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品质根源---原创空间】生物絮团技术2015-01-22 张许光 根源水产
今日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上面的应用情况,并且会对这一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连载报告。 首先,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国内的水产养殖特征也逐渐趋向于高密度、高消耗、高排放。尽管存在品质、疾病和安全风险等限制,但市场需求和资源压力促使国内养殖者追求高产甚至是超高产。国内草鱼可亩产4000斤/亩,广东加州鲈可达10000斤/亩、生鱼更是可以达到16000斤/亩,福建漳浦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更是达到10000斤/亩的水平,然而这高产的背后是伴随着对饲料的高消耗,对水质的高污染和对环境的高排放。 在水产养殖产业大背景下,在水产养殖产业面临众多限制和瓶颈时,以色列养殖专家Avnimelec在1999年系统提出,并于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试验成功,它是指通过操控水体营养结构,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C/N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升动物免疫力、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的一项技术,它被认为是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术。由于此技术创新性和突破性,国内2009年开始黄海所的黄倢研究员和李卓佳研究员开始将其应用于对虾养殖中,珠江所的谢俊研究员更是将其应用于淡水鱼养殖和混养生态养殖中,随后海大、正大(卜蜂)、通威也分别将此技术应用于虾苗标粗、亲虾养殖、成虾养殖和罗非鱼养殖等实际生产中。 1、 除氮净水。通过调整碳氮比(C/N>10),异养微生物以水体中的有机碳为能源可将水体中的亚硝氮,氨氮等氮素转化为自身蛋白质,从而起到降低水体氨氮、亚硝酸盐,调控水质,降低养殖系统换水量甚至显现零换水的作用。其除氮作用效果高于藻类,更是硝化细菌5-6倍,并且其作用效果不受浊度、光照等天气因素的影响。Azim(2008)和Hari(2006)在零换水系统的罗非鱼和对虾养殖中应用生物絮团技术都起到70%以上的除氮。 在下次的节目中,我们将带来生物絮团技术的调控与成功案例的分享,敬请关注。 |
|
来自: liqualife > 《aquacul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