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教育经典的心灵之约

 江山携手 2015-01-28

与教育经典的心灵之约(转)
与教育经典的心灵之约

2013年6月19日《中国教师报》

张贵勇 

教育经典,是一把钥匙,是一条路,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一个小学低年级男生,和爷爷在垃圾站附近生活,他功课很差,沉默寡言,有暴力倾向,而且只爱玩苍蝇。

  遇到这样的学生,许多教师可能无计可施,但大学毕业即参加工作的小谷芙美却走近这个名叫臼井铁三的孩子,靠近他,了解他,帮助他……

  这是日本作家灰谷健次郎在《兔之眼》中讲述的故事。书中有一段描写非常感人,当小谷芙美在作文课上读到臼井铁三的纸条“也喜欢小谷老师”时,她的声音变得颤抖,眼泪也涌了上来,只得背过身去。这时,不知哪个孩子最先拍手,紧接着,整个教室都淹没在掌声的波涛里。

  就这样,一个顽冥不化、内心封闭的孩子在教师面前渐渐打开心扉,爱上学习,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昆虫专家。

  发生在臼井铁三与小谷芙美之间的故事值得每位教育者反思,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学生?教育到底是什么?其实,教育就是心灵的启迪与唤醒,就是给予学生向上生长的力量,引导学生求知向善,使之有勇气、有能力走好未来的路。

  其实,像这样的发现教育真谛、追求教育理想的故事,大量存在于教育经典中。而阅读教育经典,不仅是与高贵灵魂的对话,更是开启自身潜能的通道。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特级教师闫学前前后后读了不下5遍,仅摘录和心得就写了10万多字。反复不厌的阅读,让闫学能够从人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而不是单纯而过多地使用教育技巧。语文教学在她眼里变得开放、柔软、充满趣味,她的课堂也因此多了一份人文味道,学生陶醉其中,爱上语文。

  实际上,任何一部教育经典,无不是教育家们一生教育经验的归纳总结和襟怀坦白的经验之谈。这些或直接或委婉的劝慰能让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尽快实现专业成长,让更多的老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在教育领悟上更进一层。

  遗憾的是,当前教师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一些教师很少亲近教育经典,更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一些学校缺少书香氛围,部分校长甚至将爱看书的教师看成另类。

  从现实角度看,那些爱读书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上更有可取之处,那些书香氛围浓郁的学校,也往往有一批善于思考的读书人。阅读带给他们的,除了与众不同的教育视角与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还包括丰富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人格魅力。阅读带给学校的,也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一种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读书,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方面,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960年,于是之以厂外演员的身份加入《鲁迅传》剧组。他扮演的角色是范爱农,戏份并不重。按理说,一个小角色,凭于是之的能力和经验,稍加准备就能做得很好。可他不敢懈怠,硬是逼着自己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做学问,要弄明白。后来,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在看过于是之的表演后深有感触地说:“你们的演员很少会在舞台上用思想,但于是之会用。”

  其实,艺术家也好,教育家也好,读书都是最好的修炼,是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特级教师华应龙曾说,爱读书的教师上课有底气,有自信,敢于在课堂上做各种新的尝试,不怕学生提问,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读书的教师则更多的是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正面迎接学生的提问。上课之于他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体验不到与学生互动的乐趣,更体会不到生成新知的快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说一堂精彩的课,背后是大量的阅读积淀,那么杰出教师的成长背后,则是一部部教育经典铺就的阶梯。很多人好奇名师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来自哪里,答案其实就在对教育经典的钻研与思考中。读懂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你就会像雷夫那样,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喜爱,享受身为教师的快乐与幸福;读懂了《我的重点班》,你就会像游森棚一样,培养心地善良、热爱生活的优秀学生,享受身为教师的价值与荣耀;读懂了《教学勇气》,你会像帕尔默一样,重新点燃教育热情,完成一次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精神之旅。

  阅读教育经典,也是一次心灵的回溯。看过《窗边的小豆豆》,也许会唤醒你身上的激情:要像小林校长一样,永葆一颗纯真的童心,甘愿委身成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看过《我亲爱的甜橙树》,你会明白孩子的内心是多么纤细,从而想起自己也曾有过的往事;看过《夏山学校》,你会渴望重新走进学校,再次重温那个纯真无邪、肆意无忌的童年。

  教育经典,是一把钥匙,是一条路,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暑假到了,让我们开始读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