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件耐人寻味的五代耀州窑青釉雕花执壶

 芝润斋 2015-01-26
一件耐人寻味的五代耀州窑青釉雕花执壶
图1五代耀州窑深剔刻执壶
一件耐人寻味的五代耀州窑青釉雕花执壶
图4五代深剔刻牡丹纹执壶( 耀州窑博物馆最新征集)
一件耐人寻味的五代耀州窑青釉雕花执壶
图5五代青釉雕花牡丹纹带盖执壶
一件耐人寻味的五代耀州窑青釉雕花执壶
图2黄堡窑址考古出土同类执壶
一件耐人寻味的五代耀州窑青釉雕花执壶
图3黄堡窑址考古出土凤流执壶

 

 

  这件青釉执壶高18厘米,口径5厘米,腹径17厘米,足径9.5厘米,重量为0.7千克。壶口微敞,斜直颈,在肩部一侧安有微外撇的壶流,另一侧为模印菱形花纹的壶柄,圈足稍高并外撇。壶身在烧造中塌陷变形,致使口颈变形倒向一侧,壶肩也已塌陷。壶腹有数道裂痕,用规格不等的铜钉呈“—”、“X”形锔合在一起,从腹壁上的一小块缺失处可看出腹壁较薄。釉色呈淡青色,清雅宜人,釉表的玻璃质感较强,壶外壁和腹内均施满釉,积釉处有细密气泡,口、颈、肩及刻花凸棱处釉色微泛黄。胎色灰黑,显示出含铁量较高,烧瓷温度亦高。壶肩装饰划花,腹部采用深剔刻法饰以牡丹纹,在花叶处剔划有较浅的纹路,这种深剔刻手法堪称“雕花”,刀法流畅犀利,立体效果强,产生了浅浮雕的装饰效果。足外墙刻有“十”字形标记。底足削足不甚规整,足心中央凸起,足心有数道修坯旋痕,足缘泛有火石红色。

  此壶符合五代后期至北宋初耀州窑黄堡窑场产品特征。1984年以来在铜川黄堡窑址考古发掘中曾出土了多把剔刻花及素釉装饰的五代青釉执壶(图2、3),铜川耀州窑博物馆新近征集到一件自香港回流的造型和纹饰与之近似的五代耀州窑青釉执壶,高19.7厘米,印花壶柄和腹部剔刻花装饰都基本相同(图4),传为内蒙所出。在日本、法国、美国、英国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公私收藏中都有类似工艺的青釉执壶(图5),其中部分壶流采用动物造型塑造,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的双凤头流执壶和香港徐氏艺术馆曾展藏的蹲狮流执壶堪称代表,有些还附加有飞鸟等堆贴纹饰,整体装饰精美而华丽,达到了同时代青瓷装饰的工艺顶峰。这类蹲狮流和凤流青釉执壶在黄堡窑址也有考古出土,甘肃成县博物馆也收藏有类似工艺的狮流剔刻牡丹纹执壶。这类剔刻花瓷器工艺精湛,年代应为五代中后期至北宋初期,从瓷器装饰工艺看已经脱离了对金银器的单纯模仿,也摆脱了越窑青瓷的模仿,采用的剔刻工艺和青釉装饰带有黄堡窑的独特特征,都属于该窑场同一时期精品。这类五代到北宋初的青釉执壶,其传世品在清末和民国以来多被误称作“东窑”或“董窑”产品,具体烧造地曾被误以为是河南窑口,由于黄堡窑址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多件这类执壶的窑址废品,带有明显的窑址产品特征,从而解决了这类传世“东窑”青瓷烧造地不明的历史悬案,它们实际为五代至北宋初耀州窑黄堡窑场产品,也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国内外博物馆都依据耀州窑考古发掘,修正了这类青釉深剔刻花执壶的实际窑口和年代。

  此壶配有早年定制的盛放木匣,裂痕处仔细用清代、民国流行的铜钉锔瓷方式固定,显示了早年收藏者对其珍视程度。经观摩,其釉表并无长期陈放或投入实用带来的擦拭痕迹,说明此壶很可能是民国至新中国建国初期自黄堡窑址散失而出。民国三十三年《同官县志·工商志》记载:“同官黄堡镇瓷器,宋代早已驰名,即现代鉴古家所称之宋器,精巧绝伦,惜自金元兵乱之后,镇地陶场均毁于火,遂而失传,……继起者为立地、上店、陈炉各镇。而立地、上店今已不陶,所存者为陈炉耳,然以人民穷苦,销路塞滞,故至今仍制粗瓷!……黄堡镇古瓷厂在县南四十里,创始未详,……地方古老相传,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所制之瓷,式样雅朴,刻划工巧,釉色精美,上裂冰纹。虽欧瓷之艳丽,景瓷之细致,亦弗能相匹,近年颇为中外人士所珍视,竟有囊巨资来斯地以重值觅购者,但因年久地形变迁,掩埋地下,挖掘未悉其处,得之匪益,间或得之,完整甚少,类多破损,购者竟持破瓷片以去”。

  从民国县志可知,至迟在20世纪30-40年代,已经有中外人士在黄堡窑址挖掘古瓷,甚至携残破标本而去。西安市在1964年征集到的这件执壶,应该也属这类黄堡窑址早年的流散标本。从提供古瓷研究信息的角度而言,它较之海内外收藏的完整同类品并不逊色,耀州窑目前最高的拍卖和转让纪录均由这类五代至北宋初青釉雕花瓷器创造,即使是可复原残件和能反映釉色和剔刻花工艺的残瓷精品在民间收藏市场都有不菲身价,因此这类耀州窑深剔刻花青瓷应引起陶瓷界和民间藏界的高度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