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育理想 享受教育幸福(2)
赤诚爱心的传递者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沔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张红娟有些内敛,不肆张扬,给人一种低调、谦虚的印象。虽然聪颖漂亮,但从不扭捏造作,是豁达而不羞涩的那种。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且句句掷地有声,一诺千金,道理蕴蓄而深邃。在她心里,深深记着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她觉得,育人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爱”!张红娟总结出“教育的真谛在于诠释生命,而诠释生命的教育是‘以爱育爱’。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生命力的底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 圣人涧小学所处的位置恰是圣人傅说故里。2005年4月,圣小被“世界傅氏宗亲联谊总会”命名为希望小学,张红娟更加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她深知,自己稍有疏忽,就会辜负世界傅氏宗亲的期望。所以她工作更加卖力,用赤诚之心传递着傅氏宗亲对祖地小学的爱。在她的努力下,担任香港海外商业联谊会理事长的傅森林先生将圣人涧小学定位为商会助教地,先后为圣人涧小学及贫困学生捐资30余万港币。 大爱无言,大义无形。圣人涧小学的师生们一次次被这博大无私的爱、尊师重教捐资助学的义举、心系祖地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动着、振奋着。这些行动激励着孩子们更加发奋学习,激发了全校教师把希望小学建设好、把傅圣文化传承发扬广大的决心和信心。 爱在延续。张红娟把这赤诚的爱心渗透到工作的点点滴滴里。王淑梅、焦杏芝老师的孩子要考大学,张淑贤、伍堂群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幼儿园里没人接的是她们的孩子,回到家里饭生灶凉的是他们的孩子。每一个教师的大事小事,都是张红娟念念不忘的牵挂。学校语文组和数学组分别承担“读书沙龙”的重任,而且被推向全县教学开放月的大展台,在语文组失利的情况下,她安慰他们说:“你们并没有退步,只是别人进步了。” 对教师这样,对学生更是如此。从心底里爱孩子是张红娟坚守幸福教育信念的根源。猛然想起,十多年前,她组织几百名学生赴曹川山庄卧铺开展“手拉手”帮困送暖活动,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她爱孩子,家里有一个,但心里却装着1400个。那次不听解释、撕了儿子作业让其重做的事,让她久久不能释怀,之后写了篇《学会赏识》的随笔,算是给儿子做了“检讨”。在学校,她强调“从最后一名抓起”,实行“捆绑式”管理,让大家荣辱与共,在合作中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让帮助别人的人“手留余香”,心里充实、心情舒畅;让被帮助的人,心怀感恩、心存温暖,唱响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让一个学生落伍”的动人旋律。 学校有很多孩子家境不好,每当看着他们吃不好、穿不暖,张红娟心里就很难过,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2005年至今,她先后为46名贫困学生争取了每年600元直至小学毕业的助学金7万余元。学生潘姝欢是一个身残志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因从小患有脊椎侧弯,个子比同龄人矮了一大截。医生建议她早日做手术,可是她父母都是农民,拮据的家境难以承受巨额的手术费。张红娟得知这一情况后,托人捎去1000元钱,送给潘姝欢的父母,又经过多方努力,为小姝欢争取到社会和师生募捐共26000余元。孩子的父母很感激,说遇到张校长是孩子的福音…… 作为一名女校长,张红娟比别人付出的更多。走过了花香四溢的阳春,走过了枝繁叶茂的盛夏,走过了硕果飘香的金秋,走过了精神贮备的暖冬,从事教育工作的16年,是张红娟浓墨重彩的16年,也是值得复制和保存的16年。在这片幸福教育的沃土上,记录下了她流淌的感情、喷发的思想、飞扬的青春、燃烧的智慧,犹如一株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仿佛更是一颗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 把教育当作幸福的事业去追求,张红娟无疑也是幸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