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有一个问题没讲述完,这一节我们继续。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这也是“仄仄==平平”的格式。 千金难保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这是“平平仄==仄仄平”格式。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这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格式。 因为五句以上的多分句联中用典和集句多点,所以分句句脚的平仄交替相对来说较放宽点。如: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这个就不是正格了,“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分句句脚平仄交替的例子就举到这。 还有点时间,我们再说说两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在对联的时候还常听人提到“孤平”两字。“孤平”之说,最早是来源于绝律诗中。在绝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即为孤平。(注意:1、仅出现于上述类型的平韵脚句中,2、依格律而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的句型,如“仄仄仄平平”,不算犯孤平。) 很多人认为,单句对联是起源于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既然绝律诗中存在孤平,理所当然的就认为单句对联中也存在孤平。其实,单句对联只沿用了律诗中那两联的格式和对仗形式,却没沿用其中的韵脚。既然“孤平”是针对有韵脚的句子提出来的,那么,单句对联中韵脚都不存在,何来的孤平之说呢?所以,中国楹联协会公布的联律通则里面,是没提到要忌讳“孤平”这个问题的。当然,孤平虽不忌,但为了声律之美,大家还是尽量的避免为好。 当然,存在韵脚的多分句对联中,是应注意“孤平”的,如成都望江楼公园的单边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去年听日子说望江楼公园还在征集下联呢。正如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所说到的,不光是绝律中这两个句型要注意孤平,词曲里韵脚句存在这样句型时,也应该注意到孤平。(长联我们目前没准备涉及。)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拗句的问题。拗句最初是出现于律诗中。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个特拗句的问题。“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两个格式,绝律中也是不需要下句救的句子。 很多人认为,对联中不存在这样的拗句。由于通则里面没提及。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存在很大的争议。我个人认为,这两种拗句是可以在对联中存在的。我小举几例。 最先我们来看看第一讲提到的孟昶的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纪昀挽刘统勋联:“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梁章钜的苏州况钟祠联:“姓字播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