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一百一十六:《磨尽三缸水》

 杏坛归客 2015-01-26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著名书法家。他出身贵族,曾作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酷爱书法,七岁的时侯就能写出一手好字。曾跟书法家张芝学过草书,跟书法家钟繇学过正书,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魏汉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后人以“飘若风云,矫若惊龙”八字,来形容他书法笔势的雄健、潇洒。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在父亲的影响和培养下,从小也热爱书法。王羲之对儿子要求一丝不苟,极为严格。

 

首先练好基本功

 

为了指导儿子锻炼指力、腕力和臂力,他要献之在笔杆的顶端顶着一块砖头写字。他把自己多年练基本笔法的经验传授给献之,告诉儿子说:

    “写一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像‘高峰坠石’,使人感到沉重有力;写一横,要‘如长舟之截江渚’,使人觉得无懈可击;写一竖,要‘如冬笋之挺寒谷’,使人看去觉得难以摇撼;写一向上挑的弯钩,要‘似百钧之弩初张’,使人看了好似铁铸成一般;写一向下拐的弯脚,要‘如壮士之屈臂’,使人看了觉得力大无穷。”

    就这样,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王献之的书法技艺提高很快。与此同时,一种自满情绪却悄悄地在他的心底里滋长着。

有一次,儿子正在练字,王羲之趁他不注意,突然从背后伸手抽走了他手里的笔。献之大吃一惊,回头一看,见是父亲,便恭恭敬敬地站了起来。

王羲之声色俱厉地对他说:“你握笔如此无力,怎能写出力透纸背的字来呢?”

    王献之自觉有失,他无言以对,只是怨恨自己的功夫不深。从此以后,他便认真练起基本功来。

过了一些时侯,有一天,王羲之又悄悄地站在儿子背后看他练字。他趁儿子不注意,又猛地伸手用力抽儿子手中的笔,献之握得很牢,没有抽出来。

王羲之见儿子练字有了进步,感到特别高兴。心想:儿子今后一定会有出息的。于是,就热情地鼓励儿子好好练。

 

“唯有一点似羲之”

 

    儿子受到父亲的鼓励,心想:像父亲这样鼎鼎有名的书法家都赞扬自己,看来我写的字快赶上父亲了。从此,又有点儿放松自己。父亲看了出来,儿子又有些骄傲自满了,但没有立刻责备他。

    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献之写了一篇大字,捧到父亲面前,请求给予评判。王羲之见儿子写的大字中,恰好有一个“太”字漏写了一“点”,成了大”字。而且这个“大”字,写得架势上紧下松,同全篇所有的一样欠功夫,便顺手提起笔把一“点”给补上了。然后,他叫儿子拿去给母亲看。

    王献之心里好生疑虑:我写的字是行,还是不行,总得有个说法呀,父亲怎么不吭一声呢?他只好去见母亲。

王羲之的夫人平时受丈夫熏陶,很会鉴赏书法,尤其对丈夫的书法艺术,非常熟悉。她仔细看过儿子写的字后,觉得儿子写字的功夫跟他父亲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一篇大字,也只有“太”字的那个“点”笔锋苍劲,力透纸背,像是丈夫的笔法。

她看了看面前有些自信的儿子,没有直接责备他,而是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太”字的那个“点”。她对儿子说道:

“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听了母亲的话,立刻惊得发呆了!母亲指的那一“点”,正是父亲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啊!

他的脸刷地一下红了。他感到十分羞愧,方知想在学业上真正有所成就,还需很下功夫。他主动向父亲承认了错误,表示以后再不骄傲了,一定要像父亲那样苦练。

 

练书法有没有“秘诀”?

 

    几年以后,王献之的字练得越来越好了。可是,父亲还说他的功夫不到家。他有点不耐烦了,感到像这样练下去,什么时侯才能让父亲满意呢?

    于是,他便向父亲提出了一个问题:写好字有没有什么秘诀呢?

    父亲一听,知道儿子有点坚持不下去了。他没有训斥儿子,而是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写字的秘诀是有的,就在咱们家里这十八口水缸里。你把这十八口水缸里的水写完以后,自然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

    父亲的话使儿子很受教育。献之终于认识到,写字的秘诀就是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再也不去找什么捷径了。

经过多年的苦练,王献之终于成为与父亲齐名的著名书法家,父子俩被人们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精通各种书体,尤以行草擅名。其书法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人影响很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