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朋友这个词,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被使用过多少次,历代仁人志士为他讴歌、为他舞文弄墨、为他挥洒豪情、为他指点山河、为他默默奉献、为他献出毕生。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他去拼、去死、甚至去偷、去抢、去杀人、去放火。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可歌可泣的壮举, 泯灭人性的遗憾,违背道义的罪恶,也沉淀了许多豪言壮语:“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上刀山下 火海”;“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时每个人所处角度的不同,所反映出的现象,有时反而是对立,甚至一段时间我对“朋友”理解为中性词,因为它承载的有正义、有邪恶;有怜悯、有冷漠;有快乐、有痛苦;有信任、有猜忌;有辉煌、有暗淡;有天堂、有地狱。还有很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总之很复杂。其实古代也有类似的总结,所以就有了,刎颈之交、莫逆之交、酒肉朋友、益友、战友、损友、色友、赌友等。其实单纯就朋友来讲应该很简单,不用人为给他增加许多,束缚他的发展空间,常言道:“秦桧还有三个相好的呢”。各种事情简单化就没问题了,别人交友多烂与你无关,除非你们是真正的朋友,对于有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及时给与提醒,即便如此,也不能排除都心知肚明,只是相互利用罢了。周瑜黄盖似的愿打愿挨,其乐融融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自寻烦恼这个词发明的好,四个字就道出了烦恼的根源。交友要慎重,只能作为对周围人的一种善意的提醒,具体分寸只能自己把握,别伤着自己。 这样说来朋友好做,理想中的朋友难找,用可遇不可求来形容可能更好一些。尤其是对于一个认真的人,一个较真的人来讲,对挖到篮子里就是菜,总感觉有点玷污了朋友这个神圣的称号。希望得到一种纯真的感情,一种不掺杂任何的金钱和利益,可以有同情和怜悯,不掺杂利用和欺骗,不需要感激和回报,要的是真诚相待,要的是打开心扉,要的是把内心摆在桌面上,但是话又说回来,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精品,世间能有几人遇上。古往今来论交情深厚莫如管夷吾和鲍叔牙,两人同时做生意,挣了钱平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的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起来叫做相知。而俞伯牙和钟子期,也只是局限在知音层面上。所以说对于那些朋友遍天下,张口朋友合口朋友的人,不要对他们嗤之以鼻,不要管他到底有多少真朋友,不管他们是酒友还是肉友,益友还是损友,反正遇上事儿总能找到帮忙的,这个不行那个,事儿总能办了,里面不乏一些肮脏的让人作呕的勾当,但你能说什么,事办了,钱挣了,官升了,面子有了,人前人后还被夸为有本事,被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所以“朋友”有一种中性词的模糊认识,也许这才是朋友的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