祈求,这是身体语言,匠师并从信徒仰望的角度着手设计,信众仰视的视角与平视当然有差,在仰视时,观音的身形自然完美!此尊木雕观音因为环境干燥,而且无兵灾或祝融为虐,近九百年的时间,保存情况相当完好。可惜的是商贩曾经不择手段的运出佛寺,由于体量过大,竟拦腰横截为两段,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佛三尊像

年代:东魏 (534-550)

规格:高104公分


文物介绍

佛教尊像的雕造由简而繁。中国的佛陀造像,承袭印度传统,五世纪初才出现一佛二菩萨的三尊像组合,这种形式一直流传至今。
这是一铺山东青州佛教雕刻的精品,表现出秀骨清像的特色,虽背光上部残端,三尊像保存得却相当完整,仅缺佛手;衣着与背光、双龙都敷彩,色泽依稀可辨。三尊像借着身后的背光把主尊佛与二脇侍菩萨连成一体,虽然台座已失,推测当立于一覆莲之上。在主佛的身侧各雕一龙,口吐莲茎、莲叶、莲蓬,生动自然,莲蓬化为左右两侧脇侍菩萨足下的莲台座,颇具巧思,此乃山东匠师的创意。
三尊佛像的面部线条刚直,额头高,方脸,颧骨显,长眼略似锐角三角形,眼尾向上,鼻梁坚挺,人中、嘴唇棱角分明,法相端严。三尊像都贴金,以应佛和菩萨三十二相的“金色身相”,东魏时,佛像内着僧袛支,外罩褒衣博带式袈裟,略显厚重,下摆外张呈八字形;左、右菩萨身姿挺立,右尊菩萨开口微笑,略显天真,更表现出亲和力,头戴华冠,身饰穗状长管珠、宝珠等璎珞,固定在腰间,盘结于璧环之上;肩头披帛则用图片形扣饰固定。
匠师为了省料,撙节三尊佛的石材厚度,突出佛体的双手需靠外接,从手肘的钻孔推想,佛手是用短铁条分别插入佛手于手肘的钻孔,联接后或再以灌锡等方法密封加固。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飞天

年代 : 北齐(550-577)

规格 : 高91.5公分


文物介绍

西方的造型中要有翅膀才能飞,而佛教图像中的飞天是随意念转化形体,自然地向上飞动。此尊飞天眉细眼长,双眼俯视,一手持莲花,一手上举,持摩尼珠宝,意味着有求必应,心想事成。 此尊飞天长近一公尺,几经沧桑,流传有绪,曾出现于1941年纽约卢芹斋的展览图录(C.T.Loo & Co.,)与1985年纽约为戴福保基金会(J.T.Tai Foundation, New York)作的拍卖图录。飞天背后非但无雕鑿工艺,且有不齐整的敲击痕迹,当是从石窟的高浮雕造像铲出,据闻此飞天出自河北南部邯郸市附近的响堂山石窟,一般而言,佛像是主体,在信仰上启发众人;飞天则是配角,手持乐器,衣带飘扬,千姿百态,以乐舞香花供养诸佛,烘托出佛陀说法的法喜。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菩萨立像

年代 : 东魏(534-550)

规格 : 高73公分


文物介绍

这尊菩萨保护的情况十分完好,是东魏青州造像中能够极为罕见的圆雕菩萨像。菩萨颜貌矜庄,头戴华冠,两侧有冠带:额前的发饰不中分,梳出三稜花瓣式发绺,施蓝彩。僧袛支,坦肩佛衣,下着百褶裙,长裙显厚重,叠褶多;披帛用圆饼形扣固定在肩头,自然垂搭在身前,衣裙全施以红彩为主的彩绘,使菩萨的衣着呈现多层次的华丽之感。菩萨背后亦有可观,头光背面并彩绘莲花纹饰,腰带与蝴蝶饰亦交代清楚。菩萨整体展现的是隐藏体态的褒衣博带式风格,这是东魏时期的特征。菩萨面相,端整中透出温雅,左脸颊、左耳与左臂肘保留相当部分的敷金。头光的红晕圈上贴有细小的、用刀片切割出的菱形贴花金箔,而不是泥金塗,由此尊东魏菩萨像,证明这种“切金”技法比之日本,早出很多。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半跏思惟菩萨像

年代 : 北齐(550-577)

规格 : 高66公分


文物介绍

半跏思维菩萨像形貌庄严,体态优雅。思惟菩萨虽然在十六国时即已出现,至北朝晚期始成为一流行的造像题材,西从敦煌莫高窟、大同的云冈、洛阳的龙门、东到青州,甚至远至高句丽、新罗、百济、日本都广为流传。此尊圆雕菩萨坐在束腰鼓形座上,身躯圆健,比例匀称,上身袒露戴项圈与臂钏。胸间斜挂璎珞,下身着裳,左手断臂,右手扶着脚踝。一足横搭在另双垂足膝上,洒脱自在,是所谓的半跏姿势。释迦牟尼为佛教的创始人,这是释迦牟尼身为悉达多太子时的思惟像。冠带上、身侧腿股间尚保留些许红彩的痕迹。印证图像,可参考馆藏北齐皇建二年(561)的碑,碑阴龛中有树下半跏支颌的思惟菩萨。从龛侧刻的铭文得知,这是悉达多太子与侍者车匿颌白马告别的情景。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2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震旦博物馆3   原创摄影 -  三月飞春雪 - 三月飞春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