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落的珍宝--全唐诗中被遗忘的佳句(14)

 高山仙人掌 2015-01-23
 
十三


 卷806_1 【诗三百三首】寒山
(其一)
城中娥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寒山的诗,很多类似于王梵志,都是经常用非常通俗的词语来讲述佛理,比如寒山的这首诗:“我见谩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我见被人谩,一似园中韭。日日被刀伤,天生还自有”,其风格就和王梵志的“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的风格非常相近。这类诗,虽然有些“土气”,但可以说是深入浅出,能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听懂领会。
寒山这类诗,虽然也相当不错,但在传统诗集中往往不被认为是能登大雅之堂的,当时就有人嘲笑过寒山,寒山自已有首诗这样说:“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又不会鹤膝。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我们看,这个姓王的迂腐秀才,不能体会寒山的真实功力,却一味嘲笑寒山所写的诗不合格律诗的形式,笑话寒山的诗不合平仄(平侧不解压),诗中多用俗语(凡言取次出),用什么沈约这个GAY佬发明的“蜂腰”、“鹤膝”①等东西来约束诗句。其实随着格律的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严,反而从很大程度上伤害了诗词艺术本身的发展,所谓“诗必盛唐”,而盛唐时的诗,格律恰恰并未十分完备,“失粘”、“失对”之处时常可见,却独有一种天然韵致,如行云流水般的潇洒自如。
本篇所选这首寒山的诗,是他三百多首诗中比较清丽的一首,这也让我们知道,寒山是也会写这种清词丽句的。这首诗虽然也写的是美人容华难久,也有一种劝世的味道,但是却并不像寒山其他的诗那样尖锐,中间两联“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写得也是活色生香,盈盈有致。最后虽然有那么一句“芙蓉不耐寒”,但却是淡淡的、委婉的,不像寒山的其他诗那样给你一个“当头棒喝”――“中有婵娟子。其貌胜神仙……更过三十年,还成苷蔗滓”。甘蔗渣这样的比喻,虽然更有一针见血、震聋发聩的效果,但作为写诗来说未免有点太“简单粗暴”,不符合要求诗意含蓄蕴籍的传统审美习惯。
不过大家注意,寒山这首诗,虽然形式上很像一首五律,但在声韵上却不合。“珠佩何珊珊”,这一句“何珊珊”三字,更是犯了诗家的大忌――“三平调”②。所以,这首诗并非是五律,而是一首五古。不过,我觉得寒山这首诗还是注意了平仄变化的,读来并不是太拗口,可见犯了这“三平调”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啊,不知道为什么古人作律诗时一有此“病”,就觉得像光膀子扎领带一般不能接受。
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到,寒山和王梵志是有所不同的,王梵志现存的全是那种俚俗如话的诗,而寒山诗集中虽然大多也是诸如“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这样的,但是寒山本身的文化素养似乎高于王梵志,寒山很多诗也带有相当浓的文人气,这类诗和唐代其他诗人相比,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而且水平之高,也远非嘲笑寒山的什么“王秀才”这等无名鼠辈可比。比如《唐诗鉴赏词典》中选有的这首诗,通篇用叠字,当真妙到极处,是那些后世专门雕琢词句的人捻秃了胡子,熬白了头发,也写不出来的: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①蜂腰,鹤膝:声律术语。诗歌声律上的八种弊病之一。南朝梁代沈约提出八病之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后人对八病的解释不尽相同。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第二字不得与第六、第七字相同(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的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宋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八病说原为研讨声韵和谐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诗歌内容的表达。古人就批评过,严羽《沧浪诗话》曾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②三平调:所谓“三平调”,就是指一句诗的结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是不符合古诗词格律的,是格律诗的大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