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曾担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所以又别称王右军、王会稽。其代表作《兰亭序》名满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最得王羲之笔法要领的当属他的儿子王献之。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的师承关系。王羲之师承自己的姨母卫夫人,卫夫人又师承'楷书鼻祖'钟繇,钟繇师承蔡文姬,蔡文姬的老师又是自己的父亲蔡邕,多为家族式相传。都知道,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所以师承自己的亲爹,可谓人之常情!但,这还不足以证明王献之最得王羲之笔法要领。下面一个说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又别称王大令。自幼聪明好学,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他的第一个老师自然是他的父亲王羲之。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专心致志练习书法的王献之背后,乘其不备想要抽去他手中的毛笔,结果因为抓的牢固,王羲之却没有拔掉,于是王羲之便称赞自己的儿子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到了十来岁的时候,王献之认为自己的书法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跑去问父亲:“我现在的水平只要再练三年就可以了吧”?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并没有回答,在一旁的母亲摇着头说:“还差远了”。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总可以了吧”?结果母亲仍旧是遥遥头,献之终于急了,问究竟要多久才能练好字,他的父亲便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磨尽,也许你的字就会练好了”。于是王献之开始夜以继日地练习书法,这一练就是五年。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给父亲看,父亲看过没有回答,在他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献之见父亲没有说话,闷闷不乐地带着作品给母亲看,母亲看了很久之后说道:“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一看,母亲指的那一点竟然就是父亲刚才加上去的那一点。献之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十八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入木三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是'十八口大缸'的典故,故事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他在继承父亲书法后,有了更多创新,从而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所以个人认为,最得王羲之笔法要领非王献之莫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