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经典名句

 yunxianggezhu 2015-01-25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名句,特别是那些历久不衰、传诵不绝的经典名句,既是作者千锤百炼的思想成果,更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精华之浓缩,很是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因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增加人生智慧,得到为人处世的人生启发,获取精神心灵的慰藉,由此开创我们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秦《论语·卫灵公》)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先秦《荀子·修身》)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先秦《孟子·告子下》)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成大功者不小苛。(汉·刘向《说苑·政理》)
    读一读这些充满哲理睿智的先贤名言,对我们今天如何为人处世,相信会启发多多、获益无穷的。
    中国自古便有一句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现实生活并不是诗词歌赋,更不会事事都充满诗情画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种种的人生挫折,那是“司空见惯浑闲事”。假如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我们是否就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下去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周易·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读一读先贤的这些经典名言,相信我们定能由此振作起来,重新燃起希望之火,顿起奋发进取之志。
    有奋发进取的国民,才会有奋发进取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先秦《孟子·公孙丑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晋·陆机《文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唐·白居易《新制布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近思录拾遗》)
    读一读这些气壮山河、豪迈超逸的传世名言,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由此洞悉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中华文化之所以渊博的内在原因。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那是因为有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经无数苦难之后仍然屹立不倒,并不断自强崛起,那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无数以国家天下为己任、舍身报国、爱国忘家的优秀儿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秦·屈原《楚辞·离骚》)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汉·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唐-杜甫《重经昭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
    一年湖上春如梦,二月江南水似天。(元·适贤《次段吉甫助教春日怀江南韵》)
    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清·郑燮《潍县竹枝词》)
    读一读这些描写山水花木的诗句,相信我们都会顿生“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情感共鸣,在观照自然万物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从军十八首》)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唐-杜甫《重游何氏五首》)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唐·王维《酬张少府》)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南唐·冯延巳《鹊踏枝》)
    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宋·陆游《东村》)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宋-李清照《醉花阴》)
    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元·倪瓒《对酒》)
    闲窗听雨摊书卷,独树看云上啸台。(清·吴伟业《梅村》)
    读一读这些诗句,相信我们会尘虑顿消。而对照于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潇洒的人生态度,相信今日忙忙碌碌的我们都会惭愧不已,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的反省。
    这套名曰“名句中国”的小丛书,虽本意在于通过对一万余条中国古代经典名句意蕴的剖析,为人们的读写实践指点迷津,并提供“引经据典”的参考方便;但在名句意蕴解构的过程中,读者也许可以由此及彼而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个“管中窥豹”的粗略印象。“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透过名句,我们虽然不敢说能由此窥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深度,但最起码会给大家留下一点“浮光掠影”式的印象。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楚元王世家》引古语。令,指所制定的法令。所任,指所任用的官员。
    【译文/点评】国家安危在于所制定的法令是否得当,国的存亡在于所任用的人才是否称职。这是强调法令与人才在国安邦中的重要性。治国安邦,无非是制定法令、任用人才端。抓住了此二端,也就纲举目张,一切皆顺了。璧由识者显。龙因庆云翔。
    【注释】出自晋·卢谌《重赠刘琨诗》。因,依靠、凭借。云,祥云。
    【译文/点评】玉璧因为鉴赏者的慧眼而显其价值,龙靠云而飞腾。此以璧、龙发挥作用都要有所凭借为喻,说明杰人才也需要有人赏识、有机会、有条件才能发挥作用的理。
    伯乐一顾,价增三倍。   【注释】出自唐·韩愈《为人求荐书》。伯乐,春秋时代国人,善相马。顾,回头看。
    【译文/点评】此以伯乐看马而马涨价之事(据说有人卖马卖不掉,于是出高价请求伯乐到市场上看他的马一眼。伯乐应约而去,围着马转了一圈,临走又回头看了那马一眼,结果那马就以原来三倍的价钱被人买走了)为喻,说明权威者荐人的分量。
    博求人才,广育士类。
    【注释】出自宋·苏轼《荐朱长文札子》。
    【译文/点评】广泛地访求各类人才,不遗余力地培育读书人。此乃苏轼对于如何访求与培养人才的见解。
    不是虚心岂得贤?
    【注释】出自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译文/点评】此言刘备若不是虚心真诚对待诸葛亮,岂能得他这样杰出的人物相助而成大业?意谓要想求大贤、成大业,就要有虚心的态度对待贤能的人才。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求备,要求完美。格,纠正、要求。
    【译文/点评】此言选拔任用人才要从大处看人,不可求全责备,以完人要求选拔人才,便选拔不出人才;选拔任用人才的当权者自己才高过人固然可贵,但切不可以自己的长处要求所有被选拔者,否则也是选拔不出人才的。如此,只能成为孤家寡人,没有别的人才为己所用、为己之佐。
    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
    【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以,短,指缺点或短处。长,指优点、长处。
    【译文/点评】此言选拔或任用人才要着眼于大的方面,能只看到被选拔对象小的缺点而忘了大的优点。如果优点是要的,缺点是次要的,那么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予以录用,切可因噎废食,因小弃大,放弃一个优秀可用的人才。
    不以一眚掩大德。
    【注释】出自先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因为。过失。掩,抹杀。大德,大的功劳。
    【译文/点评】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的过失而抹杀他以前有的大功劳。此言用人要看大节,要从大处着眼,因为任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俗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正是这个道理。
    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
    【注释】出自先秦《管子·参患》。去亡,离开、逃亡。,就。宜,应当。外难,即外患。朋党,结党、勾结。
    【译文/点评】有才能的人被迫离开或逃亡,国家的外患应当不远了;群臣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则国家的内乱就不而至了。这是管子的治乱观。揆之历史,凡是君子贤臣被,小人当道,内忧外患必然免不了,国家危在旦夕,自不待。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颓也”,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